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這五年》展示每個普通人多彩之夢

“90後”指揮家曹鵬。

“如果要給過去這5年加個限定詞, 冠以‘我們’是最恰當的。 這是屬於每一個普通人最好的時代。 ”紀錄片《我們這五年》導演劉鴻彥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道。

紀錄片《我們這五年》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迎接黨的十九大重點專案, 共10集, 每集50分鐘, 已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完成, 並在央視綜合頻道重播。

與以往直接拍攝的紀錄片不同的是, 該片全部取材于5年來優秀的國產紀錄片。 5年來, 國產紀錄片佳作頻出。 “怎樣從幾百部優秀紀錄片中選出最能反映這5年中國人精神氣質的畫面, 重構敘事邏輯, 剪輯出一部更有提煉總結意義的片子, 是該片的重點也是難點。 ”劉鴻彥說道。

各個故事文本中的人物都有著十分豐富的生活面向和精神面向, 需要主創者刪繁就簡抓住要旨, 這要具備較強的概括力, 也考驗著主創人員對片子的篩選力度、對故事的提煉深度以及對時代的理解程度。

《我們這五年》沒有簡單遵循行業、地域等主題進行切分, 而是構造了一條自己的邏輯線索。 在主創人員看來, 夢是有原點的, 比如“記住鄉愁”;夢是有地理座標的, 比如不管你身處何處, 總要立足“心安之處”;再比如夢是有顏色的, 有活力, 方能凸顯“青春色”……於是, 便有了以“再造家園”“心安之處”“在此守候”“青春無價”“擇高處立”“壯心不已”“生生不息”“文脈長傳”“開創未來”“世界腳步”10個主題的10集紀錄片。

觀看完《我們這五年》, 記者最大的感受, 便是記住了很多面孔。 比如醉心於推廣音樂, 熱衷於提升市民音樂素養的90歲的“90後”指揮家曹鵬, 比如在峨眉金頂撿了16年垃圾的“蜘蛛人”彭文才,

再比如在6000米深處發電站堅守30年的歐資平等。 “一個好故事背後應該有一張能被記住的面孔。 當這樣的面孔豐富立體起來、多起來, 為這5年畫像的目的自然就能達到。 ”劉鴻彥說, 我們所想表達的, 便是每一個中國人在逐夢、圓夢路上展現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氣象。

10集片子通過數十個普通中國人的故事, 在“中國夢既是國家夢、民族夢, 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的主題下, 呈現出5年來當代中國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追求, 展現出了普通人勤勞、善良、智慧、堅韌的精神品質以及自強不息、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和家國情懷。 通過整合當下各行各業中國人的生活及奮鬥經歷, 通過個體夢想敘事, 既展現中國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也表達中國人面對逆境永不服輸的抗爭精神, 體現出這個時代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人人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片子播出後, 不出意料地獲得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雅欣說:“守望到前行, 青年到壯年, 鄉村到城市, 傳承到創新, 《我們這五年》用500分鐘的時間鏈條, 串聯起各行各業、天南海北的中國人對夢想的堅守。 當一個個溫暖的細節, 鮮活的形象, 多元豐富的個體, 無論順境逆境卻不乏昂揚的神態, 以平視、細膩的視角, 被真實質樸的方式呈現, 湧動於其中的力量便會直抵人心。 中國夢, 就這樣在《我們這五年》裡有了溫度, 有了色彩, 有了夢想的根基。

“其實, 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成為《我們這五年》潛在的主人公。 ”劉鴻彥說,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 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 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通過聚焦於普通人的故事, 《我們這五年》正是要告訴這個世界“中國夢不是鏡中花、水中月, 不是空洞的口號, 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國人民心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