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聊城高新區許營鎮東屯村的“文化能人”

每天傍晚時分, 高新區許營鎮東屯村的村民們都會在村裡的文化廣場上聚集起來, 敲鑼打鼓、扭起秧歌、跳起廣場舞, 享受農忙之餘的閒暇生活。

如今, 文化活動已經成了東屯村村民的“必修課”, 而這一切, 都離不開東屯村有三個“文化能人”。

傅倫:“第一書記”幫扶建廣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 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走進東屯村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第一眼就能看到文化活動室上這句醒目的標語。

這句話是市檢察院曾經選派到東屯村的“第一書記”傅倫留下的。 2013年, 派駐在東屯村的傅倫發現, 村裡的群眾沒有文化活動場所,

幾位老人在廢棄的豬圈裡打牌、聊天, 讓他看在眼裡, 急在心上。

他積極協調有關部門, 爭取到“一事一議”資金10萬元, 在村裡建起了占地約1畝半的文化活動廣場。 “傅書記對村裡的文化建設非常重視, 把最好的地方給群眾辦文化。 廣場建起來以後, 村民們有了文化活動場所, 滿足了群眾的文化娛樂需求。 ”東屯村支部書記周忠寶介紹說, 在解決了基本場所問題的基礎上, 傅倫還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 爭取資金為村裡配置了3萬多元的農家書屋和健身器材等。

通過將近兩年的幫扶, 東屯村的公共文化場所建起來了, 公共文化設施豐富起來了, 東屯村村民和傅倫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多虧了傅書記的幫扶,

才讓我們有了跳廣場舞、扭秧歌的好地方。 雖然傅書記現在不在這兒當‘第一書記’了, 但是俺們會一直記著傅書記。 ”潘玉煥還有著另外一個身份, 就是村裡廣場舞秧歌隊的領隊, 談到傅倫, 她充滿感激地說。

許明順:老藝人傳承非遺活動

村裡的市級非遺文化項目竹馬戲沒能傳承下來, 一直是周忠寶心頭的一件憾事。

原先, 東屯村並沒有竹馬戲, 這項文化活動是由軍王屯愛好民俗文化的老藝人許明順帶過來的。 2013年7月, 高新區設區以後, 加快了棚戶區改造的步伐, 軍王屯成為了三個安置區之一, 79歲的許明順老人就從軍王屯搬到了東屯村來住, 竹馬、花車、花船等民俗文化也隨之來到了東屯村。

“竹馬舞動起來要30多個人一起配合,

村裡的年輕人要麼出去打工, 要麼不愛這個, 一直沒能湊齊人在村裡開展起來。 現在, 許明順老人去世了, 九匹竹馬也只製作完成了七個, 這項非遺活動村裡再也沒人會了。 ”周忠寶遺憾地說。

不幸中的萬幸, 許明順老人帶來的花車、花船等表演形式, 在村裡得到了良好的傳承。 “村裡會玩花車、花船的人多, 今年正月十四, 俺們村裡還組織起了演出隊伍, 到鎮上的敬老院進行了慰問演出哩。 ”70歲的東屯村村民張西桂是花車、花船的愛好者, 平日裡, 他經常和村裡的幾個“老兄弟”一起敲鑼打鼓, 練習花車、花船技巧。

周忠寶:支部書記帶頭搞文化

東屯村文化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很大程度上與熱愛文化活動的村支書周忠寶有關。

“高蹺、秧歌、花車、花船, 這些我都會。 一有時間, 我就來到廣場上跟大家一起跳, 也給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做些技術上的指導。 ”周忠寶說。

東屯村並不富裕, 村裡缺乏集體經濟收入, 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外出打工和在家種植西瓜大棚。 為了搞好文化活動, 東屯村村民自製了不少道具, 其中包括用鐵桶自製的鼓, 用鐵犁自製的鑼, 表演花車、花船時戴的頭飾等。 “村裡人都愛好文化活動, 光鼓都敲壞三四個了, 買鼓太貴, 就只能自己製作了。 ”周忠寶告訴記者, 如今, 村裡的文化活動室有10幾面鼓, 其中還有一件“鎮村之寶”——黑陶鼓。 “我們一直打算要把它捐獻到博物館, 有人出1萬元要買都沒賣!”周忠寶說。

今年, 周忠寶籌集資金為文化廣場添置了兩個LED大燈,

讓村民們在夜間也能開展文化活動, 利用健身器材鍛煉身體。 此外, 村裡每月還會邀請放映員來村裡放映一次電影, 深受群眾歡迎。 “一般都是放比較新的科教片, 村裡年紀大的村民很多都沒看過, 圖新鮮, 就比較愛看。 ”周忠寶說。

(記者 張英東 通訊員 楚詩韜 韓同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