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話說,聖彼德堡有一家俄羅斯噴子工廠,該廠有家美國分廠

這兩天, 美國的社交媒體推特上在轉一條爆炸性新聞(真假難辨), 說有俄羅斯記者在聖彼德堡找到俄羅斯噴子工廠了。 不少美國媒體跟進, 但基本的素材來源於俄羅斯記者。

之所以在這裡討論這條真假難辨的新聞, 是因為傑羅姆發現, 至少有兩位有影響力的美國記者喜歡了這條新聞。 一位是剛剛從財富雜誌離職, 出任美國《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首席數位媒體記者的馬修・英格萊姆 , 一位是不久前從紐約時報離職的名記者尼克·比爾頓, 他也是《孵化 Twitter 》一書的作者。

有這兩位著名、專業的科技、媒體口記者加持的報導, 至少可以一讀, 是吧。

上面的消息很難說是不是假新聞, 或者半真半假。 因為, 美國媒體在轉載這則報導時最後進行了注解, 說, 聖彼德堡的確有一個 The Internet Research Agency, 不過兩年前已經歇業了, 也就是在2016年大選前。 但有人相信這個機構換了塊牌子繼續存在著,

業務照舊, 至於這個機構的新名, 門牌號碼, 重要嗎?報導中說, Dzheikhun Aslanov 也確有其人, 可以找到真身, 但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完全否認自己與什麼俄羅斯噴子工廠有關係。

俄羅斯人以其戰鬥民族的性格, 十分主動, 俄羅斯英文媒體在美國的公開活動十分引人注目, 向美國人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 如果說這些新聞報導活動是“分裂美國”, 當之無愧。 顯然, 俄羅斯方面非公開的宣傳與“分裂活動”應該更多, 就象美國方面分裂俄羅斯的宣傳活動一樣。

坦率地說, 要喜歡這樣五個W不全, 充滿了匿名信源與主觀臆測的報導, 真有點困難。 不過, 目前, 在美國, 相信俄羅斯噴子工廠大規模操弄美國大選是政治正確, 報導內容細節是否牢靠,

好像比較不重要了。 主題先行, 大膽假設, 萬一是真的呢?那可是可以問鼎普利策獎的題材。

就是這麼複雜;就是那樣簡單。

順便說一下, 假新聞可以是俄羅斯人的武器;為什麼不可以是其他人的呢, 比如, 美國人, 以其人之道還諸其人之身?

口水戰傷感情, 總比真刀真槍好。 繼續圍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