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變色蛇,是近年來發現的新蛇種它是有毒的水蛇主要生活在婆羅洲!

變色蛇是卡普阿斯泥蛇的一種, 是近年來發現的首例新蛇種, 它是一種毒蛇。 主要生活在印尼婆羅洲的卡普阿斯河流域, 出沒於河流沿岸的濕地和沼澤地區, 主要食物是老鼠和魚類等。 它的長度:雄蛇全長範圍286~466mm, 雌蛇全長範圍306~504mm。 生活的水域, 以靜水水域為主, 在婆羅洲沼澤地為主, 極少數發現在靜水水域或流動緩慢的灌溉渠內。 它每年4月開始進食, 在6月為攝食高峰, 9月停止獵食;食物多以小形蛙類和蝌蚪為主, 其次為小魚。

它主要分佈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集中地之一婆羅洲。 世界自然基金會4日公佈的一份報告說,

自2005年7月到2006年9月, 科學家在印尼、馬來西亞和汶萊三國分管的婆羅洲總共二萬二千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核心區, 共發現三十種魚類、兩種樹蛙、十六種薑科植物、三種樹木和一種闊葉植物。

卡普阿斯泥蛇(變色蛇)為何變色?

它是否還能變為白色以外的其他顏色?對此, 科學家尚未有定論, 但他們表示, 變色可能是一種警告或防禦機制。 世界自然基金會駐婆羅洲辦事處官員、從事動植物保護工作的斯圖爾特·查普曼推斷:“因為具備變色能力, 卡普阿斯泥蛇將自己隱藏得很好, 直到今天我們才發現這一新物種”。 查普曼的想法並不是毫無依據。 研究發現, 非永久性變色在蛇群中非常普遍, 如在交配季節時。

有的蛇種也可能因為身體生長而永久性改變顏色。 同時極少數蛇種也會因為色素細胞發生變化, 顏色改變。

它是游蛇科遊蛇屬的一種。 主要分佈于南亞、中亞。 全長可達1米以上。 背面棕紅色;枕部兩側有1對鮮明的橘黃或橘紅色斑;唇部汙白色, 鱗溝黑色;頭腹面黃白色。 幹腹面灰白色, 幾乎每一腹鱗有1~4個略呈三角形的粗大黑斑, 有的其間還散有黑點。 棲息於林區流溪或其他水域附近。 捕食魚、蛙、蟾蜍、蠑螈和蜥蜴等, 也會吃鼠類、小鳥和昆蟲。 卵生。 有後溝。

繁殖習性:二級性徵主要反映在雄性尾的比例較長, 尾下鱗的數目相應較多;;二級性比(出生時的性比)接近1:1, 三級性比在居群較大的情況下也約為1:1, 而在居群較小的情況下統計約為0.5:1;雌性性成熟期(以開始產仔為依據)全長都在350mm以上。

世界自然基金會去年四月公佈, 自一九九六年以來, 婆羅洲共發現了三百六十一個新物種, 平均每個月至少新發現三個物種, 且該地區尚有上千個物種還沒得到研究。

世界自然基金會“婆羅洲之心”項目國際協調員斯圖爾特・查普曼說:“這些發現再次證明了婆羅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集中地之一。 ”

隨著農業開墾和種植經濟作物, 島上的原始森林目前只剩下一半, 當地生物急需保護。 目前婆羅洲生活著十種靈長類動物、三百五十種鳥類、一百五十種爬行及兩栖類動物以及一萬五千種植物。 這裡還是紅毛猩猩、馬來熊、犀牛等瀕危物種的家園。

大部分的水蛇都是有毒的只是它們都是後槽牙毒蛇它們的毒牙咬不到人所以一直人們認為水蛇沒有毒。 變色蛇屬於水蛇中有毒的一種。 它的毒素和海蛇的毒素是一樣的屬於神經性毒素, 不過要小的多。 神經毒素是以神經系統為對象的全身性毒劑, 其主要特徵是抑制神經系統功能, 產生相應的中毒體征和症狀, 嚴重時可致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