您的位置:首頁>情感>正文

你我皆凡人,漏洞百出 探討原生家庭是為了尋找罪魁禍首嗎?錯!

◎文∣洛紅塵

◎個人公號:洛紅塵

1、

前兩天我寫了一篇文章, 《你和妻子的相處模式, 影響著女兒的婚姻幸福》, 被數家平臺轉載, 也引發了不少讀者的共鳴。

我跟丈夫結婚20年, 女兒已經16歲, 我跟丈夫經常吵架, 原因是他總跟多名女人出軌, 所以現在女兒心理已經出現障礙, 婚姻中父親對女兒的影響很重要……

我媽比較強勢, 我爸老實, 忍氣吞聲, 小時候我們總是為爸爸鳴不平。 後來我自己結婚了, 也總是看老公不順眼, 後來有次吵架, 我忽然吃了一驚, 臺詞怎麼這麼熟悉啊, 原來我媽也愛這麼說……

如果父母感情很好、家庭幸福指數很高的話, 一般女孩子以後對挑選伴侶的要求也會比較高, 遇渣男的幾率會大大的降低。

…….

我們仔細觀察生活中的人, 不難發現:

有的人似乎生來就非常自信、樂觀、開朗, 忠於自我, 但又不偏執;

有的人卻是討好型人格,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壓抑、隱忍, 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還有的姑娘各方面很不錯, 但總是莫名其妙地一次又一次的遇到渣男, 不是酗酒就是家暴。

如果深入瞭解他們的成長經歷, 通常會發現這一切和他們的原生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2、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 人的心理發展有兩個因素, 一是遺傳, 二是環境。 而所謂的“環境”即包括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

良好的家庭氛圍、來自父母的足夠的愛與接納, 無疑是促進子女養成良好人格和心理素質的重要因素。

皮亞傑還認為, 人的心理發展實質上是主體對客體環境的適應。

這讓我想起了黃山的迎客松。

迎客松被認為黃山的標誌, 就像一個人招著手迎接八方來客。

但如果這棵松樹真的是一個人, 他一定是個扭曲的人:整個身體是歪斜的、扭曲的, 發展是不平衡的。

好好的一棵樹, 為什麼長成了這個樣子?

因為它得不到充足的光照, 因為它的根紮在石頭縫裡, 因為它沒有肥沃的土壤。

它要想活命, 要想長大, 就只能這樣長。

人也一樣。

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都是客觀存在的。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探討原生家庭影響的意義在哪裡?

是為了埋怨父母嗎?

還是在生活不如意的時候找到一個“罪魁禍首”, 都怪當初爸媽如何如何。

這樣的結果不僅於事無補, 反而可能讓自己更加鬱悶:因為你無法選擇父母和家庭, 你的人生也不可能重新來過。

3、

我有一個親戚, 今年四十多, 家在農村, 平時和丈夫一起幹體力活。 結婚20多年了, 還是住著婚前的很舊的老房子。 面對生活的不如意, 她總是說:“都怪我沒有一個好娘家”。

事實上, 她在結婚的時候, 娘家也都按照當地風俗給她操辦了嫁妝;丈夫是她自己選的, 脾氣挺好, 孩子也都事事順著她。 而且當地農村人打工的、做小生意的、幹體力活的都有,

雖然辛苦些, 但只要肯幹, 收入也還是可以的, 很多人早早地蓋上了小樓。

她心裡的不甘和委屈讓人理解, 畢竟看著左鄰右舍住小樓, 自家還是老房子, 心裡肯定不是滋味。

但是, 四十多歲的人了, 還在埋怨沒有一個好娘家來幫襯自己, 而不去反思自己的生活, 是不是有點悲哀?按照她的觀點, 她的母親是否也該埋怨她姥姥, 將來她女兒也要埋怨她這個媽媽?

你我皆凡人, 漏洞百出。

父母可能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但如果目光只局限於此, 就會忽略自己的成長責任。

至於有的人自己不努力、不成長, 生活一不如意就理直氣壯地埋怨父母, 把責任全部推給別人, 那更是不成熟的表現。

沒有誰能罩著誰一輩子。

4、

探討原生家庭影響的意義,首先在於,讓我們認清某些問題的癥結,獲得成長,並避免代際迴圈。

有時所謂命運,就是童年經歷的一次又一次強迫性重複。

姑娘小A,從小跟著媽媽生活。一提起她那不成器的爸,媽媽就氣不打一處來:愛喝酒,一喝就爛醉如泥,吐得家裡到處都是,還罵罵咧咧,甚至對媽媽動手。媽媽忍無可忍,最後離婚。為了防止爸爸騷擾她們娘倆的生活,她還帶著小A搬了家,徹底斷絕來往。

媽媽痛心疾首:當初真是瞎了眼,這麼找了個這樣的男人。

小A也下定決心:將來打死也不能找爸爸那樣的人。

但是匪夷所思的是,小A先後談了幾個男友,起初看著好好的,結果後來發現都愛喝酒、耍酒瘋。小A苦口婆心想要改造他們,效果卻微乎其微。如果繼續下去,很可能小A會在無奈中和其中的某個男友結婚,雞飛狗跳中生一個孩子,形成新一代的迴圈。

但幸運的是,小A去做了心理諮詢。

諮詢室裡回憶起童年的父親,小A淚如雨下。

父親是母親眼裡的渣男,但在小A的記憶中,父親對她也有很多溫情的瞬間。但是她必須忠於母親,不能讓自己想念父親。意識層面把這個念頭壓了下去,但是潛意識並未消除,就通過一種迂回的方式呈現出來,並在和男友們的交往中,代入了母親的願望,不斷地試圖“改造”對方。

她終於意識到,父親既有“渣”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這是客觀事實;

父母的恩怨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作為女兒,她的首要任務是過好自己的人生。

自己的原生家庭無法選擇,但她還可以給孩子一個好的原生家庭。

5、

探討原生家庭影響的意義,還在於讓我們瞭解愛、學會愛,跳出狹小格局,從更高的層面來認識人性。

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

在媽媽很小的時候,姥姥對她還是很好的。後來姥姥患上嚴重的肝病,自知大去之期不遠矣,就開始隔三岔五的打罵媽媽,說,這樣自己死後女兒就不會太想媽了。

想想也是悲哀,一個母親的愛,居然要通過打罵來表達。

同樣是愛與不舍,有人的做法就截然不同。

亦舒在小說《鏡花緣》裡,寫到這樣一個情節:男主角李梅竺在少年時媽媽早逝,彌留之際媽媽緊緊握著他的手說:“梅竺是媽媽愛兒,梅竺是媽媽瑰寶。”

可以想像,以後李梅竺無論長到多大,無論生活怎樣,當他想起母親時,必定是充滿了溫柔。因為媽媽給了他足夠的信心,讓他知道自己是被愛的,是有價值的,是被肯定的。

可是,我們又怎能過多地責怪姥姥呢?她也不過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家庭地位不高、疾病纏身的舊式女人而已。

上心理課時,一位老師講起自己小時候:父親對他管教很嚴,自己沒少挨打。有的人挨打是因為犯了錯誤,而自己挨打卻是在犯錯之前,是一種“預防性挨打”。每天上學出門前,父親先要拿尺子打一下他的手心,然後威嚴地交代一句:“好好上學,別犯錯誤!”這讓他心裡特別惱怒。

後來長大,再看當年的父親,惱怒慢慢消失,反而生出了一種悲憫:父親的動機是好的,他只是不知道如何去愛。

父親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因為受教育程度、成長經歷等原因,父親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那不完全是父親的錯。

這時再想起當年父親拿尺子打自己的情形,眼前浮現起的不是一個古板嚴厲的父親,而是一個沒有受過充足的愛的滋養、不知道如何表達愛的小男孩。

現在的他已經足夠強大,不僅可以心平氣和地和父親好好探討一下當年,更可以從自身做起,給自己的子女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

這是一種“昇華”。

我們的人生必須要經過這樣的“昇華”,才能過得更好。

穿過時光的隧道,去抱一抱童年的自己,和自己握手言和,也與父母握手言和,然後輕裝上陣,走向更好的人生。

6、

曾經參加過一個心理沙龍,主題是“18歲成長儀式”。

舒緩的音樂中,伴隨著老師的指導語,小組成員們在冥想中回到童年。

那些熟悉的記憶紛紛湧來,快樂的、溫暖的、幸福的,痛苦的、難過的、悲傷的。有的同學甚至流下眼淚。

然後把這些記憶慢慢定格成一個畫面,用畫畫的方式呈現出來,並把這幅畫給大家詳細解讀。

最後,帶著這種深深的情感,全體起立,跟隨老師一起說指導語。

親愛的讀者朋友,你也可以一起來。尋找一個安靜的所在,起立,雙手合十,真誠地念,一定要念出聲來哦。指導語大意如下,

“親愛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感謝你們給了我生命,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家,給過我很多難忘的記憶。儘管你們也曾給過我傷害,但我已經能夠理解,你們也有你們的無奈,也有自己的不容易。從今以後,我會帶著你們的祝福走向新的人生,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自己的責任。

因為我已經長大,因為,我已經18歲。”

念完了可以試著給想像中的父母長輩鞠一個躬,第一次可能有的人鞠不下去,沒事,慢慢來,過一會再試一次。

沒錯,我們已經18歲。

18歲以前的成長責任在於家庭,18歲之後的成長在於自己。

學習、成長、覺知,讓自我更加強大,跳出狹小格局,以新的高度看待一切。

最後,讓我們帶著家庭的祝福,走向更好的人生。

作者介紹:

洛紅塵:曾在《愛人》《女人坊》《家庭生活指南》等雜誌發表文章百萬字。自由寫作者,二胎媽媽,心理學愛好者。真誠書寫,歡迎你來。

個人公號:洛紅塵

沒有誰能罩著誰一輩子。

4、

探討原生家庭影響的意義,首先在於,讓我們認清某些問題的癥結,獲得成長,並避免代際迴圈。

有時所謂命運,就是童年經歷的一次又一次強迫性重複。

姑娘小A,從小跟著媽媽生活。一提起她那不成器的爸,媽媽就氣不打一處來:愛喝酒,一喝就爛醉如泥,吐得家裡到處都是,還罵罵咧咧,甚至對媽媽動手。媽媽忍無可忍,最後離婚。為了防止爸爸騷擾她們娘倆的生活,她還帶著小A搬了家,徹底斷絕來往。

媽媽痛心疾首:當初真是瞎了眼,這麼找了個這樣的男人。

小A也下定決心:將來打死也不能找爸爸那樣的人。

但是匪夷所思的是,小A先後談了幾個男友,起初看著好好的,結果後來發現都愛喝酒、耍酒瘋。小A苦口婆心想要改造他們,效果卻微乎其微。如果繼續下去,很可能小A會在無奈中和其中的某個男友結婚,雞飛狗跳中生一個孩子,形成新一代的迴圈。

但幸運的是,小A去做了心理諮詢。

諮詢室裡回憶起童年的父親,小A淚如雨下。

父親是母親眼裡的渣男,但在小A的記憶中,父親對她也有很多溫情的瞬間。但是她必須忠於母親,不能讓自己想念父親。意識層面把這個念頭壓了下去,但是潛意識並未消除,就通過一種迂回的方式呈現出來,並在和男友們的交往中,代入了母親的願望,不斷地試圖“改造”對方。

她終於意識到,父親既有“渣”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這是客觀事實;

父母的恩怨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作為女兒,她的首要任務是過好自己的人生。

自己的原生家庭無法選擇,但她還可以給孩子一個好的原生家庭。

5、

探討原生家庭影響的意義,還在於讓我們瞭解愛、學會愛,跳出狹小格局,從更高的層面來認識人性。

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

在媽媽很小的時候,姥姥對她還是很好的。後來姥姥患上嚴重的肝病,自知大去之期不遠矣,就開始隔三岔五的打罵媽媽,說,這樣自己死後女兒就不會太想媽了。

想想也是悲哀,一個母親的愛,居然要通過打罵來表達。

同樣是愛與不舍,有人的做法就截然不同。

亦舒在小說《鏡花緣》裡,寫到這樣一個情節:男主角李梅竺在少年時媽媽早逝,彌留之際媽媽緊緊握著他的手說:“梅竺是媽媽愛兒,梅竺是媽媽瑰寶。”

可以想像,以後李梅竺無論長到多大,無論生活怎樣,當他想起母親時,必定是充滿了溫柔。因為媽媽給了他足夠的信心,讓他知道自己是被愛的,是有價值的,是被肯定的。

可是,我們又怎能過多地責怪姥姥呢?她也不過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家庭地位不高、疾病纏身的舊式女人而已。

上心理課時,一位老師講起自己小時候:父親對他管教很嚴,自己沒少挨打。有的人挨打是因為犯了錯誤,而自己挨打卻是在犯錯之前,是一種“預防性挨打”。每天上學出門前,父親先要拿尺子打一下他的手心,然後威嚴地交代一句:“好好上學,別犯錯誤!”這讓他心裡特別惱怒。

後來長大,再看當年的父親,惱怒慢慢消失,反而生出了一種悲憫:父親的動機是好的,他只是不知道如何去愛。

父親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因為受教育程度、成長經歷等原因,父親也有自己的局限性。那不完全是父親的錯。

這時再想起當年父親拿尺子打自己的情形,眼前浮現起的不是一個古板嚴厲的父親,而是一個沒有受過充足的愛的滋養、不知道如何表達愛的小男孩。

現在的他已經足夠強大,不僅可以心平氣和地和父親好好探討一下當年,更可以從自身做起,給自己的子女一個良好的原生家庭。

這是一種“昇華”。

我們的人生必須要經過這樣的“昇華”,才能過得更好。

穿過時光的隧道,去抱一抱童年的自己,和自己握手言和,也與父母握手言和,然後輕裝上陣,走向更好的人生。

6、

曾經參加過一個心理沙龍,主題是“18歲成長儀式”。

舒緩的音樂中,伴隨著老師的指導語,小組成員們在冥想中回到童年。

那些熟悉的記憶紛紛湧來,快樂的、溫暖的、幸福的,痛苦的、難過的、悲傷的。有的同學甚至流下眼淚。

然後把這些記憶慢慢定格成一個畫面,用畫畫的方式呈現出來,並把這幅畫給大家詳細解讀。

最後,帶著這種深深的情感,全體起立,跟隨老師一起說指導語。

親愛的讀者朋友,你也可以一起來。尋找一個安靜的所在,起立,雙手合十,真誠地念,一定要念出聲來哦。指導語大意如下,

“親愛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感謝你們給了我生命,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家,給過我很多難忘的記憶。儘管你們也曾給過我傷害,但我已經能夠理解,你們也有你們的無奈,也有自己的不容易。從今以後,我會帶著你們的祝福走向新的人生,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自己的責任。

因為我已經長大,因為,我已經18歲。”

念完了可以試著給想像中的父母長輩鞠一個躬,第一次可能有的人鞠不下去,沒事,慢慢來,過一會再試一次。

沒錯,我們已經18歲。

18歲以前的成長責任在於家庭,18歲之後的成長在於自己。

學習、成長、覺知,讓自我更加強大,跳出狹小格局,以新的高度看待一切。

最後,讓我們帶著家庭的祝福,走向更好的人生。

作者介紹:

洛紅塵:曾在《愛人》《女人坊》《家庭生活指南》等雜誌發表文章百萬字。自由寫作者,二胎媽媽,心理學愛好者。真誠書寫,歡迎你來。

個人公號:洛紅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