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訪陶克影像扶貧20年

陶克圖, 蒙古族著名攝影家。 中國畫報協會副秘書長、學術研究部主任;“視覺記憶”叢書《中國紀實攝影家作品集》主編;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聯合國“清潔能源改變生活”國際攝影展金獎獲得者。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訊 圖片是記憶, 是鏡子。 一張圖片, 到底會有什麼作用?那就是續寫歷史, 保存對這個世界的記憶。

1978年以來, 中國已經幫助8億人脫貧。 把農村貧困線 陶克圖 攝

“2009年獲得的聯合國清潔能源改變生活, 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攝影大獎賽金獎的作品就是出自彭陽縣交岔鄉。 如今, 我的工作發生了變化,

但是對這個問題的關注依然無法停下來。 ”陶克圖說。

記者:您在拍攝寧夏貧困人民的變化上花了20年, 很驚喜, 這本畫冊裡的照片都是抓拍和真實的記錄, 在那個擺拍為主流的時代裡, 您是怎麼看待自己的拍攝手法和作品的?

陶克圖:“決定性瞬間”是紀實攝影最根本的法則和原則, 其所抓拍的那一瞬間具有的現場感和攝影創作過程的一次性所賦有的挑戰性, 對攝影家而言極富挑戰性並充滿魅力。 擺拍與抓拍在那個時代和當今時代其實都有爭論, 就連影視紀錄片不也出現了“情景再現”這樣的拍攝手法嗎?在我拍攝的圖片中, 尤其《告別貧困紀事》這本書中所展示的圖片基本上都是在抓拍過程中完成的。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問題還在於“真實”。

挑水這樣的體力活兒在山村是女人最輕省活計。 陶克圖 攝

抓拍是件很有意思的攝影過程, 很受用。 精彩瞬間, 決定性瞬間, 都是針對抓拍說的。 新聞攝影是“抓拍”的藝術, 而“抓拍”又恰恰是新聞攝影的關鍵之所在。 這裡結合我自己的攝影實踐,

歸攏了幾條經驗之談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是要用抓拍保持新聞的生動鮮活, 這一點對以人物為拍攝物件的新聞攝影最為重要, 自然環境的拍攝也很重要, 但是那要看你的運氣, 天命不可違, 只可順, 那不是你想怎麼樣就能怎麼樣的。

二是抓拍就是把新聞攝影的動態性表現的痛痛快快。 抓就是捕捉啊, 稍縱即逝, 難以再現。 抓拍到新穎、幽默、誇張, 具有象徵性的瞬間和場景就是佳作。 這其實就是生活的規律, 生活中那些不加修飾的自然美, 才是最美最真實最鮮活的, 只有靠我們大傢伙兒捕捉到鏡頭裡, 才是最值得稱道的。

牽著牛兒奔小康 陶克圖 攝

三就是抓拍必須保證新聞本質的最基本條件, 那就是真實。 抓拍是對新聞攝影記者職業素質的一種考驗, 它需要的不僅是拍攝技法, 更重要的是文化知識的儲備。 在今天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下, 新聞攝影要求畫面越來越高, 對視覺的感受與記憶也越來越複雜。 而抓拍的畫面以其鮮活和準確的視覺衝擊力總會給你個人和媒體帶來和增加無盡的,

你無法想像得到的魅力。

應該說, 在今天的新聞攝影實踐中, 抓拍已經成為世界攝影技法中的一種主流。 我們作為這個時代的攝影工作者, 一定要具備更強的新聞敏感性和搶新聞、獨家報導、先報為好的新聞意識, 加強自身修養, 用手中的鏡頭抓回更多更好地新聞素材。 堅持用布勒松的決定性瞬間和他宣導的“不干涉、不擺佈、不加工、不矯飾”的“四不”攝影法, 始終保持拍攝的真實效果, 採訪拍攝出更多更好的, 被人們喜聞樂見的好新聞, 好作品。

興武營村西側的明長城,村裡人習慣叫它頭道邊,它離村子近,每天村民們都要趕著羊群從它的身上穿過。 陶克圖 攝

記者:在您的攝影作品中,對村民張志民的回訪就長達6年,您也在專訪中講到您也和張志民成為了很好的朋友,這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您是如何看待攝影人和被攝者關係的?

第五次見張志民。他比以前胖了,家裡也比以前富裕了。陶克圖 攝

陶克圖:一定是平等交流。朋友式的。

新聞採訪拍攝中你不能強迫鏡頭前被採訪對象的表情只做這樣或那樣,作為攝影記者,你應該讓被攝者完全不受強迫的、發自內心的動作或表現。交流要真誠,力戒居高臨下,做記者一定要記住一條,你是站在別人肩膀上吃飯的。要學會尊重每一個被採訪者。這種尊重的心理要保持在採訪每一個環節。

陶克圖 攝

2002年以前,張志民的家住在被譽為“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地區,這裡地處黃土高原乾旱區,水源奇缺,年平均氣溫在3℃—零下8℃之間,一年當中時常會出現氣溫39.9℃極高和零下30℃極低的日子,農作物和動物根本無法長時間生存,這裡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世界上“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當地居民們以前就只能住在黃沙壘起來的窯洞裡,第一次見到張志民的時候他對我說“這房子都快塌了,只好用這個木柱子頂住。”

過去很多年,張志民一家只能靠吃窖水、苦咸水度日。大旱年間村民們每天就這樣騎個騾子四處尋水吃。陶克圖 攝

陶克圖 攝

第二次見到張志民時,張志民的妻子和女兒芸芸給新居門上貼上了紅彤彤的對聯。2002年開始,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投資100多億元,決定將西海固地區生存條件極差的貧困群眾搬遷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等地。此後,將再用5年時間幫助這些搬遷移民發展致富。

陶克圖 攝

第三次見到張志民,他正在從一輛貨車上卸下很多貨,他們全家人正式住進了政府給搭起來的磚房。能裝的儘量都裝上,可是兩家子一輛車,想都裝上還是不容易。

為祝福將要開始的新生活,張志民和兒子俊俊在新居門前放起了鞭炮。陶克圖 攝

第一次看見自來水的小孩子興奮地擰開龍頭給自己痛痛快快洗了個臉。陶克圖攝

在新居前張志民一家拍下了這張合影。陶克圖攝

中糧集團技術人員深入大棚實地指導農民育苗,居民搬遷完成後,政府還請來專門們的技術人員指導村民們種植和養殖技術。陶克圖 攝

2003年盛夏,第四次見到張志民。走出大山的他搬遷到了衛甯平原,還貸了款搞起養殖業。陶克圖 攝

海原縣園河流域、西吉縣葫蘆河畔搞起了西芹種植基地規模一年比一年大,農民收益一年比一年好。陶克圖 攝

第六次見到張志民,他在新家搞起的養殖業已經初具規模,全家已經不用再過那因為水、因為錢而發愁的日子了。陶克圖攝

記者:通過您的紀錄,我看到了西海固地區從荒蕪到長出了新樹嫩芽,看到了西海固地區的人民從找不到水喝到有了自己的農田,這20多年對這個地方的記錄,您有著怎樣的感悟?

陶克圖:一句話四個字:堅持不懈。

扶貧脫困,讓身居大山深處的貧困群眾走出大山、告別貧困,脫貧致富奔小康需要堅持不懈;一頭紮進去,關注貧困問題,拍攝扶貧脫困,記錄貧困群眾最初貧困的點點滴滴同樣需要堅持不懈。“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我們黨的使命。

移民搬遷那一天黃窪村的景象。陶克圖 攝

移民搬遷後一年後黃窪村的景象。陶克圖 攝

移民搬遷後黃窪村兩年後的情景。陶克圖 攝

搬遷前馬鹿村村民在林地裡開墾的一片耕地。陶克圖 攝

搬遷一年後馬鹿村村民在林地裡開墾的那片耕地。陶克圖 攝

搬遷後三年,2005年夏天,馬鹿村村民在林地裡開墾的那片耕地。陶克圖 攝

實施“三西”扶貧開發建設30餘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下,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面對寧夏實際,在原州、西吉、海原、隆德、彭陽、涇源、鹽池、同心、紅寺堡等縣區,進行開發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改變生產生活條件,走出一條變“輸血”為“造血”,以人為本,扶貧扶志,精准扶貧,物質上、精神上、行動上“三位一體”,分步推進,協調發展的扶貧之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有機會用照相機拍攝記錄這一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與場景,我深感自豪和幸運。

興武營村西側的明長城,村裡人習慣叫它頭道邊,它離村子近,每天村民們都要趕著羊群從它的身上穿過。 陶克圖 攝

記者:在您的攝影作品中,對村民張志民的回訪就長達6年,您也在專訪中講到您也和張志民成為了很好的朋友,這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您是如何看待攝影人和被攝者關係的?

第五次見張志民。他比以前胖了,家裡也比以前富裕了。陶克圖 攝

陶克圖:一定是平等交流。朋友式的。

新聞採訪拍攝中你不能強迫鏡頭前被採訪對象的表情只做這樣或那樣,作為攝影記者,你應該讓被攝者完全不受強迫的、發自內心的動作或表現。交流要真誠,力戒居高臨下,做記者一定要記住一條,你是站在別人肩膀上吃飯的。要學會尊重每一個被採訪者。這種尊重的心理要保持在採訪每一個環節。

陶克圖 攝

2002年以前,張志民的家住在被譽為“苦瘠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地區,這裡地處黃土高原乾旱區,水源奇缺,年平均氣溫在3℃—零下8℃之間,一年當中時常會出現氣溫39.9℃極高和零下30℃極低的日子,農作物和動物根本無法長時間生存,這裡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世界上“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當地居民們以前就只能住在黃沙壘起來的窯洞裡,第一次見到張志民的時候他對我說“這房子都快塌了,只好用這個木柱子頂住。”

過去很多年,張志民一家只能靠吃窖水、苦咸水度日。大旱年間村民們每天就這樣騎個騾子四處尋水吃。陶克圖 攝

陶克圖 攝

第二次見到張志民時,張志民的妻子和女兒芸芸給新居門上貼上了紅彤彤的對聯。2002年開始,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投資100多億元,決定將西海固地區生存條件極差的貧困群眾搬遷安置到近水、沿路、靠城等地。此後,將再用5年時間幫助這些搬遷移民發展致富。

陶克圖 攝

第三次見到張志民,他正在從一輛貨車上卸下很多貨,他們全家人正式住進了政府給搭起來的磚房。能裝的儘量都裝上,可是兩家子一輛車,想都裝上還是不容易。

為祝福將要開始的新生活,張志民和兒子俊俊在新居門前放起了鞭炮。陶克圖 攝

第一次看見自來水的小孩子興奮地擰開龍頭給自己痛痛快快洗了個臉。陶克圖攝

在新居前張志民一家拍下了這張合影。陶克圖攝

中糧集團技術人員深入大棚實地指導農民育苗,居民搬遷完成後,政府還請來專門們的技術人員指導村民們種植和養殖技術。陶克圖 攝

2003年盛夏,第四次見到張志民。走出大山的他搬遷到了衛甯平原,還貸了款搞起養殖業。陶克圖 攝

海原縣園河流域、西吉縣葫蘆河畔搞起了西芹種植基地規模一年比一年大,農民收益一年比一年好。陶克圖 攝

第六次見到張志民,他在新家搞起的養殖業已經初具規模,全家已經不用再過那因為水、因為錢而發愁的日子了。陶克圖攝

記者:通過您的紀錄,我看到了西海固地區從荒蕪到長出了新樹嫩芽,看到了西海固地區的人民從找不到水喝到有了自己的農田,這20多年對這個地方的記錄,您有著怎樣的感悟?

陶克圖:一句話四個字:堅持不懈。

扶貧脫困,讓身居大山深處的貧困群眾走出大山、告別貧困,脫貧致富奔小康需要堅持不懈;一頭紮進去,關注貧困問題,拍攝扶貧脫困,記錄貧困群眾最初貧困的點點滴滴同樣需要堅持不懈。“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我們黨的使命。

移民搬遷那一天黃窪村的景象。陶克圖 攝

移民搬遷後一年後黃窪村的景象。陶克圖 攝

移民搬遷後黃窪村兩年後的情景。陶克圖 攝

搬遷前馬鹿村村民在林地裡開墾的一片耕地。陶克圖 攝

搬遷一年後馬鹿村村民在林地裡開墾的那片耕地。陶克圖 攝

搬遷後三年,2005年夏天,馬鹿村村民在林地裡開墾的那片耕地。陶克圖 攝

實施“三西”扶貧開發建設30餘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下,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面對寧夏實際,在原州、西吉、海原、隆德、彭陽、涇源、鹽池、同心、紅寺堡等縣區,進行開發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改變生產生活條件,走出一條變“輸血”為“造血”,以人為本,扶貧扶志,精准扶貧,物質上、精神上、行動上“三位一體”,分步推進,協調發展的扶貧之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有機會用照相機拍攝記錄這一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與場景,我深感自豪和幸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