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的辛德勒,用簽證解救數千猶太人,難民後裔為他建紀念碑

文 | 楊揚

1938 年, 11 月9 日至10 日淩晨, 納粹德國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的暴行拉開了序幕。 他們對猶太人的住宅、工廠、教堂、學校進行野蠻的打砸搶燒, 超過7000 家商店被毀, 奧地利更是有94 家之多的猶太會堂被破壞。 被砸碎的玻璃在暗夜中泛著寒光, 猶如點點水晶, 這個人類歷史上黑暗的午夜便有了一個與事實極不相稱的名字“水晶之夜”。

此時, 英國政府限制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 美國政府拒絕向猶太人開放阿拉斯加, 所有西方國家對猶太人的同情都只停留在口頭層面。 此時, 上海這座不需要簽證的城市, 成為他們最後的救命稻草。

於是3 萬多猶太難民湧入上海, 上海的難民收容所、基督教青年會等慈善機構和教會機構紛紛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何鳳山, 他無懼納粹壓力, 發放簽證給數千猶太人逃生上海, 被譽為“中國的辛德勒”

在當時救助猶太難民的中國人中,

有一人不得不提, 他就是何鳳山。 1938 年德奧合併時, 奧地利的猶太人總數位居歐洲第三, 這些猶太人大多居住在維也納。 在中國駐維也納總領館任一等秘書的何鳳山先生,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和猶太民族結下了生命之緣。

1938 年“水晶之夜”的第二天, 他辦好了好友羅森堡一家去往上海的簽證, 卻得知羅森堡在前一夜被党衛軍抓進集中營。 他來到羅森堡家, 羅森堡的妻子傷心欲絕。 正當兩人商量對策之計, 党衛軍開始了第二次搜查, 想確保沒有青壯勞力成為漏網之魚。 強行闖入的党衛軍士兵在客廳看到了正襟危坐的何先生, 盛氣淩人地問:“你是誰?”何先生不緊不慢地鎮定而又不屑的答道:“我是這家主人的朋友。

”党衛軍氣急敗壞地威脅何先生離開, 何先生則憤慨地表示:“這家主人不回來, 我是不會離開的。 ”這時, 羅森堡的太太回到客廳, 趕緊跟党衛軍解釋說這位先生是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 党衛軍士兵悻悻地說:“你不早點告訴我!”

第二天, 納粹將羅森堡放了回來, 羅森堡一家拿著何鳳山先生辦理的簽證前往上海, 逃過了在歐洲的苦難。 此後, 何鳳山為約2000-4000 名奧地利猶太人發放了前往上海的簽證。

1946 年, 上海市虹口區猶太難民營的廚房, 簡單的器物後面蘊含著生命的希望與力量

上海當時是日占區, 根本不需要簽證, 為什麼何鳳山還會發放這樣的簽證呢?原因很簡單, 入易出難。 雖然上海不需要簽證進入, 但納粹卻只有看到接收地證明才對猶太人放行, 簽證就是最好證明。

很多猶太人拿著去上海的簽證證明自己有接受地後轉而前往巴勒斯坦, 他們告訴英國當局去上海要取道巴勒斯坦, 便從此定居下來。 也有很多猶太人去了美國和其他國家。 那時的中國駐維也納總領館平均每月簽發500 個簽證,

有時更多達900 個每月。

2001 年, 以色列政府向何鳳山先生追授“國際正義人士”榮譽。 為感謝中國人民的無私援救, 猶太難民及其後裔要求在虹口建一塊紀念碑, 表達他們的感激, 1994 年, 這一願望終於實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