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參學在首爾千年古寺——天皇寺

文:大象佛學圖書館

在首爾的日子, 大概是受整體氛圍的影響, 顯得異常忙碌。 終於在交完論文初稿後, 獲得一絲喘息, 於是電話給鄉下的好友,

週末去她那裡。

好友就是天皇寺的住持, 天皇寺也是我在韓國能得以身心休養的地方。 一座千年古寺, 藏在深山, 路口有兩排長長的漢白楊林。 快到寺門, 一株800多年的松樹靜靜地守著, 被幾株碩大的銀杏樹包圍的寺院躍入眼前。 建築不多, 最古老的是大雄寶殿, 一見面就被它歷經風雨的滄桑氣質所折服。 寺院被打理的很乾淨整潔, 雖然在大山裡, 建築已很古舊, 但並沒有難聞的味道和堆積的灰塵。 每個角落都顯得明朗, 物件搭配錯落有致, 都非常的恰到好處。 再加上一屋子一屋子的書, 令我無形中就安定下來。

天皇寺的創始者是新羅時期的無染禪師, 于西元875年建寺, 期間幾經廢興, 據說最興盛時期曾住過700多僧人。 無染禪師是韓國佛教九山禪門的祖師之一, 曾經作為求法僧到中國學法, 歸國後傳禪法、建寺宇, 宏化一方, 為九山禪門的興起, 做了堅實的基礎。 無染禪師的塔如今還在寺院的一角, 小小的塔院, 因為秋風, 原本鬱鬱蔥蔥的草木已經枯黃,

高高低低的, 有些已經垂倒地上。 我們是在清晨訪塔, 沿著碎碎的石子路上去, 一邊說著歷史, 一邊站到塔邊。 秋風低吹草木搖, 兩株高高的柿子樹, 紅色的柿子掛在枝頭, 一隻烏鴉飛過去, 留下一聲蒼涼的叫。 我對同行的友人說, 我最喜歡蒼桑的景致, 特別是在這樣的深秋, 有一種特別的直探心底的感觸。 我喜歡塔, 無論去哪, 都愛在塔邊呆上一會。 生與死, 過去與現在, 時間與空間, 在塔的一隅似乎都能得到重疊。 友人笑問:你是奇葩麼?我笑著沒答。

在寺院吃飯, 規矩是蠻多的, 比如座位大小、碗筷安放、夾菜順序以及開飯語等等, 禮節頗多。 這些對於一個外國人來講, 實在有些困難, 幸虧都是相熟的人, 哪怕有些失誤也能諒解。

晚間睡覺, 按照韓國寺院傳統, 我們睡的是集體大房。 一間房, 白天擺上一張桌一杯茶, 就是客廳;桌上擺飯菜, 就是餐廳;撤了桌子, 鋪上拜墊, 就是禮佛堂;晚間各各鋪上自己的被褥, 又是臥室了。 第一次到天皇寺的時候, 夜幕下, 當我看到屋子裡鋪著的一排排被褥,

心裡很是發毛。 在我認為的佛堂裡, 與幾位並不相熟的人躺在一起, 在我的經驗裡, 是很難接受的。 更甚者, 她們將最好的位子給了我, 我被夾在中間, 正對面就是佛像。 上有佛, 左右有陌生人, 下面是燒的熱熱的地板, 我真不知道自己是該躺下還是該靜坐。 幾經催促, 終於在心底默默對佛菩薩幾次抱歉後, 忐忑的躺下。 那一夜, 睡慣床的我被地熱烤的如同鐵板燒, 卻又不敢太多翻身, 死死的熬到天亮。 如今已經多次睡在大通鋪, 似乎也習慣了這種與陌生人共眠的方式。 住持告訴我, 韓國的寺院都是如此的, 佛學院也是這樣, 四五十人一起共住。 為的就是在同吃同住中, 大家消除內心的隔閡, 同時也警惕自己, 要保持內心的清淨, 要時刻不放逸。過團體生活,在團體中去除我執,培養僧格。

天皇寺的早餐是韓西結合方式,每一樣飲食都做的特別用心。住持的理念是,做每一件事都是修行,健康的飲食,美的器具,擺放美感,都是用心的一種方式。僧人的生活應該區別於世俗人,這種區別不僅僅是僧人的外在形態,還有內在生活方式,而方式取決於理念。當以正確理念引導方式的時候,生活也就成了修行。我讚賞她這句話。

兩天一夜的週末行很快結束,下午,坐上ktx返回首爾,從山林返回都市,自己的生活也要用理念引導著好好過。

要時刻不放逸。過團體生活,在團體中去除我執,培養僧格。

天皇寺的早餐是韓西結合方式,每一樣飲食都做的特別用心。住持的理念是,做每一件事都是修行,健康的飲食,美的器具,擺放美感,都是用心的一種方式。僧人的生活應該區別於世俗人,這種區別不僅僅是僧人的外在形態,還有內在生活方式,而方式取決於理念。當以正確理念引導方式的時候,生活也就成了修行。我讚賞她這句話。

兩天一夜的週末行很快結束,下午,坐上ktx返回首爾,從山林返回都市,自己的生活也要用理念引導著好好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