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哈佛爸爸深度談,不過談的可不是怎樣進哈佛

哈佛爸爸深度談 -主題絕對不是如何説明您的孩子進哈佛

前段時間, 抱著學習的態度去聽某知名升學機構的教育講座, 特邀的家長一上臺就把大寫“哈佛”的T恤衫鋪在講桌前, 然後侃侃而談, 全是她的孩子如何在這個機構的幫助下打敗其他成績更好, 得過大獎的同學, 成功進入哈佛的經驗, 隻字未提她的孩子喜歡什麼, 去哈佛想學什麼, 好象教育的目的就是哈佛的錄取通知書。 聽得我窒息, 和在場近三分之一的家長一起, 沒結束就逃之夭夭了。

這和後來觀看《矽谷回音》組織的 “哈佛爸爸 Edward康一席談” 後如浴春風的清爽簡直是天壤之別,

所以重溫講座錄影, 在這裡把筆記和大家分享。

1. “小草”和“大樹”都可以快樂地成長

康先生用不同實例和在座的家長分享, 每個孩子天生資質不同, 但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愛好, 做家長的需要多細心觀察發現, 因材施教。 有的孩子在學業發展上是小草的種子, 無論父母如何拔苗都長不成“大樹”;有的孩子是大樹的種子, 再惡劣的環境也有樹的枝幹。 父母能改變孩子的很有限, 順其自然, “小草”和“大樹”都有自己的快樂。

這個觀點雖然在我《有機的孩子》一文中多次重複, 但在康先生的育子經驗中卻格外突出。 他的長子, Rong, 天生智力超常, 看東西過目不忘, 7年級時去考SAT已經超越了大多12年級的學生,

高中時還榮獲總統獎和 Westinghouse 科學獎等, 順利被哈佛錄取, 之後又到斯坦福進修MBA, 是時代兒童雜誌(Time for Kids)的最早創始人之一, 後來又憑超人的創意, 交流和組織能力成為比爾蓋茨的 Communication Manager, 他幽默又深刻的退休短片就是Rong一手策劃的。

康先生的次子Pei天生只有一個心室一個心房, 當年出生時醫生曾誠實地解釋類似的嬰兒大多活不過兩歲。 Pei不光身體健康受限制, 經常心絞痛, 而且有嚴重學習障礙, 簡單的數學概念無論怎樣反復講解都有困難理解, 還不喜歡和生人打交道。 Pei在小學時媽媽每晚幫他花很多時間把作業修改整齊, 但和他在課堂上的作業程度大相逕庭。 康先生摒棄傳統的教育模式, 堅持家庭作業能做多少算多少, 學會一點總比媽媽幫著寫完但一點也不理解有意義。

康先生讀遍Pei的每一本課本, 陪他一起學習, 才勉強高中畢業。 康先生發現Pei熱愛寫作, 雖然文法等常出錯誤但想像力豐富, 就鼓勵他多寫作。 36年過去了, Pei已經在亞馬遜上出版了9本書, 每天筆耕不倦, 樂在其中, 找到自己獨特的生活道路。 康先生一再感謝養育Pei的過程教會他很多, 相信如果象Pei這樣先天發育不全的孩子都能生活得這樣快樂, 那其他的孩子如果不快樂不成功, 肯定都是後天造成的。

這種育兒的坦然心態看似簡單, 做起來並不容易。 在“望子成龍”的文化裡, 我看到更多的是“恨鐵不成鋼”的遺憾。 學校心理學工作的關係我接觸很多有學習障礙, 自閉症等的孩子, 同事普遍反映亞裔父母更難接受孩子的評估結果,

這和我們文化中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延續, 而不是獨立的個體不無關係。 如果我們可以象康先生總結的那樣, “孩子一生就和父母相處十幾年, 好好珍惜”, 不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當做為人父母的成績, 才能更坦然地面對成長中的起伏, 更看到孩子的特點。 如果是“鐵”就按“鐵”來打造, 可能成為最優質的“鐵”; 為什麼非要變成“鋼”呢?,

2.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和成就, 要從他們的興趣和欲望著手

康先生強調尊重孩子的欲望, 培養他們生活中的自主感, 將來選擇做自己有熱情的職業, 才是幸福的源泉。 花很大心力去教, 不如用心去觀察, 幫孩子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熱情和目標, 而不是去實現父母的願望。

康先生身邊的親戚朋友中有不少雖然名校畢業, 但喜歡做中學或社區大學老師, 樂在其中, 家長沒有必要逼著他們去追求自己完全沒有欲望去得到的職業或生活方式。 康先生分享他的同學, 被稱作“九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臺灣大師之一”的楊德昌導演, 當初被父母要求去念理工科, 拿到UCLA碩士後把學位寄回家, 告訴父母他們要求的自己完成了, 然後開始投入到自己鍾愛的戲劇學習中。

楊導演有幸堅持, 找到自己的熱愛;還有多少孩子鬱鬱不樂地走著父母設計的生活道路啊。 三月底在矽谷回音周年講座後一位母親氣憤地告訴我她十年級的兒子居然為了游泳隊的活動拒絕參加“科學杯”的訓練, 豈不是撿了芝麻掉了西瓜。我問她孩子喜歡什麼,她回答“就是游泳,為了游泳可以不顧一切”。我說也許他將來就是一位優秀的游泳教練。媽媽看我的眼神好象我是外星人,斬釘截鐵地說:“如果是那樣的結局,我會非常失望!”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能理解這位母親想讓孩子找到更傳統的職業的想法;但一時的失望,總比孩子一生的遺憾好過吧。上周參加多米校友聚會,我和一對MIT姐妹談到去年一位高中畢業生從小熱愛鋼琴,不但彈得好還自己作曲,非常嚮往去大學深造音樂專業,但父母執意要求他申請醫學院。妹妹立刻強烈支持,理由是能成功做到專業音樂家的屈指可數,但能成功做大夫的機率大得多,此父母眼光長遠,愛心可嘉。姐姐則若有所思,遺憾父母不考慮孩子的願望。她接著分享,其實她在中學鍾愛文學,一心想當作家,但父母強迫她學理工,認為家裡講漢語的孩子用英文寫作不可能和英文是母語的人比。十幾年過去了,雖然現在工作薪水很高,但只是生活的工具,沒有熱情。姐姐說一定會給自己兩個孩子探索的空間,不再留下一生的遺憾。另一位在醫院工作的母親也分享,身邊有好幾位斯坦福等名校醫學院畢業的大夫,上班愁眉苦臉,一問都是父母逼著學醫的,看似光鮮的工作成了折磨,這種痛苦和遺憾處理不好會引發許多生理和心理的病變,得不償失。與此相反,我周圍有多位高中老師放棄原來私企的高薪,中年轉行做老師,覺得生命更有價值,樂在其中。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工作和度假一樣快樂,精神和身體都會更健康。

康先生特別指出, 現代社會重視的是那些交流表達能力強的人才,而不是我們華裔傳統的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康先生和他的同學大多都是理工出身,他的觀察是學理工的畢業生絕大多數寫作和表達能力不好,導致事業在35歲左右就到頂了,還有“懷才不遇”的鬱悶,因為他們當年在學校可是頂尖的學生,現實離期待中事業的輝煌差太遠了,不能接受自己。

Rong當年去哈佛時猶豫專業的取捨,高中時他就受著名的Merck公司青睞,曾以基因研究奪得過Westinghouse科學獎,選生化前途無量;但康先生支持他選擇中文。在校期間有大量時間辦雜誌,鍛煉自己的交流和寫作能力,這些都為他將來在時代雜誌社和微軟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在座家長問康先生對“虎媽”的看法時,他坦白地說那是很“愚蠢”的教育方式。背離孩子的興趣去培養的反面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康太太自小顯示音樂天分,但成長的過程中被“逼”著學鋼琴,導致成人後“恨”鋼琴,幾十年從不碰家裡的鋼琴。康先生輔導的年輕一代中還有好幾例被逼出精神疾病的。

3.教育要“以長取勝”,而不是“以短取敗”

康先生觀察到歐裔的孩子也許很多科目都平平,但有一項突出,那他的父母就會強調那個強項,全力培養,孩子則自信滿滿。但亞裔的傳統教育方式常常背道而馳,象他的侄女,能歌善舞,寫作畫畫都很優秀,就是數學不好;那父母就把她課後80%以上的精力花在補習數學上,結果是孩子不但數學依舊平平,還對學習失去信心。

我在高中工作時每年都有優秀的學生因一門功課低於A,喪失角逐Valedictorian的資格而沮喪,甚至發生過激情緒反應。包括我自己讀高中時也不理解為什麼偏科,數學花再多的時間考試也就是80幾分,高考時還因對數學的恐懼心理考得比平時更差,本科只去了二類大學。(後來才發現因禍得福,造就了現在的自己,那是另一個話題了。)工作十幾年後才清楚地認識到,按認知能力的發展規律,能輕鬆地門門全A的學生是極少見的,偏科其實正常。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花最多的時間在自己最薄弱的課程上試圖提高到A是本末倒置,不如把同樣的精力放在自己最喜歡的科目上做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或最有興趣的活動上做最有創意的領導,體現自己獨特的價值。小學到高中的13年是人生中唯一一個要求什麼都學的階段,大學到成人,我們只需要一門精進並熱愛就可以了。沒人會追問IT專家高中時歷史課成績多少,更沒人感興趣考古專家為什麼物理會掛課。(《名校情節》一篇裡有更多探討。)

著名的伊利諾依洲"狀元"研究從1981年開始跟蹤調查81位各高中的Valedictorian14年,其中46位女生,35位男生,發現他們上學時成績傲人但成人後在工作崗位並無突出成就。大部分從事傳統職業,如會計,醫生,律師,工程師,護士和老師。一位成為詩人,另一位是社會活動家(social justice activist)。四位沒有完成大學,還有五位女生是全職媽媽(其中兩位有碩士學位,兩位有博士學位)。研究者14年中收集了11,000多頁的採訪記錄, 結論是: 頭名狀元天資聰明,循規蹈距,勤奮好學,上課如魚得水但缺乏創意,不是改變世界的領袖, 原因就在於沒有發現並投入到自己最有熱情的一行 “they've never been devoted to a single area in which they put all their passion”。

感謝康先生深刻的分享,以自己幾十年的經驗提醒亞裔父母,教育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而不是去實現我們的願望。哈佛等名校雖好,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更不是教育的終點。找到適合孩子個性和長處的專業和學校,幫他們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做自己熱愛的職業,才是一生幸福的源泉。

豈不是撿了芝麻掉了西瓜。我問她孩子喜歡什麼,她回答“就是游泳,為了游泳可以不顧一切”。我說也許他將來就是一位優秀的游泳教練。媽媽看我的眼神好象我是外星人,斬釘截鐵地說:“如果是那樣的結局,我會非常失望!”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能理解這位母親想讓孩子找到更傳統的職業的想法;但一時的失望,總比孩子一生的遺憾好過吧。上周參加多米校友聚會,我和一對MIT姐妹談到去年一位高中畢業生從小熱愛鋼琴,不但彈得好還自己作曲,非常嚮往去大學深造音樂專業,但父母執意要求他申請醫學院。妹妹立刻強烈支持,理由是能成功做到專業音樂家的屈指可數,但能成功做大夫的機率大得多,此父母眼光長遠,愛心可嘉。姐姐則若有所思,遺憾父母不考慮孩子的願望。她接著分享,其實她在中學鍾愛文學,一心想當作家,但父母強迫她學理工,認為家裡講漢語的孩子用英文寫作不可能和英文是母語的人比。十幾年過去了,雖然現在工作薪水很高,但只是生活的工具,沒有熱情。姐姐說一定會給自己兩個孩子探索的空間,不再留下一生的遺憾。另一位在醫院工作的母親也分享,身邊有好幾位斯坦福等名校醫學院畢業的大夫,上班愁眉苦臉,一問都是父母逼著學醫的,看似光鮮的工作成了折磨,這種痛苦和遺憾處理不好會引發許多生理和心理的病變,得不償失。與此相反,我周圍有多位高中老師放棄原來私企的高薪,中年轉行做老師,覺得生命更有價值,樂在其中。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工作和度假一樣快樂,精神和身體都會更健康。

康先生特別指出, 現代社會重視的是那些交流表達能力強的人才,而不是我們華裔傳統的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康先生和他的同學大多都是理工出身,他的觀察是學理工的畢業生絕大多數寫作和表達能力不好,導致事業在35歲左右就到頂了,還有“懷才不遇”的鬱悶,因為他們當年在學校可是頂尖的學生,現實離期待中事業的輝煌差太遠了,不能接受自己。

Rong當年去哈佛時猶豫專業的取捨,高中時他就受著名的Merck公司青睞,曾以基因研究奪得過Westinghouse科學獎,選生化前途無量;但康先生支持他選擇中文。在校期間有大量時間辦雜誌,鍛煉自己的交流和寫作能力,這些都為他將來在時代雜誌社和微軟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在座家長問康先生對“虎媽”的看法時,他坦白地說那是很“愚蠢”的教育方式。背離孩子的興趣去培養的反面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康太太自小顯示音樂天分,但成長的過程中被“逼”著學鋼琴,導致成人後“恨”鋼琴,幾十年從不碰家裡的鋼琴。康先生輔導的年輕一代中還有好幾例被逼出精神疾病的。

3.教育要“以長取勝”,而不是“以短取敗”

康先生觀察到歐裔的孩子也許很多科目都平平,但有一項突出,那他的父母就會強調那個強項,全力培養,孩子則自信滿滿。但亞裔的傳統教育方式常常背道而馳,象他的侄女,能歌善舞,寫作畫畫都很優秀,就是數學不好;那父母就把她課後80%以上的精力花在補習數學上,結果是孩子不但數學依舊平平,還對學習失去信心。

我在高中工作時每年都有優秀的學生因一門功課低於A,喪失角逐Valedictorian的資格而沮喪,甚至發生過激情緒反應。包括我自己讀高中時也不理解為什麼偏科,數學花再多的時間考試也就是80幾分,高考時還因對數學的恐懼心理考得比平時更差,本科只去了二類大學。(後來才發現因禍得福,造就了現在的自己,那是另一個話題了。)工作十幾年後才清楚地認識到,按認知能力的發展規律,能輕鬆地門門全A的學生是極少見的,偏科其實正常。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花最多的時間在自己最薄弱的課程上試圖提高到A是本末倒置,不如把同樣的精力放在自己最喜歡的科目上做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或最有興趣的活動上做最有創意的領導,體現自己獨特的價值。小學到高中的13年是人生中唯一一個要求什麼都學的階段,大學到成人,我們只需要一門精進並熱愛就可以了。沒人會追問IT專家高中時歷史課成績多少,更沒人感興趣考古專家為什麼物理會掛課。(《名校情節》一篇裡有更多探討。)

著名的伊利諾依洲"狀元"研究從1981年開始跟蹤調查81位各高中的Valedictorian14年,其中46位女生,35位男生,發現他們上學時成績傲人但成人後在工作崗位並無突出成就。大部分從事傳統職業,如會計,醫生,律師,工程師,護士和老師。一位成為詩人,另一位是社會活動家(social justice activist)。四位沒有完成大學,還有五位女生是全職媽媽(其中兩位有碩士學位,兩位有博士學位)。研究者14年中收集了11,000多頁的採訪記錄, 結論是: 頭名狀元天資聰明,循規蹈距,勤奮好學,上課如魚得水但缺乏創意,不是改變世界的領袖, 原因就在於沒有發現並投入到自己最有熱情的一行 “they've never been devoted to a single area in which they put all their passion”。

感謝康先生深刻的分享,以自己幾十年的經驗提醒亞裔父母,教育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而不是去實現我們的願望。哈佛等名校雖好,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更不是教育的終點。找到適合孩子個性和長處的專業和學校,幫他們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做自己熱愛的職業,才是一生幸福的源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