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精彩盤點|《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第三集《認識地球》

《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這檔面向廣大青少年和社會公眾的全新科普益智節目, 採用系列化方式構建比賽內容, 讓每期節目既是青春飛揚的智慧賽場,

又是深入探究和展示某一科學領域內容的大型專題科普盛宴。

地球是我們居住的家園, 但它有時會突然變得躁動異常, 比如發生地震、海嘯、火山噴發等等, 這時刻在提醒著我們, 其實我們並不能確切地瞭解地球的全部。 讓我們跟隨科教授的腳步, 在《認識地球》中, 共同探索, 一起發現吧!

喜馬拉雅山是在三千多萬年前, 由南面的印度洋板塊和北面的亞歐大陸板塊發生碰撞擠壓而形成的。

板塊運動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 並形成了新的海溝和山脈。 喜馬拉雅山、馬里亞納海溝、夏威夷群島、亞平寧半島, 以上四個地區, 哪個地方的地殼年齡最輕?

夏威夷群島不斷噴出的岩漿, 凝固後所形成的岩石, 就是最年輕的地殼岩石;而喜馬拉雅山則是最年輕的山脈;馬里亞納海溝處於地殼消亡邊界。 喜馬拉雅山同時也是地殼, 是板塊運動擠出來的, 並且仍在生長, 但其地殼物質可早就有了。

由於地震難以預測, 人們為了減輕地震災害, 開始研究建築物的抗震技術。

首先想到的便是通過提高建築材料的強度, 加強建築物的整體結構性來抗震。 這樣的建築方法相當於與地震進行硬碰硬的較量。

後來, 人們又採用了新的隔震技術, 在建築結構底部或樓層間設置柔性隔震裝置, 從而達到以柔克剛的作用,

減輕地震帶來的建築物晃動。 現代隔震技術應用廣泛, 在高架橋的橋墩與橋面的接縫處, 也會發現隔震墊的身影。 此外, 除了大型建築外, 隔震技術也開始應用於地震多發地區的農村房屋建造。

你是建築設計師, 需要為一幢高層塔樓建造一個游泳池, 讓它起到阻尼器的作用, 你會將游泳池設計在哪裡呢?底部?中層?還是樓頂?(答案都在節目中, 一起來長知識吧!)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北京的凱賓斯基酒店的游泳池都裝在樓頂, 設計難度很大, 而且技術水準都很高, 但是也有人在樓頂建水池來對抗地震, 這種技術叫液體調諧阻尼器, 它的原理好比身處搖晃小船上的人, 將身體朝小船晃動的反方向移動, 來取得平衡。 如果地震波從右邊來, 水由於慣性就會向左, 使水產生一種與地震波相反方向的力量, 從而化解建築物的搖晃程度, 降低強震對建築物的衝擊。

除了阻尼器外, 隔震墊的應用也十分廣泛, 例如在昆明長水國際機場航站樓的最底層, 直徑1.2米的黑色複合材料橡膠墊支撐著整個建築。這些隔震墊是由特種橡膠和鋼板一層一層交錯疊加製成。地震時,這些柔性的隔震裝置可以有效地減小震動傳遞,使隔震裝置上的建築物大幅降低震動反應,不至倒塌。

海嘯雖然可怕,但海嘯還是可以做到提前預警的。由於傳播速度的差異,地震波的速度遠遠大於海嘯的速度。距離震中100千米,地震波一般比海嘯可以早到10分鐘左右,距離越遠其相差時間越長,這使得海嘯預報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礎。

海嘯除了海浪高度驚人外,其速度也不容小覷。你猜!海嘯和高鐵,哪一個速度更快?

答案竟然是海嘯!海嘯的波速高達每小時700~800千米,在幾小時內就能橫過大洋,與飛機的速度最相近。汽車時速平均120千米;高鐵平均時速300千米;飛機平均時速800千米。

絕大多數的地殼活動都發生在兩個板塊之間的邊界上,火山也不例外。大部分火山活動與板塊邊界的構造活動密切相關。火山按其活動性質,分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種類型。休眠火山是指長期沒有噴發活動,但將來還會噴發的火山。我國長白山的白頭山,黑龍江五大連池,都是休眠火山。

地球上最壯觀的景象莫過於火山噴發了,巨大的火柱直沖雲霄,既表現了自然災害的猛烈和狂暴,又展現了其得天獨厚的壯觀景象。有些火山口下面有岩漿囊。岩漿囊是岩漿相對富集的地方。

不知道你注意觀察過沒有,火山口的凹陷,難道是因為裡面的東東都噴出來了嗎?

火山口會下凹是因為在火山噴發停止後,主要是岩漿冷卻、體積收縮造成的。火山口下凹的幅度主要決定於火山噴發的強度,火山噴發的強度越大,下凹的深度越大,強度越小,下凹的深度越小。如果已形成的火山再次噴發時,它會把舊火山口裡的岩石一起噴發出來。因此,一般下凹的幅度會增大。

科學家對地震的研究,是建立在精確測量基礎上的。發震時刻、震中和震級是記錄一場地震必不可少的三要素。

地震時地面晃動,數秒鐘後山崩地裂,造成巨大破壞。漫長年代裡地質構造運動積累下的能量,在兩分鐘內釋放出來,地震能量迅速蔓延,波及到全球。

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岩石會發生急速的錯動和破裂,引發強烈的振動並以波的形勢在地球內部和地球表面進行傳播,這種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可以簡單地分為橫波和縱波。

當地震來臨時,是先上下顛還是左右晃?

地震剛剛開始的時候,首先是感受到輕微的上下顫動,越是靠近震中,這種上下顛簸的感覺越強。這是地震縱波帶給我們的體驗。短短數秒至十幾秒之後,真正具有破壞力的地震橫波到來了,它帶來了一股水準晃動,這會是一種難以抗拒的前後左右撕扯拉拽的力量,身陷其中的人幾乎無法站立,高速公路扭曲變形,房屋在這個時候開始倒塌。

關於:消滅地震

如今,各種防震、隔震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公共建築中,甚至一些農村地區人們蓋新房都想到了要採用這些抗震技術。人們發現,用這種以柔克剛的方式來對抗地震,效果不錯。既然地震是地球的自然現象,那我們只有依靠智慧和抗震設防技術來與地震共存,學會科學應對地震,才能減少地震造成的傷害。

“異想天開”環節中,選手們充分發揮了想像力,展開科學暢想。關於“消滅地震”這一話題,我們的嘉賓這樣說:

中央電視臺資深節目主持人——陳志峰:

地震確實是一種災害,在人的視角裡它是一種災害,但在地球的視角它是一種生存方式,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就像肥沃的土地、自然景觀、包括這種變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嶄新的生活。

中國地震局震害防禦司社會宣教處處長——金雷:

地球有地震才是一個活躍的星球,你看太陽系裡其它的行星內部是不動的,比如月亮,而我們有高山峽谷,有壯麗的風景,實際上也都是拜地震所賜。所以我們應該深入瞭解我們的國情,你在這片土地生存,你在地球上生存,地震現象是在所難免的,學會跟地震、跟災害共生存,這個理念一定要有。

中國地震局原副局長——何永年:

地震是不能消滅的,孩子們思想解放,能夠暢想我們科學的未來。設想了很多怎麼樣利用巨大的能量來造福人類,這些想法和動機都非常地好。從科學的角度講,應該落實到我們所說的“消滅地震”,實際上這不一定就是不讓地震發生了,不是地震真的消滅了,而是把它從有危害的一面,更有利地轉化為有利於人們的一面,這種轉化才是需要我們努力實現的。

關於“消滅地震”你有什麼好的設想?

歡迎來和我們交流哦!

更多精彩,繼續關注

央視科教頻道今晚20:07

《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

第四集《插上翅膀》。

直徑1.2米的黑色複合材料橡膠墊支撐著整個建築。這些隔震墊是由特種橡膠和鋼板一層一層交錯疊加製成。地震時,這些柔性的隔震裝置可以有效地減小震動傳遞,使隔震裝置上的建築物大幅降低震動反應,不至倒塌。

海嘯雖然可怕,但海嘯還是可以做到提前預警的。由於傳播速度的差異,地震波的速度遠遠大於海嘯的速度。距離震中100千米,地震波一般比海嘯可以早到10分鐘左右,距離越遠其相差時間越長,這使得海嘯預報具有可靠的物理基礎。

海嘯除了海浪高度驚人外,其速度也不容小覷。你猜!海嘯和高鐵,哪一個速度更快?

答案竟然是海嘯!海嘯的波速高達每小時700~800千米,在幾小時內就能橫過大洋,與飛機的速度最相近。汽車時速平均120千米;高鐵平均時速300千米;飛機平均時速800千米。

絕大多數的地殼活動都發生在兩個板塊之間的邊界上,火山也不例外。大部分火山活動與板塊邊界的構造活動密切相關。火山按其活動性質,分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種類型。休眠火山是指長期沒有噴發活動,但將來還會噴發的火山。我國長白山的白頭山,黑龍江五大連池,都是休眠火山。

地球上最壯觀的景象莫過於火山噴發了,巨大的火柱直沖雲霄,既表現了自然災害的猛烈和狂暴,又展現了其得天獨厚的壯觀景象。有些火山口下面有岩漿囊。岩漿囊是岩漿相對富集的地方。

不知道你注意觀察過沒有,火山口的凹陷,難道是因為裡面的東東都噴出來了嗎?

火山口會下凹是因為在火山噴發停止後,主要是岩漿冷卻、體積收縮造成的。火山口下凹的幅度主要決定於火山噴發的強度,火山噴發的強度越大,下凹的深度越大,強度越小,下凹的深度越小。如果已形成的火山再次噴發時,它會把舊火山口裡的岩石一起噴發出來。因此,一般下凹的幅度會增大。

科學家對地震的研究,是建立在精確測量基礎上的。發震時刻、震中和震級是記錄一場地震必不可少的三要素。

地震時地面晃動,數秒鐘後山崩地裂,造成巨大破壞。漫長年代裡地質構造運動積累下的能量,在兩分鐘內釋放出來,地震能量迅速蔓延,波及到全球。

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岩石會發生急速的錯動和破裂,引發強烈的振動並以波的形勢在地球內部和地球表面進行傳播,這種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可以簡單地分為橫波和縱波。

當地震來臨時,是先上下顛還是左右晃?

地震剛剛開始的時候,首先是感受到輕微的上下顫動,越是靠近震中,這種上下顛簸的感覺越強。這是地震縱波帶給我們的體驗。短短數秒至十幾秒之後,真正具有破壞力的地震橫波到來了,它帶來了一股水準晃動,這會是一種難以抗拒的前後左右撕扯拉拽的力量,身陷其中的人幾乎無法站立,高速公路扭曲變形,房屋在這個時候開始倒塌。

關於:消滅地震

如今,各種防震、隔震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公共建築中,甚至一些農村地區人們蓋新房都想到了要採用這些抗震技術。人們發現,用這種以柔克剛的方式來對抗地震,效果不錯。既然地震是地球的自然現象,那我們只有依靠智慧和抗震設防技術來與地震共存,學會科學應對地震,才能減少地震造成的傷害。

“異想天開”環節中,選手們充分發揮了想像力,展開科學暢想。關於“消滅地震”這一話題,我們的嘉賓這樣說:

中央電視臺資深節目主持人——陳志峰:

地震確實是一種災害,在人的視角裡它是一種災害,但在地球的視角它是一種生存方式,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就像肥沃的土地、自然景觀、包括這種變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嶄新的生活。

中國地震局震害防禦司社會宣教處處長——金雷:

地球有地震才是一個活躍的星球,你看太陽系裡其它的行星內部是不動的,比如月亮,而我們有高山峽谷,有壯麗的風景,實際上也都是拜地震所賜。所以我們應該深入瞭解我們的國情,你在這片土地生存,你在地球上生存,地震現象是在所難免的,學會跟地震、跟災害共生存,這個理念一定要有。

中國地震局原副局長——何永年:

地震是不能消滅的,孩子們思想解放,能夠暢想我們科學的未來。設想了很多怎麼樣利用巨大的能量來造福人類,這些想法和動機都非常地好。從科學的角度講,應該落實到我們所說的“消滅地震”,實際上這不一定就是不讓地震發生了,不是地震真的消滅了,而是把它從有危害的一面,更有利地轉化為有利於人們的一面,這種轉化才是需要我們努力實現的。

關於“消滅地震”你有什麼好的設想?

歡迎來和我們交流哦!

更多精彩,繼續關注

央視科教頻道今晚20:07

《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

第四集《插上翅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