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位陪跑諾獎多年的中國作家,如何玩轉黑色幽默和超現實主義?

文字 | 耿漢

最近瑞典皇家文學院公佈了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一位日裔作家獲獎了, 但卻不是我們熟知的村上春樹, 而是早已加入英國國籍的石黑一雄。

據島主觀察, 一位中國作家也陪跑了諾獎多年, 在博彩公司開出的賠率榜單上, 他的名字屢被提及, 那就是閻連科。

這個名字或許對許多人來說並不熟悉。 在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上, 他的出現頻率也遠不及余華、賈平凹。 那麼他究竟為何會受到諸多關注?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他的作品?

閻連科是如此獨特, 如果用視覺作品來類別, 他的小說就像西班牙畫家達利的畫作, 帶有強烈的超現實主義色彩, 在荒誕與現實之間構建了一個巧妙的平衡。

被文學界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的閻連科, 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縣。 起初他寫作只是為了走出農村。 1978年他去部隊參軍, 因為文筆出眾, 被部隊推薦去參加寫作學習班。

在閻連科的軍旅創作生涯中, 他第一次劍走偏鋒, 創作了《夏日落》。 在他的筆下, 農民參軍的目的並非為了保家衛國, 更多是為了個人的生活。

《夏日落》之後, 閻連科筆耕不輟, 接連寫下了《堅硬如水》《日光流年》《受活》等一系列被稱為“荒誕現實主義”的作品。 在《受活》的扉頁, 閻連科寫下:

現實主義——我的兄弟姐妹哦, 請你離我再近些。

現實主義——我的墓地哦, 請你離我再遠些。

在“現實”與“荒誕”之間掙扎了多年後, 閻連科在2011年將自己的作品風格定為“神實主義”, 即在創作中摒棄固有真實生活的表面邏輯關係,

去探求一種“不存在”的真實, 看不見的真實, 被真實掩蓋的真實。

2014年, 作品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的閻連科獲得了卡夫卡獎。 該獎由捷克的弗蘭茲·卡夫卡協會2001年創設, 是為紀念弗蘭茨·卡夫卡而設。 隱喻、荒誕、黑色幽默正是這位偉大作家最鮮明的創作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 2004、200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都曾獲此獎項。 因此, 該獎也被稱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前奏, 將“卡夫卡”獎盃帶回中國的閻連科也受到了博彩公司的關注, 自2015年起, 連續三年登上諾獎賠率榜單。

當然, 博彩公司一次次看好閻連科, 並不只是因為他捧得卡夫卡獎,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散發出的“神實”色彩,這一風格與許多拉美作家秉承的魔幻現實主義頗為相似,要知道,寫出《百年孤獨》的加西亞·瑪律克斯正是借此贏得諾獎評委之青睞。

然而,由於中國作家鮮有這一風格的作品,以至於每次島主讀罷閻連科的作品,總會心生疑問,這真的是中國人寫的嗎?這種想像力,真的是儒家文化浸潤下的東方人迸發的嗎?

如果一定要找一個類比的話,讀閻連科的作品,就像欣賞西班牙畫家達利的畫作,字裡行間彌漫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就像深藏於巷子中的美酒,只消聞上一聞就能感受到。

讀閻連科的作品,就像欣賞達利的畫作,字裡行間彌漫著超現實主義的風格。

探求一種“不存在”的真實

我們在欣賞達利的《內戰的預感》時,不難通過扭曲的人體體會到當時籠罩在西班牙國土上的內戰的預兆。畫中的主體形象是人體經拆散後重新組合起來的荒誕的形象。形似人的內臟的物體堆滿了地面,讓人看後寒毛聳立。

達利的畫作《內戰的預感》

閻連科對現實的描繪也是如此。在《受活》一書中,雖然他虛構了一個遺世獨立、鮮為人知的“受活莊”,但細心的讀者又會發現,村莊中的村民以及村長說的話、做的事、體現出的性格特徵是如此熟悉,好似這一幕幕荒誕的“喜劇”就在自己的身邊發生。

事實上,在閻連科的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超現實的荒誕故事,情節荒唐誇張,帶有滑稽劇色彩,強烈的黑色幽默往往令讀者哭笑不得。但閻連科卻在各種場合一再強調,並非作品荒誕,而是生活本身荒誕。“我寫的那些荒誕小說,和現實比起來,都太普通了”。

在接受家鄉媒體河南《大河報》採訪時,閻連科就說過,無論“神實主義”多麼虛幻,自己的創作始終紮根在現實生活裡,家鄉始終是他創作的起點和重心,他甚至表示“宇宙的中心就是老家院子裡的一棵樹”。

越是不可能的,越是著迷

畫家達利常常打破畫面構圖的邏輯性和真實性,把各種毫不相干的形象巧妙地組織在一起,創造出新的意義,從而傳遞一種超乎現實、離奇詭異的思想。

達利的畫作《由飛舞的蜜蜂引起的夢》

比如,在《由飛舞的蜜蜂引起的夢》中,在達利的情人加拉身旁,一隻紅色石榴飄浮在礁石邊,一隻小蜜蜂正專心致至地圍繞著石榴“工作”。加拉的左上方,大石榴裂開了口,裂口中竄出一條大魚,魚誇張的大嘴中又躍出兩條斑斕猛虎,張牙舞爪地撲向加拉柔軟的軀體。這一系列看似不相關的元素被融合在一起,正是源于達利童年對昆蟲的恐懼。

這種混搭的風格在閻連科的作品中也屢見不鮮。談到自己的寫作,閻連科曾對《深圳特區報》透露:“所謂的寫作,我特別依賴這樣的一個東西,那些越是莫名其妙,越是不能完成的想法,就越令我著迷,我特別想完成,不太想別的意義。”

我們知道“解夢大師”佛洛德對於達利的影響是巨大的,達利通過有意識的行為呈現無意識的畫面,配以他那精確的畫技,創造了一個個亦真亦幻的夢境。而在閻連科的小說《炸裂志》中,他也是直接用夢境來推動情節的發展,構建了一個真假難辨的世界:孔家四兄弟的父親從監獄返家後,做了個夢,隨即命令四兄弟在夜裡走至巷口,尋找各自人生道路的標誌(粉筆、貓或者印章),從而實現各自不同的(對應教育、人性和政治)的人生。

內心深處對死亡的恐懼

如果說達利的畫關注的是時間、死亡、戰爭、恐懼與潛意識,同樣地,生命與死亡也是閻連科的作品中較常見的主題。

在散文《感念》中,他寫到:直到今天,我都無法超越對死亡的恐慌,每每想到“死亡”二字,心裡就有種灰暗的疼痛。會有種大腦供血不足的心慌。在他的《我與父輩》中,有大段對死亡的議論,他在文中坦言,這“其實是我自己對死亡恐懼而裝腔作勢的呐喊。”

在創作《年月日》時,閻連科身體不太好,頸椎腰椎都有毛病,每天只能趴在床上寫小說,這讓他對身體、生命的健康有了奇特的想法。於是他將老人、盲狗和“我家地裡冒出了一棵玉蜀黍苗”結合起來,構建了一個為了對抗乾旱,主人公不得不犧牲自己作為肥料的故事。

然而,誠如沒有人能讓曹雪芹死而復生,可也沒有人有能力讓《紅樓夢》消失死去,成為廢紙灰燼。文字可以讓一個作家不朽,去坦然面對死亡的恐懼。

閻連科在《感念》中寫道,“我不奢望自己的作品有多長的生命力,只希望上一部能給下一部帶來寫作的力量,讓我活著時,感到寫作對自然生命可以增加存在的意義。”

並不只是因為他捧得卡夫卡獎,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散發出的“神實”色彩,這一風格與許多拉美作家秉承的魔幻現實主義頗為相似,要知道,寫出《百年孤獨》的加西亞·瑪律克斯正是借此贏得諾獎評委之青睞。

然而,由於中國作家鮮有這一風格的作品,以至於每次島主讀罷閻連科的作品,總會心生疑問,這真的是中國人寫的嗎?這種想像力,真的是儒家文化浸潤下的東方人迸發的嗎?

如果一定要找一個類比的話,讀閻連科的作品,就像欣賞西班牙畫家達利的畫作,字裡行間彌漫的超現實主義風格,就像深藏於巷子中的美酒,只消聞上一聞就能感受到。

讀閻連科的作品,就像欣賞達利的畫作,字裡行間彌漫著超現實主義的風格。

探求一種“不存在”的真實

我們在欣賞達利的《內戰的預感》時,不難通過扭曲的人體體會到當時籠罩在西班牙國土上的內戰的預兆。畫中的主體形象是人體經拆散後重新組合起來的荒誕的形象。形似人的內臟的物體堆滿了地面,讓人看後寒毛聳立。

達利的畫作《內戰的預感》

閻連科對現實的描繪也是如此。在《受活》一書中,雖然他虛構了一個遺世獨立、鮮為人知的“受活莊”,但細心的讀者又會發現,村莊中的村民以及村長說的話、做的事、體現出的性格特徵是如此熟悉,好似這一幕幕荒誕的“喜劇”就在自己的身邊發生。

事實上,在閻連科的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超現實的荒誕故事,情節荒唐誇張,帶有滑稽劇色彩,強烈的黑色幽默往往令讀者哭笑不得。但閻連科卻在各種場合一再強調,並非作品荒誕,而是生活本身荒誕。“我寫的那些荒誕小說,和現實比起來,都太普通了”。

在接受家鄉媒體河南《大河報》採訪時,閻連科就說過,無論“神實主義”多麼虛幻,自己的創作始終紮根在現實生活裡,家鄉始終是他創作的起點和重心,他甚至表示“宇宙的中心就是老家院子裡的一棵樹”。

越是不可能的,越是著迷

畫家達利常常打破畫面構圖的邏輯性和真實性,把各種毫不相干的形象巧妙地組織在一起,創造出新的意義,從而傳遞一種超乎現實、離奇詭異的思想。

達利的畫作《由飛舞的蜜蜂引起的夢》

比如,在《由飛舞的蜜蜂引起的夢》中,在達利的情人加拉身旁,一隻紅色石榴飄浮在礁石邊,一隻小蜜蜂正專心致至地圍繞著石榴“工作”。加拉的左上方,大石榴裂開了口,裂口中竄出一條大魚,魚誇張的大嘴中又躍出兩條斑斕猛虎,張牙舞爪地撲向加拉柔軟的軀體。這一系列看似不相關的元素被融合在一起,正是源于達利童年對昆蟲的恐懼。

這種混搭的風格在閻連科的作品中也屢見不鮮。談到自己的寫作,閻連科曾對《深圳特區報》透露:“所謂的寫作,我特別依賴這樣的一個東西,那些越是莫名其妙,越是不能完成的想法,就越令我著迷,我特別想完成,不太想別的意義。”

我們知道“解夢大師”佛洛德對於達利的影響是巨大的,達利通過有意識的行為呈現無意識的畫面,配以他那精確的畫技,創造了一個個亦真亦幻的夢境。而在閻連科的小說《炸裂志》中,他也是直接用夢境來推動情節的發展,構建了一個真假難辨的世界:孔家四兄弟的父親從監獄返家後,做了個夢,隨即命令四兄弟在夜裡走至巷口,尋找各自人生道路的標誌(粉筆、貓或者印章),從而實現各自不同的(對應教育、人性和政治)的人生。

內心深處對死亡的恐懼

如果說達利的畫關注的是時間、死亡、戰爭、恐懼與潛意識,同樣地,生命與死亡也是閻連科的作品中較常見的主題。

在散文《感念》中,他寫到:直到今天,我都無法超越對死亡的恐慌,每每想到“死亡”二字,心裡就有種灰暗的疼痛。會有種大腦供血不足的心慌。在他的《我與父輩》中,有大段對死亡的議論,他在文中坦言,這“其實是我自己對死亡恐懼而裝腔作勢的呐喊。”

在創作《年月日》時,閻連科身體不太好,頸椎腰椎都有毛病,每天只能趴在床上寫小說,這讓他對身體、生命的健康有了奇特的想法。於是他將老人、盲狗和“我家地裡冒出了一棵玉蜀黍苗”結合起來,構建了一個為了對抗乾旱,主人公不得不犧牲自己作為肥料的故事。

然而,誠如沒有人能讓曹雪芹死而復生,可也沒有人有能力讓《紅樓夢》消失死去,成為廢紙灰燼。文字可以讓一個作家不朽,去坦然面對死亡的恐懼。

閻連科在《感念》中寫道,“我不奢望自己的作品有多長的生命力,只希望上一部能給下一部帶來寫作的力量,讓我活著時,感到寫作對自然生命可以增加存在的意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