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麗回憶:漂亮50那些事

核心結論:①美股1968-82年震盪走平期間, 漂亮50股價平均收益率為157%, 因豔壓群芳而得名。 ②漂亮50以消費股為主, 當時美國處於產業結構調整期, 消費結構升級, 品牌和服務消費興起。 ③1982年後漂亮50超額收益變小, 90年後跑輸, 源於產業結構再次調整, 資訊技術產業成為拉動經濟的新亮點。

美麗回憶:漂亮50那些事

自16年1月底以來, 以白酒、家電為代表的白馬消費股持續領漲, 尤其是17年一季度高端消費板塊大漲後, 市場對消費升級的討論頗多。 對比美股歷史, 在1970s年代美國實體經濟迎來消費升級, 美股也曾掀起一波消費類藍籌股行情,

投資者盛譽其為漂亮50。 本文結合當時宏觀經濟背景和市場環境, 主要探究美股漂亮50行情的興起與演繹。

1. 美國漂亮50的誕生和內涵

1960s年代概念股泡沫輪番破滅, 漂亮50應運而生。 自1942年起美股開始步入持續26年之久的牛市, 美股的長牛激發了投資者的熱情和公司上市的積極性, 到1960s年代初, 新股發行數不斷創歷史新高, 這一波新股發行熱亦被稱為“電子熱”(tronics boom)。 只要公司新股名中含有“electronic”等字眼, 即使公司的業務與電子無關, 投資者也樂意給予公司高估值。 直到1962年, 這波“電子熱”才逐漸冷卻, 新股發行數開始下降。 投資者隨即將目光轉向業績良好增長的公司, 時髦的股票名稱顯然對公司業績增長影響力有限, 但並購的“協同效應”卻可實現每股盈利穩定增長,

由此引發的集團化浪潮開始席捲美國。 據統計, 1960-70年間美國共發生25598起並購, 其中僅1967-69年就發生了10858起並購, 此輪並購潮多進行橫向並購, 高估值公司通過跨行業並購低估值標的實現外延式擴張, 即使兩者業績不變, 並購完成後的新公司每股盈利仍獲改善, 投資者對此類頗具迷惑性的增長樂此不疲。 直到1968年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司法部對並購重組進行調查, 加之公眾擔心集團企業的多元化戰略不一定成功, 投資者紛紛開始拋售這類股票, 並購熱潮才逐漸降溫。 隨著電子熱和集團企業夢的紛紛破滅, 投資者開始重視基本面, 業績為王的投資理念重新風靡華爾街, 概念股不再流行, 藍籌股成為新時尚,
漂亮50(Nifty Fifty)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在1968/12-1982/07震盪市期間漂亮50長期享有超額收益。 自大蕭條結束後, 美股共經歷四輪牛市, 期間分別為1942/5-1968/11、1982/8-2000/4、2002/7-2007/10、2009/3至今。 漂亮50特指在1968/12-1982/7震盪走平期間備受市場追捧的50只藍籌股, 也被稱“一次性抉擇股”, 即買入後永遠不會賣掉的股票, 可見當時市場對其推崇之至。 漂亮50的成名之戰發生在1970/07-1972/12年這波反彈行情中, 當時美股已進入震盪市, 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 投資者紛紛買入業績靚麗的漂亮50股票。 根據Morgan Guaranty Trust所列示的漂亮50名單(下同), 可估算在1970/07-1972/12期間漂亮50公司全線上漲, 累計平均收益率為142.9%, 其中MGIC投資公司、麥當勞收益率最高, 分別為673.3%、585.4%, 而同期標普500、道指分別上漲51.2%、38.9%。 但是, 漂亮50的成名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1973-74年美股進入下跌階段,

期間漂亮50公司股價平均下跌45.2%, 而同期標普500、道指分別下跌41.9%、39.6%。 和電子熱和集團化浪潮一樣, 漂亮50也曾淪為市場投機炒作的題材, 也遭遇過股價大幅下挫, 與之不同的是, 從更長時間維度看漂亮50是值得把握的投資機會。 在1968/12-1982/07震盪市期間漂亮50累計平均收益率為156.6%, 而同期標普500下跌1.2%, 在市場沒有趨勢性行情背景下, 漂亮50公司業績優良, 自然成為投資者抱團取暖的首選標的。
2. 漂亮50為何豔壓群芳?

漂亮50誕生的背景是美國產業結構正在調整期。二戰結束後美國經濟雖有起伏,但基本保持低通脹、高增長的勢態,1950s年代GDP、CPI分別年均增4.3%、2.1%,1960s年代分別年均增4.5%、2.3%。在經濟平穩增長大環境下,美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1940s年代末掀起以原子能、宇航技術、電子電腦技術為標誌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1970s年代初又興起以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興材料技術為標誌的新技術革命。新技術在農業、工業等方面的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加快美國向資訊化和後工業化時代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在初步孕育中。1970s年代美國經濟陷入滯脹,經濟最大的亮點就是消費,1968-82年期間個人消費支出同比增速平均達到6.5%,最高在1980年達到10.7%,消費/GDP比重也從1968年的59.8%逐步提升至1982年的63.3%。從結構上看,在1970s年代前後個人在耐用消費品支出占比基本不變,但服務消費支出占比從1968年的49.0%提升至1982年的57.1%,非耐用品消費支出占比從1968年的36.0%下降至1982年的30.4%。從行業增加值/GDP來看,美國金融地產、教育醫療、資訊業占比分別從1968年的14.2%、3.4%、3.4%上升至1982年的16.7%、5.2%、4.2%,製造業、運輸倉儲業、農林牧漁占比分別從1968年的25.1%、3.9%、2.6%下降至1982年的18.6%、3.3%、2.2%。以上資料都顯示從1970s年代起美國逐步從工業高增長時代步入資訊化、消費升級時代,漂亮50公司就是在這樣時代大變遷背景下誕生。

漂亮50公司抓住消費升級機遇,迅速擴張奠定龍頭地位。漂亮50公司所屬行業主要為製藥、飲料、化學製品、電腦設備等,主要集中於與衣食住行有關的個人消費領域。在美國經濟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領域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傳統行業正在經歷裂變,新的細分領域不斷湧現。部分企業抓住機遇,致力於國際化品牌建設,最終得以搶佔先機,實現業績長期穩定增長,在1970s年代漂亮50公司的年化淨利增速達到15.3%,其中斯倫貝謝、麥當勞、哈裡伯頓、百特國際、陶氏化學年化淨利增速最高,分別為29.5%、26.7%、23.3%、22.8%、22.5%,這些企業的早期高增長業績助力奠定了企業的行業龍頭地位。

3. 之後的退場和分化

1982年後漂亮50超額收益趨弱,90年跑輸納指。在1970s年代前後漂亮50股票可謂風光無限,但隨著1982年8月美股再度走牛,情況逐漸在發生變化。總體上,1982/08-2000/03期間納指漲26.3倍,而漂亮50累計平均收益率僅為23.3倍,科技股成為此輪牛市的最大贏家。在牛市早期漂亮50表現尚可,1982/8-1990/10期間漂亮50累計平均收益率達316.7%,同期道指、標普500、納指分別漲202.0%、183.9%、97.1%,期間消費龍頭如輝瑞製藥、吉列公司、默克藥廠、可口可樂漲幅分別高達1047.1%、890.6%、799.6%、697.6%。1990年11月科技股行情開始啟動,並逐漸成為此輪牛市的投資主線,1990/11-2000/03期間納指漲1286.4%,道指、標普500分別漲347.2%、393.0%,漂亮50累計平均收益率為456.7%。

漂亮50不再漂亮源於產業結構升級,資訊產業成為新經濟增長點。曾經風華絕代的漂亮50終有年華逝去,不再漂亮之時,根本原因在於1990s年代美國迎來新一輪的產業結構升級。一方面,進入1980s年代後,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增速放緩,經濟迫切需要新的增長點。在克林頓任職白宮期間,“資訊公路”計畫被穩妥推進,在“軍用民享”和“管制放鬆”兩個原則下,企業投資IT熱情升溫,資訊產業成為新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經歷十多年快速發展後,漂亮50公司也開始邁入成熟期,根據產業生命週期理論,企業在成長期業績高增長,但步入成熟期後,業績增速將放緩,漂亮50公司在1970s年代年化淨利增速高達15.3%,而在1980s年代下降至7.4%,1990s年代略回升至8.2%。在1970s年代前後投資者熱衷漂亮50是基於看好公司未來業績持續高增長,但這個邏輯遭到破壞後,投資者對漂亮50的偏好也就大不如從前。在政策扶持和技術週期推動下,股市由半導體→電腦硬體→軟體→互聯網不斷前進,1982/07-2000/04牛市期間道指、標普500、納指分別漲12.5、13.0、26.3倍,藍籌股表現遠不及成長股,以藍籌股為主的漂亮50組合不及科技股表現。

漂亮50股票表現分化,部分成為跨越半個世紀的消費龍頭。在漂亮50名單中,目前6家公司已被收購,12家已摘牌退市(包含私有化),32家仍存在,部分甚至成為偉大的企業,如百事可樂、麥當勞、強生、寶潔、迪士尼等。進入1980s年代後,漂亮50公司業績增速放緩,整體表現不如從前,但分化趨勢更明顯,部分具有品牌效應的龍頭公司走勢仍較強。從1982/8至今,漂亮50股票中迪士尼、可口可樂、麥當勞、強生、百事可樂漲幅最高,分別為157.1、132.7、130.7、130.2、125.8倍,同期道指、標普500、納指漲幅分別為24.5、21.0、34.2倍,而那些品牌效應更弱、業績更差的漂亮50公司卻沒這麼幸運,從1982/8至今露華濃、彭尼、柯達漲幅最低,分別為-69.6%、62.7%、76.8%。

風險提示。業績不及預期,經濟增速下滑。

2. 漂亮50為何豔壓群芳?

漂亮50誕生的背景是美國產業結構正在調整期。二戰結束後美國經濟雖有起伏,但基本保持低通脹、高增長的勢態,1950s年代GDP、CPI分別年均增4.3%、2.1%,1960s年代分別年均增4.5%、2.3%。在經濟平穩增長大環境下,美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1940s年代末掀起以原子能、宇航技術、電子電腦技術為標誌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1970s年代初又興起以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興材料技術為標誌的新技術革命。新技術在農業、工業等方面的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加快美國向資訊化和後工業化時代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在初步孕育中。1970s年代美國經濟陷入滯脹,經濟最大的亮點就是消費,1968-82年期間個人消費支出同比增速平均達到6.5%,最高在1980年達到10.7%,消費/GDP比重也從1968年的59.8%逐步提升至1982年的63.3%。從結構上看,在1970s年代前後個人在耐用消費品支出占比基本不變,但服務消費支出占比從1968年的49.0%提升至1982年的57.1%,非耐用品消費支出占比從1968年的36.0%下降至1982年的30.4%。從行業增加值/GDP來看,美國金融地產、教育醫療、資訊業占比分別從1968年的14.2%、3.4%、3.4%上升至1982年的16.7%、5.2%、4.2%,製造業、運輸倉儲業、農林牧漁占比分別從1968年的25.1%、3.9%、2.6%下降至1982年的18.6%、3.3%、2.2%。以上資料都顯示從1970s年代起美國逐步從工業高增長時代步入資訊化、消費升級時代,漂亮50公司就是在這樣時代大變遷背景下誕生。

漂亮50公司抓住消費升級機遇,迅速擴張奠定龍頭地位。漂亮50公司所屬行業主要為製藥、飲料、化學製品、電腦設備等,主要集中於與衣食住行有關的個人消費領域。在美國經濟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消費領域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傳統行業正在經歷裂變,新的細分領域不斷湧現。部分企業抓住機遇,致力於國際化品牌建設,最終得以搶佔先機,實現業績長期穩定增長,在1970s年代漂亮50公司的年化淨利增速達到15.3%,其中斯倫貝謝、麥當勞、哈裡伯頓、百特國際、陶氏化學年化淨利增速最高,分別為29.5%、26.7%、23.3%、22.8%、22.5%,這些企業的早期高增長業績助力奠定了企業的行業龍頭地位。

3. 之後的退場和分化

1982年後漂亮50超額收益趨弱,90年跑輸納指。在1970s年代前後漂亮50股票可謂風光無限,但隨著1982年8月美股再度走牛,情況逐漸在發生變化。總體上,1982/08-2000/03期間納指漲26.3倍,而漂亮50累計平均收益率僅為23.3倍,科技股成為此輪牛市的最大贏家。在牛市早期漂亮50表現尚可,1982/8-1990/10期間漂亮50累計平均收益率達316.7%,同期道指、標普500、納指分別漲202.0%、183.9%、97.1%,期間消費龍頭如輝瑞製藥、吉列公司、默克藥廠、可口可樂漲幅分別高達1047.1%、890.6%、799.6%、697.6%。1990年11月科技股行情開始啟動,並逐漸成為此輪牛市的投資主線,1990/11-2000/03期間納指漲1286.4%,道指、標普500分別漲347.2%、393.0%,漂亮50累計平均收益率為456.7%。

漂亮50不再漂亮源於產業結構升級,資訊產業成為新經濟增長點。曾經風華絕代的漂亮50終有年華逝去,不再漂亮之時,根本原因在於1990s年代美國迎來新一輪的產業結構升級。一方面,進入1980s年代後,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增速放緩,經濟迫切需要新的增長點。在克林頓任職白宮期間,“資訊公路”計畫被穩妥推進,在“軍用民享”和“管制放鬆”兩個原則下,企業投資IT熱情升溫,資訊產業成為新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經歷十多年快速發展後,漂亮50公司也開始邁入成熟期,根據產業生命週期理論,企業在成長期業績高增長,但步入成熟期後,業績增速將放緩,漂亮50公司在1970s年代年化淨利增速高達15.3%,而在1980s年代下降至7.4%,1990s年代略回升至8.2%。在1970s年代前後投資者熱衷漂亮50是基於看好公司未來業績持續高增長,但這個邏輯遭到破壞後,投資者對漂亮50的偏好也就大不如從前。在政策扶持和技術週期推動下,股市由半導體→電腦硬體→軟體→互聯網不斷前進,1982/07-2000/04牛市期間道指、標普500、納指分別漲12.5、13.0、26.3倍,藍籌股表現遠不及成長股,以藍籌股為主的漂亮50組合不及科技股表現。

漂亮50股票表現分化,部分成為跨越半個世紀的消費龍頭。在漂亮50名單中,目前6家公司已被收購,12家已摘牌退市(包含私有化),32家仍存在,部分甚至成為偉大的企業,如百事可樂、麥當勞、強生、寶潔、迪士尼等。進入1980s年代後,漂亮50公司業績增速放緩,整體表現不如從前,但分化趨勢更明顯,部分具有品牌效應的龍頭公司走勢仍較強。從1982/8至今,漂亮50股票中迪士尼、可口可樂、麥當勞、強生、百事可樂漲幅最高,分別為157.1、132.7、130.7、130.2、125.8倍,同期道指、標普500、納指漲幅分別為24.5、21.0、34.2倍,而那些品牌效應更弱、業績更差的漂亮50公司卻沒這麼幸運,從1982/8至今露華濃、彭尼、柯達漲幅最低,分別為-69.6%、62.7%、76.8%。

風險提示。業績不及預期,經濟增速下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