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稿子”的後話

作者:虞金星

這篇文章的核心在談“改文風”。 舊文還能“火”, 其實未嘗不是一種提醒:改文風並不是一件能夠一蹴而就的容易事, 還需要下苦功, 有久久為功的韌勁, 尤其要避開那種已經大功告成的錯覺。

“大地漫筆”當初那篇文章不長, 五百多字, 難以面面俱到。 所以揪的只是不好的文風的一條“尾巴”:稿子和實際工作脫節。

無論是過度依賴稿子, 沒有稿子就講不出話, 還是過分琢磨稿子, 使寫稿過程脫離初衷、空轉, 大多和這種脫節有關。

說到底, 文章尤其是應用文之類的文章, 根底在工作。 如果不真正投入工作,

不在工作中有所思有所想, 沒有足夠的實際工作內容、成績與經驗支撐, 就難免無話可說, 或者大話空話連篇了。

文風也是作風。 這類文章本來是輔助工作的。 無論是梳理成績還是總結經驗, 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工作。 當它脫離了工作這個根本的依託, 成為工作“重心”, 被投入過分的精力, 擠壓實際工作, 或者成為瞭解工作、判斷工作成效的唯一途徑的時候, 也就是工作作風有偏差了。

其實也不只是應用文, 所謂的“文學”作品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在談論文學作品時, 常重文采。 但並不意味著文采就是一切。 要不然, 賦就應該是統治文學界的文體了。

文采需要在文章內在足夠豐厚的情況下, 才能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如果內裡羸弱, 再怎麼花團錦簇的文章, 也讀不出酸甜苦辣的本真滋味來。 有時候, 過度地講究“文采”, 甚至會影響文章內在的傳達。 而以文采為評價文學作品的最高甚至唯一標準, 就更是本末倒置了。

前人常說“文以載道”。 雖然在文學思潮的起伏中, 因了具體的情境, 人們對它的態度時有變化。 但它在這歷史中的綿延, 仍然說明了我們其實常在自我提醒, 在何為根本的問題上有清醒的判斷。 (虞金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