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臺山之黛螺頂

作者:七哥行天下

到五臺山, 無論旅遊還是朝佛, 黛螺頂是不能不去的。 一來它是台懷鎮景色最佳處, 鬱鬱蔥蔥, 自然風景極佳;二來它是“小朝台”之地, 五個台頂的五方文殊都集到此處, 能不一拜?故有“不登黛螺頂, 不算臺山客”之說。

黛螺頂, 是五臺山東台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小的山峰, 垂直高度只有400米。 《清涼山志》:“乳峰狀若旋螺, 圓淨可愛, 俗呼為大螺頂, 志曰青峰是也, ……傳載古有神木, 比丘法念, 棲托於此。 "

上黛螺頂有四條路, 三種方法(步行、騎馬, 坐纜車)。 一是大智路, 系1991年修, 全長108米, 淨寬2.2米, 全部用五臺山青石鋪成,

共有1080級臺階;二是索道;三是青石路;四是馬道。 馬道與青石路交雜在一起, 時而相並, 時而分開。

我們選擇從青石路上步行, 登山途中有無數的小攤小販, 一些在販賣旅遊產品, 更多的在兜售麻雀、松鼠, 甚至果子狸也有, 讓香客買去放生。

上山途中回望台懷鎮, 風景尤佳。

接近寺廟, 兩邊也是紅牆紅道, 牌樓前與大智路相接。 山門前人流如織, 難得把木牌樓照全, 圖片來自網路。

牌樓正面書”大螺頂“, 後面書”青峰頂“。

黛螺頂中軸線上由西向東依次有天王殿、旃檁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寶殿。

天王殿, 也是山門。

楹聯:半山蔥籠半山雲, 雲遮黛螺擎梵宇;五方文殊五方靈, 靈蘊青峰渡群生。

四大天王

殿后扛杵的韋陀。 後門上懸”三洲感應“匾。

楹聯:現將軍身持杵降魔護正法, 證如來地合掌度生演大乘。

山門左右各有一小門, 南小門為入口, 門票30元。

楹聯:峰高未隱菩提路, 願切方登智慧門。

進入寺門, 一座六角台基上為六角重簷攢尖頂的建築映入眼簾, 匾額上寫著旃檀殿。

此殿外觀兩層, 二層匾額"調禦大夫", 內為一室, 周邊有回廊, 殿內供奉一尊站立的旃檀佛, 手結說法印, 這就是此寺別具一格的建築。

正門外廊柱對聯:一風吹樹如雷吼, 實乃清涼境界;四季美禽演妙音, 真似極樂天宮。

不知古松上的小洞是否也如少林寺裡一樣, 是寺僧練武時用手指戳出來的。

殿內供有佛祖, 釋迦牟尼佛不是常見的結跏趺坐的式樣, 而是站立於佛壇上。 因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

故名旃檀佛。 旃檀佛像是釋迦牟尼上忉利天為母親說法時, 古印度優陀延王因思睹之苦, 命人造的第一尊佛像。 當時原始佛教有"佛身不量"等諸多禁忌, 造像師不可直視佛祖繪像, 只好請佛祖站在河邊, 利用倒映在水中的形象描繪, 這樣繪製的像, 自然連水紋都畫上去了, 由於優陀延王用旃檀木雕的第一尊釋迦牟尼像, 就是按水中的影像雕造的, 因此也叫"照佛"、旃檀佛像。 誠為乾隆皇帝詩雲:"至今旃檀像, 曰就水中繪。 "再後來, 凡造有這種站姿態的釋迦牟尼像, 不管用什麼材料製造, 一律稱之為旃檀佛。

後門二層上懸”清風明月“匾, 廊柱對聯:旃座擁祥雲寶像莊嚴來淨域, 檀林施法雨慈悲普渡出迷津。

後門楣上的圖說佛的故事。

旃檀殿週邊四周依次有16幅立體國畫, 16個佛經故事, 釋迦如來應化事蹟; 上托兜率, 家選飯王, 乘象入胎, 樹下誕生, 九龍灌浴, 仙人占相, 逾城出家, 落髮貿衣, 魔軍害佛, 菩薩降魔, 成等正覺, 初轉法輪, 佛陀說法, 雙林入滅, 三昧火焚,舍利寶塔。

二進的五方文殊殿。

殿有三個門, 正門上主持昌善大師親題的門匾。

大門兩邊有聯雲:九品蓮花獅吼象鳴登螺頂, 五尊金像龍吟虎嘯坐青峰。

南門上懸”清涼法界“匾。

北門上懸”雲封青螺“匾。 東西柱對聯:我此道場一萬菩薩常圍繞, 願爾賢哲五台聖境唯至誠。

殿內供奉著集五座台頂五種文殊法像於一室的五方文殊銅像, 高約2米, 從 五方文殊像南到北依次為:東台聰明文殊, 北台無垢文殊。 中台孺童文殊,

南台智慧文殊, 西台獅子吼文殊。 五方文殊神態各異, 金光奪目, 莊嚴祥和。

殿前南側立有石碑, 正面是乾隆十五年冬寫的黛螺頂碑記, 背面是乾隆五十一年暮春月, 乾隆登黛螺頂御筆題詩:

巒回穀抱自重重, 螺頂左鄰據別峰。

雲棧屈盤曆霄漢, 花宮獨湧現芙蓉。

窗前東海初升日, 階下千年不老松。

供養五台曼殊像, 闍黎疑未識真宗。

殿前南有一古松, 北有一菩提樹。

殿前正在舉行華嚴經法會。 戴眼鏡的高僧是否就是昌善呢?

坐而聽道的, 半是信徒, 半是香客。

北側配殿為西方三聖殿。 門柱楹聯:花開九品慈悲接引生,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清涼靈山時時文殊真身示現, 震旦尖峰處處諸佛靈集說法。

五方文殊殿后懸”智珠心印“匾。

四柱兩聯:現智慧法身多方濟度,作廣大教主隨處津梁。

清涼寶山時時文殊真身示現,震旦靈峰處處諸佛雲集說法。

後殿為大雄寶殿。大殿門外有聯雲:

山青雲白隨處可通覺路,松風花語此地盡是禪機。

淨土清幽一塵不到菩提地,禪關寂靜萬善同歸般若門。

殿階台下長有一松一柏,松在北端,柏在南端,圍粗均在九尺左右,高大直立,無有彎曲,望去有如戟指藍天,即是乾隆詩中所稱的"階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處。

內供銅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和帝釋天、大梵天、迦葉、阿難,兩山為十八羅漢彩塑,這脫紗塑像是2005年新塑的,在五臺山用脫紗塑像是少有的。

殿南側配殿正在修建中。

大殿外東南角在擴建,也有兩棵古松。

這是五臺山之旅給我印象最深的僧侶。僧衣百結補丁,赤腳,額頭正中因磕頭而留下的痂印。

從山門北門出寺。北門內磚雕的清和道人寫的詩。

四柱兩聯:現智慧法身多方濟度,作廣大教主隨處津梁。

清涼寶山時時文殊真身示現,震旦靈峰處處諸佛雲集說法。

後殿為大雄寶殿。大殿門外有聯雲:

山青雲白隨處可通覺路,松風花語此地盡是禪機。

淨土清幽一塵不到菩提地,禪關寂靜萬善同歸般若門。

殿階台下長有一松一柏,松在北端,柏在南端,圍粗均在九尺左右,高大直立,無有彎曲,望去有如戟指藍天,即是乾隆詩中所稱的"階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處。

內供銅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和帝釋天、大梵天、迦葉、阿難,兩山為十八羅漢彩塑,這脫紗塑像是2005年新塑的,在五臺山用脫紗塑像是少有的。

殿南側配殿正在修建中。

大殿外東南角在擴建,也有兩棵古松。

這是五臺山之旅給我印象最深的僧侶。僧衣百結補丁,赤腳,額頭正中因磕頭而留下的痂印。

從山門北門出寺。北門內磚雕的清和道人寫的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