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增加步頻會改變腳掌落地方式嗎?|棟哥答疑

所謂的步頻, 就是左右腿換步的頻率, 通常以每分鐘的步數來表示(簡稱SPM, Step Per Minute), 比如:步頻180就表示一分鐘內左右腳共交替邁步了180次。 對於初跑者來說, 一般會建議練習較高的步頻, 以培養協調輕快的動作, 避免步幅過大導致膝蓋受傷。

近幾年, 隨著跑步熱潮在國內興起, 最熱門的跑姿話題當屬跑步時腳掌該如何著地的討論了, 前腳掌、全腳掌(中足)還是後跟先著地, 究竟哪個最好?從大多數人的跑步經驗來看, 有良好跑姿和肌力的跑者, 大多傾向於以前腳掌或全腳掌著地。 與此相應, 近年來赤足跑鞋、極簡跑鞋、低坡差跑鞋也有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但是, 對很多初學者來說, 練習高步頻是件很困難的事兒, 往往感覺動作協調不過來。 但增加步頻真的能改變腳掌著地方式嗎?咱們請棟哥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臺灣的運動生理學網站研究了步頻與腳著地方式的關係, 得出以下結論:

增加步頻 (由160增加到180) 確實會讓部分跑者由腳跟先著地調整為腳掌先著地。

但以 180 步頻跑步時, 仍有 55% 的跑者腳跟先著地。

步頻與腳著地方式的改變是否對跑步有幫助, 還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有興趣的跑者可以一起來看詳情:

判定跑步時腳的著地方式, 通常使用著地指數(strike index, SI) 來衡量。 以著地瞬間著地腳垂直壓力中心落在腳部的位置 (設定 33%、67% 來界定)分為:後跟 著地 (rearfootstrike, RFS) 、全掌(中足)著地(midfoot strike, MFS)、前掌著地(forefoot strike, FFS) 。 如下圖所示, 它們分別對應著地瞬間的垂直方向壓力中心落在腳掌的後1/3(SI0.67)。

研究人員讓受試者在跑步機上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跑步,

自選步頻為168.8±11.3。 18名受試者中, RFS有10名 (占56%)、MFS有6名(占33%)、FFS有2名 (占11%)。 實驗分成自選步頻的-10%、-5%、+5%、+10%四組。

資料顯示, 4組SI預測值的改變量分別為-19.02%、-12.18%、+5.33%和+22.84% (步頻降低時, SI更趨向于後跟, 步頻增加時, SI更趨向前掌)。 當步頻增加+10% 達到185.6時, 有3名RFS受試者變為MFS, 而在步頻減少5%、10%時, 分別有3名、2名MFS受試者改變為RFS。 這一結果表明:提高頻確實會讓跑者落地腳壓力中心更趨向於前掌, 但以後跟、全掌(中足)著地方式跑步的比例仍達90%。

也有研究人員用著地瞬間腳面與地面角度(foot strike angle, FSA)來判定SI, 如下圖, FSA = 落地瞬間腳面與地面角度 - 站立時腳面與地面角度。

他們以一般大學生和研究生作為受試者(年齡24.91±5.03 歲、身高168.27±11.59 釐米、體重62.55±15.49 公斤), 在跑步機上以每小時8公里的速度跑兩次, 一次採用160步頻、另一次採用180步頻, 並通過攝影分析紀錄FSA, 然後按照SI =(FSA-27.4)/-0.39來計算著地指數。

研究發現, 步頻160/180時的著地角度分別為16.67±5.20度和15.10±4.91度, 計算 所得的SI分別為 27.52±13.33%和31.53±12.58%。 步頻160時, 11名受試者中有8名RFS、3名MFS, 步頻180時, 有6名RFS、5名MFS。 也就是說, 當步頻由160增加到180時, 有2位RFS的受試者調整為MFS。

精彩回顧

*輕戳標題即可查看原文

不會選跑鞋?

點擊“功能表-精選乾貨-選鞋幫手”

即可查找到最適合你的跑鞋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直達選鞋幫手

輸入身體參數,

複雜的交給我們咯!

歡迎收聽喜馬拉雅——“吳棟陪你跑”

吳 棟 是 誰?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精選乾貨-技能」

精彩回顧

*輕戳標題即可查看原文

不會選跑鞋?

點擊“功能表-精選乾貨-選鞋幫手”

即可查找到最適合你的跑鞋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直達選鞋幫手

輸入身體參數,

複雜的交給我們咯!

歡迎收聽喜馬拉雅——“吳棟陪你跑”

吳 棟 是 誰?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精選乾貨-技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