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因斯坦在學術上犯過的錯誤

毫無疑問,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自從1905年提出“光子假設”, 解釋“光電效應”之後, 26歲的愛因斯坦其實就已經站到了世界物理學舞臺的正中央。

隨著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提出, 愛因斯坦一步步登上神壇, 成為公認的自伽利略和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其實給愛因斯坦任何榮譽, 都不過分, 但一個問題是: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也會犯錯誤嗎?答案是肯定的。 有人曾統計過, 愛因斯坦在物理理論上曾經犯過大大小小20多個錯誤。 不過總的說起來, 比較著名的失誤有4次。

第一個錯誤就是一度被熱炒的“引力波”。

“引力波”這個概念, 是愛因斯坦率先提出的理論。 但在提出這一概念20年後, 愛因斯坦卻認為“引力波”其實不存在, 為此他還專門寫了篇論文, 表示自己改變主意了。

但事實上, 2016年2月, 美國科學家宣佈探測到了“引力波”的存在,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塊“拼圖”被補上。

第二個錯誤是關於引力透鏡。 這算個小錯誤。

什麼叫引力透鏡?我們戴的近視眼鏡, 就是一種透鏡, 光通過它會被改變方向, 近視的人就能看清東西了。 宇宙學認為, 如果天體的品質足夠大, 它就會產生強大的引力, 能把經過它的光扭曲, 就像透鏡能改變光的線路一樣, 所以叫引力透鏡。

引力透鏡依然是愛因斯坦預言的, 但他依舊認為人類根本無法觀測到, 並且認為這個引力透鏡根本不重要。

但現在, 引力透鏡已經成為科學家繪製宇宙圖譜的最有用的技術之一。

第三個錯誤是宇宙常數, 這個錯誤就相對比較大了, 愛因斯坦甚至宣稱那是他“一生中犯過的最大錯誤”。

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的時候, 所有科學家都認為, 宇宙是靜止不動的, 但用相對論的公式推導, 卻會得出“宇宙是運動的”這個結論。 怎麼辦?於是愛因斯坦就在公式裡自己加了一個可以調節的變數, 用來反向排斥宇宙的膨脹, 使宇宙保持靜止。 這個變數, 就叫“宇宙常數”。

但是, 大家都知道, 後來我們發現, 宇宙確實不是靜止的, 而是不斷膨脹的。 如果愛因斯坦當時相信自己的公式, 就不會去加這個宇宙常數了(當然, 現在加速膨脹的宇宙又證明, 宇宙常數有極大的存在價值, 不過愛因斯坦當時沒有預料到)。

前三個錯誤, 其實歸根結底, 都是愛因斯坦的不自信造成的。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 “相對論”實在太過宏大和超前,

以至發表者本人都到了不敢相信的地步。

而第四個錯誤, 是拋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涉及他和另一位元物理大神玻爾的著名鬥爭——關於量子力學的爭執。

雖然愛因斯坦用光電效應理論(他憑此獲得了1921年諾貝爾獎)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礎, 但他終生反對量子力學(這和他所接受的教育理論體系有關)。 為此, 他和玻爾(1922年憑藉原子化量子模型獲得諾貝爾獎)進行了“曠日持久”的鬥爭。

愛因斯坦窮盡他的智慧, 設計出一個又一個實驗和模型, 試圖駁倒玻爾的量子理論, 但後來事實證明, 他設計的實驗, 反而都是證明量子力學正確的。

事實上, 年少成名的愛因斯坦, 在30多歲後就再也沒有具體的物理學研究成果問世了(但還是有很多觀點和論證對物理學發展做出很大貢獻,

包括和玻爾的爭論), 他將晚年時間都用在了建構“統一場”上, 但一直一無所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