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因學生反響不好,武大停掉3門課!是該深入瞭解這種操作了

新聞連結:

大學教師課講得好不好, 誰說了算?學生。 課程反響不好怎麼辦?停掉!昨日, 記者在武漢大學各院系官網上看到一則公告, 近日學校搞驗收, 有3門課程將被停掉。

該校學工部負責人趙菊珊介紹, 開課1年後, 學校教務部要進行中期檢查, 全面考察教學品質、學生評價、課程建設。 教師得呈交報告, 中期考察不過關, 課程就得延期驗收。 一旦到了驗收期, 來自各院系的18位教學能手組成的督導團會“上門”聽課, 隨機給學生髮調查問卷, 結合學生“網上評教”的結果, 發出“最後通牒”。

據瞭解, 該校對2006年度立項的通識教育課程進行驗收,

有70門課程通過驗收, “攝影藝術與攝影流派”“談醫論藥”“大學生健康與保健”等3門課程驗收不合格。 趙菊珊分析, 有些科研能力很強的名教授, 因上課時間少, 課程最終被“斃掉”;還有些課程專業化過強, 學生反映聽不懂、不願選, 遠離了“通識”的初衷, 也“下了課”。 (《長江日報》, 2017-10-18)

傳統的學生評教通常都在期末進行, 但在學期結束後再將資訊傳達給教師往往有一定滯後性, 至少對當前學期上課的學生來說是無法從中獲益的。 為解決這個問題, 北師大從2006年開始實施“過程評價”, 讓學生評教貫穿學期始終。

學生評教不只在期末

從1984年使用對教師教學的簡單品質評價作為衡量教師教學的參考依據開始, 北京師範大學(以下簡稱“北師大”)就在國內高校學生評教工作開展中扮演起了“急先鋒”的角色。

2004年, 學校學生網上評教系統的研發與投入使用, 又讓該校成為國內最早一批改變傳統紙質評教模式的高校。

其實就在北師大率先實現學生評教向數位化和資訊化轉變的兩年後, 學校又在評教理念上進行了革新。 傳統的學生評教通常都在期末進行, 但在學期結束後再將資訊傳達給教師往往有一定滯後性。 如果某位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存在問題卻不能及時發現, 也就不能及時調整、改進教學, 這至少對當前學期上課的學生來說是無法從中獲益的。 考慮到這個問題, 2006年北師大提出了“發展性評教”這一理念, 將學生評教分為學期末進行的終結評價,

以及貫穿整個學期的過程評價兩部分。 前者主要為教師總結教學經驗, 反思和改進教學提供重要參考;後者則承擔起讓教師及時瞭解學生學習狀況和學習需求的責任。 “網上評教系統的推出無疑也為過程評價的實施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教師可以借助網路快速、便捷地收集學生的回饋資訊。 ”北師大教務處品質控制科科長譚軍華在談到學校開展過程評價的初衷時補充道。

過程評價怎麼評?

北師大的過程評價在2006年10月正式推出。 現在, 每學期的第3到第13周, 學生都被邀請登錄網上評教系統, 為所上課程及其教師“提意見”。 為什麼過程評價要從第3周開始?這與該校的課程開設流程有關。

在北師大,

每學期的前兩周是“選課周”,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聽課體驗自由選課、退課。 兩周過後, 如果有課程不能達到開課要求, 如選課人數不足10人就不能繼續開課。 換言之, 一個學期會開設哪些課程在第3周會基本確定。 在隨後為期11周的過程評價中, 學生可隨時針對課程教學提交意見, 且不限次數。 教師也可以隨時上網查看學生提交的意見。

與期末評教中通常讓學生為課程及教師打分不同, 北師大課堂教學品質過程評價問卷共設9道開放式問題。 教師教學突出的優點是什麼?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編排有什麼意見與建議?……這些問題均經過精心設計, 側重于詢問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體驗及改進意見。 有著多年學生評教工作經驗的譚軍華表示, 如此設計過程評價問卷, 一方面希望給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 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為教師教學提供回饋資訊, 這樣才有助於教師歸類統計分析授課問題出在哪裡, 及時作出相應調整。 而且過程評價不是強制性的, 學生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沒有意見就不用提。

連結:

北師大課堂教學品質過程評價問卷設置的9道問題:

1.你認為教師教學突出的優點是什麼?

2.談談你對教師的教學態度的看法。

3.談談你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編排的意見與建議。

4.你對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看法是什麼?

5.你對該課程的課堂設計、組織與管理有什麼意見和建議?

6.你對本課程的教學保障(設備/硬體條件)有什麼意見和建議?

7.你對教材與參考書的選擇與使用有什麼看法?

8.目前的教學進度與教學安排是否一致?

9.你對學習本課程是否感興趣?

學生積極性不高怎麼辦?

評教全憑自願,需要回答的問題也不是點幾下滑鼠就能完成,這種評價方式會不會導致參與過程評教的學生人數不多?譚軍華科長直言不諱地表示,這個問題的確存在,這也是過程評價設計之初考慮過的問題。不過經過權衡之後學校認為,如果對學生做出限制的話,可能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不會太高,收集的想法也不一定真實。

學生參與度不高是目前過程評價開展尚未達到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如何能讓學生的回饋更具價值也是學校正在思考的問題。雖然在問卷設計時曾希望通過設置開放式問題讓學生盡可能詳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回饋的意見信息量還不是很大。另外,如果任課教師不能做到及時查看評教結果,那麼也就談不上根據評教結果及時改進教學,如此一來過程評價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針對以上提到的問題,教務處近幾年也不斷嘗試多種改進工作方法。比如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務處在開學初便通過學院向學生發出邀請,積極參與評教。去年教務處又做了一個小小的探索,製作了形式較為新穎的資訊推送介面,利用微信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在一個學期的第4、8、12、16周,分四次由學校微信公眾號將相關資訊推送給學生。與此同時,相關教師也會將該資訊轉發到朋友圈、學生的QQ群裡面,學生之間也會互相轉發。

想要提高學生回饋的含金量?不妨嘗試給認真填答問卷的學生一點激勵。從去年開始,教務處推出一個“評教也有大禮相送”的活動:參與過程評價的學生將參與評教的內容截屏,郵件發送給教務處指定教師。到學期末時,教務處從裡面挑出60位提交評價品質較高的學生,向他們贈送充電寶、U盤等精美小禮品作為獎勵。經過兩個學期的嘗試,雖然這個小小的舉動尚未給學生參與度帶來明顯提升,但積極的一面是已經有越來越多參加過活動並贏得了獎品的學生,今年主動加入到宣傳評教的隊伍中。

另外,對學生過程評價系統的升級、完善也是未來學校考慮做的事情。比如在功能設計方面,教務處在與師生的溝通中瞭解到,目前過程評價系統只能做到學生發言,教師查閱,無法實現即時互動。如果教師不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的意見給予及時回饋,就會給學生一種自己的意見並未受到足夠重視的“錯覺”。再如在評教系統介面設計方面,由於目前整個學生評教系統屬於教務系統的一部分,系統介面風格設計與後者保持統一,對大學生來說可能有些死板,不具吸引力。譚軍華認為,如果能在這些方面進一步完善,相信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能夠進一步提高。

給教師為自己“說話”的機會

學生評教是學生對任課教師一個學期教學工作品質的回饋,但這些評價是否符合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暢所欲言”,北師大教師也有為自己“說話”的機會。每個新學期開始以後,教務處會對上一學期的學生評教結果進行匯總整理,並回饋給相應教師,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的結果均包括在內。任課教師需對評教結果進行確認,終結評價分數是否合理?評分偏高,還是偏低?過程評價學生提出的意見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如果對學生評教結果不認可,可在學生評教回饋表上填寫意見或說明,學校再針對具體問題具體解決。譚軍華表示,讓教師對學生評教的結果進行回饋,更重要的目的還是督促每一位元老師關注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這樣有助於讓教學改進工作落到實處。

在針對教師個人的第一輪回饋結束後,教務處還會請各院系對評教結果做第二輪回饋。一方面,院長有義務瞭解全院教師的教學品質。另一方面,由於按照學校的規定,評教結果被系統歸檔後將不能被隨意修改,出於對各院系及教師個人意見的尊重,相關教學負責人需判斷評教結果是否可以被歸檔、留存。根據譚軍華的介紹,目前有兩類情況會因其評價結果可能不具有可靠性,可被申請不作保留。一是臨時代課2次及以下的任課教師,可以申請不保留評教結果。如果該教師下學期有可能因為課程調整擔任這門課程的教師,院系也需要瞭解這名教師的情況,也可以申請保留。二是參評學生人數少於10人且參評率低於60%的課程評教結果,任課教師也可以申請不被歸入檔案。

學生評教在教師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一些教師談到“評教”會心生顧慮,很大程度是擔心不好的評教結果將對自己的職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更何況過程評價本身就是請學生給教師提意見。如何消除可能存在于教師心中的這個“心結”?

譚軍華表示,學校將過程評價的“角色”定義為教學過程中架在師生之間的溝通橋樑,教師可借助這個管道收集資訊,改進教學,其結果不會被用於教師獎懲,更不會對教師職位晉升產生影響。相較而言,終結評價在學校教師管理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更大。

和很多高校的期末評教類似,北師大的終結評價也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選擇題,學生需根據問題對課程和教師進行5分制的打分;第二部分是開放式題目,學生可用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目前,除了每學期初各院系在收到學生評教結果後,要對學生評教低於3.5分的課程進行分析,組織專家瞭解相關情況,提出改進措施外,該校終結評價的結果還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校每年會綜合統籌現有的人才培養一般業績獎勵經費,並適當增加經費投入額度。

學校設置了對院系學生培養績效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作為經費分配的重要依據。學生評教結果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調控指標。

二是在教師申報教學類的獎項時,學生評教結果會作為一項參考因素。

三是在教師評定職稱時,學生評教結果會被列作參考項。如果一位元老師連續兩年評教分數低於3.5分,就可能失去晉升的資格。

最後譚軍華特別強調,評教的最終目的還是為教師提供學生回饋資訊,改進教學。提升學校教學品質才是學生評教結果最大價值所在。

如需瞭解麥可思教學教務相關服務,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聯繫我們。

學生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沒有意見就不用提。

連結:

北師大課堂教學品質過程評價問卷設置的9道問題:

1.你認為教師教學突出的優點是什麼?

2.談談你對教師的教學態度的看法。

3.談談你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編排的意見與建議。

4.你對教學方法與手段的看法是什麼?

5.你對該課程的課堂設計、組織與管理有什麼意見和建議?

6.你對本課程的教學保障(設備/硬體條件)有什麼意見和建議?

7.你對教材與參考書的選擇與使用有什麼看法?

8.目前的教學進度與教學安排是否一致?

9.你對學習本課程是否感興趣?

學生積極性不高怎麼辦?

評教全憑自願,需要回答的問題也不是點幾下滑鼠就能完成,這種評價方式會不會導致參與過程評教的學生人數不多?譚軍華科長直言不諱地表示,這個問題的確存在,這也是過程評價設計之初考慮過的問題。不過經過權衡之後學校認為,如果對學生做出限制的話,可能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不會太高,收集的想法也不一定真實。

學生參與度不高是目前過程評價開展尚未達到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如何能讓學生的回饋更具價值也是學校正在思考的問題。雖然在問卷設計時曾希望通過設置開放式問題讓學生盡可能詳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回饋的意見信息量還不是很大。另外,如果任課教師不能做到及時查看評教結果,那麼也就談不上根據評教結果及時改進教學,如此一來過程評價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針對以上提到的問題,教務處近幾年也不斷嘗試多種改進工作方法。比如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務處在開學初便通過學院向學生發出邀請,積極參與評教。去年教務處又做了一個小小的探索,製作了形式較為新穎的資訊推送介面,利用微信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在一個學期的第4、8、12、16周,分四次由學校微信公眾號將相關資訊推送給學生。與此同時,相關教師也會將該資訊轉發到朋友圈、學生的QQ群裡面,學生之間也會互相轉發。

想要提高學生回饋的含金量?不妨嘗試給認真填答問卷的學生一點激勵。從去年開始,教務處推出一個“評教也有大禮相送”的活動:參與過程評價的學生將參與評教的內容截屏,郵件發送給教務處指定教師。到學期末時,教務處從裡面挑出60位提交評價品質較高的學生,向他們贈送充電寶、U盤等精美小禮品作為獎勵。經過兩個學期的嘗試,雖然這個小小的舉動尚未給學生參與度帶來明顯提升,但積極的一面是已經有越來越多參加過活動並贏得了獎品的學生,今年主動加入到宣傳評教的隊伍中。

另外,對學生過程評價系統的升級、完善也是未來學校考慮做的事情。比如在功能設計方面,教務處在與師生的溝通中瞭解到,目前過程評價系統只能做到學生發言,教師查閱,無法實現即時互動。如果教師不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的意見給予及時回饋,就會給學生一種自己的意見並未受到足夠重視的“錯覺”。再如在評教系統介面設計方面,由於目前整個學生評教系統屬於教務系統的一部分,系統介面風格設計與後者保持統一,對大學生來說可能有些死板,不具吸引力。譚軍華認為,如果能在這些方面進一步完善,相信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能夠進一步提高。

給教師為自己“說話”的機會

學生評教是學生對任課教師一個學期教學工作品質的回饋,但這些評價是否符合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暢所欲言”,北師大教師也有為自己“說話”的機會。每個新學期開始以後,教務處會對上一學期的學生評教結果進行匯總整理,並回饋給相應教師,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的結果均包括在內。任課教師需對評教結果進行確認,終結評價分數是否合理?評分偏高,還是偏低?過程評價學生提出的意見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如果對學生評教結果不認可,可在學生評教回饋表上填寫意見或說明,學校再針對具體問題具體解決。譚軍華表示,讓教師對學生評教的結果進行回饋,更重要的目的還是督促每一位元老師關注學生對自己的評價,這樣有助於讓教學改進工作落到實處。

在針對教師個人的第一輪回饋結束後,教務處還會請各院系對評教結果做第二輪回饋。一方面,院長有義務瞭解全院教師的教學品質。另一方面,由於按照學校的規定,評教結果被系統歸檔後將不能被隨意修改,出於對各院系及教師個人意見的尊重,相關教學負責人需判斷評教結果是否可以被歸檔、留存。根據譚軍華的介紹,目前有兩類情況會因其評價結果可能不具有可靠性,可被申請不作保留。一是臨時代課2次及以下的任課教師,可以申請不保留評教結果。如果該教師下學期有可能因為課程調整擔任這門課程的教師,院系也需要瞭解這名教師的情況,也可以申請保留。二是參評學生人數少於10人且參評率低於60%的課程評教結果,任課教師也可以申請不被歸入檔案。

學生評教在教師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一些教師談到“評教”會心生顧慮,很大程度是擔心不好的評教結果將對自己的職業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更何況過程評價本身就是請學生給教師提意見。如何消除可能存在于教師心中的這個“心結”?

譚軍華表示,學校將過程評價的“角色”定義為教學過程中架在師生之間的溝通橋樑,教師可借助這個管道收集資訊,改進教學,其結果不會被用於教師獎懲,更不會對教師職位晉升產生影響。相較而言,終結評價在學校教師管理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更大。

和很多高校的期末評教類似,北師大的終結評價也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選擇題,學生需根據問題對課程和教師進行5分制的打分;第二部分是開放式題目,學生可用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目前,除了每學期初各院系在收到學生評教結果後,要對學生評教低於3.5分的課程進行分析,組織專家瞭解相關情況,提出改進措施外,該校終結評價的結果還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校每年會綜合統籌現有的人才培養一般業績獎勵經費,並適當增加經費投入額度。

學校設置了對院系學生培養績效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作為經費分配的重要依據。學生評教結果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調控指標。

二是在教師申報教學類的獎項時,學生評教結果會作為一項參考因素。

三是在教師評定職稱時,學生評教結果會被列作參考項。如果一位元老師連續兩年評教分數低於3.5分,就可能失去晉升的資格。

最後譚軍華特別強調,評教的最終目的還是為教師提供學生回饋資訊,改進教學。提升學校教學品質才是學生評教結果最大價值所在。

如需瞭解麥可思教學教務相關服務,請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聯繫我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