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38歲農民坐骨神經痛五年,中醫陽和湯治療二周後痊癒!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 即可體驗“中醫智庫”, 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陽和湯方出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黃、鹿角膠、炮薑、麻黃、肉桂、白芥子、生甘草組成。


方中重用熟地溫補營血,益血生精,生髮元氣,提高機體免疫力,輔以鹿角膠交通督脈,填精補髓,強壯筋骨,二者同奏養血益精生髓、補益肝腎之功,陰血同源,使溫而不燥,同為君藥;臣以肉桂溫補腎陽,蒸化精氣,引火歸元,促發腎之機能,加強生精益血補髓之功能;佐以炮姜破陰和陽,溫中有通,協調脾胃,使中焦受氣取汁,化赤為血,新血生髮,托毒排膿使陰疽破膿而愈;

佐以白芥子通陽散滯而消痰結,化皮裡膜外之痰,以及麻黃開腠達表,使邪有出路;甘草解毒而調和諸藥。 全方共奏養血益精生髓,溫補肝腎,宣通血脈,散寒祛痰之功效。 此方特點是補而不滯,溫而不燥,對氣血不足、寒濕凝滯諸症有效。

臨床應用陽和湯較多,特別是北方寒冷地區,筆者曾較長時間工作在內蒙古,應用陽和湯治療老慢支、肺心病、肩周炎、腰腿痛、慢性腎炎、類風關、腦囊蟲、冠心病、月經不調、陽萎遺精早洩等脫疽、陰疽以外的疾病,取得較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一、肺心病

張某,男,58歲,1996年1月6日初診。 原有肺心病史三年餘。 近日來因氣候變冷,咳喘加重,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心悸氣短,腹脹,診斷為“肺原性心臟病”。 給予抗感染及強心利尿等藥治療,療效不顯,試用中藥治療。 診見咳喘,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腹大肢腫,畏寒尿少,四肢發冷,舌紫暗,脈沉滑而數。 證屬陽虛水泛。 治宜溫陽利水化痰。 處方:陽和東加葶藶子15g、杏仁12g、桑白皮15g、毛冬青15g、山楂15g、麥芽15g、雞內金15g。 三劑後咳喘減輕,尿量明顯增多,浮腫漸消,腹脹減輕,伴有大便幹。 守方加大麻黃用量為9g,續服三劑。 咳喘明顯減輕,四肢轉溫,但感全身無力,食納欠佳。

上方加枳殼15g服一周後,諸證皆明顯好轉。

按:人體的水液代謝與肺、脾、腎三髒雖然關係密切,但其原動力在於陽氣的溫熏。

水之通調在肺氣,水之所制在脾陽,水之所主在腎陽。

肺、脾、腎陽氣虛衰,運化無力,水濕氾濫,停於中焦,上迫於肺則咳喘不甯,水氣淩心則心悸不安。 故以陽和湯宣通血脈,溫陽散寒祛痰。

二、坐骨神經痛

鄧某,男,38歲,農民。 1997年11月8日初診。 久居寒濕之地。

經CT確診為腰椎(L3-L4)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根而導致左側坐骨神經痛5年之久,經用西藥、中藥、針灸等治療,效果不明顯。 時值寒冬,疼痛麻木日漸加劇,予祛風勝濕止痛藥無效,二天前因勞累及氣候變化疼痛加劇而就診我院。 診見:患者面色蒼白,納差腹脹,腰痛並由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外側向腳部放射,下肢酸軟無力,抬腿試驗陽性,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膩,脈細。 證屬寒濕滯留於經絡為痹。 治以溫陽祛濕化痰,通經絡。

藥用:陽和東加清風藤12g,海風藤9g,雞血藤15g,牛膝12g。 每日一劑,水煎服。 七劑後複診:自感服藥後周身微微汗出,腰腿痛減,飲食增加。 繼服一周,痛止。 隨訪一年,未見復發。 按:坐骨神經痛屬中醫“痹證”範疇,總由營血先虛,腠理不密,外受風寒濕邪侵襲所致。 因寒濕致痹日久,氣血兼虛,適值寒冬,內外同氣相求,疼痛加劇勢所必然。“善治者,治其生寒之源”,陽和湯養血益精生髓,溫補肝腎,宣通血脈,散寒祛痰,故邪祛正安,痹證告愈。

三、經前期緊張綜合征

施某,女,24歲,未婚,1996年8月4日初診。患者1993年因經期受寒,遂患痛經。每屆經期必腹痛一天,經行後自行緩解,平時白帶量多清稀。診見:少腹絞痛,得熱痛減,經血量少,色黯,腰酸,四末不溫,小便清長,面色無華,舌淡邊紫,脈沉細。經婦科檢查診為經前期緊張綜合征,辨證屬陽虛寒凝、瘀阻胞宮。治宜補腎養血溫經,暖宮散寒化濕。處方:陽和東加玫瑰花15g、香附10g、八月劄15g,每月月經來前服三劑。連服六個月後,諸證消失,隨訪半年,痛經未作。按:該患者證屬氣血不足、陽虛寒凝,故以溫補為主,選用陽和湯,切合病機,故能見效。如屬陰虛陽亢而導致痛經者,則不宜使用此方。

因寒濕致痹日久,氣血兼虛,適值寒冬,內外同氣相求,疼痛加劇勢所必然。“善治者,治其生寒之源”,陽和湯養血益精生髓,溫補肝腎,宣通血脈,散寒祛痰,故邪祛正安,痹證告愈。

三、經前期緊張綜合征

施某,女,24歲,未婚,1996年8月4日初診。患者1993年因經期受寒,遂患痛經。每屆經期必腹痛一天,經行後自行緩解,平時白帶量多清稀。診見:少腹絞痛,得熱痛減,經血量少,色黯,腰酸,四末不溫,小便清長,面色無華,舌淡邊紫,脈沉細。經婦科檢查診為經前期緊張綜合征,辨證屬陽虛寒凝、瘀阻胞宮。治宜補腎養血溫經,暖宮散寒化濕。處方:陽和東加玫瑰花15g、香附10g、八月劄15g,每月月經來前服三劑。連服六個月後,諸證消失,隨訪半年,痛經未作。按:該患者證屬氣血不足、陽虛寒凝,故以溫補為主,選用陽和湯,切合病機,故能見效。如屬陰虛陽亢而導致痛經者,則不宜使用此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