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人家的孩子”能激勵孩子成長嗎?NO!

每個小孩在成長過程中

都有個神一般存在的對手

他不玩手機和電腦

每天早睡早起

準時完成作業

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

這個對手就是

別人家的小孩

他沒有固定物件

可以是隔壁家的哥哥

也可以是某個親戚家的小孩

別人家的小孩

家長的殷切期待總是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與日俱增, 當看著其他小孩在某些方面優於自己的孩子時, 就渴望自己的小孩也能達到同樣的水準甚至超過他們。

於是, 便開始不自覺地開始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孩做比較。 你看隔壁家的小孩怎麼樣了, 親戚家的哥哥姐姐又怎麼樣了。

“喲, 你家小孩會走了呀, 我家的還不會呢。 ““人家王阿姨的兒子, 早就起床了。 ”“你表姐早就做完作業了,

你呢?還在磨蹭!”

這種比較的背後是家長們都希望通過這種比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實力、找到與他人的差距, 進而不斷提升, 也能夠成為“別人家的小孩”。

這樣比較真的好嗎?

“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是每個小孩的“宿敵”, 是因為他們會對小孩產生很多負面影響。

挫敗感

父母拿來比較的, 往往是別家小孩的優點與自己小孩的缺點或不足, 並且在比較的過程中, 一般都會稍稍誇大他人的優秀程度, 想要以此激勵小孩。

這種做法在放大了別人優點的同時, 也放大了自己孩子的不足。

小孩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有很多缺點, 並且因為身邊總是會出現新的榜樣, 更會讓孩子產生深深的挫敗感。

“反正不管我怎麼努力, 爸爸媽媽都覺得我不好。 ”

這種挫敗感, 對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是極大的傷害。

被嫌棄感

總是在孩子面前誇獎其他小孩, 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嫌棄自己。

“媽媽老是誇別人, 她根本就不愛我。 ”

嚴重一點的, 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不平等, 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什麼事都跟父母對著幹。

“既然她那麼好, 那讓她做你們的女兒呀!”

當孩子有了被嫌棄的感覺後, 就會與爸爸媽媽漸漸疏遠。 如此一來, 親子之間良好的關係也會被破壞。

嫉妒感

頻繁地被比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嫉妒感。

因為孩子覺得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別人後,就會在心裡產生敵意,把周圍所有比自己厲害的人都當成“敵人”。

總要在某一方面超越他們才會覺得安心,而一旦被別人超過,內心就會極度不安、焦慮。

“他這次考試比我高了五分,真討厭他!”

而這,就是惡性競爭的開始。

現在的社會儼然是競爭社會,而這樣的社會狀態更需要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去面對。但如果從小就因為被比較而觸發了惡性競爭,長大後如何面對社會呢?

不比較,那怎麼做?

尊重差異,避免不必要的比較

通過比較讓孩子瞭解自己和別人的差距,以此激勵孩子是很好的出發點,但是一些不必要的比較是必須要避免的。

“今天吃飯哥哥比弟弟吃的快。”“我排隊比你快,站在第一個。”

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在這種差異之上的比較毫無意義。

家長們要尊重孩子之間成長速度的不同,尊重生理上的差異等等,不要做毫無意義的比較。

不僅如此,還要教孩子正確認識這種差異,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要保持優點,並努力取長補短。

縱向比較,激發孩子內在動力

與其橫向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小孩比較,不如進行縱向比較,引導小孩自己與自己比。

“這次比上次進步了很多,要繼續努力,爭取下次考試比這次還要好。”

與自己比較,除了可以讓孩子體會到進步的喜悅之外,還能夠使孩子認識到自己有進步的空間,激發內在驅動力,更加努力提升自己。

當然,除了成功之外,“失敗”也需要比較。

總結之前的經驗,找出這次失敗的原因,”以史為鑒“,避免以後再犯重複性錯誤。

正確應對避免不了的“比較”

前面提到要避免不必要的比較,而有一種比較是無法避免的,那就是競爭。這種時候,就需要正確的態度:關注過程而非結果。

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我們的生活、學習、人生都不是比賽,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注重事情本身,注重過程,而不是把眼光放到別人身上,用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並且,家長是怎麼看待競爭的,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心態。

若是家長就有非常強的好勝心,在競爭中過分關注結果,以輸贏評價孩子,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評價。

家長首先就要放下,將眼光放到過程中,關注孩子在競爭過程中的收穫與成長。

最後,文庫君想說,孩子成長的方式有很多種,拿孩子與他人比較,或許是最費力不討好的一種。

別人家的小孩始終是別人的,要瞭解自家孩子的成長特性,根據孩子的特點“個性定制”成長方案。

嫉妒感

頻繁地被比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嫉妒感。

因為孩子覺得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別人後,就會在心裡產生敵意,把周圍所有比自己厲害的人都當成“敵人”。

總要在某一方面超越他們才會覺得安心,而一旦被別人超過,內心就會極度不安、焦慮。

“他這次考試比我高了五分,真討厭他!”

而這,就是惡性競爭的開始。

現在的社會儼然是競爭社會,而這樣的社會狀態更需要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去面對。但如果從小就因為被比較而觸發了惡性競爭,長大後如何面對社會呢?

不比較,那怎麼做?

尊重差異,避免不必要的比較

通過比較讓孩子瞭解自己和別人的差距,以此激勵孩子是很好的出發點,但是一些不必要的比較是必須要避免的。

“今天吃飯哥哥比弟弟吃的快。”“我排隊比你快,站在第一個。”

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在這種差異之上的比較毫無意義。

家長們要尊重孩子之間成長速度的不同,尊重生理上的差異等等,不要做毫無意義的比較。

不僅如此,還要教孩子正確認識這種差異,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要保持優點,並努力取長補短。

縱向比較,激發孩子內在動力

與其橫向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小孩比較,不如進行縱向比較,引導小孩自己與自己比。

“這次比上次進步了很多,要繼續努力,爭取下次考試比這次還要好。”

與自己比較,除了可以讓孩子體會到進步的喜悅之外,還能夠使孩子認識到自己有進步的空間,激發內在驅動力,更加努力提升自己。

當然,除了成功之外,“失敗”也需要比較。

總結之前的經驗,找出這次失敗的原因,”以史為鑒“,避免以後再犯重複性錯誤。

正確應對避免不了的“比較”

前面提到要避免不必要的比較,而有一種比較是無法避免的,那就是競爭。這種時候,就需要正確的態度:關注過程而非結果。

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我們的生活、學習、人生都不是比賽,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注重事情本身,注重過程,而不是把眼光放到別人身上,用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並且,家長是怎麼看待競爭的,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心態。

若是家長就有非常強的好勝心,在競爭中過分關注結果,以輸贏評價孩子,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評價。

家長首先就要放下,將眼光放到過程中,關注孩子在競爭過程中的收穫與成長。

最後,文庫君想說,孩子成長的方式有很多種,拿孩子與他人比較,或許是最費力不討好的一種。

別人家的小孩始終是別人的,要瞭解自家孩子的成長特性,根據孩子的特點“個性定制”成長方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