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所謂“電商專供”,你不能不知道的內幕!

閒話“電商專供”華說

11月11日, 即所謂的“雙11”, 如今儼然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節日了。 一年一度, 每逢這個日子, 舉國上下便陷入了一場網路購物的狂歡。

無他, 這個網路時代的節日的主題, 簡單粗暴, 就是“買買買”, 直至“剁手”而後止!因之而生髮的插曲自然也不少。 前幾天看到一則消息, 說重慶某公司“為保障員工不被剁手, 控制員工節約用錢, 避免額外支出導致家庭不和諧、小面積破產的現象, 為避免各大電商平臺對員工的經濟血洗”, 決定將員工11月的工資推遲12月底發放。 總有人喜歡替別人做決策, 做選擇, 而且往往冠之以各類堂皇崇高的名義, 原也是這個古老國度一貫傳統。 這裡不論, 總而言之, “雙11”以及其帶來的紛擾, 在這漸益蕭瑟的年末時節, 平添了一份熱鬧。

打開各大電商的網路平臺, 品類之盛, 不可勝數, 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其中有一特別的品種,

這些年來從無到有生長迅猛, 並屢屢成為社會熱點話題的一時之選。 這品種的名目, 喚作“電商專供”。 熱衷於在網上“淘寶”的人們, 對此大抵是耳熟能詳的。 放眼電商平臺, 小到日化用品、服裝鞋帽, 大到彩電空調等家用電器, “電商專供”觸目皆是。

所謂“電商專供”, 望文生義, 便知道這是廠家專為供應電商平臺而生產的產品, 可能在所有電商平臺銷售, 也有可能為某一特定的電商平臺度身定制。 不過, 這些“電商專供”的產品, 在包裝或者外形上, 與在商場實體店內產品幾乎如出一撤。 如果不是“電商專供”的標識, 單從產品的外觀上看, 電商專供產品與商場實體店內出售的產品很容易混淆, “傻傻分不清楚”。

說容易混淆, 也就是說兩者其實是不同的,

有區別的。 這區別和不同, 直觀地的一點, 是價格。 “電商專供”的產品價格便宜, 比在商場實體店內出售的產品便宜的多;不那麼直觀的一點, 是產品的品質, “電商專供”產品品質低, 比在商場實體店內出售的產品低的多。 舉例以明罷。 同一款羊毛圍巾, 在商場專賣店內的標價是600元, “電商專供”的標價是200元, 兩者價差高達3倍!當然, 品質也不可同日而語:商場專賣店內的出售的圍巾, 羊毛含量在70%以上, 而“電商專供”的圍巾的羊毛含量不到30%。 又譬如說, 外觀幾乎完全一樣的一盒紙巾, 可抽取的張數也一樣多, “電商專供”版要比超市售賣的便宜不少, 不過使用時明顯感覺薄一些, 去超市一比對, 才發現超市的紙巾標注的是3層,
而“電商專供”版只有2層。 一言以蔽之, “電商專供”和商場內銷售的產品是“形似而神不似”, 外觀雷同, 內涵有別。

不言而喻, 將“電商專供”和商場內銷售的產品這兩者做成“形似”, 是廠家故意為之。 其之大行其道, 證明著這一行銷策略是成功的, 撓到消費者“癢處”, 切中了顧客的微妙心理。 自然, 感覺“受騙上當”的主顧會不滿, 會有抱怨甚至投訴。 不過, 你可以說廠家“渾水摸魚”, 但指責廠家賣“假貨”“劣貨”無疑是欲加之罪。 “電商專供”產品為同一品牌商生產, 當然是正品, 不是“假貨”;“電商專供”產品是合格品, 符合品質規範, 當然也不是“劣貨”。 不錯, “電商專供”的品質低於商場內的產品, 但即使同在商場內銷售的產品, 其品質也分為三六九等, 何問題之有哉?

“電商專供”之產品, 與商場實體店出售的產品“形似”卻有價格、品質之落差, 是不奇怪的, 它是內在經濟邏輯的體現, 正所謂“事有必至, 理有固然”。 相反, 那廠商大肆吹噓的“線上線下同質同價”云云, 倒是不能當真的, 他那邊“姑妄言之”, 你這裡“姑妄聽之”。 無他, 違背經濟規律也。 倘若真有商家選擇這麼做, 那麼, 沒有疑問, 在市場競爭之下, 其最終會被淘汰出局。

道理何在?其實不複雜, 且從三個不同的角度看, 殊途同歸, 均支持著上述的結論。

先從市場看。 市場的鐵律, 是優質優價低質低價。 “電商專供”之產品, 其必殺技是“低價”, 以此招徠顧客。 但廠家或者企業不是“活雷鋒”, 千做萬做蝕本生意不做, 有利可圖才會向市場供應。 既要低價, 又要有錢可賺,那只能走“低質”之路,將成本降下來。於是乎,“電商專供”產品與實體店內的產品雖然外觀類似,但可能或者舍去了某些功能,或者減少了貴重材料的使用量,或者使用了更為便宜的零部件等等,總而言之,務求產品品質合格但與在實體店內銷售的產品形成落差,從而將兩者區別開來,低質低價優質優價。低質而優價,賣不出去,因為消費者不買帳;優質而低價,賣家不肯賣,因為於其利益有損。或者要說,也有不明就裡的消費者花了高價買了劣質品,或者沒有眼光的賣家將真品當成仿製品低價甩賣,那是買家和賣家為訊息費用所左右,面對著訊息費用的局限,其行為並不否決“優質優價低質低價”的市場規律。

再從銷售管道看。“電商專供”和商場內的產品,走得兩條不同的銷售管道,前者是網路,後者是實體店。因為如今商鋪租金高企,實體店管道的成本要比網路通道高不少。不管是實體店和網店,廠家或者商家的投資,最終都是要通過產品銷售帶來的收入進行回收。網店成本低,賣低價產品也足以回收,但實體店成本高,逼迫著店內銷售的產品價格也要高,價格高,則品質自然要與之匹配,水漲船高。說過了,低質而優價賣不出去,因為消費者不會買帳,開實體店的高額投資會血本無歸。越是黃金地段的商場,其所售賣的產品檔次越高品質越高,其來有自矣。

最後從廠家內部生產看。“電商專供”與商場內的產品雖然外觀一樣,但在設計、功能、用材等方面有別,很顯然,這是兩種不同的產品。一個廠家生產多種不同的產品是常態,這就面臨選擇:廠房就是這麼大,生產甲產品占地多了,乙產品所占之地就少,甲產品的收入是生產乙產品的成本,乙產品的收入是生產甲產品的成本。從廠房的租值角度看,企業追求的總租值的最大化,甲乙兩種產品生產場地的租值相等,是總租值最大化的必要條件。如果甲產品是“電商專供”, 低質低價,但交易速度快——單位時間內銷售數量多,乙產品是商場內專賣,優質優價,但交易速度慢——單位時間內銷售數量少,因而甲乙兩種產品生產場地的租值趨於相等。如果反其道行之,則甲乙兩種產品生產場地的租值大有分離,在競爭下企業會被市場所淘汰。

是的,經濟規律說,線上線下不可能同質同價。“線上線下同質同價”云云,只可能是廠家和商家為打廣告,搞促銷而偶一為之,噱頭而已。其實即使是大造聲勢促銷之際,你也未必真能期望著占到便宜。如下是區區在下一次真實的消費經歷:三年之前,家裡要換一個新的冰箱,時值五一假期,附近的一個家電大賣場正在大肆促銷,號稱所有商品“線上線下同質同價”。因為離家近,心想,既然線上線下同質同價,不如到店內買了直接拉回來。拿著大賣場派發的廣告紙,興沖沖地到店內尋找中意的那款冰箱,遍尋不得。問一旁的廠家導購員,回答曰:“店裡不賣這款冰箱的,要買只能在網上買!”

2016/11/11

又要有錢可賺,那只能走“低質”之路,將成本降下來。於是乎,“電商專供”產品與實體店內的產品雖然外觀類似,但可能或者舍去了某些功能,或者減少了貴重材料的使用量,或者使用了更為便宜的零部件等等,總而言之,務求產品品質合格但與在實體店內銷售的產品形成落差,從而將兩者區別開來,低質低價優質優價。低質而優價,賣不出去,因為消費者不買帳;優質而低價,賣家不肯賣,因為於其利益有損。或者要說,也有不明就裡的消費者花了高價買了劣質品,或者沒有眼光的賣家將真品當成仿製品低價甩賣,那是買家和賣家為訊息費用所左右,面對著訊息費用的局限,其行為並不否決“優質優價低質低價”的市場規律。

再從銷售管道看。“電商專供”和商場內的產品,走得兩條不同的銷售管道,前者是網路,後者是實體店。因為如今商鋪租金高企,實體店管道的成本要比網路通道高不少。不管是實體店和網店,廠家或者商家的投資,最終都是要通過產品銷售帶來的收入進行回收。網店成本低,賣低價產品也足以回收,但實體店成本高,逼迫著店內銷售的產品價格也要高,價格高,則品質自然要與之匹配,水漲船高。說過了,低質而優價賣不出去,因為消費者不會買帳,開實體店的高額投資會血本無歸。越是黃金地段的商場,其所售賣的產品檔次越高品質越高,其來有自矣。

最後從廠家內部生產看。“電商專供”與商場內的產品雖然外觀一樣,但在設計、功能、用材等方面有別,很顯然,這是兩種不同的產品。一個廠家生產多種不同的產品是常態,這就面臨選擇:廠房就是這麼大,生產甲產品占地多了,乙產品所占之地就少,甲產品的收入是生產乙產品的成本,乙產品的收入是生產甲產品的成本。從廠房的租值角度看,企業追求的總租值的最大化,甲乙兩種產品生產場地的租值相等,是總租值最大化的必要條件。如果甲產品是“電商專供”, 低質低價,但交易速度快——單位時間內銷售數量多,乙產品是商場內專賣,優質優價,但交易速度慢——單位時間內銷售數量少,因而甲乙兩種產品生產場地的租值趨於相等。如果反其道行之,則甲乙兩種產品生產場地的租值大有分離,在競爭下企業會被市場所淘汰。

是的,經濟規律說,線上線下不可能同質同價。“線上線下同質同價”云云,只可能是廠家和商家為打廣告,搞促銷而偶一為之,噱頭而已。其實即使是大造聲勢促銷之際,你也未必真能期望著占到便宜。如下是區區在下一次真實的消費經歷:三年之前,家裡要換一個新的冰箱,時值五一假期,附近的一個家電大賣場正在大肆促銷,號稱所有商品“線上線下同質同價”。因為離家近,心想,既然線上線下同質同價,不如到店內買了直接拉回來。拿著大賣場派發的廣告紙,興沖沖地到店內尋找中意的那款冰箱,遍尋不得。問一旁的廠家導購員,回答曰:“店裡不賣這款冰箱的,要買只能在網上買!”

2016/11/1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