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最美彝鄉,帶你解讀武定獅子山之謎!

“人間仙境”、 “滇中綠色明珠”、“西南第一山”、“中國八小佛教名山”, 楚雄武定縣獅子山風景名勝區除擁有以上名號外, 還因這樣一段神奇之說聞名遐邇。

獅子山以山型酷似伏臥的雄獅而得名, 寺內大雄寶殿的柱子上, 有這樣一副楹聯:“僧為帝, 帝亦為僧, 數十載衣缽相傳, 正覺依然皇覺舊;叔負侄, 侄不負叔, 八千里芒鞋徒步, 獅山更比燕山高。 ”聯內所說的皇覺寺, 指朱元璋早年為僧之所;“叔負侄”指朱棣篡奪了侄兒朱允炆的帝位。 顯然, 作此聯的古人堅信建文帝朱允炆曾在此為僧, 並寄以同情。 聯中“衣缽相傳”語, 概括了祖父朱元璋由僧為帝, 孫子朱允炆由帝為僧的滄桑巨變, 構思精奇, 說盡了這段千古巧合的無情史實!

傳說獅子山原名通天山, 高聳入雲, 直達天庭, 世人得知此山能通天庭, 於是, 有些想成仙的人便沿這座山直達天庭。 玉帝得知凡人來到天上, 便命太白金星前去調查, 當得知有通天山這條直通天庭的道路時, 玉帝即命雷公速將通天山劈斷。

雷公得令, 立刻來到通天山將其攔腰砍斷, 山頂形成一個大平臺, 平臺邊緣形成了百丈懸崖。 從此, 通天變斬途, 人們再也不能通往天庭。 但人們不知道是誰將山劈斷, 於是便把通天山改稱為"誰劈峰"。

許多年後, 有九十九條白龍雲遊到這裡, 看山清水秀, 奇峰嶙峋, 留戀不願離去, 從此"誰劈峰"流出九十九股清泉, 滋潤一方, 造福於人類。 人們為感謝白龍, 就在山上建了一座白龍庵, 終年祭祀。 於是又將“誰劈峰”改名為白龍山。

又不知過了多少年, 一頭雄獅來到白龍山, 見到山勢雄偉, 奇峰疊嶂, 也想在此定居, 便與白龍爭奪此山, 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 狂風暴雨, 地動山搖, 難分難解。 經過九九八十一個晝夜的激戰, 白龍戰敗而逃。 有兩條逃往祿勸方向住下, 據說就是祿勸境內的二龍山。 有二龍因負重傷, 不能同其他白龍一齊逃走, 便落在山腳下, 據稱就是現在的白龍箐, 其餘白龍逃到對面的東山潛伏下來。

潛伏在東山的白龍,不甘心失敗,千方百計總想尋機報仇,收復被獅子搶佔的領土。但他們知道憑武力鬥不過獅子,於是便把東山慢慢地向上拱起,想堵住武定壩子的出水,用積水淹沒獅子。武定人民看到東山慢慢長高,再往上長便會堵住武定壩子的出水口,只好在東山頂上建了一座白塔,鎮住東山再長,這白塔現在還在巍然屹立東山之巔。而獅子也時刻防備白龍反撲報仇,便伸出前爪,昂頭弓背伏臥在東山對面,準備隨時出擊白龍的反撲,就成了現在的臥獅。這神奇的說,更使獅子山充滿誘人的色彩……

請點擊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文 / 圖 楊雷】

潛伏在東山的白龍,不甘心失敗,千方百計總想尋機報仇,收復被獅子搶佔的領土。但他們知道憑武力鬥不過獅子,於是便把東山慢慢地向上拱起,想堵住武定壩子的出水,用積水淹沒獅子。武定人民看到東山慢慢長高,再往上長便會堵住武定壩子的出水口,只好在東山頂上建了一座白塔,鎮住東山再長,這白塔現在還在巍然屹立東山之巔。而獅子也時刻防備白龍反撲報仇,便伸出前爪,昂頭弓背伏臥在東山對面,準備隨時出擊白龍的反撲,就成了現在的臥獅。這神奇的說,更使獅子山充滿誘人的色彩……

請點擊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文 / 圖 楊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