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禾下能乘涼?這不是科幻!我國成功培育2米高“巨型稻”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經有一個“禾下乘涼夢”, 說的是水稻長得比高粱要高,稻穗有掃帚那麼長, 稻米有花生米那麼大, 甚至可以坐在下面乘涼。

昨天(16日),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宣佈, 經過十多年研究, 成功培育出2米多高的超高產優質“巨型稻”。

株高超2米、直徑近2釐米的“巨型稻”

在湖南長沙縣金井鎮的巨型稻試種基地, 經過140多天的生長, “巨豐5號”巨型稻已經進入到了灌漿期, 株高達到了2米以上, 單季產量可超過800千克/畝。

雖然稻高兩米, 穗粒飽滿, 但是由於巨型稻的稻杆粗壯, 直徑可達18.5毫米, 所以抗倒伏能力強, 幾次大風過後依然挺立。

袁隆平點贊巨型稻:好材料, 有潛力!

△圖自澎湃新聞

當天, 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院士來到巨型稻試驗基地參觀,

評價巨型稻稱:“我們現在大面積生產的常規稻和雜交稻都是半矮杆, 大概90釐米到1米, (但)這是新高杆, 或者是超高杆, 是個好材料, 有潛力!它最大的優點就是生物學產量高。 ”

稻米是人類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與耕地面積的減少, 提高產量仍是當今水稻育種工作者的首要目標。

“巨型稻”是在現有優異種源的基礎上, 運用突變體誘導、野生稻遠緣雜交、分子標記定向選育等一系列育種新技術, 獲得的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水稻新種質材料。

經農業部食品品質檢驗測試中心檢測, “巨型稻”雜交品種米質達到優質稻三級標準, 突破了雜交稻育種中“高產不優質, 優質不高產”的難關。

目前, 該項研究已獲得10多項自主國家專利和國際專利。

種養結合:化肥、農藥、抗生素零使用, 畝均純收入超萬元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水稻與青蛙共生的和諧場景, 如今也正在巨型稻的試種基地裡上演。 稀植且淹水深度大的巨型稻, 為青蛙、魚和泥鰍等稻田養殖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夏新界介紹說, 巨型稻的生育期比較長, 有將近160天, 正好和青蛙、泥鰍的放養期相一致, 所以養殖戶普遍接受且很喜歡“種養結合”的方式。

夏新界算了一筆賬, “巨型稻”單季畝產在1000公斤以上,以60%的出米率、米價每斤20元計算,稻米一項每畝收益近兩萬元。再算上每畝產出的1000公斤無抗生態蛙和300公斤無抗生態泥鰍,預計每畝稻田綜合收益可達5萬元。

為充分利用“巨型稻”適宜種-養結合的這一特殊優勢、提升稻田生產經濟效益,2017年,中科院亞熱帶生態所和當地相關單位合作,在“長沙農業環境站”建設了30畝“巨型稻”生態綜合種養模式試驗與示範區,採用化肥、農藥、抗生素零使用等有機農業生產方式。與現有常用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相比,稻穀產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青蛙、泥鰍、稻花魚等養殖動物的成活率也提高一倍以上,產量提高1.5倍,畝均純收入超過萬元。

“巨型稻”單季畝產在1000公斤以上,以60%的出米率、米價每斤20元計算,稻米一項每畝收益近兩萬元。再算上每畝產出的1000公斤無抗生態蛙和300公斤無抗生態泥鰍,預計每畝稻田綜合收益可達5萬元。

為充分利用“巨型稻”適宜種-養結合的這一特殊優勢、提升稻田生產經濟效益,2017年,中科院亞熱帶生態所和當地相關單位合作,在“長沙農業環境站”建設了30畝“巨型稻”生態綜合種養模式試驗與示範區,採用化肥、農藥、抗生素零使用等有機農業生產方式。與現有常用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相比,稻穀產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青蛙、泥鰍、稻花魚等養殖動物的成活率也提高一倍以上,產量提高1.5倍,畝均純收入超過萬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