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汶川大地震的幾大謎團

汶川大地震的幾大謎團

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強烈的地震?

中國地質大學徐世球教授認為, 中國地震屬於大型板塊斷層活動。 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衝, 能量從青藏高原向內陸釋放。 中國地層分為青藏高原板塊、華南地區板塊、華北地區板塊等6大亞板塊。 四川汶川是地震活躍地區, 處於全國6大亞板塊斷裂帶上。 這次地震聚集了巨大能量, 突然間釋放, 能量沿著板塊裂縫傳遞, 對各板塊進行擠壓, 地層破裂尺度較大, 導致其他地區有震感, 破壞性災情嚴重。 地震的強度越大, 其所攜帶和釋放的能量也就越大,

波及的範圍也會更廣。

此次汶川大地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 長約400千米, 寬達60千米, 規模巨大, 它沿著四川盆地西北緣底部切過, 位置十分特殊。 這條斷裂帶由3條大斷裂構成, 自西向東分別是龍門山后山斷裂、龍門山主中央斷裂、龍門山主邊界斷裂。 這裡是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 地殼厚度在此陡然變化。 它的東部是人口密集的成都平原陸地板塊, 西面則是青藏高原隆起板塊。 近百年來, 龍門山地震帶都沒有發生過大的地震, 而板塊間的擠壓、俯衝早已積聚了巨大的能量。 這都為汶川大地震的爆發創造了條件。

為什麼全國許多地方震感強烈?

地震發生時北至北京、南至廣州、東至上海、西至曼谷, 從震中到四面八方2000餘千米範圍內均可感受到地震波的衝擊。

為什麼遠離震中的區域會有如此強烈的震感?首先, 汶川地震屬於淺源地震。 90%以上的地震屬於淺源地震, 即震源離地表深度不超過70千米。 這種淺源地震的破壞力最大。 此次汶川地震屬於淺源地震,

震源大, 震級淺, 所以全國多個地方均有震感。 其次, 全國許多地方震感強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 地震發生地汶川—茂汶大斷裂帶以東的四川地塊相對堅硬, 地震波傳播的能力比較強。

為什麼汶川地震破壞性強於唐山地震?

首先, 從震級上可以看出, 汶川地震強。 震級是地震釋放能量的大小。 震級小於3級的地震為弱震;震級大於或等於3級, 小於或等於5級的地震為有感地震;震級大於5級小於6級的地震為中強震;等於或大於6級的地震為強震, 其中震級大於或等於8級的地震為巨大地震。 唐山地震是7.8級, 汶川地震是8級。

汶川地震的震級比唐山地震的震級稍微高一點, 釋放的能量約是唐山地震的2倍, 地震波及能量越大,

地震傳得更遠, 在更遠的距離內造成破壞。

其次, 從地緣機制斷層錯動上看, 唐山地震是拉張性的, 是上盤往下掉。 汶川地震是上盤往上升, 要比唐山地震影響大。

第三, 唐山地震的斷層錯動時間是12.9秒, 汶川地震是22.2秒。 錯動時間越長, 人們感受到強震的時間越長, 也就是說汶川地震建築物的擺幅持續時間比唐山地震要長。

第四, 汶川地震波及的面積、造成的受災面積比唐山地震大。

第五, 汶川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次生災害比唐山地震大得多。 因為唐山地震主要發生在平原地區, 它誘發的地震災害就是地裂縫及沙土液化。 汶川地震主要發生在山區, 次生災害、地質災害的種類都不太一樣, 汶川地震引發的破壞性比較大的崩塌、滾石加上滑坡, 形成不穩定的堰塞湖等。 這些次生災害治理起來時間比較長, 所以在汶川地區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需要的時間要比唐山長得多。

為什麼這次地震沒有準確預報出來?

從世界範圍說, 地震預報仍處於探索階段, 人類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發展的規律。 地震預報部門的預報,主要還是根據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和震例,進行經驗性預報,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對於如何準確預測短期內的地震資訊,目前在全世界都還是沒有完全攻克的難題。在地質力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地應力,是存在于地殼中的天然應力。地應力活動會產生或影響地質構造,劇烈的地應力活動會引起地震。目前,人類對於地應力已經有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已經可以預測地應力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對地質結構斷裂層比較多的地震多發地帶,往往要密切關注其地應力的變化。但這種預測往往是中長期的預測,很難做到短期內的準確預判。比如說,假設某地地表斷裂處的岩石能承受的地應力是100個單位,而目前監測到的地應力已經達到80,且一直呈上升趨勢,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科研人員就有可能根據地殼運動的原理對該處可能會發生的地震資訊做出中長期預判,因為該處的地應力只要接近或超過100,就可能地震。但這種預判,最難的一點是不清楚該處的地應力何時會漲到100,而且往往是地應力還沒有達到100時,地震就發生了。就好比用兩隻手拉扯一根頭髮絲,明知道用力拉頭髮絲會斷,但誰也說不清楚會在何時斷。

為何汶川—茂縣—北川烈度最強,損失慘重?

此次地震中心點位於汶川縣境內,然而距汶川80千米的北川受災程度遠遠超過汶川,從目前各地的傷亡數字看,距離震中約92千米的成都傷亡小於距震中約140多千米的綿陽,為何距離震中較遠遭受的損失卻大,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另一把叫地震烈度。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量度,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僅相差一級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別可以達到30多倍。也就是說,一個8級地震相當於發生了30多個7級地震,約1000個6級地震。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地震波能量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的能量。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淺、離震中遠近、當地工程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的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源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源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因此,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是根據各地遭受破壞的程度和人為感覺的不同而不同。在此次的汶川大地震中,汶川烈度是11度,成都是7度,北京是3度。

地震對於地面的損害主要由烈度決定。觀測汶川地震等烈度線時,我們可以發現,等烈度線大體上呈現為沿45度角向東北方向的分佈。這一方面是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板塊向東移動,與成都平原陸地板塊產生了相對位移的應力,而龍門山斷裂帶正好呈西南—東北走向;另一方面也說明,相對於陸地板塊來說,龍門山斷裂帶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地震的能量從震中汶川爆發出來,沿著脆弱的龍門山斷裂帶向東北方向延伸,給這一帶地區帶來極大的震撼。有資料顯示,汶川地震發生時,龍門山斷裂帶以每秒3千米的速度向東北方開裂,從汶川到廣元用了整整100秒時間。這就猶如牆上的裂縫。如果有擠壓或撕扯,通常總是沿著已有的裂縫延伸傳遞能量。而北川、什邡、德陽等重災區恰恰位於龍門山斷裂帶東北方,所以遭受重創也就在所難免了。四川汶川大地震整個地下斷層長度300多千米,斷層為單側破裂,並從起始點的震中汶川開始向東北方向延伸,而北川正處在斷裂帶上,因此它的受災程度超過震中汶川。

為什麼汶川大地震後會發生幾千次餘震?

汶川地震是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地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地震發生後的幾天到1個月內,是餘震頻發期。地震發生以後,好多建築受損倒塌,還有一部分建築雖沒有完全倒塌但已經受損了,這些建築再遭受後面比較強餘震的時候,還會繼續發生破壞,有可能使災情進一步擴大。

剛硬的岩石為什麼會破裂?

不管地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不管哪一種或哪幾種物理現象對某一次地震的發生起了主導作用,總是那裡的岩石發生了破裂,特別是要把能量轉化為機械能才能促使岩石破裂,產生震動。絕大多數地震發生在地球最剛硬的部分———地殼和地幔上部邊緣的岩石層裡面。那裡的岩石在力的作用下發生破裂,這個破裂處就成為震源,震動就從這裡開始。

首先,正因為它是剛硬的,所以才會破裂。如果它像生麵團那樣有很好的塑性,就不容易破裂了;如果是液體,就更無所謂破裂。絕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地下70千米以內,特別集中在地下5-20千米上下,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在地下較深的地方,溫度高,壓力大,在長期緩慢的力的作用下,就算是是堅硬的岩石也具有一定的塑性,也就不那麼容易破裂了。

岩石具有受力後發生破裂的性質,這是它會破裂的根據,但還得有力作用於它的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著各種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這些力會在地下某些處所積累加強,當增大到使那裡的岩石承受不了時,破裂就發生了。在這個變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殼運動。

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地殼的不同部位受到了擠壓、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那些構造比較脆弱的處所就容易破裂,引起斷裂變動。這種變動成為地震的主要原因。全世界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於地殼的斷裂變動造成的,這類地震稱為構造地震。現在地震部門要預報、預防的,主要就是這種構造地震。此外,火山爆發、洞穴坍塌等也可造成地震,但數量都很少,規模也很小。因此地震也可以說是現今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

地震預報部門的預報,主要還是根據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和震例,進行經驗性預報,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對於如何準確預測短期內的地震資訊,目前在全世界都還是沒有完全攻克的難題。在地質力學裡有一個名詞叫地應力,是存在于地殼中的天然應力。地應力活動會產生或影響地質構造,劇烈的地應力活動會引起地震。目前,人類對於地應力已經有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已經可以預測地應力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對地質結構斷裂層比較多的地震多發地帶,往往要密切關注其地應力的變化。但這種預測往往是中長期的預測,很難做到短期內的準確預判。比如說,假設某地地表斷裂處的岩石能承受的地應力是100個單位,而目前監測到的地應力已經達到80,且一直呈上升趨勢,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科研人員就有可能根據地殼運動的原理對該處可能會發生的地震資訊做出中長期預判,因為該處的地應力只要接近或超過100,就可能地震。但這種預判,最難的一點是不清楚該處的地應力何時會漲到100,而且往往是地應力還沒有達到100時,地震就發生了。就好比用兩隻手拉扯一根頭髮絲,明知道用力拉頭髮絲會斷,但誰也說不清楚會在何時斷。

為何汶川—茂縣—北川烈度最強,損失慘重?

此次地震中心點位於汶川縣境內,然而距汶川80千米的北川受災程度遠遠超過汶川,從目前各地的傷亡數字看,距離震中約92千米的成都傷亡小於距震中約140多千米的綿陽,為何距離震中較遠遭受的損失卻大,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另一把叫地震烈度。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量度,它是根據地震時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僅相差一級的地震,其能量的差別可以達到30多倍。也就是說,一個8級地震相當於發生了30多個7級地震,約1000個6級地震。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地震波能量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的能量。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築物受地震破壞的程度。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淺、離震中遠近、當地工程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對同一個地震,不同的地區的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距離震源近,破壞就大,烈度就高;距離震源遠,破壞就小,烈度就低。因此,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是根據各地遭受破壞的程度和人為感覺的不同而不同。在此次的汶川大地震中,汶川烈度是11度,成都是7度,北京是3度。

地震對於地面的損害主要由烈度決定。觀測汶川地震等烈度線時,我們可以發現,等烈度線大體上呈現為沿45度角向東北方向的分佈。這一方面是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板塊向東移動,與成都平原陸地板塊產生了相對位移的應力,而龍門山斷裂帶正好呈西南—東北走向;另一方面也說明,相對於陸地板塊來說,龍門山斷裂帶是非常脆弱的。因此,地震的能量從震中汶川爆發出來,沿著脆弱的龍門山斷裂帶向東北方向延伸,給這一帶地區帶來極大的震撼。有資料顯示,汶川地震發生時,龍門山斷裂帶以每秒3千米的速度向東北方開裂,從汶川到廣元用了整整100秒時間。這就猶如牆上的裂縫。如果有擠壓或撕扯,通常總是沿著已有的裂縫延伸傳遞能量。而北川、什邡、德陽等重災區恰恰位於龍門山斷裂帶東北方,所以遭受重創也就在所難免了。四川汶川大地震整個地下斷層長度300多千米,斷層為單側破裂,並從起始點的震中汶川開始向東北方向延伸,而北川正處在斷裂帶上,因此它的受災程度超過震中汶川。

為什麼汶川大地震後會發生幾千次餘震?

汶川地震是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地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地震發生後的幾天到1個月內,是餘震頻發期。地震發生以後,好多建築受損倒塌,還有一部分建築雖沒有完全倒塌但已經受損了,這些建築再遭受後面比較強餘震的時候,還會繼續發生破壞,有可能使災情進一步擴大。

剛硬的岩石為什麼會破裂?

不管地震發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不管哪一種或哪幾種物理現象對某一次地震的發生起了主導作用,總是那裡的岩石發生了破裂,特別是要把能量轉化為機械能才能促使岩石破裂,產生震動。絕大多數地震發生在地球最剛硬的部分———地殼和地幔上部邊緣的岩石層裡面。那裡的岩石在力的作用下發生破裂,這個破裂處就成為震源,震動就從這裡開始。

首先,正因為它是剛硬的,所以才會破裂。如果它像生麵團那樣有很好的塑性,就不容易破裂了;如果是液體,就更無所謂破裂。絕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地下70千米以內,特別集中在地下5-20千米上下,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在地下較深的地方,溫度高,壓力大,在長期緩慢的力的作用下,就算是是堅硬的岩石也具有一定的塑性,也就不那麼容易破裂了。

岩石具有受力後發生破裂的性質,這是它會破裂的根據,但還得有力作用於它的身上才能使它破裂。在地下,存在著各種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這些力會在地下某些處所積累加強,當增大到使那裡的岩石承受不了時,破裂就發生了。在這個變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殼運動。

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地殼的不同部位受到了擠壓、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那些構造比較脆弱的處所就容易破裂,引起斷裂變動。這種變動成為地震的主要原因。全世界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於地殼的斷裂變動造成的,這類地震稱為構造地震。現在地震部門要預報、預防的,主要就是這種構造地震。此外,火山爆發、洞穴坍塌等也可造成地震,但數量都很少,規模也很小。因此地震也可以說是現今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