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是獨生子女,他們說我不善交際”

作者 | 蔡尖尖

教育兒童通過周圍世界的美, 人的關係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實, 並在此基礎上在自己身上確立美的品質。

—— 蘇霍姆林斯基

01

前兩天朋友小文給我發來一則報導, 標題就把我嚇了一跳“科學研究獨生子女更不善交際, 連大腦結構都不同!”

小文說:“我肯定不會響應國家二胎號召了, 你趕緊仔細讀一下新聞, 告訴我應該怎麼辦!”

原來, 西南大學心理學教授姜秋主持了一項研究, 對兩百多名大學生進行了智力、創造力和個性的標準測試, 同時還用現代科技掃描了他們的大腦結構。

結果表明, 在智商方面兩者沒有差異, 但獨生子女的創造力上得分高, 親和性低, 因為從腦部結構上看, 兩種孩子在大腦緣上回、內側前額葉皮質、海馬旁回都不一樣。

我松了一口氣, 告訴小文:“只是有些不一樣, 並不是有病。 ”

換句話說, 我們每個人的大腦構造大致相同, 但是如果所處的環境, 所受到的刺激不同, 相應的大腦部位也會有發展的側重點, 這不是獨生子女才有的現象。

02

小文想了下, 接著又問:“寶寶確實好像在社交方面不太擅長, 這會不會影響她以後的生活?會變得孤僻內向嗎?以後會不會朋友很少?會不會變成她將來發展的絆腳石?”

有這種擔心很正常, 不過另一個資訊是, 很早之前德州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Toni Falbo 和研究方法學家Denise Polit 研究發現,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相比智商與成就更高, 但個性上面並沒有顯著差異。

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 父母全部的陪伴和教育資源都會放到孩子的身上;反過來孩子要承擔的期望和責任也會多得多, 自然就呈現出這樣大概率的結果。

差異是不同的環境帶來的, 獨生子女不善於交際的調查結果, 主要還是由於社會的發展環境和獨特的家庭環境下交互影響的結果。

科技一直在加速度地發展, 社會規則也與過去有天壤之別, 未來孩子們所處的環境也一定和父母這代人不一樣, 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問題。

03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 孩子在三歲之前, 重要的社交是和父母打好關係, 從爸爸媽媽這裡建立依戀、衝突、交往等社會規則。

但是在三歲之後, 社交的重心就會慢慢轉移到同伴的交往上去, 這種類型的交往, 對孩子的發展作用是爸爸媽媽無法取代的。

孩子和爸爸媽媽的交往是不對等的, 屬於照顧型, 主要是讓孩子能獲得基礎社交技能, 擁有能夠探索環境, 敢於和他人交往的安全感。

同伴之間交往最特別的地方, 就在於雙方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權利,

小朋友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惡、興趣、愛好來選擇對方, 為了能夠獲得互動, 孩子會學著理解別人的觀點, 也會協商、妥協和協作。

所以, 那些有助於孩子發展交際的重要能力, 是很難在父母或者其他大人這種不對等的互動裡面獲得的。

獨生子女的父母, 對僅有的一個孩子, 很容易給予過度的關注, 包辦孩子所有的事。

這份愛卻會成為孩子社交活動的絆腳石, 加上電子產品的日益普及, 兒童之間的互動遊戲被人機取代, 同伴交往的強度也比過去降低太多。

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交際能力, 在從家庭模式過渡到適應社會交往行為模式時, 當然就會遇到困難, 也給人留下不善交際的印象。

04

不用擔心,獨生子女不一定非要通過手足才能培養出交際能力,只要創造足夠的環境,就可以彌補這個部分的缺失。

早在20多年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他的著作《第三種黑猩猩:人類與身世的未來》中就提到,

傳統部落的孩子是受到部落成員共同照顧,對陌生人的社交能力比現代富裕社會的同年齡孩子還要更好。

如果父母想要促進孩子的交際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主動為孩子尋同齡玩伴。做到這一點其實不難,大多數人住處的附近一般都會有合適孩子玩耍的地方。

懷孕時我在家附近散步,就認識了好幾個同住在社區裡的媽媽,也和很多帶孫子的長輩聊一些話題。

等到寶寶出生的時候,抱寶寶下去曬太陽,一起交流育兒心得,讓老人家逗逗寶寶,讓寶寶看看嬉鬧玩樂的大孩子,寶寶就會默認那裡有個地方可以找到很多小夥伴。

當然,可以帶孩子去朋友家、親戚家以及孩子幼稚園同學家做客,或者邀請他們到家裡來,這些都是積極的社交活動。

遵守孩子的社交,做個安靜的守護者。生了二胎的親戚雯雯,每天最頭痛的是兩個孩子動不動就打鬧,這時候她幫大的看著小的可憐,幫小的又怕大的覺得偏心,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孩子之間的相處當然不會都很愉快,就算是手足,兩個孩子之間也常常因為搶玩具、打架而哭鼻子,告狀。

不管吧,很可能就會出現一個孩子欺壓另一個孩子的情況,或者不知輕重弄傷對方;

管吧,又可能會過了頭,有的父母會命令孩子讓玩具,或者在旁邊盯著孩子玩,這兩種方式都會讓孩子很快失去交際的自由和興趣

父母在平時可以教會孩子一些交際的技巧,但不能矯枉過正,言傳身教永遠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舉措;

另外是在孩子玩耍的時候,不要經常去干涉他們的衝突,除非發生傷害的行為。

衝突並不是都是負面的,也有正面的時候。

衝突是人與人之間在尋找相處平衡的舒適區,孩子們自己慢慢建立起屬於他們的感情連結,能夠表達自己的願望,也能夠理解他人的需求;

學會拒絕,也學會妥協,這才是正常的人際交往法則。

擴大孩子的知識面,增加社交談資。“不知道說些啥”是很多成年人會遇到的交流尷尬區,而且大家經常都會有 “想和一個有趣的人做朋友”的訴求。

你也會發現很多內向性格的成年人,當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你會發現他們妙語連珠,判若兩人。

小時候,那些鬼主意特別多,又有特長的孩子常常成為了孩子王,引領話題和小夥伴們玩耍,讓我們羡慕不已。

孩子王們主見強,性格也更加開朗自信。

要求孩子要好好學習的同時,也應該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甚至適當接觸電子產品,都是豐富孩子精神世界,增長見識談資的途徑。

我們內心深處最大的幸福感,來自於良好的人際關係,但不管是不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正確的愛,都足夠填平這道差異的鴻溝。

- END -

初心客廳專欄作者簡介

蔡尖尖/初心客廳專欄作者

尖尖而立,保持獨立思考。

04

不用擔心,獨生子女不一定非要通過手足才能培養出交際能力,只要創造足夠的環境,就可以彌補這個部分的缺失。

早在20多年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他的著作《第三種黑猩猩:人類與身世的未來》中就提到,

傳統部落的孩子是受到部落成員共同照顧,對陌生人的社交能力比現代富裕社會的同年齡孩子還要更好。

如果父母想要促進孩子的交際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主動為孩子尋同齡玩伴。做到這一點其實不難,大多數人住處的附近一般都會有合適孩子玩耍的地方。

懷孕時我在家附近散步,就認識了好幾個同住在社區裡的媽媽,也和很多帶孫子的長輩聊一些話題。

等到寶寶出生的時候,抱寶寶下去曬太陽,一起交流育兒心得,讓老人家逗逗寶寶,讓寶寶看看嬉鬧玩樂的大孩子,寶寶就會默認那裡有個地方可以找到很多小夥伴。

當然,可以帶孩子去朋友家、親戚家以及孩子幼稚園同學家做客,或者邀請他們到家裡來,這些都是積極的社交活動。

遵守孩子的社交,做個安靜的守護者。生了二胎的親戚雯雯,每天最頭痛的是兩個孩子動不動就打鬧,這時候她幫大的看著小的可憐,幫小的又怕大的覺得偏心,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孩子之間的相處當然不會都很愉快,就算是手足,兩個孩子之間也常常因為搶玩具、打架而哭鼻子,告狀。

不管吧,很可能就會出現一個孩子欺壓另一個孩子的情況,或者不知輕重弄傷對方;

管吧,又可能會過了頭,有的父母會命令孩子讓玩具,或者在旁邊盯著孩子玩,這兩種方式都會讓孩子很快失去交際的自由和興趣

父母在平時可以教會孩子一些交際的技巧,但不能矯枉過正,言傳身教永遠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舉措;

另外是在孩子玩耍的時候,不要經常去干涉他們的衝突,除非發生傷害的行為。

衝突並不是都是負面的,也有正面的時候。

衝突是人與人之間在尋找相處平衡的舒適區,孩子們自己慢慢建立起屬於他們的感情連結,能夠表達自己的願望,也能夠理解他人的需求;

學會拒絕,也學會妥協,這才是正常的人際交往法則。

擴大孩子的知識面,增加社交談資。“不知道說些啥”是很多成年人會遇到的交流尷尬區,而且大家經常都會有 “想和一個有趣的人做朋友”的訴求。

你也會發現很多內向性格的成年人,當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你會發現他們妙語連珠,判若兩人。

小時候,那些鬼主意特別多,又有特長的孩子常常成為了孩子王,引領話題和小夥伴們玩耍,讓我們羡慕不已。

孩子王們主見強,性格也更加開朗自信。

要求孩子要好好學習的同時,也應該允許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甚至適當接觸電子產品,都是豐富孩子精神世界,增長見識談資的途徑。

我們內心深處最大的幸福感,來自於良好的人際關係,但不管是不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正確的愛,都足夠填平這道差異的鴻溝。

- END -

初心客廳專欄作者簡介

蔡尖尖/初心客廳專欄作者

尖尖而立,保持獨立思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