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大師都愛用的千秋鉤是怎樣煉成的?

李淮, 國內最早做自己魚鉤品牌的人之一。 在今年以前, 他都是低調的, 因為從1998年上市以來, 千秋魚鉤一路長驅直入, 幾乎沒遇到過什麼困難。

從來都是別人追著他要鉤子, 欠帳免談, 貨到付款免談, 先付款再發貨, 這些都是李淮的規矩, 他說:“我賣鉤子就是這麼傲。 ”

聽起來確實狂傲, 沒有生意場上的通達圓融, 可是當李淮在你面前親口說出來的時候, 除了傲氣, 你感受更多的是他的自信,

對專業的自信, 對原材料的自信, 對工藝的自信, 對產品的自信, 然後你會有一種感覺——這些都是他應得的。

“拉直一把, 我賠5包!”

1989年之前, 李淮只是一個熱愛釣魚的人。 1989年之後, 他變成了一個漁具商人。 開漁具店10年, 他對市場有了獨立的判斷, 他蠢蠢欲動, 一直在尋找機會創業。

他將目標鎖定在魚鉤。 雖然魚鉤的利潤並不是最高的, 比不上魚竿、魚線, 但是魚鉤的市場需求量極其龐大。 當時市場上的消費主流幾乎都是日本品牌, 歐娜、伽瑪卡茲、哈雅布薩、土肥富幾乎瓜分了中國市場。

然而, 日本鉤價錢高, 有的鉤型並不適合中國市場, 但是消費者別無選擇。 李淮一直在售賣日本的散鉤, 他很自信, 他相信自己能做出同樣品質的日本魚鉤,

當然價格更便宜, 更貼近中國市場的需求。 他只是需要一個契機。

1998年, 機會終於來臨。 在當時《海峽釣魚》的牽線搭橋下, 李淮結識了日本的魚鉤廠家——森源, 並漸漸和日本的很多魚鉤廠家都建立了聯繫。

李淮很快就確定了自己的創業路徑: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標準從日本訂購散鉤,

回國後打上自己品牌的烙印, 推向市場。 千秋魚鉤這個獨立的品牌就此誕生。

與市場上的日本魚鉤相比, 千秋魚鉤的優勢在於:在原材料和工藝上保留了純正的日本血統, 但是在鉤型設計上更符合中國的水情魚情, 價格也遠低於日本品牌。

為配合魚鉤上市, 李淮做了一次行銷嘗試, 跨度長達5年。 他打出“拉直一把賠5包”的口號, 只要將被魚拉直的鉤子寄回, 就可以得到5包魚鉤。 那段時間, 李淮寄的掛號信用麻袋裝, 他印信封, 都是5000封起印, 前後光郵資就花了好幾萬。

每一封來信他都認真拆開看, 每一個鉤子他都仔細檢查。 賠付之後, 有人專門寫信來, 明確告知之前寄回鉤子就是為了試探他的誠信,

並不是為了那5包鉤子。 收到寄回的鉤子, 他說以後首選千秋。

李淮數萬枚鉤子贏得了信任, 也贏得了市場, “賠的越多的地方千秋賣得越好!”當時日本共有14個魚鉤廠家, 其中有10家都向李淮供過貨。 鉤子的訂貨量更是三年翻了N翻, 導致廠家都不敢貿然接單, 生怕一旦有變出現巨大庫存積壓。 因為魚鉤的生產週期特別長, 常規需要2年, 最快也要1年。 2年的時間, 市場存在著太多變數。

“雖然廠小,但是能接受我的觀點,做的鉤子符合中國硬度更高的要求,日本鉤子軟的好,中國鉤子硬的好,但也不能太硬,過硬會脆,要恰到好處,既有硬度又有韌性,這種鉤很難做。”這裡現在幾乎成為李淮的魚鉤生產基地。

“45度角就是我的核心競爭力”

以前的李淮如果說只是個漁具商人,那現在的李淮可以算得上魚鉤專家了。

他上百度,泡論壇,冶金論壇、電鍍論壇都是他經常流連學習的地方。

他還有一個三人智囊團,他們是李淮最欽佩、最感激的三個人。

一位是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熱處理系的工程師莫之光。他是中國第一代台釣人,是台釣大師廖心陽的第一批學員,也是中國第一批釣魚大師,今年62歲,人稱“老莫”。“只要提到老莫,釣具界沒人不知道的。”

老莫以前是航太工業部的工程師,對鉤子的冶金處理非常內行,李淮很多關於冶金知識都受益於他。他還曾經把日本老闆請到杭州,到老莫的漁具店當面請教、交流熱處理問題。熱處理有多重要?李淮說:鉤子最關鍵的一是原材料,二就是熱處理。

第二位是鄭州老闆王振東,他以前是中國最大電纜廠的冶金調度員,對冶金知識如數家珍。

“冶金的知識我都是從他們兩位身上學來的,有不懂的就打電話問,每次漁具展我們在展位上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交流學習,他們是我最好的老師。”

第三位是上海漁川漁具的老闆韓志國,“他對魚鉤的認識非常深刻,研究得比我還細,我們幾乎每天微信不斷,拿起手機一打就是四五十分鐘。有的時候沒話找話,聊著聊著靈感就來了。”韓志國還承擔了部分幫李淮檢驗樣品的工作。日本工廠將尚未電鍍的樣品寄給李淮,他檢驗一半,剩下的寄給韓志國。韓志國會用微距鏡頭拍下鉤尖,哪些飽滿,哪些磨得太薄了,一清二楚。

除了這個智囊團以外,日本的老闆和一線的工人也是李淮汲取專業知識的來源。“我每年都會去幾趟日本,和他們在辦公室談,在飯桌上談,泡溫泉的時候也在談,全是圍繞加工工藝和熱處理。他們是實實在在的行家,但沒有上升到理論層次,我把每個老闆的經驗總結出來,與老莫、老王教我的知識融合起來,提煉出精華轉化成我的理論,再指導日本工廠生產。”

李淮提出了45度角的理論,得到業界肯定,即讓魚鉤在45度角附近能被拉開最好,拉到五六十度斷是好鉤,如果在40度以內就被拉斷,那說明鉤子太脆,如果拉到90度還不斷,說明鉤子太軟。

李淮說:能做出45度角的100C鉤子,這就是他的核心競爭力。

所謂100C,是指含碳量百分之一,含碳量越高,鉤子越硬。市面上最常見的鉤子一般是80C,含碳量0.8%,中國鉤一般以70C居多。“十多年前,我在中國首次推出100C鉤子,此後全國跟風,到處都是100C,還出現了110C、120C,那是假的,目前日本的材料只有100C。”

100C魚鉤是李淮的驕傲,讓他更驕傲的釣魚名人們對千秋魚鉤的讚賞。

“老莫、李喜東、劉林、呂中勝、李大毛……他們都用我的鉤子。”李淮細數著這些釣魚圈裡如雷貫耳的名字,“他們很多都是主動到展位上來找我的,其中呂中勝用了我800個鉤子,只有1個被拉開了,還是因為掛上了一條5斤多的鯉魚,拔河之後,魚上來了,鉤子也被拉開了。”

“別人進一步,我要進兩步”

從今年開始,在市場中一直處於優越地位的李淮感覺到了危機,從來都是供不應求的千秋魚鉤出現有了積壓,這傳遞了一個危險的信號。

原因有很多個,比如日本的4家工廠開足馬力生產,但國內需求卻過剩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國產制鉤工藝的水準大幅提升。

“以前中國原材料差,工藝不行,製造機械的精密度遠遠不夠,一枚鉤子拿到手上,一眼就能辨別出是國產還是日本產。日本的魚鉤1000枚鉤子1個樣,中國的魚鉤常常是10枚鉤子11個樣。”如今,國產鉤和日本鉤的成品已經非常接近,“80C的鉤子區別很細微,已經很難靠肉眼分辨了。”

加上國內現在流行黑坑釣,不講究魚鉤的輕巧靈敏,相反要求鉤粗,能把魚拉上來就行。千秋魚鉤去年出的新品阿酷多號偏小,很難滿足釣黑坑的需求。

面對市場變化,李淮也正在做出改變。除了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外,他還準備投放海釣鉤。

“我和王振東拿著地圖從欽州沿海一路跑到葫蘆島,只要看到地圖上有鐵錨的標誌就跑去找,我們在碼頭採集第一手資料。我們還去了嵊泗、舟山列島,並開發了幾款新的海釣鉤。這些鉤是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做了特殊的防銹處理,在海水裡泡一個星期都不會生銹。現在已經在日照、連雲港等地方賣開了。”

“別人進一步,我要進兩步。”這是李淮的名言,也是千秋魚鉤過去和將來的強勁動力。

“雖然廠小,但是能接受我的觀點,做的鉤子符合中國硬度更高的要求,日本鉤子軟的好,中國鉤子硬的好,但也不能太硬,過硬會脆,要恰到好處,既有硬度又有韌性,這種鉤很難做。”這裡現在幾乎成為李淮的魚鉤生產基地。

“45度角就是我的核心競爭力”

以前的李淮如果說只是個漁具商人,那現在的李淮可以算得上魚鉤專家了。

他上百度,泡論壇,冶金論壇、電鍍論壇都是他經常流連學習的地方。

他還有一個三人智囊團,他們是李淮最欽佩、最感激的三個人。

一位是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熱處理系的工程師莫之光。他是中國第一代台釣人,是台釣大師廖心陽的第一批學員,也是中國第一批釣魚大師,今年62歲,人稱“老莫”。“只要提到老莫,釣具界沒人不知道的。”

老莫以前是航太工業部的工程師,對鉤子的冶金處理非常內行,李淮很多關於冶金知識都受益於他。他還曾經把日本老闆請到杭州,到老莫的漁具店當面請教、交流熱處理問題。熱處理有多重要?李淮說:鉤子最關鍵的一是原材料,二就是熱處理。

第二位是鄭州老闆王振東,他以前是中國最大電纜廠的冶金調度員,對冶金知識如數家珍。

“冶金的知識我都是從他們兩位身上學來的,有不懂的就打電話問,每次漁具展我們在展位上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交流學習,他們是我最好的老師。”

第三位是上海漁川漁具的老闆韓志國,“他對魚鉤的認識非常深刻,研究得比我還細,我們幾乎每天微信不斷,拿起手機一打就是四五十分鐘。有的時候沒話找話,聊著聊著靈感就來了。”韓志國還承擔了部分幫李淮檢驗樣品的工作。日本工廠將尚未電鍍的樣品寄給李淮,他檢驗一半,剩下的寄給韓志國。韓志國會用微距鏡頭拍下鉤尖,哪些飽滿,哪些磨得太薄了,一清二楚。

除了這個智囊團以外,日本的老闆和一線的工人也是李淮汲取專業知識的來源。“我每年都會去幾趟日本,和他們在辦公室談,在飯桌上談,泡溫泉的時候也在談,全是圍繞加工工藝和熱處理。他們是實實在在的行家,但沒有上升到理論層次,我把每個老闆的經驗總結出來,與老莫、老王教我的知識融合起來,提煉出精華轉化成我的理論,再指導日本工廠生產。”

李淮提出了45度角的理論,得到業界肯定,即讓魚鉤在45度角附近能被拉開最好,拉到五六十度斷是好鉤,如果在40度以內就被拉斷,那說明鉤子太脆,如果拉到90度還不斷,說明鉤子太軟。

李淮說:能做出45度角的100C鉤子,這就是他的核心競爭力。

所謂100C,是指含碳量百分之一,含碳量越高,鉤子越硬。市面上最常見的鉤子一般是80C,含碳量0.8%,中國鉤一般以70C居多。“十多年前,我在中國首次推出100C鉤子,此後全國跟風,到處都是100C,還出現了110C、120C,那是假的,目前日本的材料只有100C。”

100C魚鉤是李淮的驕傲,讓他更驕傲的釣魚名人們對千秋魚鉤的讚賞。

“老莫、李喜東、劉林、呂中勝、李大毛……他們都用我的鉤子。”李淮細數著這些釣魚圈裡如雷貫耳的名字,“他們很多都是主動到展位上來找我的,其中呂中勝用了我800個鉤子,只有1個被拉開了,還是因為掛上了一條5斤多的鯉魚,拔河之後,魚上來了,鉤子也被拉開了。”

“別人進一步,我要進兩步”

從今年開始,在市場中一直處於優越地位的李淮感覺到了危機,從來都是供不應求的千秋魚鉤出現有了積壓,這傳遞了一個危險的信號。

原因有很多個,比如日本的4家工廠開足馬力生產,但國內需求卻過剩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國產制鉤工藝的水準大幅提升。

“以前中國原材料差,工藝不行,製造機械的精密度遠遠不夠,一枚鉤子拿到手上,一眼就能辨別出是國產還是日本產。日本的魚鉤1000枚鉤子1個樣,中國的魚鉤常常是10枚鉤子11個樣。”如今,國產鉤和日本鉤的成品已經非常接近,“80C的鉤子區別很細微,已經很難靠肉眼分辨了。”

加上國內現在流行黑坑釣,不講究魚鉤的輕巧靈敏,相反要求鉤粗,能把魚拉上來就行。千秋魚鉤去年出的新品阿酷多號偏小,很難滿足釣黑坑的需求。

面對市場變化,李淮也正在做出改變。除了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外,他還準備投放海釣鉤。

“我和王振東拿著地圖從欽州沿海一路跑到葫蘆島,只要看到地圖上有鐵錨的標誌就跑去找,我們在碼頭採集第一手資料。我們還去了嵊泗、舟山列島,並開發了幾款新的海釣鉤。這些鉤是專門針對中國市場的,做了特殊的防銹處理,在海水裡泡一個星期都不會生銹。現在已經在日照、連雲港等地方賣開了。”

“別人進一步,我要進兩步。”這是李淮的名言,也是千秋魚鉤過去和將來的強勁動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