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共用醫療:互聯網醫療走向線下的試金石?

患者需求與現有的互聯網醫療服務之間出現了矛盾, 這是互聯網醫療所面臨的尷尬, 也是這波興於互聯網的醫療創業者所面臨的困局。

本文共計2737字, 閱讀時間6分鐘。

記者 | 曹憶蕾

編輯 | 趙力

九月, 醫療界有三件大事:“企鵝醫生”即將開業、全國首家Medical Mall落戶杭州、移動醫療“老大哥”春雨醫生聯手燕達醫院打造首個“雲醫院”。 這三件事釋放了一個信號:移動醫療資源向下走, 打通醫療閉環。

互聯網巨頭、地產商、零售商、醫療新銳等各路資本入局到醫院、診所的生意內, 並不是新鮮事, 而互聯網醫療新貴仍在摸索盈利模式之時, 自建醫療機構或與傳統醫院合作成為互聯網醫療服務落地的救命稻草。

近年來, 創業者、投資人在不斷重複, “醫療行業的創業要回歸醫療本質。 ”企鵝醫生、春雨醫生等互聯網公司走到線下, 與醫院、診所的傳統醫療領域深入合作, 也被眾多投資人認為可能是互聯網醫療的破局之舉。

資本推動互聯網醫療“下線”

9月, “企鵝醫生”出了名, 被炒作成了“馬化騰開醫院”。 “企鵝醫生”立馬澄清, 這家互聯網+實體醫療並線發展的健康服務科技公司由騰訊、持有“三裡屯Village”20%股份的基匯資本、頂級風投機構紅杉資本以及成長為互聯網醫療新銳的“醫聯”共同出資, 與馬化騰“個人行為”無關。

企鵝醫生的北京診所落地於三裡屯盈科中心一層, 占地800多平方米。 附近有多家知名外企、各國使領館和商業氣氛濃厚的三裡屯太古裡。

這家自建全科醫療診所的定位是為新中產消費群體做健康管理, 可提供上門服務、商保直付和海外醫療服務, 以及家庭醫生服務, 未來還將為企業和學校提供醫務室服務。

淡黃色的暖光源佈滿富有流線感的走廊, 一名曾服務於新加坡等國外醫院的護士長說, “這裡主要面向的是中高端人士, 未來在附近工作、居住、消費的白領隨時過來看病, 不用在醫院裡人擠人, 價錢自然不便宜。 ”

企鵝醫生CEO王仕銳表示, 在企鵝診所內, 90%的醫生為兼職多點執業, 只有10%的醫生為診所內的全職醫生。

資本入局醫療, 互聯網醫療越做越下沉、越做越重的趨勢正愈演愈烈。

除了“企鵝醫生”的高調亮相外, 號稱“國內首家Medical Mall”、“共用醫院”的杭州501大廈一炮走紅。 該大廈的1層-5層為購物區, 6層-20層為醫療商場, 消費者可以在購物之外前往就診。 一些市場化認可度高、商業化發展較好的診所已經入駐, 涉及外科、兒科、口腔、醫美等。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 國內Medical Mall模式所涉及的投資方包括地產商、醫療機構、零售機構等, 投入資金最低為2000萬元, 累計資金投入超過41億元。

除了入股企鵝醫生的基匯資本中國基金外, 萬科、恒大、萬達、綠城等地產資本佈局醫療業務。 據瞭解, 從2015年起, 國內出現了類似Medical Mall形式的醫療商業綜合體, 如全程醫療、北京健康智谷、量力健康城等。 在商業中心內添加醫療、健康板塊, 多以醫美、口腔、中醫、健康管理、藥店等消費類醫療服務為主。

這被認為是一種未來的趨勢, 相關資料顯示, 2013年美國共有9400家免約診所, 其中有略超過1/3的診所開設在商業街和購物中心裡。 這是重資產向醫療佈局的美好前景, 而在中國, 這類醫療服務機構是否能生存下來,

還有待驗證。

除了自建模式, 還有互聯網公司與醫療機構的合作模式。 9月16日, 春雨醫生宣佈將與河北燕達醫院共同打造“燕達醫院互聯網診療平臺”。 患者可以通過已開通的“春雨醫生App”、“燕達醫院公眾號”等入口, 實現線上問診諮詢, 再到線下就診治療, 實現就診治療的全流程服務和醫療資料的聯通。

雖然, 自建醫院、診所或者掛靠在現有的醫院、診所體系內, 並非今年掀起的風潮。 但醫療領域的創業者受資本的推動走向線下, 已然愈演愈烈。

診療落地打通醫療閉環

在9月14日“企鵝醫生”的發佈會上, CEO王仕銳難抑激動, “在籌備的一年裡, 作為一家非常高調的互聯網公司, 我們很難說沉下心不透露一點風聲, 把自己想快速爆發的欲望全部收回來。 ”

“快速爆發的欲望”切合的正是互聯網創業者的野心,用輕快好省的互聯網打法快速佔領市場,早期移動醫療從掛號、輕問診切入。這是丁香園、春雨醫生們得以打通醫療資訊壁壘的快速通道。

隨著醫療服務的深入,盈利模式的難尋成為互聯網醫療先行者頭頂的困境。複星同浩資本創始合夥人劉琦開認為,興於互聯網時代的創業者只是切入了醫療的少數環節,面對高壁壘、高門檻的醫療行業,並沒有完全打穿整個行業,形成一個線上問診、線下看病的閉環。

從用戶角度分析,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說,“用戶最終在醫療的需求上不止是資訊的問題,他最終還是需要解決方案。輕問診可以幫助一個皮膚病患者最快獲知所患的疾病,推薦優質的醫生、醫院,卻無法完成診斷、開藥等就診關鍵環節。最終,患者還是要深夜排隊,擠進人潮擁擠的三甲醫院。”

患者需求與現有的互聯網醫療服務之間出現了矛盾,這是互聯網醫療所面臨的尷尬,也是這波興於互聯網的醫療創業者所面臨的困局。

“企鵝醫生”的合資方之一的醫聯,從醫生社區起家,幾經商業模式的探索,確立了一條以醫生為中心,連接醫院、醫生、患者的全產業鏈發展道路,其商業模式以開刀、開藥、開會的高價值環節為主。

如何破局,意味著要給這套模式找一個具體並且能實際解決患者多種需求的場景。騰訊投資執行董事穆亦飛認為診所是要完成互聯網與傳統醫療體系閉環的重要嘗試。

穆亦飛表示,“未來就診流程從線上到線下來回流轉,兩端資料輸送,把每個人的診前、診中、診後、康復、健康管理的所有資料串聯起來,建立起個體的醫療資料檔案。”

隨著醫生多點執業、自由執業等相關政策的開發,國家關於互聯網醫院等政策的規範,以及人們對新興醫療認可度的提升,醫療服務在加深,設備也可共用,劉琦開認為醫療由輕到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共用醫療,下一塊試金石?

一家互聯網醫療公司是自建醫院、診所還是與現有醫院、診所合作?

企鵝醫生一開始想找一個合作診所,企鵝醫生提供標準服務系統、對接醫生,但是找了一圈後,沒有一家令他們滿意的診所。王仕銳解釋這是為什麼一家秉承輕、快、爆發性的互聯網公司聯合房地產大亨自建診所的原因。

約印醫療基金執行董事董迷芳直言“不看好”自建醫院、診所,“線下診所的存量市場是巨大的,這個市場的特點是門可羅雀,這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是漏斗思維,上層巨大的引流量才可以實現下層的利益回報。醫療行業的特點是小眾、低頻、門檻高,上層引流量非常少,所以成交的客戶量非常有限。”

她解釋,線下診所也是門燒錢費力不討好的生意,它不像互聯網可以短時間看到成果,即便你燒了錢,依靠互聯網的基因也很難去運營起來。

春雨醫生與燕達醫院合作打造“雲平臺”是董迷芳看好的醫療共用模式。

共用醫療,即通過對現有資源的整合盤活,來達到效率的最大化。董迷芳認為共用醫療具備三大優勢:盤活存量市場、降低成本以及提高效率。

從醫生多點執業的開放,醫生不再禁錮在供職的醫療單位中,得以去到外地、基層的醫院和診所,提供醫療服務,打破傳統醫療資源限於三甲醫院、省市級地域的高牆,這就是共用醫療的開始。

名醫主刀所做的移動預約手術平臺,薄荷牙醫所做的將閒置的口腔診室與多點執業的醫生對接,BDG冬雷腦科所做的以體制外醫生為核心的醫生集團,是共用醫療的一次次嘗試,啟動醫療潛在的勢能,服務到每一個人。

而關於共用醫療的未來場景,企鵝醫生CEO王仕銳想得更遠。

在“企鵝醫生”的發佈會上,他毫不避諱地表示想蹭“共用經濟”的熱點,推出首個共用檢測專案是體液檢測機,包括尿常規、早孕檢測、排卵檢測,未來用戶可以線上諮詢醫生。設備將投放在商圈、社區衛生間內。

他所設想的一個“共用醫療”的場景是,將醫療服務打散,把診所內能夠自主的檢驗、檢測項目拿出來,做成像共用單車、共用KTV甚至自動售貨機一樣的醫療服務模組,投放進社區、商場、廁所,實現醫療共用。

“建醫院、建診所還是有點慢,該快的地方還是要快起來。”王仕銳稱之為“線下流量入口”,他預感另一個互聯網的風潮即將到來。

“快速爆發的欲望”切合的正是互聯網創業者的野心,用輕快好省的互聯網打法快速佔領市場,早期移動醫療從掛號、輕問診切入。這是丁香園、春雨醫生們得以打通醫療資訊壁壘的快速通道。

隨著醫療服務的深入,盈利模式的難尋成為互聯網醫療先行者頭頂的困境。複星同浩資本創始合夥人劉琦開認為,興於互聯網時代的創業者只是切入了醫療的少數環節,面對高壁壘、高門檻的醫療行業,並沒有完全打穿整個行業,形成一個線上問診、線下看病的閉環。

從用戶角度分析,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說,“用戶最終在醫療的需求上不止是資訊的問題,他最終還是需要解決方案。輕問診可以幫助一個皮膚病患者最快獲知所患的疾病,推薦優質的醫生、醫院,卻無法完成診斷、開藥等就診關鍵環節。最終,患者還是要深夜排隊,擠進人潮擁擠的三甲醫院。”

患者需求與現有的互聯網醫療服務之間出現了矛盾,這是互聯網醫療所面臨的尷尬,也是這波興於互聯網的醫療創業者所面臨的困局。

“企鵝醫生”的合資方之一的醫聯,從醫生社區起家,幾經商業模式的探索,確立了一條以醫生為中心,連接醫院、醫生、患者的全產業鏈發展道路,其商業模式以開刀、開藥、開會的高價值環節為主。

如何破局,意味著要給這套模式找一個具體並且能實際解決患者多種需求的場景。騰訊投資執行董事穆亦飛認為診所是要完成互聯網與傳統醫療體系閉環的重要嘗試。

穆亦飛表示,“未來就診流程從線上到線下來回流轉,兩端資料輸送,把每個人的診前、診中、診後、康復、健康管理的所有資料串聯起來,建立起個體的醫療資料檔案。”

隨著醫生多點執業、自由執業等相關政策的開發,國家關於互聯網醫院等政策的規範,以及人們對新興醫療認可度的提升,醫療服務在加深,設備也可共用,劉琦開認為醫療由輕到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共用醫療,下一塊試金石?

一家互聯網醫療公司是自建醫院、診所還是與現有醫院、診所合作?

企鵝醫生一開始想找一個合作診所,企鵝醫生提供標準服務系統、對接醫生,但是找了一圈後,沒有一家令他們滿意的診所。王仕銳解釋這是為什麼一家秉承輕、快、爆發性的互聯網公司聯合房地產大亨自建診所的原因。

約印醫療基金執行董事董迷芳直言“不看好”自建醫院、診所,“線下診所的存量市場是巨大的,這個市場的特點是門可羅雀,這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是漏斗思維,上層巨大的引流量才可以實現下層的利益回報。醫療行業的特點是小眾、低頻、門檻高,上層引流量非常少,所以成交的客戶量非常有限。”

她解釋,線下診所也是門燒錢費力不討好的生意,它不像互聯網可以短時間看到成果,即便你燒了錢,依靠互聯網的基因也很難去運營起來。

春雨醫生與燕達醫院合作打造“雲平臺”是董迷芳看好的醫療共用模式。

共用醫療,即通過對現有資源的整合盤活,來達到效率的最大化。董迷芳認為共用醫療具備三大優勢:盤活存量市場、降低成本以及提高效率。

從醫生多點執業的開放,醫生不再禁錮在供職的醫療單位中,得以去到外地、基層的醫院和診所,提供醫療服務,打破傳統醫療資源限於三甲醫院、省市級地域的高牆,這就是共用醫療的開始。

名醫主刀所做的移動預約手術平臺,薄荷牙醫所做的將閒置的口腔診室與多點執業的醫生對接,BDG冬雷腦科所做的以體制外醫生為核心的醫生集團,是共用醫療的一次次嘗試,啟動醫療潛在的勢能,服務到每一個人。

而關於共用醫療的未來場景,企鵝醫生CEO王仕銳想得更遠。

在“企鵝醫生”的發佈會上,他毫不避諱地表示想蹭“共用經濟”的熱點,推出首個共用檢測專案是體液檢測機,包括尿常規、早孕檢測、排卵檢測,未來用戶可以線上諮詢醫生。設備將投放在商圈、社區衛生間內。

他所設想的一個“共用醫療”的場景是,將醫療服務打散,把診所內能夠自主的檢驗、檢測項目拿出來,做成像共用單車、共用KTV甚至自動售貨機一樣的醫療服務模組,投放進社區、商場、廁所,實現醫療共用。

“建醫院、建診所還是有點慢,該快的地方還是要快起來。”王仕銳稱之為“線下流量入口”,他預感另一個互聯網的風潮即將到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