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華夏航空背著38億負債玩飛機,靠地方機場賺錢,多起訴訟纏身

斑馬消費 沈庹

當國內各大航空企業紮堆幹線航運市場, 華夏航空一頭埋進支線航空市場裡, 10年來練了一身“肌肉”, 最近出現在IPO名單裡, 意圖成為A股首支“支線航空股”。

上世紀80年代初期, 胡曉軍還在湖南機床廠做助理工程師, 可能遠沒有想到30多年後, 自己能幹上買飛機搞客運的生意。

不過, 今天給大家講這個故事來“勵志”有點為時尚早, 因為快速擴張的華夏航空, 不僅面臨債務高企和多宗勞務糾紛等, 還要面對幹線航空企業以及幸福航空、北部灣航空等支線航運企業的夾擊。

能在航運市場大戰中出生且活下來, 華夏航空董事長胡曉軍應該是受益於首都機場集團自2002年開始的擴張之路, 期間首都機場集團大量收購國內地方機場。

1999年-2005年, 胡曉軍就職於首都機場集團控股子公司——北京博維航空設施管理有限公司, 做了5年高管。

帶息負債31億元

二三四線城市的航空市場, 航程基本在800公里左右, 這種生意幹線航企不屑於做, 新設立的航企很難做, 市場潛力巨大, 但要吃這只“螃蟹”, 非得沉住氣扛住債務壓力。

華夏航空做了10年, 去年營收做到25.51億元, 但負債率(合併報表)升至77.31%, 高於當年國內同業上市公司64.51%的平均值。

華夏航空招股書顯示, 到今年上半年, 其債務規模已經達到38億元, 其中帶息負債31億元。

為此, 華夏航空每年要支出大量財務成本來維持企業運轉。 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 華夏航空支出總利息分別為5937.58萬元、6926.10萬元和7376.73萬元和5907.74萬元。

隨著公司規模擴張, 對營運資金和飛機數量需求增加, 公司不斷通過銀行貸款和融資租賃等方式獲取資金和增加飛機數量。

斑馬消費梳理發現, 2014年至2016年, 華夏航空負債總額分別較上一年末增加約1.10億元、4.56億元和8.17億元, 分別增長7.60%、29.43%和40.71%。 到了今年6月末, 公司負債總額較2016年末增加9.91億元, 增幅35.09%。

截至2017年6月30日, 公司負債總額為38.15億元, 其中流動負債為11.21億元, 非流動負債為26.94億元。

從應付款項來看, 華夏航空主要的應付款為租賃款、企業借款以及退租檢修儲備金。

從2014年至2017年6月末, 公司長期應付款餘額分別為8.90億元、12.66億元、16.14億元和22.85億元, 占比負債總額分別為57.41%、63.10%、57.16%及59.90%。

還有一筆5年前的借款至今沒有還完。

2012年8月17日, 華夏航空與貴州省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借款合同》借款6000萬元, 截至今年6月末, 還有4500萬元沒有償還, 已全部轉入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

合併報表顯示, 今年6月末, 公司負債率已經至79.52%。

華夏航空靠什麼賺錢?

前面說華夏航空資產負債率這麼高, 那麼這家公司靠什麼賺錢呢?

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24.62%、28.94%、25.72%及23.67%。

華夏航空的單位毛利(每可用座位公里的金額),更是讓國內所有同行眼紅。

2014年至2016年,公司主營業務的單位毛利分別為每可用座公里0.21元、0.20元、0.18元,同業上市公司平均值只有0.07至0.09元。

也別只看單位毛利,聚攏起來可是不少錢,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末,華夏航空營收分別實現12.87億元、17.92億元、25.51億元和15.34億元,扣非後淨利潤分別為1.26億元、2.43億元、3.15億元和1.67億元。

1年涉訴8起,1月被罰6次

企業發展大了,有訴訟挺正常,但是短時間集中發生多起訴訟,就讓人十分關注了。

作為一家年輕的支線航空企業,華夏航空1年時間內集中發生8起訴訟,而且多為勞動者個人提起訴訟。

斑馬消費發現,這8起訴訟中,至少涉及4名疑似飛行員勞動糾紛,這些並非簡單的勞資糾紛,而是個人要求公司解除勞動合同,並且要求“出具航空人員安保評價,並將相關檔案移交民航西南局”。

從2016年7月到今年8月,上述8起訴訟,要麼和解,要麼還沒有完結。

其中4起涉及拖欠工資和年終獎較多,最高的拖欠工資10萬元,應該是“航空人員”,大多和解完成。還有拖欠飛行訓練中心游某13萬多工資,最後在法院判決下才予以支付。

除了與員工的勞資糾紛,華夏航空在36個月內還有7項行政處罰。

在這些行政處罰中,有6項集中在2016年11月,這一個月裡,除了涉及“未按規定保存、報送開具發票的資料”被罰500元外,另外5項涉及年檢、適航指令超期以及採購安裝使用過的航材未按規定報批等,其中適航指令超期以及維修專案超期分別被罰2萬元。

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24.62%、28.94%、25.72%及23.67%。

華夏航空的單位毛利(每可用座位公里的金額),更是讓國內所有同行眼紅。

2014年至2016年,公司主營業務的單位毛利分別為每可用座公里0.21元、0.20元、0.18元,同業上市公司平均值只有0.07至0.09元。

也別只看單位毛利,聚攏起來可是不少錢,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末,華夏航空營收分別實現12.87億元、17.92億元、25.51億元和15.34億元,扣非後淨利潤分別為1.26億元、2.43億元、3.15億元和1.67億元。

1年涉訴8起,1月被罰6次

企業發展大了,有訴訟挺正常,但是短時間集中發生多起訴訟,就讓人十分關注了。

作為一家年輕的支線航空企業,華夏航空1年時間內集中發生8起訴訟,而且多為勞動者個人提起訴訟。

斑馬消費發現,這8起訴訟中,至少涉及4名疑似飛行員勞動糾紛,這些並非簡單的勞資糾紛,而是個人要求公司解除勞動合同,並且要求“出具航空人員安保評價,並將相關檔案移交民航西南局”。

從2016年7月到今年8月,上述8起訴訟,要麼和解,要麼還沒有完結。

其中4起涉及拖欠工資和年終獎較多,最高的拖欠工資10萬元,應該是“航空人員”,大多和解完成。還有拖欠飛行訓練中心游某13萬多工資,最後在法院判決下才予以支付。

除了與員工的勞資糾紛,華夏航空在36個月內還有7項行政處罰。

在這些行政處罰中,有6項集中在2016年11月,這一個月裡,除了涉及“未按規定保存、報送開具發票的資料”被罰500元外,另外5項涉及年檢、適航指令超期以及採購安裝使用過的航材未按規定報批等,其中適航指令超期以及維修專案超期分別被罰2萬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