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扶貧」種下“猴頭菇” 久安村民嘗“甜頭”

“今年8月出菇以來, 我們已賣出去了1000多斤猴頭菇, 收入了3萬多塊錢。 上個月6號, 第一批線上銷售就迎來了‘開門紅’, 當天就收到了22個訂單。 現在, 光是電商平臺, 平均每天能發10多單呢!”日前, 提起初見效益的村集體經濟時, 花溪區久安鄉打通村生態農業合作社猴頭菇種植基地負責人蔡長峰高興地說, “前段時間, 我們在金陽會展城展銷兩天就收入了1萬多元。 ”

近年來, 為大力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優化農業產業佈局, 實現農業轉型升級, 增加綠色產品供給, 讓群眾享有更多改革紅利,

花溪區在抓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中, 結合扶貧攻堅“大比武”工作的安排部署, 認真落實“大扶貧、大資料、大生態”發展戰略, 通過轄區各鄉鎮特色優勢產業的大發展, 打造都市現代農業的“升級版”, 以推動綠色農產品實現“泉湧”發展, 將林下食用菌種植產業作為久安鄉繼“茶產業”之後的又一支柱產業進行打造。

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中, 久安鄉採取“領導帶動、部門聯動、幹部行動”的工作模式, 由鄉領導、包村部門、村幹事協作制定“一村一策”, 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 選定以打通村為試點, 種植“綠色健康、天然有機、營養養生”的猴頭菇, 發展高端綠色農業, 讓“百姓富、生態美”落地生根。

“我們久安通過幾年的努力, 完成了從挖煤到種茶的轉變。 現在打通村有5000多畝林地, 經專家論證, 可用於菌類種植的林地有2000畝。 ”蔡長峰說, 從2015年起, 他們先後試種了平菇、鮑魚菇、猴頭菇等林下食用菌11100余個菌包, 目前, 林下食用菌迴圈經濟體系的建設已初獲成功, “這次打通村的菌包原材料採取稻草、玉米芯等農業廢棄物, 菌包廢棄後還可以轉化為生物肥料被再次利用, 避免了以往田間地頭焚燒秸稈而產生的空氣污染。 現在, 基地已有2萬棒猴頭菇, 到年底, 可達5萬棒, 產量可達3萬斤左右, 預計產值近100萬元。 ”

圖為村民正在採摘猴頭菇

對於林下食用菌種植產業的前景, 蔡長峰信心滿滿地說, 下一步, 他們還將逐步擴大發展猴頭菇為代表的林下食用菌種植面積, 並繼續探索低收入困難戶入股參與食用菌種植的模式, 帶動全村700多戶村民參與種植, “截至目前, 除了打通村外, 在全鄉7個村中, 還有久安村、鞏固村和小山村三個村也在發展食用菌種植, 成品菇全部都由我們合作社負責回收銷售,

以保證每一位種植戶都能有收益。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