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吳曉青委員:中國城市化加速 城市數量卻不增反減

17年來, 中國城市化快速推進, 城市化率提高23個百分點, 而城市數量卻反而減少了14個。 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吳曉青近日在全國政協會議小組討論會上談到了我國“大城市病”中的這一症狀。

據環保部官網報導, 在吳曉青看來, 我國的“大城市病”源於大城市的過快發展。 “大城市產業過度集中, 功能定位不清, 還對中小城市造成了虹吸效應。

吳曉青介紹說, 去年民建中央就中小城市發展作了調研, 發現從1997年到2014年,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 城鎮化率從31.91%提高到54.77%, 城市數量卻從668個降至654個。 從城鎮化規律來說,

城鎮化率從30%到70%的時候是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 應是城市數量增長最快的階段, 而我國城市數量卻不增反減, 這種變化與國際趨勢恰恰相反。

資料顯示, 美國2億多城市人口, 城市數量有1000多個, 日本1億多城市人口, 有787個城市, 我國現在城市人口已達7.7億, 卻只有654個城市。 這654個城市中, 百萬人口以上城市已有160個, 而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占比不到18%。

吳曉青認為, 這表明我國的城鎮化過程中, 人口、資源都集中到了大城市, 大城市消化不良, 自然要生病。 “有的大城市, 單位面積的污染物排放數倍于全國平均水準。 ”

由此, 吳曉青建議, 我們應該轉變城市發展思路和模式, 做好城市發展的規劃和頂層設計, 明確各類城市的功能和定位,

劃定生態紅線, 確立產業負面清單, 明確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的生態環境要求。

吳曉青指出, 治理“大城市病”, 目光不能只放在大城市。 要加快發展中小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 通過疏解城市功能、調整產業結構等方式, 促進大城市部分功能、產業向周邊的中小城市轉移, 發展新生中小城市, 讓各類城市各得其所, 協同發展。

此前,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副司長陳亞軍在2016年5月也向媒體談及, “十三五”規劃已把加快中小城市發展作為完善城市規模結構的主攻方向。 增加中小城市數量有兩個思路, 一是縣改市, 二是特大鎮設市。 上世紀90年代全國曾掀起一波縣改市高潮, 但整縣改制導致了虛假城市化等問題, 故在1997年被叫停。

為免重蹈覆轍, 現在把思路調整為推動縣區裡的特大鎮改市。

資料顯示, 目前全國鎮區人口在10萬以上的鎮有280個, 鎮區人口在5萬以上的特大鎮有780個, 在國外這種人口規模的行政區已經是不小的城市, 而在我國還只是一個鎮, 仍按農村的管理模式在管理。 這是我國城市體系的一個短板。 為此, 陳亞軍表示, 目前政府正在推動一些特大鎮試點鎮改市。 其中浙江溫州市蒼南縣的龍港鎮已率先啟動試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