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安徽省空中救援120正式啟動,六安一病人轉運到合肥僅用90分鐘

今日上午,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新院區正式開診,同時安徽省空中120正式投用。 這架專業醫療救援直升機往返僅用了90分鐘就將安醫大一附院醫聯體內的病人從霍邱轉運到合肥, 安徽從此告別沒有空中醫療救援的歷史, 構建起了水陸空立體化的緊急醫學救援網路

記者躺在直升機裡, 感受內部環境

■“撥打120來的可能是直升機”追蹤

今年8月份, 江淮晨報在《撥打120來的可能是直升機》曾報導,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配備空中救援直升機, 標誌著安徽省空中120即將正式啟動。

昨日, 隨著安醫大一附院高新院區開診, “空中120”正式開通, 同時從百里之外帶來了它的首位病人。 江淮晨報、江淮網記者走上直升機, 親自感受一番。

首例

63歲霍邱農民成“空中120”首位受益人

昨日上午10點08分, 伴隨著直升機卷起的狂風和巨大的轟鳴聲, “空中120”迅速起飛, 飛向六安市霍邱縣開始緊急轉院任務,

迎接安徽省第一位乘坐“空中120”的患者。

據瞭解, 今年63歲的方某, 是霍邱一名農民, 因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伴椎管狹窄, 不能正常行走。 方某的病情通過遠端會診系統, 經過安醫大一附院專家會診並及時進行了手術。 但是手術中, 方某出現了發熱等症狀, 由於當地醫院條件及設備有限, 申請通過醫聯體綠色通道轉至上級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

據“空中120”直升機機長告訴記者, 在飛行40多分鐘後, 就到達患者所在地。 經過簡單病情交接後, 患者方某被抬上直升機轉往安醫大一附院高新院區。

11點40左右, 直升機安全降落在高新院區室外停機坪, 早已在外等候多時的五名醫護人員, 立刻推著急救擔架來到直升機旁, 將方某小心翼翼地抬下飛機。

記者注意到,即使天空中飄著小雨,但是醫護人員用被子把病人保護好,再戴上氧氣面罩,立即送往EICU治療,整個過程十分迅速,僅僅一分鐘多的時間。“考慮到效率問題,急救室就設立在一樓,與停機坪只有百米左右的距離,保證將病人能儘快被送進急救室。”安醫大一附院急救科護士長朱宏梅說。

“從直升機起飛到運送患者返回,全程耗時一個半小時左右,飛行距離在250公里。”直升機機長介紹道,按常規來說,如果是普通120急救車,相同的距離,至少需要四個小時的時間。“如遇到交通擁堵,則需要更多時間,而通過直升機救援大幅縮短了路上的時間,為醫生挽救病人爭取了時間。”

體驗 空間不大,但足夠安全

在病人送到病房後,江淮晨報、江淮網記者扮演“病人”體驗“空中120”。

隨著直升機旋翼速度逐漸減慢,轟鳴聲音小了下來。“低著頭,跟我走!”機組人員一招呼,記者迅速跑過去,從直升機右側上機。“因為病床安排在左側,左側是專門給醫院進行搬運病床的。”機組人員解釋道。

直升機並不難爬,記者踩著腳架,用手一扶輕易就能上去。“空中120”直升機除了駕駛艙外,機艙內還能容納1名醫生,1名護士,剩下的一個床位,就是為病人提供的。直升機裡的床位並不算寬敞,就是一副擔架的大小。記者彎著腰慢慢躺下,一米八的身高,腳正好抵在底部,並沒有多餘的空間活動。

躺下後,機組人員提醒記者,兩臂需要交叉疊放在胸前。記者感受到,擔架比較硬,沒有想像中的柔軟。同時,等“病人”躺好,醫生和護士將會逐一戴上頭罩、固定頭部、扣上約束帶。並且根據情況,甚至還要戴上氧氣面罩、吊上輸液。

躺在病床上,因為頭部兩側被固定住的原因,記者的眼睛只能看著直升機天花板,兩側懸掛著除顫監護儀、注射泵等醫療急救設備。在“準備起飛”後,為了防止旋翼轉動發出的轟鳴聲,機組人員還為記者佩戴防噪耳機。戴上耳機之後,記者感受到外界的聲音能夠隔絕80%左右,機組人員介紹,戴上耳機後可以通過無線電進行溝通。

記者在擔架上支起半身,可以透過右窗看到窗外的情景,但是稍不留神,就會撞到頭頂上的儀器。在短暫的體驗過後,機組人員將記者慢慢引導下飛機,記者感受到,雖然空間不大,但是裡面的設備足夠保證病人在飛機上的安全。

幕後

那麼“空中120”直升機,與地面120急救車相比,除了在速度上,還有哪些不同呢?

“雖然兩者救援原理相同,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兩者還是有不小差別的。以往普通的120急救車,車子都直接開到門口,把擔架車拉出來,送進急救室就行。”朱巨集梅告訴記者,在面對“空中120”時,螺旋槳轉動時應保持的距離、什麼時候上前對接、需要控制多少時間等方面,都需要對護士進行培訓。

目前,經過專業的培訓和評估後,安醫大一附院高新院區有6名跟機急診護士,其中4名男護士。“這也是考慮到男護士在跟機過程中,如果遇到地震、塌方等惡劣的環境時,可以協助搜尋、抬擔架等工作,具有體力優勢。”朱宏梅說。

“出發時,急診護士還會帶上簡易呼吸氣囊、口咽通氣道,以免病人在飛行顛簸過程中出現惡化。”朱宏梅表示,在直升機救援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證病人呼吸暢通,避免乘飛行帶來的病情變化。未來急診科的所有醫護人員,都要掌握直升機救援的理論知識和實戰能力。

未來

市民想要申請直升機救援,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直升機符合適航條件,二是施救物件符合救援適應症。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梁朝朝表示,作為安徽省緊急醫學救護基地,高新院區依託國家級移動醫療處置中心項目建設,設立安徽直升機救援中心。今後“空中120”直升機將常駐安醫大一附院高新院區,配備專業的機組人員在醫院值班。並且,目前直升機機庫也正在建設中。

“一般城市的大醫院附近交通擁堵,偏僻的地區救援條件差,失去了最佳的搶救時機,而啟用空中救援能很好地緩解這一問題。”梁朝朝稱,開展醫療直升機救援有助於加強我省移動處置救援能力,切實提升國家級突發事件現場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和處置水準,能夠在發生重特大突發事件時,迅速抵達現場,有效開展衛生應急救援。

將方某小心翼翼地抬下飛機。

記者注意到,即使天空中飄著小雨,但是醫護人員用被子把病人保護好,再戴上氧氣面罩,立即送往EICU治療,整個過程十分迅速,僅僅一分鐘多的時間。“考慮到效率問題,急救室就設立在一樓,與停機坪只有百米左右的距離,保證將病人能儘快被送進急救室。”安醫大一附院急救科護士長朱宏梅說。

“從直升機起飛到運送患者返回,全程耗時一個半小時左右,飛行距離在250公里。”直升機機長介紹道,按常規來說,如果是普通120急救車,相同的距離,至少需要四個小時的時間。“如遇到交通擁堵,則需要更多時間,而通過直升機救援大幅縮短了路上的時間,為醫生挽救病人爭取了時間。”

體驗 空間不大,但足夠安全

在病人送到病房後,江淮晨報、江淮網記者扮演“病人”體驗“空中120”。

隨著直升機旋翼速度逐漸減慢,轟鳴聲音小了下來。“低著頭,跟我走!”機組人員一招呼,記者迅速跑過去,從直升機右側上機。“因為病床安排在左側,左側是專門給醫院進行搬運病床的。”機組人員解釋道。

直升機並不難爬,記者踩著腳架,用手一扶輕易就能上去。“空中120”直升機除了駕駛艙外,機艙內還能容納1名醫生,1名護士,剩下的一個床位,就是為病人提供的。直升機裡的床位並不算寬敞,就是一副擔架的大小。記者彎著腰慢慢躺下,一米八的身高,腳正好抵在底部,並沒有多餘的空間活動。

躺下後,機組人員提醒記者,兩臂需要交叉疊放在胸前。記者感受到,擔架比較硬,沒有想像中的柔軟。同時,等“病人”躺好,醫生和護士將會逐一戴上頭罩、固定頭部、扣上約束帶。並且根據情況,甚至還要戴上氧氣面罩、吊上輸液。

躺在病床上,因為頭部兩側被固定住的原因,記者的眼睛只能看著直升機天花板,兩側懸掛著除顫監護儀、注射泵等醫療急救設備。在“準備起飛”後,為了防止旋翼轉動發出的轟鳴聲,機組人員還為記者佩戴防噪耳機。戴上耳機之後,記者感受到外界的聲音能夠隔絕80%左右,機組人員介紹,戴上耳機後可以通過無線電進行溝通。

記者在擔架上支起半身,可以透過右窗看到窗外的情景,但是稍不留神,就會撞到頭頂上的儀器。在短暫的體驗過後,機組人員將記者慢慢引導下飛機,記者感受到,雖然空間不大,但是裡面的設備足夠保證病人在飛機上的安全。

幕後

那麼“空中120”直升機,與地面120急救車相比,除了在速度上,還有哪些不同呢?

“雖然兩者救援原理相同,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兩者還是有不小差別的。以往普通的120急救車,車子都直接開到門口,把擔架車拉出來,送進急救室就行。”朱巨集梅告訴記者,在面對“空中120”時,螺旋槳轉動時應保持的距離、什麼時候上前對接、需要控制多少時間等方面,都需要對護士進行培訓。

目前,經過專業的培訓和評估後,安醫大一附院高新院區有6名跟機急診護士,其中4名男護士。“這也是考慮到男護士在跟機過程中,如果遇到地震、塌方等惡劣的環境時,可以協助搜尋、抬擔架等工作,具有體力優勢。”朱宏梅說。

“出發時,急診護士還會帶上簡易呼吸氣囊、口咽通氣道,以免病人在飛行顛簸過程中出現惡化。”朱宏梅表示,在直升機救援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證病人呼吸暢通,避免乘飛行帶來的病情變化。未來急診科的所有醫護人員,都要掌握直升機救援的理論知識和實戰能力。

未來

市民想要申請直升機救援,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直升機符合適航條件,二是施救物件符合救援適應症。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梁朝朝表示,作為安徽省緊急醫學救護基地,高新院區依託國家級移動醫療處置中心項目建設,設立安徽直升機救援中心。今後“空中120”直升機將常駐安醫大一附院高新院區,配備專業的機組人員在醫院值班。並且,目前直升機機庫也正在建設中。

“一般城市的大醫院附近交通擁堵,偏僻的地區救援條件差,失去了最佳的搶救時機,而啟用空中救援能很好地緩解這一問題。”梁朝朝稱,開展醫療直升機救援有助於加強我省移動處置救援能力,切實提升國家級突發事件現場緊急醫學救援能力和處置水準,能夠在發生重特大突發事件時,迅速抵達現場,有效開展衛生應急救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