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10月10日, 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張蘅研究組和朱健康研究組, 以A high-quality genome assembly of quinoa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molecular basis of salt bladder-based salinity tolerance and exceptional nutritional value為題的研究論文, 線上發表在Cell Research上。 研究通過對藜麥基因組的高品質組裝和鹽泡細胞的轉錄組分析, 揭示了藜麥耐鹽和高營養價值的分子機制。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是源自美洲安第斯山脈的一種假穀物, 距今已有7000多年歷史。 近年來, 全球藜麥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 其種子均衡的營養組成, 也是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局選定的宇航員食物。 藜麥具有良好的耐鹽特性, 它可在低鹽環境下正常生長, 但在100毫摩爾氯化鈉環境下可達到最大生物量,

在500毫摩爾氯化鈉(海水鹽濃度)環境下生物量損失也僅為20-50%, 因此藜麥的種植可增加鹽鹼地的利用效率, 保障未來的糧食安全。

研究人員通過對第二代和第三代高通量測序數據的混合拼裝, 獲得了高品質的藜麥基因組序列, 其總長度為1.34Gb, scaffold N50達到1.16 Mb。 基因組在距今約430萬年前經歷過一次全基因組複製, 基因組注釋發現了54438個蛋白編碼基因和192個微RNA(miRNA)基因;參與離子與養分運輸、脫落酸動態平衡與信號轉導等過程的基因拷貝數增加。 藜麥編碼的三個主要種子貯藏蛋白家族的蛋白序列中人類所需的必需氨基酸比例均顯著增加, 部分解釋了藜麥種子高營養價值的原因。

表皮鹽泡細胞(epidermal bladder cell, EBC)在約一半的喜鹽植物(halophyte)中都存在, 也是在藜麥耐鹽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類細胞。 此前研究表明, 鹽泡細胞體積可達普通表皮細胞的1000倍左右, 其積累的離子濃度可高達1摩爾。 通過對鹽泡細胞、去除鹽泡細胞的葉片和整葉片的轉錄組比較分析, 研究人員發現鹽泡細胞具有與藜麥其它組織差異極大的轉錄組, 大量表達在蠟質合成、糖轉運等方面起作用的基因。 研究發現了多個鹽泡特異的離子轉運蛋白基因, 這些基因的表達在藜麥受到鹽脅迫的情況下表達不發生顯著變化, 說明其具有組成性活性或受到翻譯後水準上的調控。

根據這些結果, 研究人員提出了從表皮細胞到鹽泡細胞的離子轉運的分子模型。

該研究與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共同完成。 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資助。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 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注: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 國際為線上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 字數500字以上, 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 投稿者, 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資訊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回復關鍵字“熱點”可閱讀熱點專題文章, 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

熱文TOP10(統計週期:2016.5.1-2016.7.10)

直接點擊文字即可流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