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百度要量產無人駕駛公車?(針對特定場景的)

總體而言, 現階段的無人駕駛巴士更多的是活躍在相對封閉及簡單的路段, 如大學校園、公園、機場等地區。 相較于普通乘用車而言, 對於無人駕駛巴士安全性的考量要更為嚴格。

本文共計2377字, 閱讀時間4分鐘。

記者 | 薛星星 蔡浩爽

編輯 | 趙力

繼7月5日李彥宏開著無人駕駛汽車上五環跨車道行駛被交警diss後, all in 人工智慧的百度在昨天又有了一個大動作:宣佈將與金龍客車攜手, 在2018年7月量產無人駕駛公車。 what?!公交司機真的要失業了?小表妹以後能坐著無人駕駛公車上下班了?事情好像沒那麼簡單。

李彥宏在WSJ D.Live全球科技大會上表示, 通過今年推出的阿波羅(Apollo)開源自動駕駛平臺, 百度押注無人駕駛汽車行業。 此外, 百度昨日在官方管道公佈, 與金龍客車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決定於2018年實現商用級無人駕駛微循環車的小規模量產及試運營。 百度方面表示, 此次發佈的微型迴圈車可實現特定場景下的完全無人駕駛。

並稱, 此次合作意味著國內首款無人駕駛巴士量產。

什麼是“特定場景”?可能是封閉園區接駁車, 可能是機場擺渡車, 也可能是公園遊覽車。 對此, 百度方面未給出更多解釋。

這是百度自推出Apollo計畫以來, 與合作廠商推出的第一個量產的無人駕駛汽車。 此前, 百度在今年4月19日宣佈開放自動駕駛平臺, 以吸引開發者與其合作, 使用百度開發的軟體系統。

百度將之命名為Apollo計畫, 希望借此來擴大自己在無人駕駛領域的影響力。 百度集團總裁兼COO陸奇將其比作是自動駕駛的安卓系統。 媒體報導稱, 借助百度Apollo 1.0的開放能力, 只需3天就能將普通汽車改裝成一輛循跡自動駕駛汽車。

1

特定場景下的無人駕駛微型車

事實上, 百度所推出的Apollo計畫在業內並非一片叫好之聲。 在Apollo計畫發佈之初, 曾有50餘家汽車初始合作商, 然而, 真正使用百度軟體系統的卻並不多見。 多數廠商並不願意將資料開放給他人, 業內對其“三天開發一台無人車”的安全性也持有懷疑態度。

此次百度與金龍客車提前量產的無人駕駛微循環車, 更像是對Apollo計畫懷疑之聲的回擊。

雙方在簽約儀式上公佈了這台即將量產的無人駕駛微循環車的外觀設計, 並表示其定位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出行問題。 在簽約儀式上, 雙方並未透露具體的量產規模。

百度除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外, 還參與了包括整體車輛外觀與內飾、人車交互系統、特定場景需求架構、微循環車特定自動駕駛系統等設計環節。

但在簽約儀式上, 雙方只是放出了這輛無人駕駛迴圈車的效果圖, 對於該車的可承載人數、續航里程及核心參數都未進行披露。

這並非百度Apollo計畫的首個落地產品。 此前, 百度曾與智行者合作在北京某園區試運營了一台低速無人駕駛掃路機。

但總體來說比較雞肋, 和之前京東在人民大學試運營的無人快遞車類似, 噱頭大於實際意義。

此次與百度合作的金龍客車是國內客車領域的佼佼者, 在百度Apollo計畫發佈之初就已加入。 百度在今年9月20日舉行的Apollo 1.5發佈會上曾透露, 金龍中巴借助Apollo 1.0已經能夠實現平穩自動循跡駕駛及流暢控制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 這已經是百度和金龍客車推出的第二代無人駕駛微循環車, 但第一代車輛似乎並未對外公佈。 此前, 也未有該迴圈車進行路測的消息傳出。

今年7月初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 為更好地展示Apollo阿波羅自動駕駛開放平臺, 百度創始人兼董事長李彥宏曾親自上陣, 把百度與博世共同打造的自動駕駛車輛開上北京五環高速。

視頻流出後,公眾對百度無人車在行駛途中跨車道行駛、虛線並線等行為發出質疑,同時引發對無人駕駛車輛在正常道路行駛的合法性的討論。

此後,北京交警回應稱,公安交管部門支援無人駕駛技術創新,但應當依法、安全、科學進行。對於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行為,公安交管部門將依法予以查處。

(我們曾經報導過:百度的中國式無人駕駛和無人駕駛的中國式困境,點擊文章來看詳情~)

2

早已上路的無人駕駛巴士

相較于無人駕駛在乘用車上落地的種種限制,無人駕駛在商用領域的應用確實更值得期待,原因是道路情況比較固定,行駛路線也可預先計畫,無人駕駛解放人力的優勢也可最大程度地發揮。

百度此次與金龍客車合作推出的定位於“最後一公里”的微型客車並不新鮮,實際上,國內外有關無人駕駛巴士的資訊層出不窮。

今年9月,深圳巴士集團董事長余剛在出席活動時曾透露,10月底將在南方科技大學等地實驗推出兩條無人駕駛線路。

臺灣也在9月份試行了深夜無人駕駛公車。

法國的初創公司Navya針對“最後一公里”的無人駕駛巴士已在多個國家進行測試。今年6月,Navya對外透露,將在今年第三季度在美國密西根大學部署兩輛無人駕駛巴士,每輛巴士最多可容納15名乘客。

本月中旬,日本北海道市也引進Navya的無人駕駛巴士進行測試,預計約有120名居民在為期三天的試運行中試乘巴士。該公司預計在今年年底啟動無人駕駛巴士的量產工作,工廠坐落於美國密西根州北部城市安娜堡。但據外媒報導,相關人士對無人駕駛巴士能否被社會接受尚待商榷,Navya所生產的無人駕駛巴士同樣面臨無法在城市道路正常行駛的窘境。

不過,韓國KT公司已經在日前獲得了政府頒佈的無人駕駛公車的臨時運行許可,這意味著韓國的無人駕駛巴士可以在普通道路上行駛。該公司預計明年在平昌冬奧會賽場上進行試運營。

總體而言,現階段的無人駕駛巴士更多的是活躍在相對封閉及簡單的路段,如大學校園、公園、機場等地區。相較于普通乘用車而言,對於無人駕駛巴士安全性的考量要更為嚴格。

3

百度的無人駕駛

無人駕駛巴士只是百度試水智慧汽車量產的一步。更為重要的意義可能是,百度希望借助Apollo開源系統吸引更多汽車廠商的合作。

李彥宏在WSJ D.Live全球科技大會上表示:“你將能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運。”這句話似乎是在論證Apollo系統的開源特性相較於Waymo等公司封閉系統的優勢。

本月早些時候,百度與國內汽車廠商北汽集團達成了戰略合作,雙方合作的重點是自動駕駛技術,並預計在2019年前後實現L3級別的自動駕駛車輛量產,2021年前後實現L4級別自動駕駛車輛量產。

人工智慧似乎已經成為百度面向未來的唯一賭注。李彥宏在今天透露,百度每年的研發支出約占其收入的15%,大約為15億美元,基本上都會投向人工智慧相關領域。

但自今年初以來,百度的無人駕駛團隊流失已不容樂觀。號稱百度無人車的“四大金剛”余凱、倪凱、王勁、吳恩達都已在今年初陸續出走,部分核心人員也隨之流失。此後,百度集團總裁兼COO陸奇出任智能駕馭事業群總經理一職,直接向李彥宏彙報。

有消息稱,幾位元核心成員的出走或許是同百度當前的人工智慧發展戰略不同有關。王勁、吳恩達等人離職後又相繼在無人駕駛領域創業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但無論如何,百度仍然是國內無人駕駛領域的巨擘。截至目前,百度推出的Apollo開源系統在全球範圍內已有近70多家公司加入。2015年百度無人駕駛在中關村首秀時放出“五年之內實現無人駕駛量產”的時間也愈來愈近,但令人欣慰的是,第一步已經走出來了。

把百度與博世共同打造的自動駕駛車輛開上北京五環高速。

視頻流出後,公眾對百度無人車在行駛途中跨車道行駛、虛線並線等行為發出質疑,同時引發對無人駕駛車輛在正常道路行駛的合法性的討論。

此後,北京交警回應稱,公安交管部門支援無人駕駛技術創新,但應當依法、安全、科學進行。對於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行為,公安交管部門將依法予以查處。

(我們曾經報導過:百度的中國式無人駕駛和無人駕駛的中國式困境,點擊文章來看詳情~)

2

早已上路的無人駕駛巴士

相較于無人駕駛在乘用車上落地的種種限制,無人駕駛在商用領域的應用確實更值得期待,原因是道路情況比較固定,行駛路線也可預先計畫,無人駕駛解放人力的優勢也可最大程度地發揮。

百度此次與金龍客車合作推出的定位於“最後一公里”的微型客車並不新鮮,實際上,國內外有關無人駕駛巴士的資訊層出不窮。

今年9月,深圳巴士集團董事長余剛在出席活動時曾透露,10月底將在南方科技大學等地實驗推出兩條無人駕駛線路。

臺灣也在9月份試行了深夜無人駕駛公車。

法國的初創公司Navya針對“最後一公里”的無人駕駛巴士已在多個國家進行測試。今年6月,Navya對外透露,將在今年第三季度在美國密西根大學部署兩輛無人駕駛巴士,每輛巴士最多可容納15名乘客。

本月中旬,日本北海道市也引進Navya的無人駕駛巴士進行測試,預計約有120名居民在為期三天的試運行中試乘巴士。該公司預計在今年年底啟動無人駕駛巴士的量產工作,工廠坐落於美國密西根州北部城市安娜堡。但據外媒報導,相關人士對無人駕駛巴士能否被社會接受尚待商榷,Navya所生產的無人駕駛巴士同樣面臨無法在城市道路正常行駛的窘境。

不過,韓國KT公司已經在日前獲得了政府頒佈的無人駕駛公車的臨時運行許可,這意味著韓國的無人駕駛巴士可以在普通道路上行駛。該公司預計明年在平昌冬奧會賽場上進行試運營。

總體而言,現階段的無人駕駛巴士更多的是活躍在相對封閉及簡單的路段,如大學校園、公園、機場等地區。相較于普通乘用車而言,對於無人駕駛巴士安全性的考量要更為嚴格。

3

百度的無人駕駛

無人駕駛巴士只是百度試水智慧汽車量產的一步。更為重要的意義可能是,百度希望借助Apollo開源系統吸引更多汽車廠商的合作。

李彥宏在WSJ D.Live全球科技大會上表示:“你將能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運。”這句話似乎是在論證Apollo系統的開源特性相較於Waymo等公司封閉系統的優勢。

本月早些時候,百度與國內汽車廠商北汽集團達成了戰略合作,雙方合作的重點是自動駕駛技術,並預計在2019年前後實現L3級別的自動駕駛車輛量產,2021年前後實現L4級別自動駕駛車輛量產。

人工智慧似乎已經成為百度面向未來的唯一賭注。李彥宏在今天透露,百度每年的研發支出約占其收入的15%,大約為15億美元,基本上都會投向人工智慧相關領域。

但自今年初以來,百度的無人駕駛團隊流失已不容樂觀。號稱百度無人車的“四大金剛”余凱、倪凱、王勁、吳恩達都已在今年初陸續出走,部分核心人員也隨之流失。此後,百度集團總裁兼COO陸奇出任智能駕馭事業群總經理一職,直接向李彥宏彙報。

有消息稱,幾位元核心成員的出走或許是同百度當前的人工智慧發展戰略不同有關。王勁、吳恩達等人離職後又相繼在無人駕駛領域創業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但無論如何,百度仍然是國內無人駕駛領域的巨擘。截至目前,百度推出的Apollo開源系統在全球範圍內已有近70多家公司加入。2015年百度無人駕駛在中關村首秀時放出“五年之內實現無人駕駛量產”的時間也愈來愈近,但令人欣慰的是,第一步已經走出來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