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認知巴納姆效應,控制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 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 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 不過, 要想利用好心理學, 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瞭解心理學。 正如我們常說的, 要“行”, 必須先要“知”。 “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 但是只有先“知”, 才能後“行”。 從這一點上來說, 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 拿起來就用。

——社群行銷諮詢【 白磚家】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 認知巴納姆效應, 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2000年前, 古希臘人就把“認識你自己”作為銘文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 然而時至今日, 人們不能不遺憾地說, “認識自己”的目標距離我們仍然還很遙遠。 探索其原因, 我們不能不提到心理學上的“巴納姆效應”。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 叫巴納姆效應。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愛因斯坦16歲那年, 父親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父親說, 一天他和鄰居傑克大叔去清掃一個大煙囪, 爬上煙囪, 只有踩著裡面的鋼筋踏梯才行。 傑克在前面, 他在後面, 兩人抓著扶手爬上去, 清掃完畢, 下來時,

傑克依舊走在前面, 他還是走在後面。 鑽出煙囪, 他們發現傑克後背、臉上全被煙灰蹭黑了, 而他自己身上一點煙灰也沒有, 別人都笑傑克是個瘋子。 愛因斯坦聽後和父親都笑了。 父親笑完後, 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 拿別人做鏡子, 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

在日常生活中, 許多人只能借助外界資訊認識自己, 掌控自己的情緒, 正因為如此, 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資訊的干擾, 迷失在外界環境中, 把他人的言行準則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 從何人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 “巴納姆效應”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心理傾向, 其實每個人的情緒變化, 都有一個準確的控制者, 就是我們自身。 情緒的掌控, 在於自我調節, 其實每個人的情緒都有喜怒哀樂的變化, 只是心理健康的人善於調節罷了。

一位青年教師, 這個人生性樂觀, 他單身的時候, 與幾個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裡, 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 連轉個身都難, 有什麼可樂的?”他說:“許多朋友們在一起, 可以交換思想, 交流感情, 這可是高興的事啊!”過了一段時間, 朋友們一個個都找了對象, 搬出去了, 屋子裡只剩下他一個人, 他依然很開心。 別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 有什麼好高興的?”他說:“我有很多書啊!書中自有樂趣, 在學校教書,在家看書,已經很不錯了,書裡有許多朋友呢!”

過了兩年,青年教師也結婚成家了,一家人搬進了一座樓房裡,他家住在一樓,整天上樓的人縷縷不絕,很不安靜,又不安全,並且門口就是垃圾箱,可他依然很高興。別人不解,又問他:“你住一樓,又髒有亂,有什麼可高興的?”他說:“你是不知道啊,住在一樓很好的,進門就是家,不用上電梯;搬東西很方便;有朋友來做客,進門就是了,很方便;而且還可以在門外空地上種花養鳥……”又一次,青年教師把一樓讓給了一對老年夫婦,主要是他們腿腳不方便。教師同家人搬到了頂樓,頂樓夏天熱冬天冷,而且爬起來很不方便,但他依然很愉快。旁人又不解地問道:“頂樓相比你的一樓差遠了吧?“他笑著說:“呵呵,一樓有一樓的好處,頂樓也有好處,看書時光線好,樓高比較安靜,每天上下樓可以鍛煉身體,不錯嘛……”

很多事情,換個角度,換個心情去看待,結果完全不同。由此可見,決定情緒的不是環境,而是心境。如果你選擇的是快樂,那麼快樂就會圍繞在你的身邊,如果你只看見消極面,整個性情就很難得到舒展。才貌雙全的林黛玉,因其性格多愁善感,憂鬱猜疑,最終積郁成疾,鮮花早落;三國東吳大都督周瑜,因為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被諸葛亮活活氣死。與他們相反的卻有很多掌控情緒的“聖手“。女作家冰心老人,一生淡泊名利,樂觀向上,從不輕易發脾氣,她99歲仙逝;北大教授,著名學者季羨林,如今年近百歲,依然喜笑顏開,不輕易動情緒;像文懷沙、南懷瑾這些很有修養的老人,都是心胸豁達,樂觀大氣。長壽者養生的關鍵,並不是在飲食鍛煉方面有訣竅,而是會合理地調節情緒,不動怒,不動氣,自然就少生病。

我們也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打破“巴納姆效應”,掌控情緒,調節情緒,培養我們健康的情緒。

1、培養自己的幽默感

研究發現,在問題面前,經常運用幽默作為應對機制的人,健康問題就比較少;而運用痛苦發洩作為應對機制的人,健康問題相對要多。

2、增加快樂體驗

增加愉快的經歷,可以減弱消極情緒狀態,而提高A型免疫球蛋白,提高免疫反應能力。這樣即使有些不愉快的情緒,也會被快樂體驗沖淡,不會過分左右個人的健康情緒。

3、學會適當地發洩

情緒需要舒展和發洩,對起伏的情緒不必也不可能一概予以抑制,應選擇適當的方式,如運動、旅遊、傾訴、談心等,給情緒適當的發洩機會。有機會傾訴自己的不快,得到他人的安慰,能夠極大地改善健康功能,並增強免疫系統功能。

4、從積極地角度看問題

就像上面的年輕教師,遇到問題,從積極面去看,不考慮消極面。很多從表面看令人生氣或悲傷的事件,如果換一個角度,用另外一種眼光去看,常常可發現一些正面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東西。

5、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

果斷地判斷問題、分析事理,是優化情緒做好的方法,通過理性地疏導,個人判斷力提高了,猶豫不決的不良情緒也隨之消失,許多人鬧情緒,都是因為判斷力不準確,給自己帶來的苦惱。事實上,現實生活中許多衝動舉措,都是在情緒無法得到正常宣洩的情況下,採取了錯誤的判斷造成的。

現實中,每個人都會產生不滿的情緒,最終能實現、能滿足的卻並不多。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想著千方百計把情緒壓抑下去、克制下去,而不讓它發洩出來。但是,即使一個人能做到在壓抑、克制,也只說明情緒從“顯意識層”,轉移到了“潛意識層”,這對人們的影響仍然存在,我們應該找正當管道發洩出去。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就要即使調整自己的情緒,活在輕鬆快樂裡才是最大的幸福。

在學校教書,在家看書,已經很不錯了,書裡有許多朋友呢!”

過了兩年,青年教師也結婚成家了,一家人搬進了一座樓房裡,他家住在一樓,整天上樓的人縷縷不絕,很不安靜,又不安全,並且門口就是垃圾箱,可他依然很高興。別人不解,又問他:“你住一樓,又髒有亂,有什麼可高興的?”他說:“你是不知道啊,住在一樓很好的,進門就是家,不用上電梯;搬東西很方便;有朋友來做客,進門就是了,很方便;而且還可以在門外空地上種花養鳥……”又一次,青年教師把一樓讓給了一對老年夫婦,主要是他們腿腳不方便。教師同家人搬到了頂樓,頂樓夏天熱冬天冷,而且爬起來很不方便,但他依然很愉快。旁人又不解地問道:“頂樓相比你的一樓差遠了吧?“他笑著說:“呵呵,一樓有一樓的好處,頂樓也有好處,看書時光線好,樓高比較安靜,每天上下樓可以鍛煉身體,不錯嘛……”

很多事情,換個角度,換個心情去看待,結果完全不同。由此可見,決定情緒的不是環境,而是心境。如果你選擇的是快樂,那麼快樂就會圍繞在你的身邊,如果你只看見消極面,整個性情就很難得到舒展。才貌雙全的林黛玉,因其性格多愁善感,憂鬱猜疑,最終積郁成疾,鮮花早落;三國東吳大都督周瑜,因為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被諸葛亮活活氣死。與他們相反的卻有很多掌控情緒的“聖手“。女作家冰心老人,一生淡泊名利,樂觀向上,從不輕易發脾氣,她99歲仙逝;北大教授,著名學者季羨林,如今年近百歲,依然喜笑顏開,不輕易動情緒;像文懷沙、南懷瑾這些很有修養的老人,都是心胸豁達,樂觀大氣。長壽者養生的關鍵,並不是在飲食鍛煉方面有訣竅,而是會合理地調節情緒,不動怒,不動氣,自然就少生病。

我們也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打破“巴納姆效應”,掌控情緒,調節情緒,培養我們健康的情緒。

1、培養自己的幽默感

研究發現,在問題面前,經常運用幽默作為應對機制的人,健康問題就比較少;而運用痛苦發洩作為應對機制的人,健康問題相對要多。

2、增加快樂體驗

增加愉快的經歷,可以減弱消極情緒狀態,而提高A型免疫球蛋白,提高免疫反應能力。這樣即使有些不愉快的情緒,也會被快樂體驗沖淡,不會過分左右個人的健康情緒。

3、學會適當地發洩

情緒需要舒展和發洩,對起伏的情緒不必也不可能一概予以抑制,應選擇適當的方式,如運動、旅遊、傾訴、談心等,給情緒適當的發洩機會。有機會傾訴自己的不快,得到他人的安慰,能夠極大地改善健康功能,並增強免疫系統功能。

4、從積極地角度看問題

就像上面的年輕教師,遇到問題,從積極面去看,不考慮消極面。很多從表面看令人生氣或悲傷的事件,如果換一個角度,用另外一種眼光去看,常常可發現一些正面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東西。

5、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

果斷地判斷問題、分析事理,是優化情緒做好的方法,通過理性地疏導,個人判斷力提高了,猶豫不決的不良情緒也隨之消失,許多人鬧情緒,都是因為判斷力不準確,給自己帶來的苦惱。事實上,現實生活中許多衝動舉措,都是在情緒無法得到正常宣洩的情況下,採取了錯誤的判斷造成的。

現實中,每個人都會產生不滿的情緒,最終能實現、能滿足的卻並不多。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想著千方百計把情緒壓抑下去、克制下去,而不讓它發洩出來。但是,即使一個人能做到在壓抑、克制,也只說明情緒從“顯意識層”,轉移到了“潛意識層”,這對人們的影響仍然存在,我們應該找正當管道發洩出去。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就要即使調整自己的情緒,活在輕鬆快樂裡才是最大的幸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