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典音樂根本不需要去懂

前段時間

音樂君買了兩張音樂會的票

想找個人一起去聽

誰知問了身邊的同事和朋友

都被無情地拒絕

WTF

我也是很納悶

不過,

這也可以理解

畢竟古典音樂這種看似高冷的東西

經常讓人覺得難以接近

但是

音樂君今天要把真相說出來

破除大家對古典音樂的迷信和恐懼

古典音樂並不高冷

或者說

古典音樂就是過去的流行音樂

且聽音樂君一言

分別從空間上和時間上兩方面談起

1.空間

如果想理解古典音樂

So Easy

只要知道

一個中心, 兩個基本點

就差不多了

一個中心是

以德奧為中心

就是德國和奧地利

因為最出名的古典音樂家

大半不是德國人就是奧地利人

兩個基本點是

A.義大利音樂

B.俄羅斯音樂

義大利專門搞歌劇, 娛樂性強

俄羅斯是斯拉夫民族, 屬於遊牧民族

所以音樂表現出深層次的浪漫

還有一種悲涼感和悲壯感

至於法國和英國

就沒有什麼音樂家了

挪威的格裡格

捷克的德沃夏克、斯美塔那

基本上都不成體系

2.時間

除了以上還不夠

還要知道一個道理

古人更牛X

我們更牛X

這兩個主題來回切換

這是嚴老師在西方藝術史上說的

為什麼這麼說?

文藝復興時期, 那時候的人有錢了

想追求點個性生活

就大肆模仿古人

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

把古人的藝術當作最高的目標

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斷臂的維納斯》

《大衛》

這兩尊雕塑看起來都差不多

但是前後相差了1600年

可想而知,文藝是有多復興

一直到古典主義

也都是古人更牛X

隨著伽利略證明鐵球和木球同時落地

開普勒發現行星運行的規律

哥白尼的日心說等等

那時候人們認為好像古人是錯的

然後開始越來越膨脹了

以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為首

發起了啟蒙運動

這時候

我們更牛X的聲音越來越大

隨後又產生了新古典主義

到了20世紀中期

又來了一場我們更牛X的運動

就這樣

古人更牛X

我們更牛X

反反復複地切換著

讀到這兒

你還覺得古典音樂讓人望而卻步麼?

Anyway

那麼,是誰推動著

古典音樂不斷地進步呢

只要記住三個人就好了

班長、學習委員、體育委員

1.班長巴赫

音樂之父

古典音樂的開創者

處在巴羅克時期

一千多部的作品

基本上把能寫的樂器、曲式

都通通寫了個遍

簡直是以古典音樂等集大成者

2.學習委員莫札特

音樂天才

古典音樂的經營者

四歲開始作曲

七歲寫了第一部協奏曲

十一歲第一部交響曲

十二歲第一部歌劇

莫札特早期和晚期的作品

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因為小時候已經登峰造極了

簡直沒有進步的餘地了

3.體育委員貝多芬

音樂奇才

古典音樂的改革者

二十九歲大器晚成

卻一直有顆叛逆的心

或者說勇於改革

沒有音樂天賦

拜師交響樂之父海頓

依靠創新的曲式

推動著古典音樂的發展

再比如

俄羅斯樂派的班幹部

班長柴可夫斯基

學習委員普羅科菲耶夫

體育委員肖斯塔科維奇

通過班級體系形容

這三位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樂家

你應該覺得古典音樂更有趣了吧

來,理順下思路

入門古典音樂兩步走

第一步

瞭解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第二步

瞭解推動古典音樂發展的三大班幹部

Anyway

古典音樂並不可怕

出版過作品的作曲家有15000人

總共產生100萬部古典音樂作品

但是,流傳下來的

不到1000首

經常被演奏的

不到200首

其實古典音樂不能再簡單了

有人會說它的名字不好記

不是這個大調協奏曲

就是那個小調交響曲

但你知道嗎

它的名字大多是隨意取的

古典音樂作為當時宮廷貴族

主要的 娛樂方式

沒有太多的目的

很多音樂家也不懂古典音樂到底說的啥

所以我們不用刻意去懂古典音樂

因為這玩意

根本不需要去懂

那如何去聽古典音樂呢

音樂君告訴你

多去看電影

聽背景音樂

把音樂 和場景 結合起來

用心去感受

就OK了

比如庫布裡克先生導演的

《巴里林登》

電影裡使用了這首

German Dance No.1 in C major

整體比較悠揚輕快

來,劃重點

古典音樂就是過去的流行音樂

古典音樂不需要刻意去搞明白

說在最後

如果想要更好地瞭解古典音樂

建議構建一個系統

然後去逐個擊破就行了

這兩尊雕塑看起來都差不多

但是前後相差了1600年

可想而知,文藝是有多復興

一直到古典主義

也都是古人更牛X

隨著伽利略證明鐵球和木球同時落地

開普勒發現行星運行的規律

哥白尼的日心說等等

那時候人們認為好像古人是錯的

然後開始越來越膨脹了

以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為首

發起了啟蒙運動

這時候

我們更牛X的聲音越來越大

隨後又產生了新古典主義

到了20世紀中期

又來了一場我們更牛X的運動

就這樣

古人更牛X

我們更牛X

反反復複地切換著

讀到這兒

你還覺得古典音樂讓人望而卻步麼?

Anyway

那麼,是誰推動著

古典音樂不斷地進步呢

只要記住三個人就好了

班長、學習委員、體育委員

1.班長巴赫

音樂之父

古典音樂的開創者

處在巴羅克時期

一千多部的作品

基本上把能寫的樂器、曲式

都通通寫了個遍

簡直是以古典音樂等集大成者

2.學習委員莫札特

音樂天才

古典音樂的經營者

四歲開始作曲

七歲寫了第一部協奏曲

十一歲第一部交響曲

十二歲第一部歌劇

莫札特早期和晚期的作品

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因為小時候已經登峰造極了

簡直沒有進步的餘地了

3.體育委員貝多芬

音樂奇才

古典音樂的改革者

二十九歲大器晚成

卻一直有顆叛逆的心

或者說勇於改革

沒有音樂天賦

拜師交響樂之父海頓

依靠創新的曲式

推動著古典音樂的發展

再比如

俄羅斯樂派的班幹部

班長柴可夫斯基

學習委員普羅科菲耶夫

體育委員肖斯塔科維奇

通過班級體系形容

這三位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樂家

你應該覺得古典音樂更有趣了吧

來,理順下思路

入門古典音樂兩步走

第一步

瞭解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第二步

瞭解推動古典音樂發展的三大班幹部

Anyway

古典音樂並不可怕

出版過作品的作曲家有15000人

總共產生100萬部古典音樂作品

但是,流傳下來的

不到1000首

經常被演奏的

不到200首

其實古典音樂不能再簡單了

有人會說它的名字不好記

不是這個大調協奏曲

就是那個小調交響曲

但你知道嗎

它的名字大多是隨意取的

古典音樂作為當時宮廷貴族

主要的 娛樂方式

沒有太多的目的

很多音樂家也不懂古典音樂到底說的啥

所以我們不用刻意去懂古典音樂

因為這玩意

根本不需要去懂

那如何去聽古典音樂呢

音樂君告訴你

多去看電影

聽背景音樂

把音樂 和場景 結合起來

用心去感受

就OK了

比如庫布裡克先生導演的

《巴里林登》

電影裡使用了這首

German Dance No.1 in C major

整體比較悠揚輕快

來,劃重點

古典音樂就是過去的流行音樂

古典音樂不需要刻意去搞明白

說在最後

如果想要更好地瞭解古典音樂

建議構建一個系統

然後去逐個擊破就行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