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京杭大運河畔的湖、寺、橋、閘、倉

京杭大運河, 全長1797公里, 開鑿於春秋, 竣工于隋朝, 疏通於明清, 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

什刹海, 由前海、後海、西海三個自西北向東南連續排列的弓形湖泊組成。 元代時, 什刹海作為大運河北方終點, 是北京城內重要的漕運碼頭。 來自全國各地的物資商貨集散於此, 使之成為元大都城中最為繁華的鬧市。

萬壽寺, 位於高梁河廣源閘西側, 原稱聚瑟寺, 建於唐朝。 光緒初年曾毀於大火, 之後成為菜圃, 到光緒二十年重修萬壽寺作為行宮, 連菜圃一起圈入。 同時萬壽寺作為北京藝術博物館,

館內收藏各類古代藝術品5萬餘件。

萬寧橋, 又稱後門橋、地安橋, 是坐落於北京城中軸線上的一座橋, 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 元代時, 忽必烈把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修到了今天的積水潭, 而這座萬寧橋正是京杭大運河最北邊的一個閘口, 進入北京城的漕運船隻必須通過這裡。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的通惠河不僅是忽必烈下旨修建, 而且通惠河的名字也是忽必烈在萬寧橋上起的。

大通橋, 又稱“東便門橋”, 此橋建於明嘉靖年間, 清康熙時重建。 明清兩代, 南方的漕船北上, 到達通州張家灣, 在張家灣卸下漕糧。 之後或繼續沿通惠河西行, 到東便門大通橋碼頭, 甚至直抵朝陽門碼頭。 東便門及大通橋附近的水系, 是元明清三代城市水網的樞紐,

它東連通惠河, 向北是西護城河, 向南是外城護城河, 向西是前三門護城河。

平津閘, 是京杭大運河通惠河段上唯一保存下來的漕運碼頭遺址。 當時郭守敬主持開鑿通惠河時, 由於河道地勢西高東低, 京城至通州落差約二十米, 且上游水源不足, 為了使河道能存住水方便行船, 郭守敬便派人從東便門附近的大通橋至通州修建了五座閘口, 平津閘便是其中一閘。 本閘口附近還先後建起龍王廟和將軍廟, 同平津閘一起被稱作“一閘兩廟”。

南新倉作為大運河古跡, 是明清兩代京都儲藏皇糧、俸米的皇家官倉, 至今有600餘年的歷史。 南新倉現保留古倉廒9座, 是全國僅有, 北京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倉廒。

直至今天, 它依然守望在昔日皇城之東沿。 通惠河的開浚, 大大促進了京城倉儲事業的發展。 以前供應京師的較大糧倉大多建在距離京城50餘裡的通州, 自從通惠河開浚後, 京城中陸續建起了一批規模宏大的糧倉。 南新倉的前身——北太倉就是當時京城糧倉中的一個。 據《北京日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