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全鏈路」取代UI/交互崗位是即將到來的趨勢?

@柏傅美:取消UI/交互崗位, 從更全面的設計層面要求設計師, 應該是一個很正常的趨勢吧, 也許阿裡在內的大廠已經發現他們目前很難招到「合適」的資深設計師和設計Leader們了。

每次碰到獵頭對於阿裡「UI/交互」職位的推薦, 哪怕是P7、P8專家級別的Level, 幾乎都只能是婉言謝絕, 原因其實很簡單, UI?交互?怎麼選擇?選擇做UI就不能做交互?選擇做交互就不能做UI?

前幾天和一個做移動端2C產品線的UI設計師L溝通, 談到他所在的設計團隊支援的產品線因為各種各樣的緣故(市場環境變化/公司架構調整/Leader更替)以至於近乎沒有任何成績,

目前的窘境讓勵志要「做出成功的產品」的他, 感受到了深深的挫敗感。

於是我問他:「你有沒有覺得這年頭, 2C端產品的UI設計師是非常容易“混”的職業?」

應該沒有預想到我會這麼直白, L愣了一下, 然後幾乎坦率的承認:是。

我手上拿著L所在的整個設計團隊的工作報告, 儘管團隊Leader已經想方設法在報告紙面上充實團隊的工作, 但是即便如此, 每個人每天仍然有超過半天的空檔期。

對於一個單一產品線的產品,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 把設計師團隊從3個人削減到2個人, 並沒有什麼影響;再從2個人削減到1個人, 項目仍然可以按部就班的正常推進, 但是請問這一個人是算UI還是交互還是視覺?

好友K剛剛跳槽到一家公司就任產品總監的時候,

跟我吐槽他的前任在用人方面簡直是混蛋至極, 一個沒有太大設計工作量的產品招了3個設計師; 後來他把設計團隊從3個人削減到1個人, 我問他1個設計師是否忙的過來, 他說:「不但忙的過來, 而且一天裡還有半天時間充實他的站酷作品集。 」

在設計「扁平化」的趨勢之前, 設計師還需要用Photoshop精雕細琢的描繪各種精緻的擬物圖示;在Sketch出現之前, 設計師還需要費勁兒的殺雞用牛刀一般的用Photoshop做UI設計, 而且還需要在把設計稿提交開發的時候人力就元素的尺寸、間距、顏色、屬性做出複雜的標注。 但是在設計扁平化和Sketch等操作輕便易於溝通的UI設計工具大行其道之後, 有時候我也會疑慮, UI設計師們到底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

△ STUDIO SAWORL

在2010年之後, 隨著跨時代產品iPhone 4誕生, 「設計」和「用戶體驗/UI」作為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產物正式步入人們的視線, 那時候除了精雕細琢的擬物化圖示, 使用和溝通均不太方便的Photoshop, 移動產品如何交互也成為了那個時代設計師們需要去潛心研究的問題——因為「移動產品」及其「使用者體驗」正經歷著「從無到有」的階段,

什麼樣的體驗是最便於使用和最容易理解的, 乃是一個從醫學到心理學到美學等方方面面都很複雜的研究課題。

探索是無處不在的, 在記憶裡曾經微信的某一個Android 版本的主功能表列是在螢幕的上方的, 為了符合和iOS不同的Android的用戶習慣, 然而這個當時引起熱議並贏得很多肯定的探索, 後來以默默的將主功能表列放回螢幕下方而告終。 重要的不是iOS或是Android的用戶習慣, 重要的不是兩者誰更加符合醫學美學心理學的設定, 重要的是, 誰最先贏得了用戶, 誰首先形成了用戶習慣。

移動端產品的使用者習慣已然形成, 資訊的呈現方式, 頁面的切換模式, 甚至於什麼功能的圖示應該長成什麼樣子都已然形成既定規則。

2012年左右, 阿裡的UI設計師曾經與我分享他們是如何選擇圖示的, 他們會把若干備選圖形展示給使用者調研的參與者, 由參與者憑直覺選擇讓他們能夠最快聯想到目標關鍵字的圖形——然而現在, 連我家50+的長輩們都知道「小花」、「齒輪」的形狀代表著「設置」, 儘管“小花”和「設置」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當初代的交互設計師們通過不斷的探索贏得或者失去使用者之後, 使用者對於產品的理解已然成為定局, 儘管我們仍然致力於為用戶體驗帶來更多驚喜的「創新」——但是不能否認的是, 絕大部分情況下「好的使用者體驗」意味著遵從用戶的理解, 順應既定的規則,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 交互設計師們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

除此之外,Sketch之類便捷的UI設計工具的誕生,同時也意味著「UI設計」的門檻進一步降低,相對於可以21天就精通的Photoshop,我只需要用1個小時就能讓一個甚至沒有MacOS使用經驗的前端工程師學會使用Sketch——這同時又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很多人都可以很容易的做設計,比如,產品經理們。

「業務型」的PM是無價之寶,我們遇到的大多數只能是庸庸碌碌的「介面型」PM。曾經有一位元藝術專業畢業的「介面型」PM老王跟我誇下海口說自己是「最受設計師歡迎的產品經理」,原因是他幾乎能完成頁面90%以上的介面設計,設計師只需要微調一下元素顏色即可交差,因為特別省事兒,所以他前任公司的設計師妹子們都非常喜歡和他合作。實際上我和他合作沒有絲毫的愉悅感,首先他做的介面沒有我做的美,我總是需要推倒重來;其次他產品設計中亂七八糟沒腦子的業務邏輯與狀態,給我的設計挖了無數的深海大坑。幸而這段合作時常不足兩周,但是我有時候忍不住會想,老王口中那些喜歡他的設計師們,有時候我們會抱怨設計師的不被尊重、不受重視,但是有時候又何嘗不是我們的一些同行把本屬於自己的「尊重」和「重視」拱手相讓呢?

而且在很多公司裡,實際上產品和設計的職責區分日趨不明朗,有一次我和在中文互聯網最大的知識平臺做產品經理的某同學吐槽我司的某些連產品邏輯都理不清楚的PM天天琢磨按鈕的動效怎麼實現會比較美,某同學歉意說:「其實我也天天和設計師搶活幹,因為我們技術Leader在產品方面很有水準,他把產品的活搶去幹了,我就只能搶設計的活了。」

除了產品經理在「搶活」,工程師們也沒閑著。

記憶裡2010年之前,「後臺管理系統」是需要設計的;但是在2012年的時候,我們做後臺系統就已經開始使用JQuery之類的框架產品搭建後臺,無論是視覺還是交互都已經進行成熟封裝切提供豐富配置選項的按鈕、輸入框、下拉清單等各種元素,比很多UI設計師做的更加優美和完善;如今,各種開源和低付費的技術框架和成品範本可以幾乎完美的搞定各種管理後臺、官網主頁,而且適應不同尺寸移動端設備的回應式功能也都做的棒棒的。

我周圍的一些程式師“扒範本”的神功練就的出神入化,年少多金的程式師S哥和創業公司老闆Z總兩人總是很得意“喜歡什麼範本都能扒下來,一分錢都不要”,總是被我吐槽說兩個土豪非要花1-2個小時扒價值10-20刀的範本,簡直得不償失。

K剛剛跳槽的時候接到一個網站產品的需求,找設計師和前端工程師評估工作量開口就是1個月+,根本不可能在市場要求的時間內如期上線,於是K掏了15刀去TemplateMonster買了一個範本,換換素材圖片文案後兩周上線。

前幾天有個後臺UI團隊的設計師溝通的時候表示:「我知道你可能看不起我這種做後臺UI的……」

我說:「我從來沒有輕視過後臺UI,我平時沒事很喜歡去TemplateMonster看別人做的管理後臺範本,被他們已經考慮的細緻入微的各種佈局元素、回應式處理方式驚呆。而讓我看不起的,是你們團隊拿出來的後臺設計,視覺和交互比不上TemplateMonster任何一個同類型的範本;是你們一個px不差的抄一個範本都比你們的作品強,而即便如此你們還放不下你們所謂的那點自我,把如今的處境歸咎於所謂的“別人的看不起”!」

團隊裡有個設計師對於這個問題有個直白到有些殘忍的答案,他問:「姐,照你的分析,你說這個『全鏈路』的意思是不是以後就不需要那麼多UI/交互設計師了?」

手上一摞UI培訓班的簡歷依稀還是昨天的事情;任何和藝術有一星半點兒相關的專業的孩子表達想要做UI仿佛還是昨天的事情;這個行業從最初的星星之火開始被看見、開始被重視、開始被發出月薪過萬的Offer,開始被傳說2個月即可速成,開始遍地開花的培訓班,似乎都是昨天的事情——然而仿佛就在一瞬間,這個行業就要走到「人力資源過剩」的十字路口。而很多很多從業者們,甚至還沒有體會到過真正的尊重和重視,用戶體驗像是一個迷の牌匾,各大門閥的態度是別人家號稱要重視用戶體驗那我們家也要,但是「用戶體驗」和它的設計師們,從未曾被真正的證明。

但是我想,在這個答案裡,我更多的是想給諸位同行帶來更多的期待——當風停了,塵埃落定,風口上的豬摔回地上,天空中仍然會有翱翔是身影——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坦率的講,雖然你們的產品和技術各種不靠譜,但是設計確實很棒,這是我選擇你們的原因。」——某零售業上市公司客戶

「我發現用我們的設計去打單子的成功率是最高的。」——我司銷售總監

「這個客戶兩次發脾氣竟然都是因為設計,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客戶。」——一位專案經理

夏天剛過,我迎來了作為一名UI設計師的第7年,這也是第一年,感覺到「用戶體驗」這件事情第一次擁有了和傳說中一樣重要的一席之地,第一次可以和產品、技術、運營一樣成為整個業務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一次能夠左右客戶的選擇,甚至超越於產品技術,成為那個至關重要的關鍵點。

但是在短短的2、3年前,還遠遠不是這樣。2011年-2014年,我的作為UI設計師的第一份工作也在新零售行業,不,那個時候是另一個概念「O2O」。客戶爸爸們大都是50歲左右的國企領導,在物質匱乏的「實用主義」精神教育下長大的一代人,對於「審美」有一種「小資情調」的負罪感,他們既沒有審美的需求、也匱乏審美的水準。所以設計做的好不好對於客戶、對於公司、對於行業都絲毫不重,但是對於我很重要,在無數個覺得挫敗的漫漫長夜裡始終秉持著的信念是:「審美」和「對於美好體驗的嚮往」是人性的本真,那個特殊的年代對於審美的控制和禁錮終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遠去,在那一天真正來臨的時候,我是否已經做好了足夠充足的準備?

超出我想像的是,在短短的2-3年之間,我們就迎來了這個「看臉的世界」,仿佛一瞬間「顏值即正義」就席捲了所有人的認知,然後直接體現在他們消費相關的各種決策上——60+的女性長輩們和我分享她們「全新」的購物理念:買衣服還是要挑好看的買,因為不好看的看著就不喜歡,買了也是堆在家裡不穿更浪費。從那一刻開始,我知道對於設計師來說,最好的時代已經來臨。

△ STUDIO SAWORL

回到「全鏈路」

很多人正在猜測什麼是「全鏈路」,這個新的定義對於這個行業,對於我們每一個從業者自身,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什麼是全鏈路設計師?

而我覺得,此刻,我們至少可以看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阿裡用「全鏈路設計」的嶄新定義奠定「設計」在整個業務鏈中至關重要的價值——它不僅僅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花瓶,也不再僅僅是產品的形象工程(就像衛生間的形象工程一樣,雖然乾淨整潔很必要,但是遠遠不重要);全鏈路要求設計師關注整個業務鏈中每一個環節,將設計的價值融入每一個和用戶的接觸點中,讓整個業務的用戶體驗品質得到幾何級數的增長。既然我們已經看到「設計」和「用戶體驗」的重要性,那麼必然的,要搶先讓這種價值在自家的產品中得以最大的發揮。

全鏈路設計師是怎樣的人呢?似乎之前從來沒有人見過。但是我相信他們已然存在很久。

那些關注業務價值的設計師;能給客戶提出有價值的建議的設計師;替自己的同事、客戶考慮更遠、承擔更多的設計師;關注業務核心目標遠勝於自己所謂的「職責範圍」和「藝術追求」的設計師;時刻在意自己的工作價值的設計師;那些哪怕日子很好混卻從沒有虛度光陰的設計師;或者那些堅持著最艱難的設計工作並且在痛苦中不斷發掘更好的自我的設計師——那些永遠認同設計是一個SOLUTION的設計師。

你知道在任何一家公司或者組織,工作都不是由你的崗位和Title來決定的,而是以你能做什麼而決定的——K這麼和我說過。

因為好的設計而贏得客戶,會讓設計師有部分取代BD工作的可能性;因為對產品業務有深入的理解,會讓設計師有部分取代PM工作的可能性;因為對技術有全面的瞭解,會讓設計師有部分取代,會讓設計師有部分取代PM工作的可能性;因為對技術有全面的瞭解,會讓設計師有部分取代需求表格就可以自己進行產品設計並直接產出設計方案(並不是非常複雜的產品完全無須PM介入),在設計稿中埋好前端設計師佈局所需的整個佈局框架並且提出有價值的開發設計方案,當我把這些事情都一一做完之後,也就理直氣壯的覺得,為什麼要怕別人來搶設計師的工作,咱有本事完全可以搶回去!

我相信「全鏈路」的新定義,必然會幫助這個行業去以更加精准的規則定義更加優秀的從業者。風口上的風停了,豬掉了下來,一切塵埃落定,高或是低,才昭然若揭,沒有虛度光陰的人自當無所畏懼。

------

原文地址:zhihu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優設品牌號微信號:uisdcer & 內容號微信號:youshege;推送領域專業知識掌握優設新品動態和50萬設計師獲取新鮮知識

交互設計師們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

除此之外,Sketch之類便捷的UI設計工具的誕生,同時也意味著「UI設計」的門檻進一步降低,相對於可以21天就精通的Photoshop,我只需要用1個小時就能讓一個甚至沒有MacOS使用經驗的前端工程師學會使用Sketch——這同時又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很多人都可以很容易的做設計,比如,產品經理們。

「業務型」的PM是無價之寶,我們遇到的大多數只能是庸庸碌碌的「介面型」PM。曾經有一位元藝術專業畢業的「介面型」PM老王跟我誇下海口說自己是「最受設計師歡迎的產品經理」,原因是他幾乎能完成頁面90%以上的介面設計,設計師只需要微調一下元素顏色即可交差,因為特別省事兒,所以他前任公司的設計師妹子們都非常喜歡和他合作。實際上我和他合作沒有絲毫的愉悅感,首先他做的介面沒有我做的美,我總是需要推倒重來;其次他產品設計中亂七八糟沒腦子的業務邏輯與狀態,給我的設計挖了無數的深海大坑。幸而這段合作時常不足兩周,但是我有時候忍不住會想,老王口中那些喜歡他的設計師們,有時候我們會抱怨設計師的不被尊重、不受重視,但是有時候又何嘗不是我們的一些同行把本屬於自己的「尊重」和「重視」拱手相讓呢?

而且在很多公司裡,實際上產品和設計的職責區分日趨不明朗,有一次我和在中文互聯網最大的知識平臺做產品經理的某同學吐槽我司的某些連產品邏輯都理不清楚的PM天天琢磨按鈕的動效怎麼實現會比較美,某同學歉意說:「其實我也天天和設計師搶活幹,因為我們技術Leader在產品方面很有水準,他把產品的活搶去幹了,我就只能搶設計的活了。」

除了產品經理在「搶活」,工程師們也沒閑著。

記憶裡2010年之前,「後臺管理系統」是需要設計的;但是在2012年的時候,我們做後臺系統就已經開始使用JQuery之類的框架產品搭建後臺,無論是視覺還是交互都已經進行成熟封裝切提供豐富配置選項的按鈕、輸入框、下拉清單等各種元素,比很多UI設計師做的更加優美和完善;如今,各種開源和低付費的技術框架和成品範本可以幾乎完美的搞定各種管理後臺、官網主頁,而且適應不同尺寸移動端設備的回應式功能也都做的棒棒的。

我周圍的一些程式師“扒範本”的神功練就的出神入化,年少多金的程式師S哥和創業公司老闆Z總兩人總是很得意“喜歡什麼範本都能扒下來,一分錢都不要”,總是被我吐槽說兩個土豪非要花1-2個小時扒價值10-20刀的範本,簡直得不償失。

K剛剛跳槽的時候接到一個網站產品的需求,找設計師和前端工程師評估工作量開口就是1個月+,根本不可能在市場要求的時間內如期上線,於是K掏了15刀去TemplateMonster買了一個範本,換換素材圖片文案後兩周上線。

前幾天有個後臺UI團隊的設計師溝通的時候表示:「我知道你可能看不起我這種做後臺UI的……」

我說:「我從來沒有輕視過後臺UI,我平時沒事很喜歡去TemplateMonster看別人做的管理後臺範本,被他們已經考慮的細緻入微的各種佈局元素、回應式處理方式驚呆。而讓我看不起的,是你們團隊拿出來的後臺設計,視覺和交互比不上TemplateMonster任何一個同類型的範本;是你們一個px不差的抄一個範本都比你們的作品強,而即便如此你們還放不下你們所謂的那點自我,把如今的處境歸咎於所謂的“別人的看不起”!」

團隊裡有個設計師對於這個問題有個直白到有些殘忍的答案,他問:「姐,照你的分析,你說這個『全鏈路』的意思是不是以後就不需要那麼多UI/交互設計師了?」

手上一摞UI培訓班的簡歷依稀還是昨天的事情;任何和藝術有一星半點兒相關的專業的孩子表達想要做UI仿佛還是昨天的事情;這個行業從最初的星星之火開始被看見、開始被重視、開始被發出月薪過萬的Offer,開始被傳說2個月即可速成,開始遍地開花的培訓班,似乎都是昨天的事情——然而仿佛就在一瞬間,這個行業就要走到「人力資源過剩」的十字路口。而很多很多從業者們,甚至還沒有體會到過真正的尊重和重視,用戶體驗像是一個迷の牌匾,各大門閥的態度是別人家號稱要重視用戶體驗那我們家也要,但是「用戶體驗」和它的設計師們,從未曾被真正的證明。

但是我想,在這個答案裡,我更多的是想給諸位同行帶來更多的期待——當風停了,塵埃落定,風口上的豬摔回地上,天空中仍然會有翱翔是身影——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坦率的講,雖然你們的產品和技術各種不靠譜,但是設計確實很棒,這是我選擇你們的原因。」——某零售業上市公司客戶

「我發現用我們的設計去打單子的成功率是最高的。」——我司銷售總監

「這個客戶兩次發脾氣竟然都是因為設計,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客戶。」——一位專案經理

夏天剛過,我迎來了作為一名UI設計師的第7年,這也是第一年,感覺到「用戶體驗」這件事情第一次擁有了和傳說中一樣重要的一席之地,第一次可以和產品、技術、運營一樣成為整個業務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一次能夠左右客戶的選擇,甚至超越於產品技術,成為那個至關重要的關鍵點。

但是在短短的2、3年前,還遠遠不是這樣。2011年-2014年,我的作為UI設計師的第一份工作也在新零售行業,不,那個時候是另一個概念「O2O」。客戶爸爸們大都是50歲左右的國企領導,在物質匱乏的「實用主義」精神教育下長大的一代人,對於「審美」有一種「小資情調」的負罪感,他們既沒有審美的需求、也匱乏審美的水準。所以設計做的好不好對於客戶、對於公司、對於行業都絲毫不重,但是對於我很重要,在無數個覺得挫敗的漫漫長夜裡始終秉持著的信念是:「審美」和「對於美好體驗的嚮往」是人性的本真,那個特殊的年代對於審美的控制和禁錮終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遠去,在那一天真正來臨的時候,我是否已經做好了足夠充足的準備?

超出我想像的是,在短短的2-3年之間,我們就迎來了這個「看臉的世界」,仿佛一瞬間「顏值即正義」就席捲了所有人的認知,然後直接體現在他們消費相關的各種決策上——60+的女性長輩們和我分享她們「全新」的購物理念:買衣服還是要挑好看的買,因為不好看的看著就不喜歡,買了也是堆在家裡不穿更浪費。從那一刻開始,我知道對於設計師來說,最好的時代已經來臨。

△ STUDIO SAWORL

回到「全鏈路」

很多人正在猜測什麼是「全鏈路」,這個新的定義對於這個行業,對於我們每一個從業者自身,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什麼是全鏈路設計師?

而我覺得,此刻,我們至少可以看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阿裡用「全鏈路設計」的嶄新定義奠定「設計」在整個業務鏈中至關重要的價值——它不僅僅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花瓶,也不再僅僅是產品的形象工程(就像衛生間的形象工程一樣,雖然乾淨整潔很必要,但是遠遠不重要);全鏈路要求設計師關注整個業務鏈中每一個環節,將設計的價值融入每一個和用戶的接觸點中,讓整個業務的用戶體驗品質得到幾何級數的增長。既然我們已經看到「設計」和「用戶體驗」的重要性,那麼必然的,要搶先讓這種價值在自家的產品中得以最大的發揮。

全鏈路設計師是怎樣的人呢?似乎之前從來沒有人見過。但是我相信他們已然存在很久。

那些關注業務價值的設計師;能給客戶提出有價值的建議的設計師;替自己的同事、客戶考慮更遠、承擔更多的設計師;關注業務核心目標遠勝於自己所謂的「職責範圍」和「藝術追求」的設計師;時刻在意自己的工作價值的設計師;那些哪怕日子很好混卻從沒有虛度光陰的設計師;或者那些堅持著最艱難的設計工作並且在痛苦中不斷發掘更好的自我的設計師——那些永遠認同設計是一個SOLUTION的設計師。

你知道在任何一家公司或者組織,工作都不是由你的崗位和Title來決定的,而是以你能做什麼而決定的——K這麼和我說過。

因為好的設計而贏得客戶,會讓設計師有部分取代BD工作的可能性;因為對產品業務有深入的理解,會讓設計師有部分取代PM工作的可能性;因為對技術有全面的瞭解,會讓設計師有部分取代,會讓設計師有部分取代PM工作的可能性;因為對技術有全面的瞭解,會讓設計師有部分取代需求表格就可以自己進行產品設計並直接產出設計方案(並不是非常複雜的產品完全無須PM介入),在設計稿中埋好前端設計師佈局所需的整個佈局框架並且提出有價值的開發設計方案,當我把這些事情都一一做完之後,也就理直氣壯的覺得,為什麼要怕別人來搶設計師的工作,咱有本事完全可以搶回去!

我相信「全鏈路」的新定義,必然會幫助這個行業去以更加精准的規則定義更加優秀的從業者。風口上的風停了,豬掉了下來,一切塵埃落定,高或是低,才昭然若揭,沒有虛度光陰的人自當無所畏懼。

------

原文地址:zhihu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優設品牌號微信號:uisdcer & 內容號微信號:youshege;推送領域專業知識掌握優設新品動態和50萬設計師獲取新鮮知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