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正文

“懂事”的中國人,一輩子不說實話

“懂事”的孩子放得下手裡的玩具, 放不下心中的牽掛。

1

小羅是個安安靜靜的男生, 大一的時候, 我們在同一個社團的同一個部門, 但是過了好久我才記住他。 他沒什麼存在感, 不喜歡說話, 也沒什麼愛好特長, 不過, 他脾氣好, 肯出力, 經常參加社團活動。 大學四年相處下來, 對他唯一的印象就是:一個無趣的好人。

工作後, 偶爾會出來聚一下, 有回小羅都沒精打采的, 一問才知道是跟家裡吵架了。

“被我爸罵了, 說我亂花錢, 不正經。 唉, 我花自己的錢買喜歡的玩具也不行, 努力工作賺錢有什麼意思。 ”

接著, 小羅講了他的故事。

小時候他家條件不是太好, 他想要一個飛機模型, 父母沒錢買, 就讓他“懂事一點”“體諒一下爸媽”。 接下來, 拼圖、魔方、小汽車都被拒絕了, 小羅被教育多了, 心裡就產生了很重的負罪感, 覺得自己特別不懂事。

從那以後, 他不敢開口讓爸媽買任何東西,

變得“懂事”了。 父母給的零花錢, 小羅也不敢買玩具, 因為他心裡一直想著“這是爸媽的錢, 只能買爸媽讓買的東西, 玩具要等自己長大後賺錢了再買”。

終於, 小羅畢業了, 工作了。 他拿到第一份工資後就買了小時候沒能得到的小汽車, 還是遙控的, 一個人在臥室玩了半天, 開心地不得了。 接著, 他又買樂高、火車套裝、溜溜球……大大小小的玩具堆了一屋子, 小羅卻再難從中得到樂趣。

“玩兩分鐘就厭了, 但是看到還是想買, 不買不甘心, 買了就算不玩, 總覺得踏實。 ”小羅說, “我用自己的錢買玩具, 我爸媽竟然說我不懂事!那我還不如當年就攢了零花錢買玩具!”

小羅最想買的並不是玩具, 而是那個敢於表達、敢於爭取的自己。

“懂事根本感動不了爸媽, 只會傷害自己。 我就是太‘懂事’了, 搞得自己有想法不敢說, 喜歡的事不敢做, 做事沒什麼主見, 再這樣下去, 我感覺我的一生就要毀了。 ”小羅把最擔心的事說出來以後, 看起來放鬆很多。

現在, 小羅碰到特別喜歡的玩具還是會買, 他說:“至少我知道自己喜歡, 就算不懂事我也認了。 ”

2

小羅的故事畢竟年輕, 總覺得努力一把, 還有希望, 河邊老人的故事就讓人心情十分沉重了。

河邊老人叫什麼名字, 做什麼, 我都不知道, 因為那時候我很小, 才上一年級。

上下學途徑一條小河, 河邊有個工廠,

工廠門崗中住著一對爺爺奶奶。 爺爺奶奶對我很好, 經常給我好吃的, 奶奶還給我做了一件花棉襖, 爸媽知道後特意去謝了人家。

回來後, 爸媽讓我有空多陪一下兩位老人, 我那時什麼都不懂, 為了吃就接受了這項任務。 其實我跟老人幾乎沒有交流, 每次就是放學路過進屋裡喝口熱茶, 吃點兒小點心, 他們卻很開心。

等我長大以後再問爸媽,才知道這對老人有子女,但是他們都在外打拼,許久也不看望老人一次。但是,老人從來不抱怨,只是說:

“孩子們都忙,做父母的也要體諒一點兒,別給孩子添麻煩。”

爸媽也說:“現在都是這,年輕人打拼生活不容易,哪能指望他們分心照顧老人啊,人老了事事都得自己扛。”

“懂事” 一輩子,總是體諒別人,自己的念想都帶到棺材裡。

3

這種“委己待人”的行為俗稱“懂事”,心理學上稱為助人型人格(The Helper)。助人型人格喜歡幫助別人,主動大方,對別人的需求十分敏感,對個人的需要則常常忽略。

助人型人格的本質是“有條件的愛”。助人型人格在童年時期常常被忽略,過早承擔大人的責任,為了討好身邊人放棄個人的需求,並且認為“只有幫助別人才能被人喜歡”。

助人型人格會伴生很強的控制欲。 孩子“懂事”是為了討大人喜歡,如果大人沒有表示,孩子就會感到痛苦;助人型人格幫助朋友,是為了獲得對方的感激和忠誠,如果對方不當回事,助人者就會產生強烈的背叛感。

助人型人格的主要心理防禦機制是壓抑和投射。

一方面:助人型人格總是壓抑個人需求,把“幫助別人”作為個人價值所在。個人需求是真實的自我,關注別人是對自我需求不能滿足的一種轉移,是一種虛假的自我,長期壓抑會使助人型人格失去自我,進而削弱對世界的感受力。

另一方面:助人型人格總是將個人需求投射到別人身上。他們幫助別人,但是由於感受力差,個人能力有限等,關注不到別人真正的需求,常常把個人需求當成對方的需求。助人型人格才是需要幫助的人,但是為了保持自尊,他們靠幫助別人逃避自身問題。

4

助人型人格的自我調適,根本在於“把愛留給自己”。

當產生助人衝動時,先停下來,仔細思考自己的需求,然後再行動。在生活中,處處關照個人的內心世界,學會愛自己。

《爸爸去哪兒》中的Jasper面對陳小春的暴脾氣,沒有委曲求全,而是平靜地說:“你能不生氣了麼?”Jasper當然很愛自己的爸爸,但是,他首先要保護好自己,不是自己的錯就不低頭認錯。

紀錄片《零零後》中的小姑娘一一,幼稚園開始就一個人玩,一個人看書。當大人擔心她不合群時,她卻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這是我的權利。”

一一孤獨得有些自閉,長到十三歲還是不善於跟人打交道,但是她安靜做事的樣子非常吸引人。當她到幼稚園做義工時,小朋友會默默聚集到她身邊看她做手工,臨別給她一個愛的抱抱。

看過紀錄片的幾乎沒人不喜歡一一。很多人羡慕一一,因為她有一對開明的父母,使她的個性能夠順其自然成長。

學會愛自己,每一種性格都有自己的出路,真的沒必要,一輩子都做一個“懂事”的人。

等我長大以後再問爸媽,才知道這對老人有子女,但是他們都在外打拼,許久也不看望老人一次。但是,老人從來不抱怨,只是說:

“孩子們都忙,做父母的也要體諒一點兒,別給孩子添麻煩。”

爸媽也說:“現在都是這,年輕人打拼生活不容易,哪能指望他們分心照顧老人啊,人老了事事都得自己扛。”

“懂事” 一輩子,總是體諒別人,自己的念想都帶到棺材裡。

3

這種“委己待人”的行為俗稱“懂事”,心理學上稱為助人型人格(The Helper)。助人型人格喜歡幫助別人,主動大方,對別人的需求十分敏感,對個人的需要則常常忽略。

助人型人格的本質是“有條件的愛”。助人型人格在童年時期常常被忽略,過早承擔大人的責任,為了討好身邊人放棄個人的需求,並且認為“只有幫助別人才能被人喜歡”。

助人型人格會伴生很強的控制欲。 孩子“懂事”是為了討大人喜歡,如果大人沒有表示,孩子就會感到痛苦;助人型人格幫助朋友,是為了獲得對方的感激和忠誠,如果對方不當回事,助人者就會產生強烈的背叛感。

助人型人格的主要心理防禦機制是壓抑和投射。

一方面:助人型人格總是壓抑個人需求,把“幫助別人”作為個人價值所在。個人需求是真實的自我,關注別人是對自我需求不能滿足的一種轉移,是一種虛假的自我,長期壓抑會使助人型人格失去自我,進而削弱對世界的感受力。

另一方面:助人型人格總是將個人需求投射到別人身上。他們幫助別人,但是由於感受力差,個人能力有限等,關注不到別人真正的需求,常常把個人需求當成對方的需求。助人型人格才是需要幫助的人,但是為了保持自尊,他們靠幫助別人逃避自身問題。

4

助人型人格的自我調適,根本在於“把愛留給自己”。

當產生助人衝動時,先停下來,仔細思考自己的需求,然後再行動。在生活中,處處關照個人的內心世界,學會愛自己。

《爸爸去哪兒》中的Jasper面對陳小春的暴脾氣,沒有委曲求全,而是平靜地說:“你能不生氣了麼?”Jasper當然很愛自己的爸爸,但是,他首先要保護好自己,不是自己的錯就不低頭認錯。

紀錄片《零零後》中的小姑娘一一,幼稚園開始就一個人玩,一個人看書。當大人擔心她不合群時,她卻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這是我的權利。”

一一孤獨得有些自閉,長到十三歲還是不善於跟人打交道,但是她安靜做事的樣子非常吸引人。當她到幼稚園做義工時,小朋友會默默聚集到她身邊看她做手工,臨別給她一個愛的抱抱。

看過紀錄片的幾乎沒人不喜歡一一。很多人羡慕一一,因為她有一對開明的父母,使她的個性能夠順其自然成長。

學會愛自己,每一種性格都有自己的出路,真的沒必要,一輩子都做一個“懂事”的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