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海爾33年屹立不倒的秘密,就在張瑞敏那些看不懂的哲學思維中

【張瑞敏不是一個聊到興起就能口吐金句的人, 他不喜歡不按常理出牌, 其思考是系統化的。 】

文/ 郝亞洲

張瑞敏是企業家中的哲學家,

這句話在坊間流傳了很久。 直到最近, 媒體人秦朔將張瑞敏比作中國商界的“蘇格拉底”, 這才算定了調子。

看得出, 秦朔很激動, 極其罕見地以1.6萬字的對話體全文刊發, 一向持重的秦朔, 更在文中用了“偉大”二字來形容張。 顯然, 張瑞敏打動了他。

其實, 被張瑞敏打動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因為對話者必須能跟上他的節奏, 不是指說話有多快, 而因他是國內企業家中極不多見的、按常理出牌的人。 “常理”的重點是“理”, 是理論, 也是道理。

實用哲學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研究員克裡思蒂安.佈施, 長得高高瘦瘦, 面目清秀, 是學者中的顏值擔當。 有一年, 他來海爾調研, 在見面前希望能瞭解更多關於張瑞敏和海爾的資訊, 在酒桌上,

他問, 耳聞張瑞敏讀書破萬卷, 究竟是誰的理論或者書對他影響最大?

其實, 張瑞敏秉持的是實用主義的讀書態度, 不管誰的理論, 只要能啟發他當下的管理思路, 就會相容並蓄。

佈施是德國人, 我建議他可以與張瑞敏聊聊叔本華、康得、黑格爾, 對方大吃一驚。 佈施自童年起就耳濡目染這些哲學思想, 但也知道, 這些德語作品經過翻譯後會顯得非常艱澀。

“你就放心去聊吧, 也許會有驚喜。 ”實誠的佈施果然聽從了建議, 開場就聊起了黑格爾“正反合”的辯證理論, 張瑞敏很激動, 兩個人一邊說一邊在紙上畫了起來。

有一次, 在飛機上碰巧跟張瑞敏坐在了一起, 問及兩年間到海爾調研的西方學者裡, 誰留下的印象最深?“佈施這個小夥子不錯。

”張瑞敏說。

哲學家從來不是張瑞敏的追求, 他自己也說, “不是知識份子”, 他讀哲學的目的, 在於驗證自己的底層邏輯。

哲學的好處之一, 就是讓人透過冠冕堂皇的詞藻, 識別各種謬論和情感上的訛詐, 以及各種詭辯和偽裝, 大大增加人們的批判能力。 企業家不是生活在單純的組織空間內, 其經營理念也並非只受供需關係的影響。 如何辨別噪音, 讓自己看清組織和時代、社會環境的本質關係, 這是企業家學哲學的必要性。

在組織實踐中, 超出經營的一部分, 可以視作用經驗或者邏輯方法是無法解決的。 此時, 正是哲學登場的時候。 英國哲學家以賽亞.伯林認為, 一個人提出哲學問題的前提是, 思想要是自由的。

張瑞敏的思想是自由的, 當佈施提出, 海爾模式符合西方理念中滿足“個人”“社區”和“社會”的三層需求時, 張瑞敏立刻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個人”“家庭”和“國家”為回應。

這種對比並非形而上學, 而是要探討清楚, 海爾模式如何超越商業, 成為一種價值模式的存在。

在數次演講中, 張瑞敏提到的“有人認為海爾模式是一種社會模式”, 起源就在這裡。

系統化思維

網上有很多流傳的張瑞敏語錄, 其中大多數並非其所講。 張不是一個聊到興起就能口吐金句的人, 他不喜歡不按常理出牌, 其思考是系統化的, 他甚至很抵觸碎片化思考。

在集團的戰略會議上, 張瑞敏從來不會簡單粗暴地命令平臺主們, “你必須要如何如何”或者“你不能如何如何”,

而是將“你要做什麼”作為戰略目標, 逐步做戰略分解:如果要達到長期目標, 如何在經營上落地, 如何以短期目標的路徑走向中期目標。

海爾內部有一個著名的“二維點陣圖”, 每一個員工的考核內容都在上面。 張瑞敏會拿著鐳射筆, 針對某一個人, 一個階段一個階段, 一個數位一個數位去拆解。

參加過大公司例會的人可能知道, 很少有CEO做這麼細緻的戰略指導和動作分解, 更何況以張瑞敏之地位, 現場聆聽他一兩句點撥就算不錯。

然而, 張瑞敏首先是海爾的張瑞敏, 可被表述的系統性思維, 正是海爾走過30多年依然屹立在頂級公司行列的秘密武器。

其實, 這都是常識。 碎片化思維是成熟型公司的敵人, 帶有強烈早期創業痕跡的思維模式, 常常會妨礙大多數公司走 出青春期。

系統化的思考和表述,並不是為所有的聽眾或者採訪者所接受,尤其對於那些只在意結果不在意過程的人來說。

正因如此,張瑞敏的很多話,存在著外界說的“看不懂”的情況。這是一個怪現象:有的企業家不著四六的金句能被大篇幅引申,張瑞敏嚴絲合縫的論述,卻被很多人粗暴地打斷或者拆解。

這種不被理解,可以說是張瑞敏豐盈的內心,遭遇了國內急功近利的商業環境。這種撞擊之下,張瑞敏更加專注於思考本身,這是他實用主義者的一面,企業是做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

信奉成大事者必有“小人監督”的他,也會在私下說,“有一天我不被人質疑了,說明就真的沒人關注海爾了”。

張瑞敏尊重每一個來訪者。海爾董事局大樓的六樓有一間茶室,這是他會客的地方。

每一次,雙方都會在一個長方形的桌子上聊天。或許說聊天不恰當,因為沒有人的神經是鬆弛的。張瑞敏把每一次談話都看得很重要,希望大家可以把“真傢伙”亮出來,彼此碰撞,彼此吸引。

有的能很快被帶入節奏,以學識和修養與張瑞敏碰撞,有的訪談者沒有耐心去理解張瑞敏的系統思考,覺得了無趣味。

張瑞敏只談業務和理念,不談心情和自己,不代表他內心沒有波瀾。聊到興致所至,他會在談話結束時補充一句,“走,到我書房去看看”。

在公開場合,張瑞敏的心情不會直接地表達出來,他會將領帶視作自己的“話筒”。

2016年初,張瑞敏帶著高管去美國和GE時任CEO伊梅爾特談判,他系了一條滿是帆船圖案的藍底領帶,他要告訴團隊和對方,希望彼此合作可以一帆風順、揚帆遠航。

2017年9月20日,首屆“人單合一”國際論壇上,張瑞敏系了一條滿是不同文字“謝謝”為圖案的領帶。探索“人單合一”模式12年,他的激動和想說的話皆在“謝謝”二字上了。

親力親為

張瑞敏每年讀很多書,不代表他不行萬里路。

張瑞敏最近幾年瘦了不少,他每天早上都會打打乒乓球。走路也是他的另一大愛好,可以用“健步如飛”來形容。

張瑞敏喜歡穿布鞋,不是老北京那種片兒鞋,而是軟底帆布低幫鞋。有朋友在三藩市跟張瑞敏巡店,他正當壯年,回來感慨“那叫一個累”。不倒時差,下了飛機就開始工作,能走著就不坐車,能站著就不坐著。

2016年夏天,張瑞敏去路易斯維爾參加GEA(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的交割儀式,專門拿出一整天的時間參觀GEA的工廠。他關注每一個產品的細節,更關心產品背後的邏輯,比如核心技術是什麼,怎麼來的,在行業內的地位,和海爾自己的產品比如何。

他是在跟“人單合一”的理念做對比:老牌的家電廠商是否能適應這個時代,其開放理念和海爾相比,到底還有哪些不足?

他在和秦朔的訪談中說:

“全世界都在研發不用壓縮機的冰箱。過去我們認為最厲害的應該是GEA,並購後我第一個看的是研發部門,特別是看不用壓縮機的冰箱這一塊,一看,他們還沒有研發出來,只是告訴我研發到了什麼程度。

我們的研發人員,論單個能力,真的趕不上他們,他們積累幾十年了。但我們卻走在了他們前面。為什麼?因為我們把全世界最好的資源連接起來了。過去還要專利,現在沒有關係,專利可以是你的,我要的是幫你創造出最後的成果,然後分享。所以我們能第一個推出不用壓縮機的冰箱。”

就是那次跟張瑞敏參觀GE,本人感覺到體力不支了,偷偷跑到咖啡間休息了一會兒,跑出去再看,他正站在生產線前瞭解資料。

行萬里路就是親力親為。

張瑞敏是從車間裡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創業期間,每天就是看圖紙,算數據,是“馬上CEO”的典型代表。1990年代,一家日本企業來中國談合作,當時選的對象有兩家。日方代表一進海爾的車間就被震住了,因為大到生產線,小到螺絲釘,一塵不染。合作自然水到渠成。

看車間、巡視門店是張瑞敏的基本功,可以說相當扎實。

“行萬里路才能閱人無數”,張瑞敏特別愛說這句話,無論是在集團內部會上還是在私下裡。每一個人如果能都經歷一次創業過程,會有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而這種認知是從瑣碎的事務中開始建立的。

那麼,人對自己認識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張瑞敏告誡說:“就是你千萬別忘了自己姓什麼。”

張瑞敏是誰呢?大部分時間裡,可將他視作一位靈魂有趣的老人。在飛機上那次偶遇非常有意思,正坐在座位上聽歌,感覺身旁站了個人,也不說話,就是默默地站在那裡。抬頭一看,是張瑞敏。顯然,他不想打擾我的興致。

從上海飛青島的路上,他放棄了飛機上閱讀的習慣,聊了很多。海爾的高管說,張瑞敏喜歡跟年輕人打交道,因為他覺得年輕人的世界很有趣。

一路上有的沒的閒聊,同意的地方,他就點點頭,不好表態的時候,他就哈哈一笑。臨下飛機之前,他還關切了一句:“沒訂車的話,就跟我的車回去吧。”一直送到了董事局四樓電梯口。

今年5月份,幾乎從來不看影視娛樂的張瑞敏在家陪小孫子看了部電影。幾天後,他在週三的樣板會上推薦了這部《摔跤吧爸爸》。

他說,在國際頂級賽場上,唯信念不可摧毀。說這話的時候,他側身轉向了聽眾。

張瑞敏開會從來不喜歡坐在正中央,海爾其他高管也是如此,會場最顯眼的位置,留給創客們做“路演”。

張瑞敏行萬里路的方式有很多,他總能把路上的所見所聞內化於心。布鞋穿在腳上,心在路上。

常常會妨礙大多數公司走 出青春期。

系統化的思考和表述,並不是為所有的聽眾或者採訪者所接受,尤其對於那些只在意結果不在意過程的人來說。

正因如此,張瑞敏的很多話,存在著外界說的“看不懂”的情況。這是一個怪現象:有的企業家不著四六的金句能被大篇幅引申,張瑞敏嚴絲合縫的論述,卻被很多人粗暴地打斷或者拆解。

這種不被理解,可以說是張瑞敏豐盈的內心,遭遇了國內急功近利的商業環境。這種撞擊之下,張瑞敏更加專注於思考本身,這是他實用主義者的一面,企業是做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

信奉成大事者必有“小人監督”的他,也會在私下說,“有一天我不被人質疑了,說明就真的沒人關注海爾了”。

張瑞敏尊重每一個來訪者。海爾董事局大樓的六樓有一間茶室,這是他會客的地方。

每一次,雙方都會在一個長方形的桌子上聊天。或許說聊天不恰當,因為沒有人的神經是鬆弛的。張瑞敏把每一次談話都看得很重要,希望大家可以把“真傢伙”亮出來,彼此碰撞,彼此吸引。

有的能很快被帶入節奏,以學識和修養與張瑞敏碰撞,有的訪談者沒有耐心去理解張瑞敏的系統思考,覺得了無趣味。

張瑞敏只談業務和理念,不談心情和自己,不代表他內心沒有波瀾。聊到興致所至,他會在談話結束時補充一句,“走,到我書房去看看”。

在公開場合,張瑞敏的心情不會直接地表達出來,他會將領帶視作自己的“話筒”。

2016年初,張瑞敏帶著高管去美國和GE時任CEO伊梅爾特談判,他系了一條滿是帆船圖案的藍底領帶,他要告訴團隊和對方,希望彼此合作可以一帆風順、揚帆遠航。

2017年9月20日,首屆“人單合一”國際論壇上,張瑞敏系了一條滿是不同文字“謝謝”為圖案的領帶。探索“人單合一”模式12年,他的激動和想說的話皆在“謝謝”二字上了。

親力親為

張瑞敏每年讀很多書,不代表他不行萬里路。

張瑞敏最近幾年瘦了不少,他每天早上都會打打乒乓球。走路也是他的另一大愛好,可以用“健步如飛”來形容。

張瑞敏喜歡穿布鞋,不是老北京那種片兒鞋,而是軟底帆布低幫鞋。有朋友在三藩市跟張瑞敏巡店,他正當壯年,回來感慨“那叫一個累”。不倒時差,下了飛機就開始工作,能走著就不坐車,能站著就不坐著。

2016年夏天,張瑞敏去路易斯維爾參加GEA(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的交割儀式,專門拿出一整天的時間參觀GEA的工廠。他關注每一個產品的細節,更關心產品背後的邏輯,比如核心技術是什麼,怎麼來的,在行業內的地位,和海爾自己的產品比如何。

他是在跟“人單合一”的理念做對比:老牌的家電廠商是否能適應這個時代,其開放理念和海爾相比,到底還有哪些不足?

他在和秦朔的訪談中說:

“全世界都在研發不用壓縮機的冰箱。過去我們認為最厲害的應該是GEA,並購後我第一個看的是研發部門,特別是看不用壓縮機的冰箱這一塊,一看,他們還沒有研發出來,只是告訴我研發到了什麼程度。

我們的研發人員,論單個能力,真的趕不上他們,他們積累幾十年了。但我們卻走在了他們前面。為什麼?因為我們把全世界最好的資源連接起來了。過去還要專利,現在沒有關係,專利可以是你的,我要的是幫你創造出最後的成果,然後分享。所以我們能第一個推出不用壓縮機的冰箱。”

就是那次跟張瑞敏參觀GE,本人感覺到體力不支了,偷偷跑到咖啡間休息了一會兒,跑出去再看,他正站在生產線前瞭解資料。

行萬里路就是親力親為。

張瑞敏是從車間裡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創業期間,每天就是看圖紙,算數據,是“馬上CEO”的典型代表。1990年代,一家日本企業來中國談合作,當時選的對象有兩家。日方代表一進海爾的車間就被震住了,因為大到生產線,小到螺絲釘,一塵不染。合作自然水到渠成。

看車間、巡視門店是張瑞敏的基本功,可以說相當扎實。

“行萬里路才能閱人無數”,張瑞敏特別愛說這句話,無論是在集團內部會上還是在私下裡。每一個人如果能都經歷一次創業過程,會有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而這種認知是從瑣碎的事務中開始建立的。

那麼,人對自己認識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張瑞敏告誡說:“就是你千萬別忘了自己姓什麼。”

張瑞敏是誰呢?大部分時間裡,可將他視作一位靈魂有趣的老人。在飛機上那次偶遇非常有意思,正坐在座位上聽歌,感覺身旁站了個人,也不說話,就是默默地站在那裡。抬頭一看,是張瑞敏。顯然,他不想打擾我的興致。

從上海飛青島的路上,他放棄了飛機上閱讀的習慣,聊了很多。海爾的高管說,張瑞敏喜歡跟年輕人打交道,因為他覺得年輕人的世界很有趣。

一路上有的沒的閒聊,同意的地方,他就點點頭,不好表態的時候,他就哈哈一笑。臨下飛機之前,他還關切了一句:“沒訂車的話,就跟我的車回去吧。”一直送到了董事局四樓電梯口。

今年5月份,幾乎從來不看影視娛樂的張瑞敏在家陪小孫子看了部電影。幾天後,他在週三的樣板會上推薦了這部《摔跤吧爸爸》。

他說,在國際頂級賽場上,唯信念不可摧毀。說這話的時候,他側身轉向了聽眾。

張瑞敏開會從來不喜歡坐在正中央,海爾其他高管也是如此,會場最顯眼的位置,留給創客們做“路演”。

張瑞敏行萬里路的方式有很多,他總能把路上的所見所聞內化於心。布鞋穿在腳上,心在路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