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影像史學研究任重道遠

“左圖右史”, 古已有之。 中國也不乏圖像研究的傳統, 但現代意義上的影像研究應始於20世紀80年代。 西方“新史學”的傳入及社會文化史研究的興起, 帶來對影像的革新性認識, 影像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影像史學”也成為炙手可熱之詞。 綜觀近40年來的發展狀況, 雖然國內整理出版了大量以“影像”、“圖像”冠名的作品, 不過是影像史料的彙集;不少學者在研究中利用了影像史料, 或發表了一些有關影像的研究成果, 但嚴格來說, 尚未有一部具有學術意義的影像史著作出現。 中國影像史學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

下面, 對目前的研究狀況略作分析, 以期促進相關研究的深入發展。

國內學界對影像史料的整理與研究, 實際受到西方有關影像史學及圖像研究理論的雙重影響。 二者雖然有相通之處, 但所涉領域並非完全重合。 影像史學所指視覺材料, 主要還是歷史影像, 即歷史記錄片和歷史照片。 而西方圖像研究, 特別是視覺文化研究所指視覺材料, 範圍卻廣泛得多, 不僅包括傳統藝術史研究中的繪畫、雕塑等藝術品, 也包括攝影、電視、服飾、廣告、景觀等一切當代社會的視覺產品, 涉及當代文化的各個領域。 這些視覺產品又可通過攝影等技術手段轉化為供學術研究的影像。 受西方圖像研究理論的影響, 體現在影像史料整理研究中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和趨向,

是史料邊界的不斷拓展和擴大, 不僅體現在影像本身對於傳統史料邊界的拓展和擴大, 在影像領域內部, 其邊界也不斷延伸, 而不同發展階段又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自20世紀80年代影像研究興起, 近40年來, 國內學術界與出版界對影像史料進行了廣泛的發掘, 出版的影像資料可謂種類繁多, 內容豐富, 涵蓋面廣。 此外, 網路媒體也公佈了大量的影像資料, 極大地拓展了史料的範圍。 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綜觀目前出版的影像史料, 張冠李戴、解讀錯誤的問題較為突出, 粗製濫造、重複出版不在少數。 這一方面反映出相關整理者的學術功力欠缺,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影像史料搜集整理中缺乏嚴謹求實的態度,

缺乏學術目的, 為圖像而圖像, 甚至於單純追求商業利益的現象普遍存在。

另外, 大量影像史料的出版雖然為學術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史料基礎, 但目前真正將影像資料引入歷史研究的學者並不多, 影像出版呈現火爆之勢的背後, 凸顯的是學術研究的貧乏, 影像的學術價值並沒有得到真正發揮。 究其原因, 除了對影像的意義認識不足, 更主要的是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理論方法和操作原則, 面對作為異質的影像史料, 無論是解讀還是書寫, 歷史研究者尚無法像對待文獻材料那樣遊刃有餘。 而目前被國內學者引入的西方圖像學理論, 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跨學科性, 其核心是要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

其理論難免龐雜, 歷史學所具有的學科特性, 又使得歷史學者在面對這些理論時往往顯得無從下手。 除了以上兩點妨礙了對影像的利用, 在目前的研究中, 還存在兩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是對西方相關影像理論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盲目炒作概念。 二是在實際操作經驗缺乏及相關理論研究薄弱的情況下, 急於建立影像史學學科。 這無疑是學術研究的大忌。

在構建影像史學理論時, 影像史學的代表人物、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羅森斯通希望創立一種新的歷史敘事方式, 這種方式與傳統書寫史學的重要區別, 是以歷史影視片為載體, 以視聽為閱讀方式。 海頓·懷特將這種方式概括為影像史學。 1988年, 海頓·懷特在《美國歷史評論》上發表《書寫史學與影像史學》一文,

綜合分析了“新史學”家有關影像史學的觀點。 海頓·懷特首先將視覺影像看作歷史研究的材料, 並希望影像能夠成為書寫史學論述的主要媒介, 但對於能否構成文本形式的影像史學, 並沒有明確指明。

同時, 目前西方圖像學研究的反學科性, 使影像研究並不具有任何傳統的學科性特徵。 實質上, 不同學科背景對影像的理解有所不同, 如果忽略了歷史學的學科特點, 難免會陷入緣木求魚的陷阱。 影像史學是否能夠成為一門學科或何種意義下的學科, 受兩方面的制約。 一方面受歷史發展的特點及歷史學研究的特點所制約, 另一方面受影像史料的特點所制約。 人類歷史千變萬化, 豐富多彩,留存下大量的歷史資料。這些資料不僅包括文獻檔案,也包括遺跡遺存、口碑傳說以及繪畫影像。歷史研究的目的,即是全面利用這些資料,最大限度地逼近或還原歷史的真實,任何單一的史料均無法真實地反映歷史或還原歷史。這是任何以史料類別冠名的史學,如影像史學、口述史學等所面臨的難題。更何況人類歷史的記錄主要以文字為主,攝影技術的出現也不過一百多年,所留存下來的影像數量難以與文字史料的數量抗衡。

從史料學的角度考察,影像作為一種視覺藝術,雖然能夠抓住歷史的細節,但其能夠提供讀者解讀的資訊卻有限,如人物身份、背景,以及反映的史實等。英國歷史學家彼得·伯克在《圖像證史》中,曾比較各類影像史料的優勢與局限,對我們認識影像不無啟發。所以,影像必須與其他類別的史料一起,才能構成較為全面的史料系統。在史料學學科下,將影像作為一種與傳統史料同等重要的新的史料類別,從最基礎的概念和問題入手展開研究,如影像史料與文獻史料、口碑史料的關係,影像史料的類別和價值,影像史料的搜集、考訂方法、存儲形式,以及書寫形式等的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從對圖像的實際研究中,探索本土化的理論方法和操作原則,也許是較為契合歷史研究的一種途徑。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探討其學術屬性問題,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可以考慮建立一門與歷史文獻學並列的影像史學學科。

總之,影像史學研究任重而道遠。具體而言,應規範影像史料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加強影像史學的學科理論建設及實際研究。同時,應加強影像資料庫建設及人才隊伍建設。在學術之外,也應制定對影像的整理研究成果的認定標準和辦法,並呼籲更多刊物發表影像研究的成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審)

豐富多彩,留存下大量的歷史資料。這些資料不僅包括文獻檔案,也包括遺跡遺存、口碑傳說以及繪畫影像。歷史研究的目的,即是全面利用這些資料,最大限度地逼近或還原歷史的真實,任何單一的史料均無法真實地反映歷史或還原歷史。這是任何以史料類別冠名的史學,如影像史學、口述史學等所面臨的難題。更何況人類歷史的記錄主要以文字為主,攝影技術的出現也不過一百多年,所留存下來的影像數量難以與文字史料的數量抗衡。

從史料學的角度考察,影像作為一種視覺藝術,雖然能夠抓住歷史的細節,但其能夠提供讀者解讀的資訊卻有限,如人物身份、背景,以及反映的史實等。英國歷史學家彼得·伯克在《圖像證史》中,曾比較各類影像史料的優勢與局限,對我們認識影像不無啟發。所以,影像必須與其他類別的史料一起,才能構成較為全面的史料系統。在史料學學科下,將影像作為一種與傳統史料同等重要的新的史料類別,從最基礎的概念和問題入手展開研究,如影像史料與文獻史料、口碑史料的關係,影像史料的類別和價值,影像史料的搜集、考訂方法、存儲形式,以及書寫形式等的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從對圖像的實際研究中,探索本土化的理論方法和操作原則,也許是較為契合歷史研究的一種途徑。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探討其學術屬性問題,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可以考慮建立一門與歷史文獻學並列的影像史學學科。

總之,影像史學研究任重而道遠。具體而言,應規範影像史料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加強影像史學的學科理論建設及實際研究。同時,應加強影像資料庫建設及人才隊伍建設。在學術之外,也應制定對影像的整理研究成果的認定標準和辦法,並呼籲更多刊物發表影像研究的成果。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