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廣州記憶丨清明未必盡涕淚 甘蔗燒豬寄追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倍思親。

憶起往日點滴,

街坊笑對風雲。

在廣州, 每年清明拜山往往是一個家族最多人聚在一起、人最齊的時候。

清明祭祖時不一定要哭喪著臉, 但一定要動員全家族的男女老少, 除了瞻仰先人、祈求吉利外, 還帶有聊天聚會、踏青郊遊的色彩。

廣州街坊的清明祭品可謂多種多樣, 唯有幾種必備品無論年代如何更替, 卻始終被保留了下來。

燒豬:清明節吃燒乳豬的習俗在廣州歷史悠久, 幾乎是家家都少不了的應節之物。 “紅皮赤壯”寓意家族人丁興旺, 身體健康。

白甘蔗:甘蔗有節, 意為“節節高”, 寓意家族一直繁榮、生活甜蜜幸福。

發糕:在蒸制過程中, 發糕會從小麵團“發”大, 寓意家族壯大。

香燭紙錢:從紅白陌紙到金銀衣紙、元寶蠟燭, 再到後來的“別墅”、“手機”、“電腦”等, 也是創意無限。

80年代以前, 每到清明節前後, 大人都會備好祭祀用品, 帶上孩子到近郊給先人上墳。 人們來到親人墳邊, 先清除雜草, 在墳頭壓上紅紙, 接著擺好祭品, 點燭裝香, 開始祭拜, 然後奠酒、燒“衣紙”, 最後燒“元寶”和放鞭炮。 放完鞭炮, 祭拜過祖先的食物就可以開吃了。 大家在墳邊或站或坐, 一面吃著甘蔗, 分發燒肉;一面訴說些家族源流、逝者往事。

近三十年,廣州推行火葬,人們多是到放置骨灰的場所緬懷逝者。每年清明節期間,廣州銀河公墓一帶,瞻仰先人骨灰的群眾平均每天有數萬人之多,人流如潮。

以前,人們在祭台前燒“衣紙”、“元寶”及新潮的紙紮品。現在簡化多了,在無煙區,很多人家只帶一束鮮花和兩三樣食品,點上幾支香燭向先人拜祭。心意比形式重要,一家人趁此完整團圓比什麼都重要。

正如一位前來拜祭的街坊說道,現在祭祀的用品不那麼講究了,傳統的燒肉、甘蔗、發糕、香燭是必須的,其他食品、鮮花等就準備老人家生前喜歡的就好了,一切從簡。

直到1988年,廣州的殯葬形式又迎來一個重要的轉捩點。4月26日,廣州首次舉辦的骨灰撒海活動,從天字碼頭出發,抵達珠江口海面,從登船到下船整個過程大約3小時。

在葬禮進行曲中,工作人員引導家屬們有序地將先人骨灰同鮮花花瓣一同撒向大海。撒灰結束時,輪船鳴笛致哀。肉體歸於無,靈魂獲得自由,情誼長留心間。

除了海葬,還有樹葬、壁葬、花壇葬等生態環保葬法,近年也逐漸被市民大眾所接受。

“思園”是白雲山北麓的一處“樹葬”園林,每一棵樹下都安葬著先人的骨灰。山下設點集中燒“元寶”香燭香等,避免火災隱患。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這是作家三毛的詩句,也是“思園”樹葬最好的寫照。

園區內的小路曲曲折折通往樹林深處,陽光透過層層葉子灑下,打在樹下擺放的一束束鮮花上,仿佛每一個靈魂都得到了安慰。也有一些市民按照傳統的形式,在樹前插上香,擺上供果,甚至倒酒祭拜。

在半個世紀間,廣州人“行清”習俗經歷了許多變化,從扛著鋤頭、翻山渡河的拜山掃墓,到湧進燕嶺路銀河公墓拜祭,再到如今一束鮮花寄追思甚至在網上設靈堂拜先人……不變的是對先人的追憶之情和對未來的美好願景。

正如黃天驥老師說的“廣州人在哀思中融合了憧憬幸福生活的情緒。逝者既已矣,生者日方長。正視現實,著眼未來,這正是淡定樂觀生活態度的表現。從中我們也可以窺見廣州的品性。”

注:文中引文出自2013年4月3日第A15版《生猛廣州·淡定廣州》欄目之《紅錢山白甘蔗燒豬》,作者黃天驥

出品:廣州日報大洋網全媒體新聞中心

近三十年,廣州推行火葬,人們多是到放置骨灰的場所緬懷逝者。每年清明節期間,廣州銀河公墓一帶,瞻仰先人骨灰的群眾平均每天有數萬人之多,人流如潮。

以前,人們在祭台前燒“衣紙”、“元寶”及新潮的紙紮品。現在簡化多了,在無煙區,很多人家只帶一束鮮花和兩三樣食品,點上幾支香燭向先人拜祭。心意比形式重要,一家人趁此完整團圓比什麼都重要。

正如一位前來拜祭的街坊說道,現在祭祀的用品不那麼講究了,傳統的燒肉、甘蔗、發糕、香燭是必須的,其他食品、鮮花等就準備老人家生前喜歡的就好了,一切從簡。

直到1988年,廣州的殯葬形式又迎來一個重要的轉捩點。4月26日,廣州首次舉辦的骨灰撒海活動,從天字碼頭出發,抵達珠江口海面,從登船到下船整個過程大約3小時。

在葬禮進行曲中,工作人員引導家屬們有序地將先人骨灰同鮮花花瓣一同撒向大海。撒灰結束時,輪船鳴笛致哀。肉體歸於無,靈魂獲得自由,情誼長留心間。

除了海葬,還有樹葬、壁葬、花壇葬等生態環保葬法,近年也逐漸被市民大眾所接受。

“思園”是白雲山北麓的一處“樹葬”園林,每一棵樹下都安葬著先人的骨灰。山下設點集中燒“元寶”香燭香等,避免火災隱患。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這是作家三毛的詩句,也是“思園”樹葬最好的寫照。

園區內的小路曲曲折折通往樹林深處,陽光透過層層葉子灑下,打在樹下擺放的一束束鮮花上,仿佛每一個靈魂都得到了安慰。也有一些市民按照傳統的形式,在樹前插上香,擺上供果,甚至倒酒祭拜。

在半個世紀間,廣州人“行清”習俗經歷了許多變化,從扛著鋤頭、翻山渡河的拜山掃墓,到湧進燕嶺路銀河公墓拜祭,再到如今一束鮮花寄追思甚至在網上設靈堂拜先人……不變的是對先人的追憶之情和對未來的美好願景。

正如黃天驥老師說的“廣州人在哀思中融合了憧憬幸福生活的情緒。逝者既已矣,生者日方長。正視現實,著眼未來,這正是淡定樂觀生活態度的表現。從中我們也可以窺見廣州的品性。”

注:文中引文出自2013年4月3日第A15版《生猛廣州·淡定廣州》欄目之《紅錢山白甘蔗燒豬》,作者黃天驥

出品:廣州日報大洋網全媒體新聞中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