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聽傳承巴蜀文明的聲音 發展天府文化的豪邁

“天府文化講堂——名家進社區”講座深受市民喜愛

國學經典、傳統文化進入中小學生的課堂生活

天府文化正成為彰顯城市魅力的一面旗幟。 圖為“共築中國夢·喜迎十九大”成都市群眾文藝匯演

市民在國際非遺博覽園享受文化盛宴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全面落實省、市黨代會精神,文化戰線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讓天府文化成為彰顯城市魅力的一面旗幟,讓市民擁有更多文化獲得感。

5年來,成都的公共文化事業實現跨越發展,成為首批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全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示範地區;國家文物局與市政府正式簽訂支持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戰略合作協定,老官山漢墓、東華門遺址等一批重大考古發現為天府文化溯源提供了重要文物支撐;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資料體系、名錄體系、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成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天府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第23屆國際木偶大會暨木偶藝術節、2017成都金磚國家電影節、第七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等世界性、國家級節會活動在成都成功舉辦,兩屆新年文化藝術月、兩屆成都國際音樂季、三屆成都創意設計周、首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等城市文化品牌活動,在提升城市綜合影響力的同時,城市美譽度也在不斷攀升……

5年來,傳統文化產業在鞏固中發展,在轉型中升級,2016年全市出版物年銷售總額58192萬元,同比增加13.5%;青羊綠舟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東郊記憶、藍頂等一批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蓬勃發展,中國藝庫文化產業園、成都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分別獲批全國版權示範園區(基地)和全國版權示範單位。

2016年,全市文創產業增加值633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5.2%,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成都平原有著天府之國的美譽,天府文化根基深厚。 如今,站在新起點的成都,正加快發展“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增強西部文創中心功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充分彰顯出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自強。 黨的十九大召開在即,讓我們傾聽成都文化工作者的心聲,感受他們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的豪邁。

時間:10月12日

地點:成都市文化館綜合大樓2樓教室

人物:成都市市民文化藝術培訓學校旅遊英語教師 徐斌

背景:2013年,成都成功創建首批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2014年被確定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試點地區,2016年通過國家文化部驗收,且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示範地區。目前,成都已基本構建起網路佈局一體化、持續發展制度化、運行管理科學化、服務供給均衡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文藝培訓永不休課 增強市民文化獲得感

“咱們老年人在飛機上喝飲料,一定要對空姐說:‘No ice please.’(不加冰,謝謝。)不然大家出去旅遊還沒開始耍,就先犯胃病了。”記者還沒有走進市文化館綜合大樓2樓教室,就聽到旅遊英語教師徐斌的幽默授課,她輕鬆的授課方式引來學員們陣陣掌聲。走進教室後記者發現,可容納40人的教室被擠得滿滿當當,70歲的徐斌精神十足,正為學員們講授旅遊英語。下課鈴一響,學員們還圍著徐斌請教英語問題,那股認真勁兒絲毫不輸年輕人。

送走最後一名學員,徐斌趕忙喝了口水,向記者擺起龍門陣。徐斌說,她在市文化館講授旅遊英語已有5年,選這個課程的學員大多是老年人,而且多數是零基礎。為了讓學員們儘快學會簡單的旅遊英語,徐斌還為大家量身定做了一套教材,“我的課程雖然免費,但品質一點也不打折。”徐斌笑著說,市民文化藝術培訓學校是市民來進行“文化充電”的地方,市民學校為他們提供高品質課程,增強他們的文化獲得感,我的工作很有意義。

徐斌告訴記者,除旅遊英語外,市民文化藝術培訓學校還有許多其他課程,涵蓋攝影、文學、茶藝等門類,並且開課時間從春秋兩季轉向一年四季,文藝培訓永不休課。

寄語

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我對成都的公共文化服務有更多期待,相信成都公共文化領域將推出更多更好的政策和舉措,從而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

時間:10月13日

地點:武侯區文聯辦公室

人物:武侯區文聯秘書長 彭文春

背景: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首次提出“天府文化”,作為成都基層文聯的工作者,彭文春和同事們積極探索,組織開展“天府文化講堂——名家進社區”講座,邀請文化名家走進社區院壩,為普通市民講解天府文化魅力,傳播天府文化。

院壩裡和居民面對面 名家進社區講天府文化

臨近下班時,彭文春仍在辦公室埋頭策劃下一期“天府文化講堂——名家進社區”活動,辦公桌上的一大疊資料,無聲地講述著他每次策劃的不易。在打完一通電話後,彭文春臉上露出一絲微笑,他興奮地告訴記者:“終於把下次講座的嘉賓定下來了!著名歷史學家譚繼和將擔綱下次講座的主講嘉賓。”

由成都日報副刊部聯合武侯區文聯推出的“天府文化講堂——名家進社區”活動,自8月開講以來,文化名家們走進社區和學校,在社區院壩裡和課堂上講三國、說川劇……受到熱情追捧。彭文春告訴記者:“活動有好多個第一:名家第一次把社區院壩當講堂,第一次面對普通居民講座;居民第一次在家門口聽專家的講座,結果雙方都很滿意,專家不斷超時,居民到了午飯時間還捨不得走……這都是因為天府文化魅力太大。”目前,系列講座還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粉絲,“許多社區居民還經常向我們打聽講座的安排,生怕錯過講座時間。”彭文春自豪地說。

“活動反響之熱烈出乎我們意料,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能把高品質文化大餐送到市民身邊,再忙再累都值得。”彭文春說。

寄語

我是一名長期生活在成都的文化工作者,見證了這座城市發生的巨變,也一直深受這座城市的文化滋養。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我和同事們都願意當好天府文化的傳播者,讓更多人瞭解天府文化,感受到成都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時間:10月16日

地點: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館

人物:金沙遺址博物館講解員 姚凱

背景:成都歷史底蘊深厚,自古文博昌盛,有著“江山之雄,文物之盛”的美譽。截至今年9月,在我市範圍內註冊登記的博物館、紀念館達150家,其中,國有博物館(文物行業)35家,國有博物館(其他行業)13家,非國有博物館102家,非國有博物館數量位居全國城市第一。

每講解一次金沙 就對天府文化有更多熱愛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玉匯金沙”臨展廳內,觀眾在80後成都小夥姚凱的帶領下,走進了一個神秘的玉器世界。該展覽彙集了全國各地出土的夏商玉器精品250餘件(組),是國內夏商時期出土玉器首次大規模展示。展覽上,源自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十節玉琮,源自黃河流域的玉璋、玉戈等,以及古蜀人廣泛吸收其他地區玉文化、融合創新後製作出具有鮮明古蜀特色的玉器新品種、新造型,不僅成為中華玉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也是天府文化“創新創造、樂觀包容”內涵的一種見證。

姚凱戴著一副眼鏡,看上去頗顯斯文,他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從事講解工作已10年,累計講解超過6000場。姚凱告訴記者,每一次他帶著海內外觀眾參觀金沙遺址,都會對天府文化增加一份瞭解和熱愛,“參觀過程中,觀眾總會感歎數千年前的金沙玉器竟如此精美絢麗,更讓我自豪的是,觀眾在對古蜀好奇的同時,也被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蘊深深折服。”

寄語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工作這麼多年,我越來越體會到文化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因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大,離不開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我相信,成都的文化事業一定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一定會為這座城市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時間:10月16日

地點:華陽錦江路的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研究院

人物:古來美集集團創始人、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鞏強

背景:留住天府文化的根脈和記憶,必須深度發掘和系統梳理天府文化獨具特色的豐厚底蘊。目前,我市擁有非遺資源專案340余項,現有非遺代表性專案134個、健在的代表性傳承人268位元、傳承基地4個、傳承習所71個、生產性保護企業98家,為非遺保護傳承提供了示範引領。

創新創業 助推成都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一張辦公桌上,堆滿了一大摞非遺企劃案和推薦書……“這裡有點亂,我平時太忙了,來不及整理。”鞏強一邊收拾辦公桌上的檔,一邊抱歉地對記者說。成都有不少非遺領域的創業團隊,但像古來美集那樣從非遺文創生態入手的團隊並不多。如今,古來美集又開啟了校企合作之路,率先與高校進行深度校企合作,成立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研究院,打造科技創新與寓教體驗相結合的非遺主題科研創新平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記憶,更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天府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義務把它發揚光大。我們的創業團隊都很年輕,所從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事業,特別有使命感、成就感。”談及團隊今後的發展,鞏強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今年,他們將圍繞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創業,繼續在文創產品開發及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兩個領域深耕細作,“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研究院將集中整合‘政行校企研’優勢資源,凝聚高水準創新團隊,推動成都非遺的全面保護與創新發展。”鞏強說。

寄語

作為非遺文創的創業者,我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党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必將進一步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產業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將繼續深耕非遺產業,讓古老的文化煥發時代光彩,讓天府文化走向世界。

背景:2013年,成都成功創建首批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2014年被確定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試點地區,2016年通過國家文化部驗收,且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示範地區。目前,成都已基本構建起網路佈局一體化、持續發展制度化、運行管理科學化、服務供給均衡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文藝培訓永不休課 增強市民文化獲得感

“咱們老年人在飛機上喝飲料,一定要對空姐說:‘No ice please.’(不加冰,謝謝。)不然大家出去旅遊還沒開始耍,就先犯胃病了。”記者還沒有走進市文化館綜合大樓2樓教室,就聽到旅遊英語教師徐斌的幽默授課,她輕鬆的授課方式引來學員們陣陣掌聲。走進教室後記者發現,可容納40人的教室被擠得滿滿當當,70歲的徐斌精神十足,正為學員們講授旅遊英語。下課鈴一響,學員們還圍著徐斌請教英語問題,那股認真勁兒絲毫不輸年輕人。

送走最後一名學員,徐斌趕忙喝了口水,向記者擺起龍門陣。徐斌說,她在市文化館講授旅遊英語已有5年,選這個課程的學員大多是老年人,而且多數是零基礎。為了讓學員們儘快學會簡單的旅遊英語,徐斌還為大家量身定做了一套教材,“我的課程雖然免費,但品質一點也不打折。”徐斌笑著說,市民文化藝術培訓學校是市民來進行“文化充電”的地方,市民學校為他們提供高品質課程,增強他們的文化獲得感,我的工作很有意義。

徐斌告訴記者,除旅遊英語外,市民文化藝術培訓學校還有許多其他課程,涵蓋攝影、文學、茶藝等門類,並且開課時間從春秋兩季轉向一年四季,文藝培訓永不休課。

寄語

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我對成都的公共文化服務有更多期待,相信成都公共文化領域將推出更多更好的政策和舉措,從而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

時間:10月13日

地點:武侯區文聯辦公室

人物:武侯區文聯秘書長 彭文春

背景: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首次提出“天府文化”,作為成都基層文聯的工作者,彭文春和同事們積極探索,組織開展“天府文化講堂——名家進社區”講座,邀請文化名家走進社區院壩,為普通市民講解天府文化魅力,傳播天府文化。

院壩裡和居民面對面 名家進社區講天府文化

臨近下班時,彭文春仍在辦公室埋頭策劃下一期“天府文化講堂——名家進社區”活動,辦公桌上的一大疊資料,無聲地講述著他每次策劃的不易。在打完一通電話後,彭文春臉上露出一絲微笑,他興奮地告訴記者:“終於把下次講座的嘉賓定下來了!著名歷史學家譚繼和將擔綱下次講座的主講嘉賓。”

由成都日報副刊部聯合武侯區文聯推出的“天府文化講堂——名家進社區”活動,自8月開講以來,文化名家們走進社區和學校,在社區院壩裡和課堂上講三國、說川劇……受到熱情追捧。彭文春告訴記者:“活動有好多個第一:名家第一次把社區院壩當講堂,第一次面對普通居民講座;居民第一次在家門口聽專家的講座,結果雙方都很滿意,專家不斷超時,居民到了午飯時間還捨不得走……這都是因為天府文化魅力太大。”目前,系列講座還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粉絲,“許多社區居民還經常向我們打聽講座的安排,生怕錯過講座時間。”彭文春自豪地說。

“活動反響之熱烈出乎我們意料,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能把高品質文化大餐送到市民身邊,再忙再累都值得。”彭文春說。

寄語

我是一名長期生活在成都的文化工作者,見證了這座城市發生的巨變,也一直深受這座城市的文化滋養。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我和同事們都願意當好天府文化的傳播者,讓更多人瞭解天府文化,感受到成都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時間:10月16日

地點: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館

人物:金沙遺址博物館講解員 姚凱

背景:成都歷史底蘊深厚,自古文博昌盛,有著“江山之雄,文物之盛”的美譽。截至今年9月,在我市範圍內註冊登記的博物館、紀念館達150家,其中,國有博物館(文物行業)35家,國有博物館(其他行業)13家,非國有博物館102家,非國有博物館數量位居全國城市第一。

每講解一次金沙 就對天府文化有更多熱愛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玉匯金沙”臨展廳內,觀眾在80後成都小夥姚凱的帶領下,走進了一個神秘的玉器世界。該展覽彙集了全國各地出土的夏商玉器精品250餘件(組),是國內夏商時期出土玉器首次大規模展示。展覽上,源自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十節玉琮,源自黃河流域的玉璋、玉戈等,以及古蜀人廣泛吸收其他地區玉文化、融合創新後製作出具有鮮明古蜀特色的玉器新品種、新造型,不僅成為中華玉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也是天府文化“創新創造、樂觀包容”內涵的一種見證。

姚凱戴著一副眼鏡,看上去頗顯斯文,他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從事講解工作已10年,累計講解超過6000場。姚凱告訴記者,每一次他帶著海內外觀眾參觀金沙遺址,都會對天府文化增加一份瞭解和熱愛,“參觀過程中,觀眾總會感歎數千年前的金沙玉器竟如此精美絢麗,更讓我自豪的是,觀眾在對古蜀好奇的同時,也被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蘊深深折服。”

寄語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工作這麼多年,我越來越體會到文化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因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大,離不開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我相信,成都的文化事業一定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一定會為這座城市的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時間:10月16日

地點:華陽錦江路的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研究院

人物:古來美集集團創始人、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鞏強

背景:留住天府文化的根脈和記憶,必須深度發掘和系統梳理天府文化獨具特色的豐厚底蘊。目前,我市擁有非遺資源專案340余項,現有非遺代表性專案134個、健在的代表性傳承人268位元、傳承基地4個、傳承習所71個、生產性保護企業98家,為非遺保護傳承提供了示範引領。

創新創業 助推成都非遺的傳承與發展

一張辦公桌上,堆滿了一大摞非遺企劃案和推薦書……“這裡有點亂,我平時太忙了,來不及整理。”鞏強一邊收拾辦公桌上的檔,一邊抱歉地對記者說。成都有不少非遺領域的創業團隊,但像古來美集那樣從非遺文創生態入手的團隊並不多。如今,古來美集又開啟了校企合作之路,率先與高校進行深度校企合作,成立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研究院,打造科技創新與寓教體驗相結合的非遺主題科研創新平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記憶,更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天府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義務把它發揚光大。我們的創業團隊都很年輕,所從事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事業,特別有使命感、成就感。”談及團隊今後的發展,鞏強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今年,他們將圍繞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創業,繼續在文創產品開發及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兩個領域深耕細作,“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研究院將集中整合‘政行校企研’優勢資源,凝聚高水準創新團隊,推動成都非遺的全面保護與創新發展。”鞏強說。

寄語

作為非遺文創的創業者,我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党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必將進一步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產業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將繼續深耕非遺產業,讓古老的文化煥發時代光彩,讓天府文化走向世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