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村電商運營實戰》連載57

圖10-3人才是關鍵

德國在培養開發高技能人才方面, 有著非常成熟並值得我們借鑒的成功經驗。

德國的傳統文化重視職業技能培養,

人才評價不唯學歷(見圖10-3)

戰後德國第一位總理阿登納曾說過:“職業教育應該是全民族的事業。 ”在德國, 職業技能教育非常受重視, 能工巧匠頗受尊崇。 德國許多大人物都出自手工業, 如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德國汽車巨頭大眾的CEO, 他們的職業生涯也大都是從技工開始, 因此, 在德國技工職業享有很好的聲譽。 德國的人才評價體系是完善的、理性的、實用性的。 它並不盲目追求高學歷而看低職業技能教育。 在德國職業技術學校遍佈全國, 德國青年除了考大學外多數年輕人都選擇進入職業學校學習。 通過職業教育來獲得基礎知識, 培養實際操作應用能力, 考核合格後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能資格, 這樣才能進入某個行業從業,

就業後還有機會接受繼續職業教育。

在德國人們推崇終身教育, 即“活到老學到老”。 有資料顯示德國19至65歲的社會成員參與繼續職業教育的有25%的。 職業教育成了每個職工的終身教育, 從而實現了培訓→就業→再培訓→再就業的良性迴圈。 另外, 德國許多大學也開設了職業教育課程, 這就使許多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不僅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 而且也能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能。

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為高技能人培訓提供了制度保障

德國通過國家立法來保證對教育的管理、監督、組織實施。 從而形成了一套內容充實、互相關聯、便於執行的法律體系, 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根據德國聯邦《基本法》中對教育的規定,

1969年, 德聯邦政府一連頒發了《勞動促進法》、《職業教育法》和《職業培訓條例》, 規定了職業教育的組織條件和經費, 明確了為接受職業教育人群在培訓期間的收入、待遇等問題。 到1981年, 德國又頒佈了《職業培訓促進法》, 該法案對職業教育的目標、年度職業教育報告、統計做出了具體規定。 各地區根據《基本法》制定具體法律法規來保障職業教育事業, 而且執法嚴格, 力度大。 為保證提高德國勞動力水準, 政府規定, 全國18歲以下的青年必須接受高中教育或職業教育, 而且未參加職業培訓就不允許就業。 正是在這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規和高效的執行力保障下, 德國實現了職業教育培訓的法制化、正規化, 使職業教育培訓工作有法可依。

政府和企業共同承擔培養費用, 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物質保障

德國政府把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任務來抓, 政府出臺相關法律並規定了職業學校的一切經費由各州政府負擔。 德國企業將擁有訓練有素的員工視作企業生存發展的必備條件, 因此大多數企業都樂於投資職業教育並承擔學生在工廠培訓期間的一切費用。 所以德國職業培訓的費用是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承擔的。 各州政府利用國家財政來資助職業教育發展, 所以在德國職業學校全是公立性質, 教師屬於國家在編人員即公務員, 另外國家還出資建設校舍及學校的各種其他設施, 包括電腦教學設備、實驗場地等。

不單德國政府重視人才教育, 德國企業也非常重視人才培訓。 在德國成年人上崗前必須經過專業培訓, 而高中生畢業後也要進行三年的學徒期培訓。 在培訓期間由企業提供實習場所, 聘請實習教師, 並發給學生每月500到800歐元不等的生活費。 對在職人員的培訓通常採用帶職帶薪到高等學校學習, 企業內部進修由勞工部組織並付費進行專項職業技能培訓等。

德國每年為職業培訓花費約200億歐元, 相當於國民經濟中工資薪金總數額的3%。 這筆費用基本上由企業擔負, 與此同時, 國家為職業學校籌資約80億歐元的公共資金。 目前, 德國在重新考慮改善籌措職業教育經費的措施, 包括通過增加財政預算進行強制干預措施、向終身教育政策傾斜等。 同時,國家對接受職業培訓的企業在稅收上給予各種優惠政策。2002年,國家共拿出8000萬歐元專款補貼小企業的培訓項目。凡是因企業職業教育投入的一切費用,都可作為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投資而計入成本;其次,由於企業為社會提供一定數量的工作崗位,因此還可向政府申請一定數額的補助。

堅持供需雙方的緊密結合、理論實踐密切聯繫的“雙元制”職業教育

德國推行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在培養開發高技能人才中一項十分成功的教育制度。德國法律規定“凡初中畢業不再升學的學生,就業前必須接受兩年半至三年的雙元制職業培訓。”企業不得接收未經培訓的員工,員工未經培訓不能上崗,這已成為雇主、雇員達成的共識和遵守的行為規範。目前,全德國2/3以上的就業人員均已接受過雙元制職業培訓。

在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雙元制”教育密切結合了供需雙方要求,然而,職業教育的供需結合是在科學、合理預測的基礎上,通過職業諮詢、合同簽約等手段來實施的。需要接受雙元制培訓的學生,在畢業前就向各個有關部門及企業進行諮詢。諮詢是雙向的,既指導學生選擇企業,又幫助企業選擇員工,這種雙向選擇的結果將在學生參加雙元制教育前以合同的形式加以確定,從而保證了供需雙方的緊密結合。同時,企業和職業學校共同制定學員的教學培訓計畫,企業將會根據市場發展需要來確定培訓內容,使學員培訓從一開始就同市場需求密切結合起來。

“雙元制”教育強調理論和實踐的密切結合,接受培訓的學員既是在校學生,又是企業員工,他們具有雙重身份。學員每週一、二天到學校上課,其他時間在企業實習。其中,學校主要教授文化基礎課和專業課等理論教育,而企業著重實際操作訓練,並且兩地都設有演示車間、實訓車間,學校甚至接受部分實際生產訂單,利用培訓車間承擔些實際工程項目,使學員從入學起就開始直接接觸及適應今後工作的環境,這就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相互滲透。

借鑒德國經驗,為我國今後的高技能農村電商人才培養開發工作帶來如下啟示:

1.要充分認識到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科技成果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應用,就需要有大批高技能人才。當前,全國各地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面向大市場的高端產業園區,往往集中了電子資訊通信、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汽車、裝備製造等現代產業,對高素質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就更加迫切了。可以說,培養開發大量能滿足企業需要、適應市場變化的高技能人才,同樣也是發展農村電商、實現長遠發展的必須條件。

2.應根據企業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確定和調整技能型人才培訓內容

在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過程中,學校要重視和企業的資訊溝通,人才培訓內容方面要充分考慮生產和經營的協調發展,為了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要及時調整完善培訓內容,根據生產、銷售的工藝需要,增加新工種、新技術、新工藝的培訓內容。在培訓結束後,為了學校更好地調整教學內容,應及時瞭解培訓後的實際應用情況。

3.進一步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有力的激勵機制

企業在進行人才評價時不應以“唯學歷,輕技能”為標準,而是要不斷提高這些高技能人才的價值地位,提高他們的薪資待遇,福利待遇,建立、完善、鼓勵高技能型人才鑽研技術業務的激勵機制,充分激發他們的聰明才智,調動他們的工作熱情,增強他們的職業榮譽感、自豪感和責任感,為社會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4.要為高技能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成長環境

在高技能人才培養專案的開發過程中,要重視為高技能型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成長環境,以企業為主體,為高技能人才培養開闢多種途徑,爭取使技能型人才短缺問題得到逐步緩解,從而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技能型人才,為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製造業和先進商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保證。

5.積極促進集理論、技能、模範于一體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

逐步改變目前教師理論強于實操技能的職業教育狀況,發掘和培養既懂理論又能實踐、既懂專業又有技術、既會管理又善於組織溝通的新型化技術應用型人才來從事職業教育。同時可以調動企業資源,通過聘請在工作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士以客座教師等形式來為學生授課,以便人才培訓更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

同時,國家對接受職業培訓的企業在稅收上給予各種優惠政策。2002年,國家共拿出8000萬歐元專款補貼小企業的培訓項目。凡是因企業職業教育投入的一切費用,都可作為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投資而計入成本;其次,由於企業為社會提供一定數量的工作崗位,因此還可向政府申請一定數額的補助。

堅持供需雙方的緊密結合、理論實踐密切聯繫的“雙元制”職業教育

德國推行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在培養開發高技能人才中一項十分成功的教育制度。德國法律規定“凡初中畢業不再升學的學生,就業前必須接受兩年半至三年的雙元制職業培訓。”企業不得接收未經培訓的員工,員工未經培訓不能上崗,這已成為雇主、雇員達成的共識和遵守的行為規範。目前,全德國2/3以上的就業人員均已接受過雙元制職業培訓。

在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雙元制”教育密切結合了供需雙方要求,然而,職業教育的供需結合是在科學、合理預測的基礎上,通過職業諮詢、合同簽約等手段來實施的。需要接受雙元制培訓的學生,在畢業前就向各個有關部門及企業進行諮詢。諮詢是雙向的,既指導學生選擇企業,又幫助企業選擇員工,這種雙向選擇的結果將在學生參加雙元制教育前以合同的形式加以確定,從而保證了供需雙方的緊密結合。同時,企業和職業學校共同制定學員的教學培訓計畫,企業將會根據市場發展需要來確定培訓內容,使學員培訓從一開始就同市場需求密切結合起來。

“雙元制”教育強調理論和實踐的密切結合,接受培訓的學員既是在校學生,又是企業員工,他們具有雙重身份。學員每週一、二天到學校上課,其他時間在企業實習。其中,學校主要教授文化基礎課和專業課等理論教育,而企業著重實際操作訓練,並且兩地都設有演示車間、實訓車間,學校甚至接受部分實際生產訂單,利用培訓車間承擔些實際工程項目,使學員從入學起就開始直接接觸及適應今後工作的環境,這就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相互滲透。

借鑒德國經驗,為我國今後的高技能農村電商人才培養開發工作帶來如下啟示:

1.要充分認識到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科技成果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應用,就需要有大批高技能人才。當前,全國各地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面向大市場的高端產業園區,往往集中了電子資訊通信、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汽車、裝備製造等現代產業,對高素質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就更加迫切了。可以說,培養開發大量能滿足企業需要、適應市場變化的高技能人才,同樣也是發展農村電商、實現長遠發展的必須條件。

2.應根據企業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確定和調整技能型人才培訓內容

在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過程中,學校要重視和企業的資訊溝通,人才培訓內容方面要充分考慮生產和經營的協調發展,為了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要及時調整完善培訓內容,根據生產、銷售的工藝需要,增加新工種、新技術、新工藝的培訓內容。在培訓結束後,為了學校更好地調整教學內容,應及時瞭解培訓後的實際應用情況。

3.進一步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有力的激勵機制

企業在進行人才評價時不應以“唯學歷,輕技能”為標準,而是要不斷提高這些高技能人才的價值地位,提高他們的薪資待遇,福利待遇,建立、完善、鼓勵高技能型人才鑽研技術業務的激勵機制,充分激發他們的聰明才智,調動他們的工作熱情,增強他們的職業榮譽感、自豪感和責任感,為社會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4.要為高技能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成長環境

在高技能人才培養專案的開發過程中,要重視為高技能型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成長環境,以企業為主體,為高技能人才培養開闢多種途徑,爭取使技能型人才短缺問題得到逐步緩解,從而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技能型人才,為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製造業和先進商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保證。

5.積極促進集理論、技能、模範于一體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

逐步改變目前教師理論強于實操技能的職業教育狀況,發掘和培養既懂理論又能實踐、既懂專業又有技術、既會管理又善於組織溝通的新型化技術應用型人才來從事職業教育。同時可以調動企業資源,通過聘請在工作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士以客座教師等形式來為學生授課,以便人才培訓更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