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同裡古鎮,是水做的

林徽因說, 愛上一座城, 也許是為城裡的一道生動風景, 為一段青梅往事, 為一座熟悉老宅, 或許, 僅僅為這座城。

其實, 我愛的並不是一座城, 僅僅是一個小鎮。 小鎮有點小, 但不是特小。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時閑地少,水巷小橋多。 ”知道我說的是哪裡嗎, 沒錯, 就是蘇州市同裡古鎮。

去時, 正近國慶, 同裡處處張燈結綵, 普大喜奔。

【到達方式】

1.蘇州地鐵4號線直達同裡站, 出了地鐵之後坐725公車, 4站就到達同裡古鎮(石牌站)。 也可步行去古鎮。

2. 蘇州火車站、汽車南站--同裡, 30分鐘一班。

3. 蘇州旅遊集散中心--同裡, 流水線發車。

【門票】:100元。 如果只逛街, 不進9個小景點, 就不用買門票。

我是在蘇州火車站北廣場二樓的蘇州旅遊集散中心買的套票, 含往返汽車、同裡古鎮門票98元, 感覺免費坐了一趟汽車。 旅遊集散中心還有開往千燈、周莊等多個古鎮、景區的專線。

作為六大古鎮之一, 同裡的地名變了好幾回, 先秦時稱“富土”, 唐初因名太侈, 過於招搖, 便改為“銅裡”, 宋代又改為“同裡”, 這下終於低調了。 奈何, 現在又高調了, 誰叫你們捧紅她呢。

據《同裡志》記載,從宋元起這裡便是吳中重鎮,因為它與外界只通舟楫,很少遭受兵亂之災,所以富紳商賈、文人墨客都來這裡安居避亂,財富與文化的入駐讓這片水鄉更加的富庶與厚重。

同裡與蘇州城,相距不過一個小時的車程,但對比繁華的城市,卻是另一番天地。

同裡,矮矮的,高不過三層樓,很接地氣,也不怕來地震,方便逃散。

如果說同裡沒被商業化,明顯是睜眼說瞎話。儘管她失去了一些原有的味道,卻沒有染上太多的俗氣。這裡的商業化是如此的小心翼翼,甚至毫無違和感。畢竟,商業化的是人,但同裡,還是那個同裡,千百年來,它依舊靜靜守在原地,等著那個懂她的人。

大凡江南的水鄉古鎮,橋與河是兩個必須的元素,而整個同裡古鎮便是被15條河流分隔成7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這將一個個小島串連成一個整體。你尋著這些橋走去,不知不覺間就走遍了整個同裡。

不經意間顧盼回眸,總會在街邊某一扇門後瞥見老屋的身影,你再進去,鍋碗瓢盆、晾曬的衣物隨處掛著,人間的煙火與這老屋相得益彰。

你在河邊洗衣晾曬,

我在門口喂鳥品茶,

雖無男耕女織,卻也休閒自在……

灰色是同裡古鎮的主色,不明就裡的還以為富龍我拍的是黑白照片。

泰來橋,來同裡的人都能看到,它是古鎮最高大的一座橋,近看是梁式單孔,橋臺為青石,其餘為花崗石砌置,東西兩側為木欄。

古鎮內街道縱橫交錯,有魚行街、竹行街、富觀街、新填街、上元街、三元街、東溪街、南新街,這八條街道各有特色,有的寧靜恬淡,有的店鋪林立,有的綠樹掩映,有的依水傍立。

商鋪的門板都是木質的,沒有改成鋼質的防盜門,店裡叫賣著襪底酥、芡實糕、青團、芡實等。

明清古街上更熱鬧,有賣字畫的,賣工藝品的,現代旅遊的進入,讓古鎮裡的業態變得完善,從住宿到娛樂休閒,這裡應有盡有。

同裡之美,美在古屋。

這些古屋,滿屋沉香,飄的都是歲月的氣息。

世德堂,一座明清建築,已改成一家高級客棧,稱得上富麗堂皇,地處熱鬧的明清街上,不過,我只是來打卡。

一園(退思園)、二堂(崇本堂、嘉蔭堂)、三橋(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以及珍珠塔、羅星洲、南園茶社、穿心弄等是同裡古鎮地標性的景點,也是不可錯過的遊覽去處。

富龍我迫不及待地來到世界文化遺產——退思園,這座典型的江南園林,去同裡定要去的。

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任蘭生被解職回鄉,花十萬兩銀子建造宅園,取自《左傳》“退思”,意思是“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誰思過,你,我?

退思園面積並不大,但佈局小巧玲瓏,相比中國四大園林是小了些。

莫道園林小,佳景知多少。

建造時園主不講究園林的氣勢與氣魄,以詩文造園,追求園林的神韻與詩意,只求精緻、玲瓏和品味。

亭台、水池、假山,每換一個角度去觀看,所見景色都不同。

看出來了嗎,這是一座船舫,船舷邊的那一塊塊太湖石就是迎風而起的浪花。

退思園集清代園林之長,清新雅致,水榭相映,趣味橫生,堪稱江南古典園林的經典之作。

退思園內有“三株、三絕、三珍”,實為無價藝術瑰寶。

它還一改以往園林的縱向結構,變為向橫裡建造,由四組不同風格的建築群組成,自西向東,分廳堂、內宅、中庭、花園。

進門為園子外宅,分轎廳、茶廳/花廳、正廳,正廳名蔭餘堂。外宅主要用於會客、婚嫁盛事、祭祖典禮。

內宅建有南北兩幢五樓五底的跑馬樓,名曰“畹香樓”,樓間由雙重廊貫通。廊下設梯,既遮風雨,又主僕分開。內、外宅可分可合,佈局緊湊。

“雖有人作,宛自天開”,退思園的設計者袁東籬有過設計蘇州怡園的經驗,利用同裡水環河繞的特點,以水為主,園內建築多貼水而建,諸建築如浮水上,水中翩翩倒影,上下輝映,構成濃重的山水畫卷,故為“貼水園”。

春景有“坐春望月”,春花姣妍欲語。夏景有“菰雨生涼”,四面荷風習習。秋景有“天香秋滿”,處處金桂飄香。冬景有“歲寒三友”,松竹梅傲雪相伴。

“琴房”內焚香操琴,“眠雲亭”畔就石對弈,“辛台”一角臨窗作書,“攬勝閣”上扶欄學畫。樓閣水榭虛實相映,濃淡相宜,好一處宅園啊。

美國紐約市在斯坦頓島植物園內,以退思園為藍本,建造了一座面積3850平方英尺的江南庭園,取名“退思莊”,可見退思園的影響。

這是後門,比普通人家的正門還氣派。

同裡有很多座石橋,大多被人忽視,然而它的每一塊石磚上都留有時間的印記。

但凡來江南古鎮遊玩的便會花幾十塊錢坐上搖櫓船,看水波蕩漾,看岸上人來人往。

遊船上掛滿花燈,船家唱著軟綿的江南小調。

家家臨水,戶戶通舟,船槳漾起的水波,也未能驚擾到岸上歡談的人群。

一溪流雲輕梳妝。

微風岸,碧如簪。

黑瓦白牆,一紙紅塵淡。

流水迢迢自吟唱,思憶長,夢江南。

我是不願花這錢去坐船的,在岸邊隨性地走走,也挺好。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雖然對王紹鏊紀念館興趣不大,但既然路過,就進去看看,簡單的轉了一圈。

佳人在繡樓上,你可有繡球拋下?

或者,失手掉下一根小竹杆砸中我的頭。

巴掌大的地方竟設計得如此精緻,我服你。

珍珠塔,超級地主的家啊!專門開了一條小河進家裡後院,便於隨時卷走財寶離去,讓你打劫不成。

珍珠塔並不是一座塔,她是著名錫劇《珍珠塔》故事的發源地,是富小姐贈窮書生珍珠塔、考取功名的愛情佳話。雖然這個故事在當今社會中早已被一些電視劇演的爛俗,但是,當你看到她之後,還是會相信愛情的!!!

你以為穿上龍袍就是皇帝了?大人讓小孩當一回“小皇帝”,看到他就想起了兒時的光緒、垂簾的慈禧。

自古英雄出少年。熊孩子,看好你。

珍珠塔又名陳禦史府,是明嘉靖萬曆年間南京監察禦史陳王道的故居,是同裡最大的園林。

堂樓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即便是一般親戚也不能擅入,堂樓上面所掛“祉猷駢茂”的匾額寓為福氣、事業雙收。

珍珠塔由禦史第、陳家後花園、陳家牌樓、宗祠四大部分組成,面積很大,景色很美。

宗祠裡供奉著軒轅帝,有懂易經者給你有償解釋姓氏起源,費用10元。

浮翠舫,停泊于碧波之間,猶如浮在碧綠的翡翠之上,故取名“浮翠舫”。後門有額題為“淩波”,也是這個意思。

據說陳王道是一位清官,看看清官他家的後院吧,這個後院大得呀,讓我等終日蝸居在鴿子樓裡的人,情何以堪啊。

橋即是廊,廊也是橋。

這哪是家呀,分明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這裡遊賞,猶如在詠詩,又似是在賞畫。

魚樂焉知人樂,泉清不若心清。古人說得真到位,但今天能做到的又有幾人呢。

這裡是聽戲看戲的地方,大戶人家是把戲班子叫到家裡搞專場,那像我們一堆人擠在一個影劇院。

出了珍珠塔,眼前是“等一個人咖啡店”,等誰,等得到嗎。

松石悟園看的是石頭,與珍珠塔景區一牆之隔。

原名東柳別業,由東柳醉侯金仲禹為其母親頤養天年而建,1924年建成,是當年同裡唯一的花園洋房。

園內草木茂盛,竹影搖曳,水杉筆挺,銀杏直插天空,猶如傘蓋置白色小樓於綠蔭之中。歷經更朝換代,也難掩院子昔日的幽雅。

園內的秦漢六朝瓦甓館也是個微型博物館,展示著歷代的磚瓦。

裡面陳設的石畫,真的是需要“悟”再加上人類偉大的想像力,才能看得懂。

出了園子,又是一片碧波蕩漾,說實話,到同裡即便不進各個景點,就是在河邊坐坐也是件很愜意的事啊。

過去的酒幡,如今擴展為店招,各類店都用它。

你連自拍都不會,還怎麼稱霸朋友圈。

很多攝影家和畫家都喜歡來這,不光為賞景,更是為了出獲獎的作品。

老外才不管這麼多,她們是來休閒的。

烏金橋,又名歎息橋,建於西元1811年,是當年蘇州到同裡的必經之路,也是古鎮的重要入口。那一年古鎮百姓為迎接太平軍,一夜之間修建了此橋。橋面方石上刻了一幅“馬上報喜”圖,以預祝太平軍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橋還是那座橋,只是走的人早已不同~~

魚行街也是一條主街,如今開著不少的客棧民宿。

同裡的吸引力,去過的人才知道有多麼巨大。它像一張網,讓多少人顛沛世界後還是回到這裡。就算只短暫停留,也能獲得遺失許久的平靜與滿足。

來到同裡,感受一種老日子,就像木心筆下的《從前慢》那樣:

從前的日子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鎮上有許多廊棚,類似廣東的騎樓,行走在廊棚下既使是雨天也不用打傘,不會濕鞋。同理,晴天也曬不到太陽。

沿河而坐,

點幾個小菜,

來一壺米酒,

三五好友談笑,

時間如身邊的流水一晃就過去了。

走在同裡的老街上,

感覺時間也慢了下來,

同裡人不善於跟 時間賽跑,

他們享受著慢時光,

而時光也眷顧著這裡的人們。

走走停停,富龍我來到了耕樂堂。望文生義,這應該是一個以農耕為主題的展覽館,誰知進去後才明白不能主觀臆斷,耕樂堂跟農耕沒半毛錢關係。

耕樂堂也是一座明朝興建的私人園林,占地六畝四分,現存三進四十一間,是明代處士朱祥宅第。

蘇州園林的各種元素,這裡全有。

與其他園子不同的是園內展出了一百多件根雕作品,這些作品多以巨大取勝,其中正堂內展示的幾件超大作品已載入上海吉尼斯記錄。

耕讀傳家,是主人寫給後代看的。

三友亭,該是歲寒三友吧。

百年古樹,爺爺的爺爺級。

園內有白皮樹,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若不是講解員特別強調,我肯定會錯過,這種樹在江西沒有。

穿上漢服,畫個精緻的民國妝容,提著個小皮箱,擇一個破院,便是女青了。

同裡,的確適合裝逼。

在鎮裡居然看到了鸕鷀捕魚,雖然水是混濁的,但我敢斷定這溪裡是沒有魚。

原來漁翁在意的不是魚,而是遊客與鸕鷀合影的生意。

這裡有多少座橋,就有多少個故事。

沒有幾個人會去仔細地數橋的數量,也沒有幾個人能聽全所有的故事。

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光聽這三座橋的名字便知道它們會給過橋的人帶來吉慶、好運,因此,同裡三橋必遊,必走,必過。

在同裡人的一生中,滿月、結婚、60大壽一定要走三橋。

有人在唱:“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好;走過吉利橋,生意興隆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

蘇州有中國威尼斯之稱,而在蘇州的同裡,這種水鄉風貎就體現得更充分、更淋漓盡致。

這裡滯留了很多歪果仁,他們來中國只對破敗的東西感興趣,而看到上海的“家用三件套”會感冒。

崇本堂以豐富多樣的磚雕、木雕聞名於世,堂內處處可見雕刻,以戲劇故事、花卉等題材為主,有木雕100多幅,所有長短窗的腰板上刻著全套《西廂記》的故事,從張生遊殿到十裡長亭送別。

自正廳至內宅堂樓共三進,一進高於一進,寓意“步步高升”。

崇本堂裡開設了江南水鄉婚俗館,觀者不多。

陳列著三寸金蓮的鞋子,古人靠這招造就了女子婀娜的舞步,有點殘忍,現在的女漢子是大步流星了,可卻失去了女人味。

這條窄窄的巷道據說是下人走的,古時候真是等級分明啊。

我沒按線路遊覽,反正是一個人,瞎逛,碰到哪個就看哪個。

不知不覺,眼前是“貓的天空之城”,它已然成了江浙古鎮的標配,手賬愛好者、小清新控總能在這裡找到心愛的小物件。少女們對文藝的熱愛,為它撐起一家又一家的分店。

來過同裡的人,便會喜歡這裡的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喜歡這裡的吳儂軟語、淳樸人情,喜歡這裡的太湖三白、水中八仙。

也喜歡靜靜地坐在小河邊,聽著酒吧裡傳出的一首首吉他彈唱。

還可以來到鎮中心的戲臺,免費看演出。

來聽的人都站在戲臺下,沒有板凳座位,人不多,能聽得懂的更少。

我對戲曲是一竅不通,都像我這樣的話,民族精華就沒得市場了,堪憂。

但我還是圖個了新鮮,佇立戲臺下片刻裝作認真看戲的樣子,畢竟回到家裡就看不到這種地方戲了。

還別說,仔細一瞧,兩位演員一抬手,一眉眼,透著那個美。

看這根石樁就知道同裡已成天然的影視棚了,很多知名的影視劇在這裡取景拍攝,有《包氏父子》、《紅樓夢》、《家》、《春》、《秋》、《董小宛》、《戲說乾隆》等。

中元橋,又稱賭氣橋,是一座梁式三孔石橋。傳說以前有兩位財主,一個腿殘,一個眼疾,一天,腿殘的財主說要建一座泰來橋,到時眼疾的便可托他的福,扶著橋欄過橋了。眼疾的那位不服氣,於是也蓋了一座中元橋,搶先於泰來橋落成,故老百姓稱它為賭氣橋。

古鎮上有一處不是景點的景點,這便是“江南第一茶樓”南園茶社,辛亥革命時期由陳去病、柳亞子等進步人士發起籌建,作為他們的活動據點。傳統磚木結構的兩層明清建築,百年來一直保留著老虎灶燒水的古老作法。

恰逢評彈演出,吳儂軟語聽不太懂,不過,這沒關係,倚著窗邊臨水座,執一杯泡開的茶,看茶葉上下翻滾,歇一歇走累的腿腳。

郊外更顯水鄉,空氣也更通透。

順河而走,微風吹來,整個人心情都跟著好起來。

一座被深藏在時光裡的古鎮,在這裡,你很容易就能找到一種想過的生活。懷舊的麥芽糖,斑駁的石板路,蜿蜒的河道,還有河中的浣洗,河邊的早茶……

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行走在靜逸的古道上,那豐盈的歷史感浸透青石板路,在午後漫捲而來,如水般清涼。

古鎮還有個羅星洲,洲在湖中央,洲上有個島,島上有座廟,富龍我急於趕回蘇州乘坐夜班火車就沒去這個洲了。

同裡的精華,在一早一晚。清晨有炊煙,霧靄中有一條烏篷船劃來,而夜色降臨後又是燈火闌珊,紅燈籠的影子倒映在河中影影綽綽,疑是天上宮闕,可惜我未能欣賞到她最美的時刻。

不愧是乾隆六下江南之地,從古至今,都是一處詩意的所在。青石板泛出的光、劃著船唱著曲兒的船家、落雨時屋簷的滴水……走在這樣的小鎮,舉手投足間都風雅了起來。

同裡就像陳年老酒

經過歲月的沉澱

越發醇厚香濃

有人來 有人去

據《同裡志》記載,從宋元起這裡便是吳中重鎮,因為它與外界只通舟楫,很少遭受兵亂之災,所以富紳商賈、文人墨客都來這裡安居避亂,財富與文化的入駐讓這片水鄉更加的富庶與厚重。

同裡與蘇州城,相距不過一個小時的車程,但對比繁華的城市,卻是另一番天地。

同裡,矮矮的,高不過三層樓,很接地氣,也不怕來地震,方便逃散。

如果說同裡沒被商業化,明顯是睜眼說瞎話。儘管她失去了一些原有的味道,卻沒有染上太多的俗氣。這裡的商業化是如此的小心翼翼,甚至毫無違和感。畢竟,商業化的是人,但同裡,還是那個同裡,千百年來,它依舊靜靜守在原地,等著那個懂她的人。

大凡江南的水鄉古鎮,橋與河是兩個必須的元素,而整個同裡古鎮便是被15條河流分隔成7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這將一個個小島串連成一個整體。你尋著這些橋走去,不知不覺間就走遍了整個同裡。

不經意間顧盼回眸,總會在街邊某一扇門後瞥見老屋的身影,你再進去,鍋碗瓢盆、晾曬的衣物隨處掛著,人間的煙火與這老屋相得益彰。

你在河邊洗衣晾曬,

我在門口喂鳥品茶,

雖無男耕女織,卻也休閒自在……

灰色是同裡古鎮的主色,不明就裡的還以為富龍我拍的是黑白照片。

泰來橋,來同裡的人都能看到,它是古鎮最高大的一座橋,近看是梁式單孔,橋臺為青石,其餘為花崗石砌置,東西兩側為木欄。

古鎮內街道縱橫交錯,有魚行街、竹行街、富觀街、新填街、上元街、三元街、東溪街、南新街,這八條街道各有特色,有的寧靜恬淡,有的店鋪林立,有的綠樹掩映,有的依水傍立。

商鋪的門板都是木質的,沒有改成鋼質的防盜門,店裡叫賣著襪底酥、芡實糕、青團、芡實等。

明清古街上更熱鬧,有賣字畫的,賣工藝品的,現代旅遊的進入,讓古鎮裡的業態變得完善,從住宿到娛樂休閒,這裡應有盡有。

同裡之美,美在古屋。

這些古屋,滿屋沉香,飄的都是歲月的氣息。

世德堂,一座明清建築,已改成一家高級客棧,稱得上富麗堂皇,地處熱鬧的明清街上,不過,我只是來打卡。

一園(退思園)、二堂(崇本堂、嘉蔭堂)、三橋(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以及珍珠塔、羅星洲、南園茶社、穿心弄等是同裡古鎮地標性的景點,也是不可錯過的遊覽去處。

富龍我迫不及待地來到世界文化遺產——退思園,這座典型的江南園林,去同裡定要去的。

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任蘭生被解職回鄉,花十萬兩銀子建造宅園,取自《左傳》“退思”,意思是“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誰思過,你,我?

退思園面積並不大,但佈局小巧玲瓏,相比中國四大園林是小了些。

莫道園林小,佳景知多少。

建造時園主不講究園林的氣勢與氣魄,以詩文造園,追求園林的神韻與詩意,只求精緻、玲瓏和品味。

亭台、水池、假山,每換一個角度去觀看,所見景色都不同。

看出來了嗎,這是一座船舫,船舷邊的那一塊塊太湖石就是迎風而起的浪花。

退思園集清代園林之長,清新雅致,水榭相映,趣味橫生,堪稱江南古典園林的經典之作。

退思園內有“三株、三絕、三珍”,實為無價藝術瑰寶。

它還一改以往園林的縱向結構,變為向橫裡建造,由四組不同風格的建築群組成,自西向東,分廳堂、內宅、中庭、花園。

進門為園子外宅,分轎廳、茶廳/花廳、正廳,正廳名蔭餘堂。外宅主要用於會客、婚嫁盛事、祭祖典禮。

內宅建有南北兩幢五樓五底的跑馬樓,名曰“畹香樓”,樓間由雙重廊貫通。廊下設梯,既遮風雨,又主僕分開。內、外宅可分可合,佈局緊湊。

“雖有人作,宛自天開”,退思園的設計者袁東籬有過設計蘇州怡園的經驗,利用同裡水環河繞的特點,以水為主,園內建築多貼水而建,諸建築如浮水上,水中翩翩倒影,上下輝映,構成濃重的山水畫卷,故為“貼水園”。

春景有“坐春望月”,春花姣妍欲語。夏景有“菰雨生涼”,四面荷風習習。秋景有“天香秋滿”,處處金桂飄香。冬景有“歲寒三友”,松竹梅傲雪相伴。

“琴房”內焚香操琴,“眠雲亭”畔就石對弈,“辛台”一角臨窗作書,“攬勝閣”上扶欄學畫。樓閣水榭虛實相映,濃淡相宜,好一處宅園啊。

美國紐約市在斯坦頓島植物園內,以退思園為藍本,建造了一座面積3850平方英尺的江南庭園,取名“退思莊”,可見退思園的影響。

這是後門,比普通人家的正門還氣派。

同裡有很多座石橋,大多被人忽視,然而它的每一塊石磚上都留有時間的印記。

但凡來江南古鎮遊玩的便會花幾十塊錢坐上搖櫓船,看水波蕩漾,看岸上人來人往。

遊船上掛滿花燈,船家唱著軟綿的江南小調。

家家臨水,戶戶通舟,船槳漾起的水波,也未能驚擾到岸上歡談的人群。

一溪流雲輕梳妝。

微風岸,碧如簪。

黑瓦白牆,一紙紅塵淡。

流水迢迢自吟唱,思憶長,夢江南。

我是不願花這錢去坐船的,在岸邊隨性地走走,也挺好。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雖然對王紹鏊紀念館興趣不大,但既然路過,就進去看看,簡單的轉了一圈。

佳人在繡樓上,你可有繡球拋下?

或者,失手掉下一根小竹杆砸中我的頭。

巴掌大的地方竟設計得如此精緻,我服你。

珍珠塔,超級地主的家啊!專門開了一條小河進家裡後院,便於隨時卷走財寶離去,讓你打劫不成。

珍珠塔並不是一座塔,她是著名錫劇《珍珠塔》故事的發源地,是富小姐贈窮書生珍珠塔、考取功名的愛情佳話。雖然這個故事在當今社會中早已被一些電視劇演的爛俗,但是,當你看到她之後,還是會相信愛情的!!!

你以為穿上龍袍就是皇帝了?大人讓小孩當一回“小皇帝”,看到他就想起了兒時的光緒、垂簾的慈禧。

自古英雄出少年。熊孩子,看好你。

珍珠塔又名陳禦史府,是明嘉靖萬曆年間南京監察禦史陳王道的故居,是同裡最大的園林。

堂樓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即便是一般親戚也不能擅入,堂樓上面所掛“祉猷駢茂”的匾額寓為福氣、事業雙收。

珍珠塔由禦史第、陳家後花園、陳家牌樓、宗祠四大部分組成,面積很大,景色很美。

宗祠裡供奉著軒轅帝,有懂易經者給你有償解釋姓氏起源,費用10元。

浮翠舫,停泊于碧波之間,猶如浮在碧綠的翡翠之上,故取名“浮翠舫”。後門有額題為“淩波”,也是這個意思。

據說陳王道是一位清官,看看清官他家的後院吧,這個後院大得呀,讓我等終日蝸居在鴿子樓裡的人,情何以堪啊。

橋即是廊,廊也是橋。

這哪是家呀,分明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這裡遊賞,猶如在詠詩,又似是在賞畫。

魚樂焉知人樂,泉清不若心清。古人說得真到位,但今天能做到的又有幾人呢。

這裡是聽戲看戲的地方,大戶人家是把戲班子叫到家裡搞專場,那像我們一堆人擠在一個影劇院。

出了珍珠塔,眼前是“等一個人咖啡店”,等誰,等得到嗎。

松石悟園看的是石頭,與珍珠塔景區一牆之隔。

原名東柳別業,由東柳醉侯金仲禹為其母親頤養天年而建,1924年建成,是當年同裡唯一的花園洋房。

園內草木茂盛,竹影搖曳,水杉筆挺,銀杏直插天空,猶如傘蓋置白色小樓於綠蔭之中。歷經更朝換代,也難掩院子昔日的幽雅。

園內的秦漢六朝瓦甓館也是個微型博物館,展示著歷代的磚瓦。

裡面陳設的石畫,真的是需要“悟”再加上人類偉大的想像力,才能看得懂。

出了園子,又是一片碧波蕩漾,說實話,到同裡即便不進各個景點,就是在河邊坐坐也是件很愜意的事啊。

過去的酒幡,如今擴展為店招,各類店都用它。

你連自拍都不會,還怎麼稱霸朋友圈。

很多攝影家和畫家都喜歡來這,不光為賞景,更是為了出獲獎的作品。

老外才不管這麼多,她們是來休閒的。

烏金橋,又名歎息橋,建於西元1811年,是當年蘇州到同裡的必經之路,也是古鎮的重要入口。那一年古鎮百姓為迎接太平軍,一夜之間修建了此橋。橋面方石上刻了一幅“馬上報喜”圖,以預祝太平軍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橋還是那座橋,只是走的人早已不同~~

魚行街也是一條主街,如今開著不少的客棧民宿。

同裡的吸引力,去過的人才知道有多麼巨大。它像一張網,讓多少人顛沛世界後還是回到這裡。就算只短暫停留,也能獲得遺失許久的平靜與滿足。

來到同裡,感受一種老日子,就像木心筆下的《從前慢》那樣:

從前的日子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鎮上有許多廊棚,類似廣東的騎樓,行走在廊棚下既使是雨天也不用打傘,不會濕鞋。同理,晴天也曬不到太陽。

沿河而坐,

點幾個小菜,

來一壺米酒,

三五好友談笑,

時間如身邊的流水一晃就過去了。

走在同裡的老街上,

感覺時間也慢了下來,

同裡人不善於跟 時間賽跑,

他們享受著慢時光,

而時光也眷顧著這裡的人們。

走走停停,富龍我來到了耕樂堂。望文生義,這應該是一個以農耕為主題的展覽館,誰知進去後才明白不能主觀臆斷,耕樂堂跟農耕沒半毛錢關係。

耕樂堂也是一座明朝興建的私人園林,占地六畝四分,現存三進四十一間,是明代處士朱祥宅第。

蘇州園林的各種元素,這裡全有。

與其他園子不同的是園內展出了一百多件根雕作品,這些作品多以巨大取勝,其中正堂內展示的幾件超大作品已載入上海吉尼斯記錄。

耕讀傳家,是主人寫給後代看的。

三友亭,該是歲寒三友吧。

百年古樹,爺爺的爺爺級。

園內有白皮樹,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若不是講解員特別強調,我肯定會錯過,這種樹在江西沒有。

穿上漢服,畫個精緻的民國妝容,提著個小皮箱,擇一個破院,便是女青了。

同裡,的確適合裝逼。

在鎮裡居然看到了鸕鷀捕魚,雖然水是混濁的,但我敢斷定這溪裡是沒有魚。

原來漁翁在意的不是魚,而是遊客與鸕鷀合影的生意。

這裡有多少座橋,就有多少個故事。

沒有幾個人會去仔細地數橋的數量,也沒有幾個人能聽全所有的故事。

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光聽這三座橋的名字便知道它們會給過橋的人帶來吉慶、好運,因此,同裡三橋必遊,必走,必過。

在同裡人的一生中,滿月、結婚、60大壽一定要走三橋。

有人在唱:“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好;走過吉利橋,生意興隆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

蘇州有中國威尼斯之稱,而在蘇州的同裡,這種水鄉風貎就體現得更充分、更淋漓盡致。

這裡滯留了很多歪果仁,他們來中國只對破敗的東西感興趣,而看到上海的“家用三件套”會感冒。

崇本堂以豐富多樣的磚雕、木雕聞名於世,堂內處處可見雕刻,以戲劇故事、花卉等題材為主,有木雕100多幅,所有長短窗的腰板上刻著全套《西廂記》的故事,從張生遊殿到十裡長亭送別。

自正廳至內宅堂樓共三進,一進高於一進,寓意“步步高升”。

崇本堂裡開設了江南水鄉婚俗館,觀者不多。

陳列著三寸金蓮的鞋子,古人靠這招造就了女子婀娜的舞步,有點殘忍,現在的女漢子是大步流星了,可卻失去了女人味。

這條窄窄的巷道據說是下人走的,古時候真是等級分明啊。

我沒按線路遊覽,反正是一個人,瞎逛,碰到哪個就看哪個。

不知不覺,眼前是“貓的天空之城”,它已然成了江浙古鎮的標配,手賬愛好者、小清新控總能在這裡找到心愛的小物件。少女們對文藝的熱愛,為它撐起一家又一家的分店。

來過同裡的人,便會喜歡這裡的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喜歡這裡的吳儂軟語、淳樸人情,喜歡這裡的太湖三白、水中八仙。

也喜歡靜靜地坐在小河邊,聽著酒吧裡傳出的一首首吉他彈唱。

還可以來到鎮中心的戲臺,免費看演出。

來聽的人都站在戲臺下,沒有板凳座位,人不多,能聽得懂的更少。

我對戲曲是一竅不通,都像我這樣的話,民族精華就沒得市場了,堪憂。

但我還是圖個了新鮮,佇立戲臺下片刻裝作認真看戲的樣子,畢竟回到家裡就看不到這種地方戲了。

還別說,仔細一瞧,兩位演員一抬手,一眉眼,透著那個美。

看這根石樁就知道同裡已成天然的影視棚了,很多知名的影視劇在這裡取景拍攝,有《包氏父子》、《紅樓夢》、《家》、《春》、《秋》、《董小宛》、《戲說乾隆》等。

中元橋,又稱賭氣橋,是一座梁式三孔石橋。傳說以前有兩位財主,一個腿殘,一個眼疾,一天,腿殘的財主說要建一座泰來橋,到時眼疾的便可托他的福,扶著橋欄過橋了。眼疾的那位不服氣,於是也蓋了一座中元橋,搶先於泰來橋落成,故老百姓稱它為賭氣橋。

古鎮上有一處不是景點的景點,這便是“江南第一茶樓”南園茶社,辛亥革命時期由陳去病、柳亞子等進步人士發起籌建,作為他們的活動據點。傳統磚木結構的兩層明清建築,百年來一直保留著老虎灶燒水的古老作法。

恰逢評彈演出,吳儂軟語聽不太懂,不過,這沒關係,倚著窗邊臨水座,執一杯泡開的茶,看茶葉上下翻滾,歇一歇走累的腿腳。

郊外更顯水鄉,空氣也更通透。

順河而走,微風吹來,整個人心情都跟著好起來。

一座被深藏在時光裡的古鎮,在這裡,你很容易就能找到一種想過的生活。懷舊的麥芽糖,斑駁的石板路,蜿蜒的河道,還有河中的浣洗,河邊的早茶……

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行走在靜逸的古道上,那豐盈的歷史感浸透青石板路,在午後漫捲而來,如水般清涼。

古鎮還有個羅星洲,洲在湖中央,洲上有個島,島上有座廟,富龍我急於趕回蘇州乘坐夜班火車就沒去這個洲了。

同裡的精華,在一早一晚。清晨有炊煙,霧靄中有一條烏篷船劃來,而夜色降臨後又是燈火闌珊,紅燈籠的影子倒映在河中影影綽綽,疑是天上宮闕,可惜我未能欣賞到她最美的時刻。

不愧是乾隆六下江南之地,從古至今,都是一處詩意的所在。青石板泛出的光、劃著船唱著曲兒的船家、落雨時屋簷的滴水……走在這樣的小鎮,舉手投足間都風雅了起來。

同裡就像陳年老酒

經過歲月的沉澱

越發醇厚香濃

有人來 有人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