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洋蔥是個寶,防癌效果好!高產栽培技術更是不可少

洋蔥是個寶, 防癌效果好, 種植洋蔥收效高, 技術很重要!

我國南方冬季氣候溫和, 適宜洋蔥生長, 各個生長發育階段氣候條件變化不明顯,

管理上相對粗放, 北方各個生長發育階段氣候條件變化明顯, 適宜生長的時間短, 管理上要求嚴格。 北方廣大農民總結了許多栽培經驗, 為洋蔥獲得高產、穩產奠定了基礎。 本內容以華北地區為主, 介紹洋蔥的栽培技術和方法。

(一)播種

1、洋蔥種子的識別

蔥類主要包括洋蔥、大蔥、韭菜、韭蔥, 其種子外觀相似, 生產中需對不同品種嚴加區分, 以免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洋蔥種子的種皮呈黑色, 有光澤, 大蔥種子的種皮黑中略帶紅色, 無光澤;洋蔥種子剛發芽時根較粗且略顯黃色, 大蔥的根較細而顯純白色。

2、洋蔥的品種選擇

我國主要應用的是當地農家品種, 應根據本地方的氣候條件引種, 主要依據當地消費習慣、日照時間、鱗莖顏色、貯藏性、產量、先期抽苔程度等項目進行選擇。

天津及華北地區黃洋蔥主要種熊嶽圓蔥、天津大水桃、荸薺扁;紅洋蔥則以北京紫皮為主, 白洋蔥建議使用系選美白。

3、播種時期

播種時期的選擇是否合適, 對洋蔥的產量品質關係極大。 洋蔥是綠體春化型作物, 鱗莖膨大受光照時數控制, 如苗子過大, 遇低溫通過春化, 翌年使抽苔率增加, 影響產量, 相反, 苗子過小, 達到日照時數時秧體小, 難以長成大球。

洋蔥播種時期的確定和當年氣候條件、定植時間、栽培措施及品種特性有關, 如津京地區若想秋季定植, 則播種時間比春季早些;秋季定植用地膜覆蓋可晚些播種;不易抽苔品種播種時間可早些。 天津地區播種時間在農曆處暑節後白露節前這段時間比較適宜。

4、種子的發芽率和播種量的測定

洋蔥種子壽命極短, 以當年種子發芽率最高, 以後每年以20%的比例遞減, 第三年的種子一般不能使用。 當年新種子經清水漂洗, 去掉秕種子後, 其發芽率能達到90%以上。 測定洋蔥種子發牙率的方法是:將備好的種子取3份, 每份100粒, 分別用冷水(20℃)浸種10小~12小時, 用紗布包好, 放在碗中或茶缸內, 上覆濕毛巾, 溫度20℃~25 ℃間催芽。 每天淘洗1次~2次, 淘洗後甩淨水, 5天~7天發芽, 檢出發芽的種子, 統計其數量。 調查天數為10天, 計算出3次的平均值, 即為這批種子的發芽率。

洋蔥的播種量與種子發芽率、定植面積、單位面積定植株數有關。 在實際計算中要考慮淘汰部分, 即劣苗及機械損傷苗,

應多加20%的用種量。 生產中每0.0667公頃(畝)用當年飽滿種子0.3千克~0.5千克。

5、播種畦的準備

(1)播種畦面積的確定 播種畦面積應根據苗床密度和實際需苗量確定。 一般每0.0667公頃(畝)可以播種新鮮飽滿種子4千克~5千克, 可滿足1公頃~1.3公頃(約15畝~20畝)地的定植, 即每平方米播種6克~7.5克, 可以育苗1500株~2000株。 播種密度不易太稀, 否則苗子長的大, 雜草生長也多;但也不易太密, 造成秧苗徒長, 細弱苗增加。

(2)播種畦整地 播種畦一般選2年~3年未種過蔥蒜類的菜園地, 且地勢高, 排水良好以壤土和砂壤土為好, 儘量避開鹽鹼地。 南方多採用高平畦, 利於排水, 北方多採用平畦, 播種前半個月左右, 將地深翻, 普遍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 每0.0667頃(畝)施2000千克左右,

若加施10千克~15千克過磷酸鈣更好, 但切忌不要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 以免造成燒苗或蟲害發生。 施肥後, 耕翻2次~3次, 深度為15釐米~20釐米, 使土糞充分混勻。 再用平耙將土打碎整平, 做好畦, 準備播種。

苗期施肥是培育壯苗的關鍵, 若苗期肥料供應不足或不均衡, 將嚴重影響幼苗的品質, 給生產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施用農家肥, 輔以少量其他無機肥料, 基本能滿足苗子生長需要, 若只施無機肥料, 必須注意肥料配比。 經研究確定, 洋蔥苗期需肥量為:每0.0667公頃(畝)需全氮(N)10.13千克~11.2千克, 磷8.1千克~11.6千克, 鉀5.9千克~11.4千克。 總的原則是應根據土壤肥力情況酌情施肥。

6、播種

洋蔥播種一般將種子浸種10小時~12小時後播種, 很少採用幹籽直播。 冬季陽畦或溫室育苗多催芽後播種。 其催芽方法可參見“種子的發芽率和播種量的測定”。當種子萌發,胚根穿破種皮,即農民所說的“扭嘴”、“露白”時及時播種。若播種過晚,胚根長的太長,易受損傷。

洋蔥播種應根據土質情況選用不同的播種方式的。砂質土壤多採用條播,即將整好的畦開深約2釐米,行距5釐米~8釐米的淺溝,把種子撚進溝中,用掃把將溝兩邊上掃平,起到將種子掃入溝中和覆土的作用,最後用腳輕踩,使種子和土壤結合緊密,澆透水,若苗未出來而土表幹結,可以補澆水,直到苗出齊為止;壤土和粘性土多採用撒播,即將整好的育苗畦重新整細、耙平,用腳輕踩,使土壤緊密結合,防止澆水後出現畦面不平,然後澆大水,水深6釐米-7釐米,以保證土壤水分充足。第二天土不粘時,將畦面淺耕鬆土後進行行播,用平耙將畦面耙平,蓋住種子。這種方式出苗前一般不用再澆水。

常採用覆土撒播的方式,即重複撒播方式到澆大水,第二天視墒情,可以再澆1次水,等水完全滲下去後,在畦表面輕撒一薄層細幹土,以防止播種時種子滾漿,也利於胚根向下紮。將種子均勻撒在畦面,撒種時先撒3/4左右,剩下的種子看哪兒撒的少,在哪兒補撒,力求撒種均勻。撒完種後覆細幹土,約厚1釐米~1.5釐米,有時也採用兩次覆土,即先覆1釐米厚細土,等種子破土時再補撒0.5釐米厚細幹土,以防止帶帽出土,這樣可促進根系發育。一般保護地育苗多採用兩次覆土的方式。

洋蔥種子出苗時間長,需10天~14天,為了保墒,可以在畦面覆以稻草、蘆葦、秸杆等,或搭外罩,或選遮蔭網塑膠棚,起到保濕降溫的作用。當種子出苗率達70%左右時,選晴天下午逐漸揭去覆蓋物,若揭的不及時,易使苗子受傷、徒長、誘發病害。

(二)育 畝

1、洋蔥種子出苗過程

洋蔥種子萌發是從浸種、物理性吸水開始的。吸水後,激發一系列生理生化活動,為發芽做好準備。洋蔥種皮堅硬、發芽緩慢,種子發芽時,幼根先突破發芽孔,向下伸長,長出側根,與土壤緊密結合,此階段稱為生根。同時子葉以雙折的方式穿過土壤,農民稱為“破土”此時養分主要靠種子內胚乳供應,子葉先端應留在種子內吸收養分。幼根繼續伸長,側根生出,起到固定植株、吸收養分和水分的作用。子葉雙年拐角處稱為子葉膝,以此為界,子葉膝到種子稱為“上半段”,子葉膝到幼根稱為下半段。上半段長到3釐米~4釐米停止生長,下半段繼續伸長,使植株子葉呈弓狀繃緊,農民稱為“拉弓”,上半段將下半段連同種皮拉出地面,農民稱為“直腰”、“直鉤”。

2、壯苗的標準

洋蔥屬綠體春化型作物,對壯苗要求與其他作物有所不同,一般植株長到3片~4片葉,莖粗0.6釐米~0.9釐米,苗齡50天~60天,植株健康,沒有病蟲害,此類為壯苗。具體到不同品種、不同氣候條件,則稍有差異。

3、露地育苗的管理

幼苗生長過程中,水分管理極為重要,在“拉弓”和“伸腰”時,絕對不能缺水,發現地面板結應及時澆水,否則幼苗因缺水而枯死。幼苗全部出齊並放出第一片真葉時,要適當控水蹲苗,以促進根系生長,防止地上部徒長。控水時間10天左右,以後根據天氣情況,水分管理以見幹見濕為原則。當幼苗長出2片真葉時,結合澆水施氮素化肥,每0.0667公頃(畝)施12千克~18千克尿素,或追施人類尿500千克左右。若畝床中施足有機肥,並混有一定量磷鉀肥,則苗期不用施肥,若基肥不足,要適當追施,總體需肥量不多。天津及華北地區育苗在炎熱夏季,雨水較多,育苗時要注意通風透光,及時拔除雜草,即使連陰雨天,也不能連續遮蓋,以免立枯、猝倒病發生。苗期也易發生霜黴病及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要及時預防。

4、保護地育苗

東北、西北等高寒地區,也常利用日光溫室、陽畦、加溫溫室育苗,苗齡55天~60天,播種時間在早春或冬末進行,種子需催芽,然後播種。管理上要求出土前日溫控制在20℃左右,夜溫要求大於13℃;幼苗出土後日溫控制在20℃以下,夜溫14℃~16℃。播種前澆足水,以後管理中選晴天中午澆水,儘量少澆水,以保墒增溫為主,定植前2周左右逐漸放風煉苗。保護地育苗管理的主要任務是保溫。

5、仔球育苗

培育適當大小的鱗莖做幼苗定值的育苗方式稱為仔球育苗。利用仔球進行栽培的方式稱為仔球栽培。仔球栽培避開不利於洋蔥生長的氣候條件,可獲得較好收成,如高寒地區生長季短,亞熱帶地區夏季高溫和颱風襲擊等。仔球栽培能夠提高產量,但育苗畦占地較多,管理不好易出襲球現象;仔球大小掌握不好易出現先期抽苔,生產中應多加注意。

仔球育苗播種期應安排在正常洋蔥收穫期前50天--60天,也就是說仔球生育期50天~60天,播種量每0.0667公頃(畝)2千克~3千克,出苗後及時間苗,保證單株營養面積16平方釐米~22平方釐米,收穫時小鱗莖直徑約1.5釐米~3釐米,充分晾曬後剪去葉子。,裝在網袋中,掛於通風陰涼處貯藏,當後秋季或翌年春季定植,定植密度較正常幼苗定植稍稀些。仔球栽培可以提早上市,能增加產量,但需選擇不易先期抽苔的品種,如熊嶽圓蔥、天津荸薺扁等。

(三)幼苗越冬

我國大部分地區採用育苗方式種植洋蔥,冬季最低溫度在-20℃以下地區,主要採用保護地育苗或秋季育苗,冬季貯藏越冬,包括東北、西北等高寒地區;冬季最低溫度大於-20℃地區採用育苗畦覆蓋越冬或秋季定植、露地越冬,包括華北中、南部及華中地區;雲南、廣西、臺灣等地可冬季生長,不存在幼苗越冬的問題。津京地區廣大農民在幼苗越冬上總結了大量的經驗,可使洋忽在冬季順利生長。

1、露地越冬

包括苗床越冬和秋栽越冬。苗床越冬指幼苗在育苗畦中越冬,管理上要求入冬前(立冬前後)在育苗畦北側加設風障,當外界氣溫降至夜冬日融時(大雪前後),選晴天中午打凍水,以便凍水完全滲入苗床裡,可防止幼苗因結冰而受凍害。澆完凍水的第二天,在育苗畦內撒約1釐米厚的細幹土,起到保墒、堵嚴地面裂縫的作用。隨天氣變冷覆蓋厚度約10釐米~15釐米的馬糞、碎稻草或豆類作物、碎枝葉保溫,也可以搭塑膠棚。轉年春天,定植前半月左右,去掉覆蓋物,煉苗,準備定植。秋栽露地越冬具體方法在“秋季栽培”中介紹,此處不再敘述。

2、貯藏越冬

(1)假值越冬 農民稱為“囤苗”,即在土地封凍前將幼苗從畦中挖出,囤放在陰涼的地方越冬。具體方法是:在“小雪”前後土地封凍時挖苗,選擇地勢高、易於排水的地方,利用風障或其他遮蔭物陰面囤苗,以防止潮濕漚根和日曬傷熱使幼苗腐爛。選在背陰處東西向開溝,溝深約10釐米,幼苗根朝下,葉朝上向風障傾斜45度角,碼在溝內。碼完一行後,相隔5釐米~6釐米遠再開溝,挖出的土將前邊的溝埋平,埋土深度為7釐米左右,以不超過幼苗五杈股為准。囤完一畦後,將畦的四周用土堵嚴,踩實,以免寒風侵入,使苗根受凍。假植後不宜立即蓋土太多,以免因幼苗呼吸強盛,釋放呼吸熱而使幼苗傷熱腐爛。當外界氣溫接近零度時覆第一次土,厚度約10釐米左右,“大雪”前後覆第二次土,主要是為了彌嚴裂縫。嚴寒時可以蓋些防寒物,維持根際溫度在-1℃左右。

(2)溝藏越冬 在風障背後(立冬前後)挖東西向深20釐米、寬30釐米的貯藏溝,土壤封凍前將秧苗起出捆成直徑10釐米~15釐米的小捆,根朝下,一捆捆碼在貯藏溝內。當外界氣溫降至-3℃~-5℃時,在幼苗上覆土,根據天氣情況,逐漸增至15釐米~20釐米厚,嚴寒時加碎馬糞、亂稻草,以維持溝內溫度-1℃左右。

(3)窖藏越冬 在“小雪”前後,將幼苗挖出,捆成直徑約10釐米~15釐米的小捆,根朝下向潮濕牆壁,碼在窖內,一般在苗根與土之間加些濕潤的土,使根部保持濕潤,防止風乾。碼好後,上面加蓋些碎菜葉,以保持濕度。剛入窖時應注意倒垛,防止因受熱而使幼苗腐爛。此種方法適合冬季用窖貯藏蔬菜習慣的地區。

(4)開溝直囤 將幼苗單株擺放,苗與苗之間有一定空隙,這樣植株不易發熱,其他地方同囤苗貯藏。此種方法占地面積大,給保溫增加難度,不適合大面積應用。

(四)定 植

我國洋蔥生產主要以育苗為主,有極少部分地區採用直播的方式。南方亞熱帶地區初冬定植;華北北部、西北、東北地區春季定植;華北中南部及中原廣大地區春季和秋季定植均可以,但以秋季定植更易獲得高產。

1、秋季播種,春季栽培

(1)定植時間 春季定植,時間應儘量早,以便給植株更充分的生長時間。一般在“驚蜇”前後,土壤表層剛剛解凍時,馬上整地,做畦,“春分”前後定植,此時天津地區地表旬平均溫度3℃~5℃,洋蔥根系可以緩慢生長。近年來,由於冬季氣溫轉暖,加以地膜覆蓋可以增加地溫,定植時間可以提前到“驚蜇”前後。

(2)定植地準備 春季定植,土地多為冬閒地,要求入冬前深翻,施足腐熟有機肥,澆好凍水,這樣翌年春天土壤肥力充分,通透性好,墒情好,為提早定植打下基礎。具體做法是:入冬前施腐熟的有機肥,每0.0667公頃(畝)施2000千克~3000千克,深翻,翻地深度30釐米左右,土塊要大,這樣冬季凍垡效果好。在“大雪”前後,氣溫達到夜凍日融時,澆凍水,水深約5釐米左右,以水滲下土後土表立即凍結為好。經這樣處理,春季土壤墒情好,春季定植少澆水,有利於保持較高地溫。“驚蟄”以後,大地復蘇,逐諺稱為“陽氣上升”階段,整地做畦,用平耙將地打碎、整平、做畦。南方多做成高畦,北方則以平畦居多,一般畦寬1米~1.2米,畦長7米~10米,以適合操作為標準。大規模生產要求修好上水溝、下水溝,以利於排灌。若冬前施有機肥的,春天整地時可以補施。若冬前施足有機肥的,春耕時每0.667公頃(畝)施磷酸二銨10千克~15千克或過磷酸鈣25千克—30千克,硫酸鉀5千克~10千克,淺耕混勻,耕地深度15釐米~20釐米,地要求土糞混勻,結構疏鬆,畦要求平。檢驗畦是否平的方法是,澆水後畦面深淺一致,畦平可以防止鹽鹼危害,這對天津鹽鹼地生產極為重要。

施有機肥料做底肥,從表面上看比較麻煩,實際上它不僅能提供養分,還能改善土壤結構,保持土壤長久肥力,若只施無機肥料常造成土壤板結,破壞土壤的再生產能力,應該在力提倡施有機肥料。下面介紹我國主要農家肥的肥效,僅生產使用時參考。

(3)選苗 洋蔥起苗時要求用苗鏟或桃鍁,不能用手撥,以免傷根。露地越冬苗早春定植前10天~15天可以先澆一次水,等畦面幹濕適中時起苗。定植前清選掉受傷苗、蟲害苗、腐爛苗、極弱小苗,並按大、中、小分類。一般幼苗莖的直徑為0.6釐米~0.9釐米,葉片3枚~4枚為中度苗,大於0.9釐米為大苗,小於0.6釐米為小苗,定植時按類定苗,分類管理,大苗可以適當控制,小苗則增加肥水,以促進生長。選苗時要注意剔除雜苗,如大蔥苗,其主要區別是大蔥苗葉圓筒形,而洋蔥葉腹部有凹溝,葉鞘部分稍彎曲。

(4)定植密度 洋蔥根系弱,葉直立,被蠟粉,圓筒狀,需中等強度光,適合密植。中國農業科學院王德檳先生經研究認為:隨密度增加,在一定範圍內,產量逐漸增加,但單球重逐漸減小。經進一步研究確認植株行距14釐米,株距13釐米產植最高,每0.0667公頃(畝)30000株~35000株為宜。北京地區從前定植每0.0667公頃(畝)2萬株左右,產量不太高,後增加至3萬多株,產量大幅度提高。定植密度還與土壤肥力、品種生長勢和頭的大小有關:生長勢強,頭大,土壤肥力差的,定植密度宜稀些,反之定植密度可以密些。

(5)定植方法 選好的苗,距鱗莖盤0.5釐米處剪去鬚根,以利於插苗和發新根。定植深度以2釐米~3釐米為宜,過深,則鱗莖膨大受阻,且不易緩苗;過淺,則澆水時苗子漂移,植株生長時根系淺,易於倒伏,鱗莖見陽光顏色變綠,影響商品品質。定植時按行距14釐米開溝,株距13釐米定植,溝深約5釐米,溝向以東延長為好,苗封溝後向北略傾斜,有利於緩苗,也就是農民所說的“栽陽溝”。定植後用腳踩實,澆定植水,4天~5天以後澆緩苗水。洋蔥對除草劑耐受性較強,定植前一般噴除草劑。

當今我國大部分地區定植採用地膜覆蓋,具體方法是:整地前施足有機肥,覆蓋後很難追施有機肥料和底肥,北方多用平畦,畦面整細、耙平,用腳輕輕踩實,噴除草劑;澆大小,當畦內水清澈但又未完全滲下時,覆膜,膜被水托住,兩邊拉平展,隨滲下水準鋪畦面,用鐵鍁順畦埂將地膜邊緣壓在畦內,深約6釐米左右,以畦內膜平、邊緣全部壓在土中為標準,一般定植有2天~3天鋪好膜,烤畦,提高地溫。定植時按行距拉線,株距打孔,孔深約5釐米左右,按孔插苗,插入深度約為3釐米,每株苗上抓點土,以便將苗四周封嚴,澆定植水,土隨水流入膜內,使根和土充分接觸,防止根受風而死苗。澆水後若發現苗子漂出來,在水未滲下去時,及時栽進去,待水滲下去後,若發現幼苗四周仍有空隙,再覆些土。其他管理方法同露地栽培。地膜覆蓋早春栽培,可以提前1周左右定植。地膜覆蓋栽培可以增加地溫,促進根系生長,提早進入葉片生長盛期,葉片數增加,葉面積增大,高溫長日照來臨時形成較大的營養體,保證植株有足夠的養分使鱗莖膨大,肉質鱗片肥厚,鱗片數增加,洋蔥單球重也就增加。地膜覆蓋技術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易於掌握的實用技術。

(6)定植新技術

①藥劑浸根,提高產量:據王習霞等人研究,利用40%商品乙烯利稀釋液300×10 -6mg/1(合300ppm,含有效濃度120ppm),愛多收500×10-6mg/1(合500ppm)、赤黴素250×10-6mg/1(合250ppm),定植前浸根半小時,對促進洋蔥前期生長效果明顯,對鱗莖重量增加也呈顯著趨勢,同時乙烯利還具有減少洋蔥先期抽苔的作用。藥劑浸根生產中應用比較方便,適合生產中使用。

②葉面噴磷:洋蔥根系吸肥力弱,從土壤中吸磷並轉運過程緩慢,—般從根尖運輸到葉尖需3天~4天時間,而葉面噴磷1個~2個小時就能利用。定植前10天~15天苗期葉面噴0.2%~0.4%的磷酸二氫鉀或磷酸二氫鈉,有助於促進根系生長。秋季定植越冬返青後和春季定植緩苗後的幼苗噴以同樣濃度的藥劑,均能使植株根系生長旺盛。緩苗迅速,能提前進入植株旺長期。

2、秋季播種,秋季定植

植株在秋季定植後,經緩苗進入越冬階段,春天來臨時,地溫升高,不用經過春季那樣的緩苗期,根系進入緩慢生長,增加植株旺長期的生長天數,從而使植株營養體增大,鱗莖重量隨之增加,具有豐收的潛力。但秋季定植也有其不利的地方:一方面土壤未經冬季旺垡,病蟲害多,土壤板結,不利於洋蔥生長。另一方面洋蔥定植陸地後,面積增大,給保溫增加難度,導致死苗嚴重,成為秋季定植不易增產的主要原因。華北地區有經驗的菜農總結了足夠的管理經驗,使秋季定植也能獲得豐收,下面介紹秋季定植的主要管理技術。

(1)定植前整地 洋蔥地前茬一般為早秋菜,收穫後要及時整地、晾曬,打細耙平,施足量腐熟有機肥每0.0667公頃(畝)施3000千克~4000千克,比春季定植要多些。由於未經過冬季凍垡,土壤比較板結,整地要認真仔細。在實際生產中常選擇未種過蔥蒜類或去年經過凍垡的地塊,可以避免病蟲害。

(2)播種和定植時間 播種時間較春季定植的前2天~3天,以便定植時育成標準壯苗。定植後幼苗要經過30天左右才能緩過苗,根系也能恢復正常功能,要求在嚴寒到來前30天左右定植。津京一帶適宜定植期在“立冬”前後,此時的旬平均氣溫4℃~5℃。若定植期過晚,嚴寒來臨前植株沒有緩過苗,根系吸水能力差,常造成冬季幼苗因缺水而枯死。

(3)選苗和定植深度 秋季定植選苗更加嚴格,大地易引起先期抽苔,小苗則難以通過嚴寒的冬季。一般說來,同等大小苗秋栽較春栽抽苔率高,生產中選苗時大苗捨棄不用,小苗留做春栽。秋栽深度較春栽深,以利於通過冬季,即深度為4釐米左右,以不超過五杈股為准。生產中定植深度和鱗莖膨大又相互矛盾,如定植深,鱗莖橫向膨大阻力大,影響生長;定植淺,幼苗難以通過寒冷的冬季。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天津效區菜農採用秋栽打完凍水的每株苗抓一個小土堆,保護根系,等春天來臨時,扒去土堆,減少生長阻力,以促進橫向生長。

(4)秋栽的栽培技術重心——冬季保全苗

①澆凍水:這是秋季定植保全苗的關鍵措施。以前,生產中一般在“小雪”前後澆凍水,地表夜間暗然結冰,白天又融化,水分蒸發嚴格,表土層形成許多裂縫,農民稱為“拔裂子”,風從縫隙中不斷吹入,造成根系受寒而死。現在改成“大雪”前後澆凍水,水完全滲下後,地表凍結不再融化,減少了“拔裂子”現象,也可以覆土或將裂縫趟平。澆凍水量也應注意,以水到地頭為標準,若使過多的水未滲下而凍成冰,幼苗就會受凍害,過少則起不到澆凍水的作用。澆時要選擇晴天中午進行,才能保證水分充分滲入。

②鹽鹼危害:天津地區鹽鹼地多,春季土壤濕潤,水分蒸發快,鹽鹼隨水上移,留在地表,危害幼苗。生產中應儘量避開重鹼地,地要整平,春季提前中耕,切斷堿上移的線路,可避免鹽鹼大量積累在地表,同時也能起到保墒,提高地溫的作用。採用地膜覆蓋也可以減少水分蒸發,阻止鹽鹼上移,避免堿害。

③覆蓋保溫:澆完凍水後,在嚴寒到來之前,畦面鋪些碎豆類秸杆、半腐熟馬糞、亂稻草和塑膠布,均有利於幼苗越冬。

④病蟲害:秋季定植,土壤中病蟲害多,病蟲寄生在植株上越冬,翌年春天造成大量病蟲害。要求在清明前後澆水時隨水灌藥,可防治地下害蟲,避免因根系被咬斷而造成死苗,也可以適當噴殺菌劑,以防治各種真菌病害。

3.直播成苗

直播是我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等部分地區使用的栽培方式,適合砂土和砂質壤土:播種生產田冬季灌凍水造墒,施足底肥,春季整細耙平。春分前後,按15釐米行距開溝,溝深5釐米,撒播,播種量每0.0667公頃(畝)1千克~1.5千克,合上溝,用腳輕輕踩實,澆水。中途地表乾裂,可以再澆水直至苗出來為止。出苗後適當蹲苗,二葉期按株距13釐米~14釐米間苗,進入田間管理,5月份進入植株旺長期,9月份收穫,每0.0667公頃(畝)產量3000千克左右。

(五)定植後田間管理

這個時期是指春栽定植緩苗(秋栽返青)後,到鱗莖膨大成熟時止,適宜溫度15℃~26℃,這是洋蔥生長的關鍵時期,肥水管理要恰當,同時要控制病蟲害。

適時澆水

洋蔥春分(3月中旬)定植緩苗後,或秋季定植春季返青後,到莖葉迅速增長前這個時期稱為植株旺長前期,時間為春分至清明,津京地區室外旬平均氣溫從4℃上升至10℃左右,氣溫較低,儘量少澆水,以增溫保墒為工作中心。秋季定值,“清明”前後澆返青水,注意不能過早,以免影響地溫,也不能太遲,否則造成幼苗缺水,表現為生長緩慢,葉子矮小,葉尖端乾枯,此時不用蹲苗。春季定植,定植時間一般在春分前後,無論土壤墒情如何,均需澆定植水,隔4天~5天澆一次緩苗水,當地表變幹時澆第三次水,然後結合中耕蹲苗,用地膜的此時也蹲苗,當發現洋蔥幼苗外葉呈深綠色,蠟粉增多,葉肉肥厚,心葉顏色變綠時,結束蹲苗,時間一般在15天左右,生產中應根據土壤狀況、雨水情況而異,砂質土蹲苗時間可以短些,粘質或低窪地 稍長些,乾旱地時間稍短些,多雨地區稍長些。蹲苗的目的是促進根系發育,防止秧苗突長,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洋蔥結束蹲苗或秋栽返青後,到鱗莖進入膨大期前,稱為植株旺長期。時間從“清明”至“立夏”,此時津京地區外界旬平均氣溫從13℃上升至18℃,日照時數從12小時增加到14小時,適合植株生長。旺長前期結束後,應及時澆水,一般每隔8天~9天澆一次,以見幹見濕、深層土壤經常保持濕潤為原則。植株長到8片~9片功能葉時,再一次進行蹲苗,以促進植株旺長期向鱗莖膨大期轉化,蹲苗時間約為10天左右,鱗莖開始膨大時結束蹲苗。春季定值蹲兩次苗,秋季定植蹲一次苗,這是生產中應注意的。

洋蔥從鱗莖開始膨大,到莖葉倒伏,鱗莖成熟時止,為洋蔥鱗莖膨大期,時間從“立夏”至“夏至”,外界旬平均氣溫津京地區為20℃~26℃,日照時數超過14小時,蹲苗後要及時澆水。由於外界氣溫高,蒸發量大,植株需水較多,以6天~7天澆一次水為宜,以經常保持表層土壤濕潤為原則,千萬不能缺水。

(惠農政策不知道?市場行情不清楚?三農熱點不瞭解?關注河南科技報“新三農”微信公眾號:hnkjbxsn,三農資訊盡在掌握。)

其催芽方法可參見“種子的發芽率和播種量的測定”。當種子萌發,胚根穿破種皮,即農民所說的“扭嘴”、“露白”時及時播種。若播種過晚,胚根長的太長,易受損傷。

洋蔥播種應根據土質情況選用不同的播種方式的。砂質土壤多採用條播,即將整好的畦開深約2釐米,行距5釐米~8釐米的淺溝,把種子撚進溝中,用掃把將溝兩邊上掃平,起到將種子掃入溝中和覆土的作用,最後用腳輕踩,使種子和土壤結合緊密,澆透水,若苗未出來而土表幹結,可以補澆水,直到苗出齊為止;壤土和粘性土多採用撒播,即將整好的育苗畦重新整細、耙平,用腳輕踩,使土壤緊密結合,防止澆水後出現畦面不平,然後澆大水,水深6釐米-7釐米,以保證土壤水分充足。第二天土不粘時,將畦面淺耕鬆土後進行行播,用平耙將畦面耙平,蓋住種子。這種方式出苗前一般不用再澆水。

常採用覆土撒播的方式,即重複撒播方式到澆大水,第二天視墒情,可以再澆1次水,等水完全滲下去後,在畦表面輕撒一薄層細幹土,以防止播種時種子滾漿,也利於胚根向下紮。將種子均勻撒在畦面,撒種時先撒3/4左右,剩下的種子看哪兒撒的少,在哪兒補撒,力求撒種均勻。撒完種後覆細幹土,約厚1釐米~1.5釐米,有時也採用兩次覆土,即先覆1釐米厚細土,等種子破土時再補撒0.5釐米厚細幹土,以防止帶帽出土,這樣可促進根系發育。一般保護地育苗多採用兩次覆土的方式。

洋蔥種子出苗時間長,需10天~14天,為了保墒,可以在畦面覆以稻草、蘆葦、秸杆等,或搭外罩,或選遮蔭網塑膠棚,起到保濕降溫的作用。當種子出苗率達70%左右時,選晴天下午逐漸揭去覆蓋物,若揭的不及時,易使苗子受傷、徒長、誘發病害。

(二)育 畝

1、洋蔥種子出苗過程

洋蔥種子萌發是從浸種、物理性吸水開始的。吸水後,激發一系列生理生化活動,為發芽做好準備。洋蔥種皮堅硬、發芽緩慢,種子發芽時,幼根先突破發芽孔,向下伸長,長出側根,與土壤緊密結合,此階段稱為生根。同時子葉以雙折的方式穿過土壤,農民稱為“破土”此時養分主要靠種子內胚乳供應,子葉先端應留在種子內吸收養分。幼根繼續伸長,側根生出,起到固定植株、吸收養分和水分的作用。子葉雙年拐角處稱為子葉膝,以此為界,子葉膝到種子稱為“上半段”,子葉膝到幼根稱為下半段。上半段長到3釐米~4釐米停止生長,下半段繼續伸長,使植株子葉呈弓狀繃緊,農民稱為“拉弓”,上半段將下半段連同種皮拉出地面,農民稱為“直腰”、“直鉤”。

2、壯苗的標準

洋蔥屬綠體春化型作物,對壯苗要求與其他作物有所不同,一般植株長到3片~4片葉,莖粗0.6釐米~0.9釐米,苗齡50天~60天,植株健康,沒有病蟲害,此類為壯苗。具體到不同品種、不同氣候條件,則稍有差異。

3、露地育苗的管理

幼苗生長過程中,水分管理極為重要,在“拉弓”和“伸腰”時,絕對不能缺水,發現地面板結應及時澆水,否則幼苗因缺水而枯死。幼苗全部出齊並放出第一片真葉時,要適當控水蹲苗,以促進根系生長,防止地上部徒長。控水時間10天左右,以後根據天氣情況,水分管理以見幹見濕為原則。當幼苗長出2片真葉時,結合澆水施氮素化肥,每0.0667公頃(畝)施12千克~18千克尿素,或追施人類尿500千克左右。若畝床中施足有機肥,並混有一定量磷鉀肥,則苗期不用施肥,若基肥不足,要適當追施,總體需肥量不多。天津及華北地區育苗在炎熱夏季,雨水較多,育苗時要注意通風透光,及時拔除雜草,即使連陰雨天,也不能連續遮蓋,以免立枯、猝倒病發生。苗期也易發生霜黴病及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要及時預防。

4、保護地育苗

東北、西北等高寒地區,也常利用日光溫室、陽畦、加溫溫室育苗,苗齡55天~60天,播種時間在早春或冬末進行,種子需催芽,然後播種。管理上要求出土前日溫控制在20℃左右,夜溫要求大於13℃;幼苗出土後日溫控制在20℃以下,夜溫14℃~16℃。播種前澆足水,以後管理中選晴天中午澆水,儘量少澆水,以保墒增溫為主,定植前2周左右逐漸放風煉苗。保護地育苗管理的主要任務是保溫。

5、仔球育苗

培育適當大小的鱗莖做幼苗定值的育苗方式稱為仔球育苗。利用仔球進行栽培的方式稱為仔球栽培。仔球栽培避開不利於洋蔥生長的氣候條件,可獲得較好收成,如高寒地區生長季短,亞熱帶地區夏季高溫和颱風襲擊等。仔球栽培能夠提高產量,但育苗畦占地較多,管理不好易出襲球現象;仔球大小掌握不好易出現先期抽苔,生產中應多加注意。

仔球育苗播種期應安排在正常洋蔥收穫期前50天--60天,也就是說仔球生育期50天~60天,播種量每0.0667公頃(畝)2千克~3千克,出苗後及時間苗,保證單株營養面積16平方釐米~22平方釐米,收穫時小鱗莖直徑約1.5釐米~3釐米,充分晾曬後剪去葉子。,裝在網袋中,掛於通風陰涼處貯藏,當後秋季或翌年春季定植,定植密度較正常幼苗定植稍稀些。仔球栽培可以提早上市,能增加產量,但需選擇不易先期抽苔的品種,如熊嶽圓蔥、天津荸薺扁等。

(三)幼苗越冬

我國大部分地區採用育苗方式種植洋蔥,冬季最低溫度在-20℃以下地區,主要採用保護地育苗或秋季育苗,冬季貯藏越冬,包括東北、西北等高寒地區;冬季最低溫度大於-20℃地區採用育苗畦覆蓋越冬或秋季定植、露地越冬,包括華北中、南部及華中地區;雲南、廣西、臺灣等地可冬季生長,不存在幼苗越冬的問題。津京地區廣大農民在幼苗越冬上總結了大量的經驗,可使洋忽在冬季順利生長。

1、露地越冬

包括苗床越冬和秋栽越冬。苗床越冬指幼苗在育苗畦中越冬,管理上要求入冬前(立冬前後)在育苗畦北側加設風障,當外界氣溫降至夜冬日融時(大雪前後),選晴天中午打凍水,以便凍水完全滲入苗床裡,可防止幼苗因結冰而受凍害。澆完凍水的第二天,在育苗畦內撒約1釐米厚的細幹土,起到保墒、堵嚴地面裂縫的作用。隨天氣變冷覆蓋厚度約10釐米~15釐米的馬糞、碎稻草或豆類作物、碎枝葉保溫,也可以搭塑膠棚。轉年春天,定植前半月左右,去掉覆蓋物,煉苗,準備定植。秋栽露地越冬具體方法在“秋季栽培”中介紹,此處不再敘述。

2、貯藏越冬

(1)假值越冬 農民稱為“囤苗”,即在土地封凍前將幼苗從畦中挖出,囤放在陰涼的地方越冬。具體方法是:在“小雪”前後土地封凍時挖苗,選擇地勢高、易於排水的地方,利用風障或其他遮蔭物陰面囤苗,以防止潮濕漚根和日曬傷熱使幼苗腐爛。選在背陰處東西向開溝,溝深約10釐米,幼苗根朝下,葉朝上向風障傾斜45度角,碼在溝內。碼完一行後,相隔5釐米~6釐米遠再開溝,挖出的土將前邊的溝埋平,埋土深度為7釐米左右,以不超過幼苗五杈股為准。囤完一畦後,將畦的四周用土堵嚴,踩實,以免寒風侵入,使苗根受凍。假植後不宜立即蓋土太多,以免因幼苗呼吸強盛,釋放呼吸熱而使幼苗傷熱腐爛。當外界氣溫接近零度時覆第一次土,厚度約10釐米左右,“大雪”前後覆第二次土,主要是為了彌嚴裂縫。嚴寒時可以蓋些防寒物,維持根際溫度在-1℃左右。

(2)溝藏越冬 在風障背後(立冬前後)挖東西向深20釐米、寬30釐米的貯藏溝,土壤封凍前將秧苗起出捆成直徑10釐米~15釐米的小捆,根朝下,一捆捆碼在貯藏溝內。當外界氣溫降至-3℃~-5℃時,在幼苗上覆土,根據天氣情況,逐漸增至15釐米~20釐米厚,嚴寒時加碎馬糞、亂稻草,以維持溝內溫度-1℃左右。

(3)窖藏越冬 在“小雪”前後,將幼苗挖出,捆成直徑約10釐米~15釐米的小捆,根朝下向潮濕牆壁,碼在窖內,一般在苗根與土之間加些濕潤的土,使根部保持濕潤,防止風乾。碼好後,上面加蓋些碎菜葉,以保持濕度。剛入窖時應注意倒垛,防止因受熱而使幼苗腐爛。此種方法適合冬季用窖貯藏蔬菜習慣的地區。

(4)開溝直囤 將幼苗單株擺放,苗與苗之間有一定空隙,這樣植株不易發熱,其他地方同囤苗貯藏。此種方法占地面積大,給保溫增加難度,不適合大面積應用。

(四)定 植

我國洋蔥生產主要以育苗為主,有極少部分地區採用直播的方式。南方亞熱帶地區初冬定植;華北北部、西北、東北地區春季定植;華北中南部及中原廣大地區春季和秋季定植均可以,但以秋季定植更易獲得高產。

1、秋季播種,春季栽培

(1)定植時間 春季定植,時間應儘量早,以便給植株更充分的生長時間。一般在“驚蜇”前後,土壤表層剛剛解凍時,馬上整地,做畦,“春分”前後定植,此時天津地區地表旬平均溫度3℃~5℃,洋蔥根系可以緩慢生長。近年來,由於冬季氣溫轉暖,加以地膜覆蓋可以增加地溫,定植時間可以提前到“驚蜇”前後。

(2)定植地準備 春季定植,土地多為冬閒地,要求入冬前深翻,施足腐熟有機肥,澆好凍水,這樣翌年春天土壤肥力充分,通透性好,墒情好,為提早定植打下基礎。具體做法是:入冬前施腐熟的有機肥,每0.0667公頃(畝)施2000千克~3000千克,深翻,翻地深度30釐米左右,土塊要大,這樣冬季凍垡效果好。在“大雪”前後,氣溫達到夜凍日融時,澆凍水,水深約5釐米左右,以水滲下土後土表立即凍結為好。經這樣處理,春季土壤墒情好,春季定植少澆水,有利於保持較高地溫。“驚蟄”以後,大地復蘇,逐諺稱為“陽氣上升”階段,整地做畦,用平耙將地打碎、整平、做畦。南方多做成高畦,北方則以平畦居多,一般畦寬1米~1.2米,畦長7米~10米,以適合操作為標準。大規模生產要求修好上水溝、下水溝,以利於排灌。若冬前施有機肥的,春天整地時可以補施。若冬前施足有機肥的,春耕時每0.667公頃(畝)施磷酸二銨10千克~15千克或過磷酸鈣25千克—30千克,硫酸鉀5千克~10千克,淺耕混勻,耕地深度15釐米~20釐米,地要求土糞混勻,結構疏鬆,畦要求平。檢驗畦是否平的方法是,澆水後畦面深淺一致,畦平可以防止鹽鹼危害,這對天津鹽鹼地生產極為重要。

施有機肥料做底肥,從表面上看比較麻煩,實際上它不僅能提供養分,還能改善土壤結構,保持土壤長久肥力,若只施無機肥料常造成土壤板結,破壞土壤的再生產能力,應該在力提倡施有機肥料。下面介紹我國主要農家肥的肥效,僅生產使用時參考。

(3)選苗 洋蔥起苗時要求用苗鏟或桃鍁,不能用手撥,以免傷根。露地越冬苗早春定植前10天~15天可以先澆一次水,等畦面幹濕適中時起苗。定植前清選掉受傷苗、蟲害苗、腐爛苗、極弱小苗,並按大、中、小分類。一般幼苗莖的直徑為0.6釐米~0.9釐米,葉片3枚~4枚為中度苗,大於0.9釐米為大苗,小於0.6釐米為小苗,定植時按類定苗,分類管理,大苗可以適當控制,小苗則增加肥水,以促進生長。選苗時要注意剔除雜苗,如大蔥苗,其主要區別是大蔥苗葉圓筒形,而洋蔥葉腹部有凹溝,葉鞘部分稍彎曲。

(4)定植密度 洋蔥根系弱,葉直立,被蠟粉,圓筒狀,需中等強度光,適合密植。中國農業科學院王德檳先生經研究認為:隨密度增加,在一定範圍內,產量逐漸增加,但單球重逐漸減小。經進一步研究確認植株行距14釐米,株距13釐米產植最高,每0.0667公頃(畝)30000株~35000株為宜。北京地區從前定植每0.0667公頃(畝)2萬株左右,產量不太高,後增加至3萬多株,產量大幅度提高。定植密度還與土壤肥力、品種生長勢和頭的大小有關:生長勢強,頭大,土壤肥力差的,定植密度宜稀些,反之定植密度可以密些。

(5)定植方法 選好的苗,距鱗莖盤0.5釐米處剪去鬚根,以利於插苗和發新根。定植深度以2釐米~3釐米為宜,過深,則鱗莖膨大受阻,且不易緩苗;過淺,則澆水時苗子漂移,植株生長時根系淺,易於倒伏,鱗莖見陽光顏色變綠,影響商品品質。定植時按行距14釐米開溝,株距13釐米定植,溝深約5釐米,溝向以東延長為好,苗封溝後向北略傾斜,有利於緩苗,也就是農民所說的“栽陽溝”。定植後用腳踩實,澆定植水,4天~5天以後澆緩苗水。洋蔥對除草劑耐受性較強,定植前一般噴除草劑。

當今我國大部分地區定植採用地膜覆蓋,具體方法是:整地前施足有機肥,覆蓋後很難追施有機肥料和底肥,北方多用平畦,畦面整細、耙平,用腳輕輕踩實,噴除草劑;澆大小,當畦內水清澈但又未完全滲下時,覆膜,膜被水托住,兩邊拉平展,隨滲下水準鋪畦面,用鐵鍁順畦埂將地膜邊緣壓在畦內,深約6釐米左右,以畦內膜平、邊緣全部壓在土中為標準,一般定植有2天~3天鋪好膜,烤畦,提高地溫。定植時按行距拉線,株距打孔,孔深約5釐米左右,按孔插苗,插入深度約為3釐米,每株苗上抓點土,以便將苗四周封嚴,澆定植水,土隨水流入膜內,使根和土充分接觸,防止根受風而死苗。澆水後若發現苗子漂出來,在水未滲下去時,及時栽進去,待水滲下去後,若發現幼苗四周仍有空隙,再覆些土。其他管理方法同露地栽培。地膜覆蓋早春栽培,可以提前1周左右定植。地膜覆蓋栽培可以增加地溫,促進根系生長,提早進入葉片生長盛期,葉片數增加,葉面積增大,高溫長日照來臨時形成較大的營養體,保證植株有足夠的養分使鱗莖膨大,肉質鱗片肥厚,鱗片數增加,洋蔥單球重也就增加。地膜覆蓋技術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易於掌握的實用技術。

(6)定植新技術

①藥劑浸根,提高產量:據王習霞等人研究,利用40%商品乙烯利稀釋液300×10 -6mg/1(合300ppm,含有效濃度120ppm),愛多收500×10-6mg/1(合500ppm)、赤黴素250×10-6mg/1(合250ppm),定植前浸根半小時,對促進洋蔥前期生長效果明顯,對鱗莖重量增加也呈顯著趨勢,同時乙烯利還具有減少洋蔥先期抽苔的作用。藥劑浸根生產中應用比較方便,適合生產中使用。

②葉面噴磷:洋蔥根系吸肥力弱,從土壤中吸磷並轉運過程緩慢,—般從根尖運輸到葉尖需3天~4天時間,而葉面噴磷1個~2個小時就能利用。定植前10天~15天苗期葉面噴0.2%~0.4%的磷酸二氫鉀或磷酸二氫鈉,有助於促進根系生長。秋季定植越冬返青後和春季定植緩苗後的幼苗噴以同樣濃度的藥劑,均能使植株根系生長旺盛。緩苗迅速,能提前進入植株旺長期。

2、秋季播種,秋季定植

植株在秋季定植後,經緩苗進入越冬階段,春天來臨時,地溫升高,不用經過春季那樣的緩苗期,根系進入緩慢生長,增加植株旺長期的生長天數,從而使植株營養體增大,鱗莖重量隨之增加,具有豐收的潛力。但秋季定植也有其不利的地方:一方面土壤未經冬季旺垡,病蟲害多,土壤板結,不利於洋蔥生長。另一方面洋蔥定植陸地後,面積增大,給保溫增加難度,導致死苗嚴重,成為秋季定植不易增產的主要原因。華北地區有經驗的菜農總結了足夠的管理經驗,使秋季定植也能獲得豐收,下面介紹秋季定植的主要管理技術。

(1)定植前整地 洋蔥地前茬一般為早秋菜,收穫後要及時整地、晾曬,打細耙平,施足量腐熟有機肥每0.0667公頃(畝)施3000千克~4000千克,比春季定植要多些。由於未經過冬季凍垡,土壤比較板結,整地要認真仔細。在實際生產中常選擇未種過蔥蒜類或去年經過凍垡的地塊,可以避免病蟲害。

(2)播種和定植時間 播種時間較春季定植的前2天~3天,以便定植時育成標準壯苗。定植後幼苗要經過30天左右才能緩過苗,根系也能恢復正常功能,要求在嚴寒到來前30天左右定植。津京一帶適宜定植期在“立冬”前後,此時的旬平均氣溫4℃~5℃。若定植期過晚,嚴寒來臨前植株沒有緩過苗,根系吸水能力差,常造成冬季幼苗因缺水而枯死。

(3)選苗和定植深度 秋季定植選苗更加嚴格,大地易引起先期抽苔,小苗則難以通過嚴寒的冬季。一般說來,同等大小苗秋栽較春栽抽苔率高,生產中選苗時大苗捨棄不用,小苗留做春栽。秋栽深度較春栽深,以利於通過冬季,即深度為4釐米左右,以不超過五杈股為准。生產中定植深度和鱗莖膨大又相互矛盾,如定植深,鱗莖橫向膨大阻力大,影響生長;定植淺,幼苗難以通過寒冷的冬季。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天津效區菜農採用秋栽打完凍水的每株苗抓一個小土堆,保護根系,等春天來臨時,扒去土堆,減少生長阻力,以促進橫向生長。

(4)秋栽的栽培技術重心——冬季保全苗

①澆凍水:這是秋季定植保全苗的關鍵措施。以前,生產中一般在“小雪”前後澆凍水,地表夜間暗然結冰,白天又融化,水分蒸發嚴格,表土層形成許多裂縫,農民稱為“拔裂子”,風從縫隙中不斷吹入,造成根系受寒而死。現在改成“大雪”前後澆凍水,水完全滲下後,地表凍結不再融化,減少了“拔裂子”現象,也可以覆土或將裂縫趟平。澆凍水量也應注意,以水到地頭為標準,若使過多的水未滲下而凍成冰,幼苗就會受凍害,過少則起不到澆凍水的作用。澆時要選擇晴天中午進行,才能保證水分充分滲入。

②鹽鹼危害:天津地區鹽鹼地多,春季土壤濕潤,水分蒸發快,鹽鹼隨水上移,留在地表,危害幼苗。生產中應儘量避開重鹼地,地要整平,春季提前中耕,切斷堿上移的線路,可避免鹽鹼大量積累在地表,同時也能起到保墒,提高地溫的作用。採用地膜覆蓋也可以減少水分蒸發,阻止鹽鹼上移,避免堿害。

③覆蓋保溫:澆完凍水後,在嚴寒到來之前,畦面鋪些碎豆類秸杆、半腐熟馬糞、亂稻草和塑膠布,均有利於幼苗越冬。

④病蟲害:秋季定植,土壤中病蟲害多,病蟲寄生在植株上越冬,翌年春天造成大量病蟲害。要求在清明前後澆水時隨水灌藥,可防治地下害蟲,避免因根系被咬斷而造成死苗,也可以適當噴殺菌劑,以防治各種真菌病害。

3.直播成苗

直播是我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等部分地區使用的栽培方式,適合砂土和砂質壤土:播種生產田冬季灌凍水造墒,施足底肥,春季整細耙平。春分前後,按15釐米行距開溝,溝深5釐米,撒播,播種量每0.0667公頃(畝)1千克~1.5千克,合上溝,用腳輕輕踩實,澆水。中途地表乾裂,可以再澆水直至苗出來為止。出苗後適當蹲苗,二葉期按株距13釐米~14釐米間苗,進入田間管理,5月份進入植株旺長期,9月份收穫,每0.0667公頃(畝)產量3000千克左右。

(五)定植後田間管理

這個時期是指春栽定植緩苗(秋栽返青)後,到鱗莖膨大成熟時止,適宜溫度15℃~26℃,這是洋蔥生長的關鍵時期,肥水管理要恰當,同時要控制病蟲害。

適時澆水

洋蔥春分(3月中旬)定植緩苗後,或秋季定植春季返青後,到莖葉迅速增長前這個時期稱為植株旺長前期,時間為春分至清明,津京地區室外旬平均氣溫從4℃上升至10℃左右,氣溫較低,儘量少澆水,以增溫保墒為工作中心。秋季定值,“清明”前後澆返青水,注意不能過早,以免影響地溫,也不能太遲,否則造成幼苗缺水,表現為生長緩慢,葉子矮小,葉尖端乾枯,此時不用蹲苗。春季定植,定植時間一般在春分前後,無論土壤墒情如何,均需澆定植水,隔4天~5天澆一次緩苗水,當地表變幹時澆第三次水,然後結合中耕蹲苗,用地膜的此時也蹲苗,當發現洋蔥幼苗外葉呈深綠色,蠟粉增多,葉肉肥厚,心葉顏色變綠時,結束蹲苗,時間一般在15天左右,生產中應根據土壤狀況、雨水情況而異,砂質土蹲苗時間可以短些,粘質或低窪地 稍長些,乾旱地時間稍短些,多雨地區稍長些。蹲苗的目的是促進根系發育,防止秧苗突長,提高植株抗逆能力。

洋蔥結束蹲苗或秋栽返青後,到鱗莖進入膨大期前,稱為植株旺長期。時間從“清明”至“立夏”,此時津京地區外界旬平均氣溫從13℃上升至18℃,日照時數從12小時增加到14小時,適合植株生長。旺長前期結束後,應及時澆水,一般每隔8天~9天澆一次,以見幹見濕、深層土壤經常保持濕潤為原則。植株長到8片~9片功能葉時,再一次進行蹲苗,以促進植株旺長期向鱗莖膨大期轉化,蹲苗時間約為10天左右,鱗莖開始膨大時結束蹲苗。春季定值蹲兩次苗,秋季定植蹲一次苗,這是生產中應注意的。

洋蔥從鱗莖開始膨大,到莖葉倒伏,鱗莖成熟時止,為洋蔥鱗莖膨大期,時間從“立夏”至“夏至”,外界旬平均氣溫津京地區為20℃~26℃,日照時數超過14小時,蹲苗後要及時澆水。由於外界氣溫高,蒸發量大,植株需水較多,以6天~7天澆一次水為宜,以經常保持表層土壤濕潤為原則,千萬不能缺水。

(惠農政策不知道?市場行情不清楚?三農熱點不瞭解?關注河南科技報“新三農”微信公眾號:hnkjbxsn,三農資訊盡在掌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