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以人骨鑄劍,金庸、李安也要登門拜會的臺灣第一鑄劍師

“我用刀劍,

打造生命的紋路。 ”

郭常喜

01

十七年前, 李安導演的電影《臥虎藏龍》在國際間滿獲大獎

讓全世界看到了武俠世界的磅礴壯麗

以及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

但是卻鮮少有人知道

這滿載獎項的電影背後

是一位名叫郭常喜的七旬老人

親手鑄造了電影內的百餘件兵器

郭常喜的[興達刀鋪]坐落在臺灣高雄市的興達漁港旁

這個海邊的小刀鋪是臺灣為數不多

仍然屹立不倒的打鐵鋪子之一

刀鋪內羅列著各式尺寸不一的刀劍

一旁的火爐燒著熊熊烈火

郭常喜從火爐中抽出一塊燒的通紅的黑鐵

用鐵錘敲下, 火星四濺

這裡打出來的, 既有魚販們的生財器具

也有李安電影中章子怡所持的青冥寶劍

郭常喜與他的[興達刀鋪]

說起為李安打造兵器

郭常喜笑稱:“這是巧合中的巧合”

他說一天李安導演帶著家人到興達港買海產

路過他的刀鋪外看到他陳列了許多刀劍, 便問他:

“如果有一批兵器要委託你做, 有沒有辦法做出來?”

郭常喜只答若有圖紙給他, 他都做的出來

不久之後, 李安果真帶著圖紙來訪

而郭常喜便依照圖紙, 翻閱古籍

做出了青冥劍和電影內其餘四百多件兵器

青冥劍。 傳說吳王孫權曾以精鋼煉成六口寶劍自由, 皆以其刃面紋理命名, 計為[白虹]、[紫電]、[辟邪]、[流呈]、[百里]、以及[青冥]。 其中青冥劍紋理似呈百龍盤旋,

精光內斂, 色略黯青, 倍受其青睞。

02

郭家三代都是打鐵師傅

五十年代的時候

臺灣經濟蕭條, 各行各業皆不景氣

郭常喜的父親認為只有學有一技之長才可在世間立足

因此, 年僅十三歲的郭常喜只得退學

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打鐵的技藝

[討飯好過去打鐵, 手拿鐵錘砸鐵石

錘到流汗滲滲滴, 不知何時出頭天]

這是那個時代的打鐵人最真實的寫照

年幼的郭常喜做的再辛苦, 也只是夠糊口飯吃而已

但因為經濟不好也別無選擇

只好硬著頭皮跟著父親一直做下去

多年的打鐵生活早已使郭常喜的雙手面目全非

郭常喜和父親一開始都是做一些生活用刀、農具等

後來父親患病

去世前只留給他鐵砧、鐵錘和四個弟妹

“要活著就要努力做,打鐵這行這樣才會有飯吃”

這是父親臨終時留給郭常喜唯一的一句話

從那天起

整個家族的重擔都落到了郭常喜一人肩上

六十年代,臺灣的工業建設逐漸發展起來

郭常喜開始轉行做機械用刀

由此也成為了臺灣最早食品用刀的第一人

當時臺灣外銷的水果罐頭還有泡面中添加的蔥包

都是用他生產的刀具加工出來的

為了擴大產業效率

郭常喜還從日本買了一台磨刀機回臺灣

後來卻發現磨刀機的維修成本

遠高出他做小型代工的利潤

最後只好認賠收掉工廠

那一年,郭常喜三十七歲

03

生意失敗後

郭常喜開始認識到打鐵也應隨著時代而變動

於是便全心投身與文化產業

開始專注古代兵器與原住民武器的打造

八十年代的時候

郭常喜研發的[傳統積層折疊花紋鋼]技藝獲得成功

也就是將兩片軟硬不同的鋼料相疊合

再反復拉長折返

使刀劍表面呈現夢幻絢麗的天然花紋

從此,他的刀具不再只是工具

而是一種高級的收藏品與藝術品

郭常喜得獎作品,豐喜祥劍。以風、調、雨、順為喻意,佛家四大天王形象為設計基點,劍刃以三千與層積層鋼打造而成,四波分別呈現四種不同鍛造花紋,這是折疊花紋鋼工藝中幾乎無法達成的成果,也是整件作品最精細之處。

04

郭常喜經常笑說

十幾年前帶著自己的刀劍四處參加展覽

一開始大家只認為他不過是打鐵的,沒什麼好稀罕

但在看過他的作品之後,都被他精良的手藝震撼

除了藝術刀具之外,郭常喜也常常收集劍譜

並遵循古籍打造出多把中國歷史上的名劍

如[幹將]、[莫邪]、[吳鉤]、[魚腸劍]等等

亦有許多著名導演如郭南宏、田朋、李安等找他合作

甚至連金庸本人都親自找他打造武俠小說內的兵器

08年時,因為他在鑄劍領域的藝術突破

臺灣工藝研究中心為郭常喜頒授[臺灣工藝之家]的稱號

那一年,郭常喜已經是65歲的老人

05

郭常喜除了傳統工藝傳承者的身份之外

還有一個身份便是人骨鑄劍師

在古代,世人認為

若要煉出一把好劍,必定要以人骨投入爐內

郭常喜的父親曾經告訴郭常喜

其實會有這樣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

在古代冶煉技術尚不純屬,火爐的溫度不夠

無法去除鐵原料內的雜質

而人骨中含有鈣和磷,可以説明升高火焰的溫度

去除鐵石中的雜質,如此才能鑄出一把鋒利的好劍

郭常喜用來鑄劍的人骨

一般來源與專門從事撿骨為生的撿骨師

這些人有時候撿到一些無主骸骨

便會燒香擲簽詢問骸骨的主人

願不願意被鑄造成兵器,如果願意

撿骨師便會拿刀郭常喜這邊來

有時候一些寺廟要做神明劍

郭常喜便會焚燒金紙告知遺骸的主人

鑄成劍之後有人會將其帶到寺廟朝拜

以後就不用在外流浪做孤魂野鬼

郭常喜認為,在莫種程度上

這也是幫助孤魂超度,脫離人世間的苦難

在郭常喜的鐵匠鋪內,一直擺放著祭祀用的香爐

香爐上面的香火常年不斷

郭常喜常說,之後心懷常懷敬意

才是對這些孤魂最好的祭慰

04

郭常喜今年已是七十四歲高齡

打鐵已經整整六十年

但至今仍每天都會頭綁毛巾,身穿汗衫

在火爐旁汗津津的打鐵

郭常喜曾說過,此生最大的心願

就是自己的技藝能夠有人傳承

臺灣的勞動部曾經提出

補貼學藝者的薪資和待遇

希望郭常喜能夠將渾身技藝傳給下一代

可是仍有很多人耐不住高溫和枯燥而離開

這也讓郭常喜不勝唏噓

“學這一行很幸苦,有很多人挨不住苦,就走了”

還好現在,已經有了以為跟了它兩三年的徒弟

不僅肯吃苦,也逐漸開創了一股屬於自己的風格

曾經有人問郭常喜

學藝滿三年,這位徒弟是否可以出師

郭常喜笑說:

“我打鐵六十年,從來不敢說自己出師,因為到現在為止

我都一直在研究,學習。”

郭常喜用他的生命煉出極致的工藝

十年磨一劍

就如同傳統工藝需經過時間和工匠的千錘百煉

方的精益求精

才能走向更高的藝術殿堂

運營人員:chujiang5000

多年的打鐵生活早已使郭常喜的雙手面目全非

郭常喜和父親一開始都是做一些生活用刀、農具等

後來父親患病

去世前只留給他鐵砧、鐵錘和四個弟妹

“要活著就要努力做,打鐵這行這樣才會有飯吃”

這是父親臨終時留給郭常喜唯一的一句話

從那天起

整個家族的重擔都落到了郭常喜一人肩上

六十年代,臺灣的工業建設逐漸發展起來

郭常喜開始轉行做機械用刀

由此也成為了臺灣最早食品用刀的第一人

當時臺灣外銷的水果罐頭還有泡面中添加的蔥包

都是用他生產的刀具加工出來的

為了擴大產業效率

郭常喜還從日本買了一台磨刀機回臺灣

後來卻發現磨刀機的維修成本

遠高出他做小型代工的利潤

最後只好認賠收掉工廠

那一年,郭常喜三十七歲

03

生意失敗後

郭常喜開始認識到打鐵也應隨著時代而變動

於是便全心投身與文化產業

開始專注古代兵器與原住民武器的打造

八十年代的時候

郭常喜研發的[傳統積層折疊花紋鋼]技藝獲得成功

也就是將兩片軟硬不同的鋼料相疊合

再反復拉長折返

使刀劍表面呈現夢幻絢麗的天然花紋

從此,他的刀具不再只是工具

而是一種高級的收藏品與藝術品

郭常喜得獎作品,豐喜祥劍。以風、調、雨、順為喻意,佛家四大天王形象為設計基點,劍刃以三千與層積層鋼打造而成,四波分別呈現四種不同鍛造花紋,這是折疊花紋鋼工藝中幾乎無法達成的成果,也是整件作品最精細之處。

04

郭常喜經常笑說

十幾年前帶著自己的刀劍四處參加展覽

一開始大家只認為他不過是打鐵的,沒什麼好稀罕

但在看過他的作品之後,都被他精良的手藝震撼

除了藝術刀具之外,郭常喜也常常收集劍譜

並遵循古籍打造出多把中國歷史上的名劍

如[幹將]、[莫邪]、[吳鉤]、[魚腸劍]等等

亦有許多著名導演如郭南宏、田朋、李安等找他合作

甚至連金庸本人都親自找他打造武俠小說內的兵器

08年時,因為他在鑄劍領域的藝術突破

臺灣工藝研究中心為郭常喜頒授[臺灣工藝之家]的稱號

那一年,郭常喜已經是65歲的老人

05

郭常喜除了傳統工藝傳承者的身份之外

還有一個身份便是人骨鑄劍師

在古代,世人認為

若要煉出一把好劍,必定要以人骨投入爐內

郭常喜的父親曾經告訴郭常喜

其實會有這樣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

在古代冶煉技術尚不純屬,火爐的溫度不夠

無法去除鐵原料內的雜質

而人骨中含有鈣和磷,可以説明升高火焰的溫度

去除鐵石中的雜質,如此才能鑄出一把鋒利的好劍

郭常喜用來鑄劍的人骨

一般來源與專門從事撿骨為生的撿骨師

這些人有時候撿到一些無主骸骨

便會燒香擲簽詢問骸骨的主人

願不願意被鑄造成兵器,如果願意

撿骨師便會拿刀郭常喜這邊來

有時候一些寺廟要做神明劍

郭常喜便會焚燒金紙告知遺骸的主人

鑄成劍之後有人會將其帶到寺廟朝拜

以後就不用在外流浪做孤魂野鬼

郭常喜認為,在莫種程度上

這也是幫助孤魂超度,脫離人世間的苦難

在郭常喜的鐵匠鋪內,一直擺放著祭祀用的香爐

香爐上面的香火常年不斷

郭常喜常說,之後心懷常懷敬意

才是對這些孤魂最好的祭慰

04

郭常喜今年已是七十四歲高齡

打鐵已經整整六十年

但至今仍每天都會頭綁毛巾,身穿汗衫

在火爐旁汗津津的打鐵

郭常喜曾說過,此生最大的心願

就是自己的技藝能夠有人傳承

臺灣的勞動部曾經提出

補貼學藝者的薪資和待遇

希望郭常喜能夠將渾身技藝傳給下一代

可是仍有很多人耐不住高溫和枯燥而離開

這也讓郭常喜不勝唏噓

“學這一行很幸苦,有很多人挨不住苦,就走了”

還好現在,已經有了以為跟了它兩三年的徒弟

不僅肯吃苦,也逐漸開創了一股屬於自己的風格

曾經有人問郭常喜

學藝滿三年,這位徒弟是否可以出師

郭常喜笑說:

“我打鐵六十年,從來不敢說自己出師,因為到現在為止

我都一直在研究,學習。”

郭常喜用他的生命煉出極致的工藝

十年磨一劍

就如同傳統工藝需經過時間和工匠的千錘百煉

方的精益求精

才能走向更高的藝術殿堂

運營人員:chujiang5000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