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故鄉的西邊溝‖王學軍

自有記憶以來, 從蔡山到段塘就有一條筆直的泥巴土路。 我村在路東, 溝在路西。 因此村裡人都叫它西邊溝。 西邊溝是土改時期人工開挖的河道, 大約十來米寬, 由於落差較大, 深淺不一。 溝的源頭在英雄港和紅光橋橋口。 自南向北順著這條土路筆直延伸, 穿過北京港, 團結港, 進入人民港, 彙集太白湖。 最後經八一大閘奔向萬里長江。

由於我們這裡, 地勢南高北低, 為了不讓河道乾涸, 便於農田排澇灌溉, 西邊溝被人為地加了許多道小橋和閘口。 小的時候一到晚上, 每道閘口都有人裝置流水捕魚的網籠, 清晨起來都能撈到一些小魚小蝦。 偶爾遇到下雨發水的時侯, 喜歡捕魚的農家會搬出網罾堵在橋口, 看著水面浪花的動靜及時起罾, 常常收穫頗豐。 住在溝邊勤快的農家總能用這地道的生鮮佐餐來改善生活。

春天, 沿溝兩岸百花盛放, 紫燕銜春,

蝴蝶飛舞, 上學的孩童們總喜歡在溝的兩岸朗誦詩文, 互相打鬧、嬉戲追逐, 常常有許多小朋友沉侵在濃濃的春意之中而忘了上學開課的時間。

夏日, 溝邊樹蔭濃密, 蛙鼓蟬鳴, 蜻蜓點水, 魚兒跳躍。 早晨天未亮就有村婦在此洗洗刷刷, 中午納涼的時候老農們總喜歡搬來桌椅板凳, 三五成群坐在溝邊的樹陰底下, 棋琴書畫, 時政新聞, 軍事笑話, 誇東扯西無所不有。 週末的時候, 大一點的小孩會結伴下河捉魚摸蝦, 泥鰍, 黃鱔, 螃蟹有時還能抓到一兩隻土鼈。 溝裡浪花飛濺, 岸上笑聲甜甜。

秋天, 陰雨纏綿, 滴滴噠噠兩岸一片金黃, 待到收割忙完後, 喜歡垂釣的人們自然都結伴而至, 幸福快樂地圍坐在西邊溝的兩岸。 悠閒地叼著香煙頻頻揮杆,

無比愜意。

每到冬天, 溝的兩岸一片荒涼, 農民伯伯爭先恐後地在河底囡泥, 一堆堆爛泥堆在岸邊, 待到冬日暖陽, 解凍晾乾, 再挖開鏟碎, 把垃圾和雜草埋在泥土之中, 小火燜燒幾天幾夜, 這樣經過煙熏的火糞來年就是上好的有機肥料。

小時候爺爺曾告訴我們, 由於我村的農田大部分在人民港岸邊, 沒有好的陸路和運輸工具。 是他們沿著西邊溝的水路, 撐著小木船渡回了我村家家戶戶的穀物盈倉, 也是這條黃金河道運回了湖田耕牛碾壓, 人力切制的塊塊土磚, 成就了老人們當年起家的硬磚茅草新屋。

如今的西邊溝還是那條溝, 只是岸上多了幾道靚麗的風景, 以前的土路已經變成了寬闊的水泥馬路,

新建了幾幢框架結構的高樓別墅, 和幾座現代化的橋樑。 就連京九鐵路也在這裡淩空跨越, 呼嘯而過。 溝的兩岸護坡堅固, 溝中泥漿泵沖洗得清澈見底, 岸邊移載的樟樹早已枝繁葉茂, 溝邊的小草迎著夏風頻頻頷首, 像是在迎送過往的路人, 也像是在向我們訴說對溝的記憶, 和那過去的往事!

啊, 如今的西邊溝還是那條溝, 只是已經舊貌換了新顏, 它將載著我童年的記憶緩緩流淌, 流到遠方, 流向未來。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鄉野黃梅》由黃梅縣作家協會、鄉野黃梅共同承辦。 她立足黃梅, 服務大眾, 傳播文化, 記憶鄉愁, 搭建橋樑, 服務經濟發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