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雲南邊陲品味茶緣與茶趣

今年九月, 來到了風景如畫、物產富饒的雲南大理——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當地的茶文化, 當地的博南山茶園坐落於瀾滄江沿江海拔2000米至2500米的山間,

印度洋暖濕氣流在季風作用下徘徊於此, 幻化出雲霧繚繞的人間仙境。

談到了茶、茶業、茶文化, 在茶室喝茶時偶遇了對茶文化研究造詣頗深的永平縣文聯主席張繼強, 我們幾個便從茶品種、茶業生產、加工、茶趣等談起, 還引出了壺文化的話題。

我是古瓷茶壺收藏愛好者, 日積月累已收藏了130多隻清朝和民國時期的茶壺。 不同朝代、不同工匠製作的瓷器壺、紫砂壺, 演繹出無數茶具的故事。 好壺價格不斐, 遠超茶葉本身。 茶文化還涉及地理、氣象、傳說故事的話題, 延伸無限, 幾個人談得不亦樂乎。

來到永平縣, 就不得不去那裡的博南山茶園。 那裡雨水豐沛、陽光充足、空氣清新、無污染, 真可謂一方水土養一方茶。 在幾位茶友的陪同下, 我們換乘越野車, 沿著曲折的盤山公路, 向深山茶園進發。 攀爬在連綿起伏的群山間, 腳下已是白雲朵朵, 翻山越嶺, 別有洞天, 層層梯田茶園映入眼簾, 碧綠藍天, 青蔥扶雲, 心情怡然。 這裡的茶葉被譽為“世界最高海拔綠茶基地”“全國最美茶園”“離天空最近的茶園”。

史料記載, 永平縣大規模種茶是在康熙年間, 但位於博南山最南端的獅子窩村至今還保存有4000多棵古茶樹, 樹齡圴在300-1000年以上。 抵達茶園, 接觸的第一個茶農叫羅光瑾, 想不到居於深山之中的他竟是雲南農大本科畢業的茶藝師, 而隨行的黑總則是大理農科院高級茶藝師, 他們研究茶葉從栽培到制茶, 從理論到實踐, 功底深厚, 都是種茶、制茶的行家裡手。

中國人是種茶的鼻祖, 華夏是茶的故鄉, 茶史源遠流長, 茶產量長居世界前列, 茶飲料歷經千年經久不衰, 被譽為中國歷史上茶聖的唐朝陸羽, 著有《茶經》一書, 是世界上第一部最早、最完備的關於茶的專著, 有著“茶葉百科全書”的美譽。 地處邊陲大理的茶葉史, 可追溯至1000多年以前, 漢武大帝開闢南方絲綢之路博南古道, 馬幫從這裡出發, 將永平好茶運往西域各國。 在永平的那段時間我時常在想,為什麼中國人對飲茶情有獨鍾?

“茶”,從字面上可分解為“人在草木中”,既合情理,又寓意境。中國茶道所講的清、靜、和美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契合,無處不流露出濃郁的東方文化神韻。而且就茶葉本身來說,因品性而多姿,因蘊香而馥鬱,因氣潤而雅致,因內斂而神秘;人與茶葉的相識、相知、相伴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曠世奇緣的愛戀,跌宕起伏,歷久彌新。

我們品嘗了博南山高寒茶種製成的紅茶,其香清醇,湯色金紅,入喉滑爽,有金錢草之味。金錢草利膽,此味有紅茶通足少陽膽經之感。高寒茶園,人跡罕至,不染渾濁市塵,氣脈一何純淨!故此茶之氣正味淨,世之罕有!

“種茶艱辛,採茶不易、制茶辛勞,喝茶便是口福了。”這裡暫且不談茶葉的加工生產及泡茶文化,就鄉村茶產業而言,種茶屬第一產業,茶業加工屬於第二產業,茶產品銷售屬第三產業;同一農產品種,實現三次產業的融合,前景廣闊;也可探索產加銷+旅遊的田園綜合體模式。上海乃至長三角城市群,有廣闊的市場,扶貧對口合作有廣闊的空間和太多的話題……

監製:唐敏 | 責編:金晶 | 圖文:王益華

在永平的那段時間我時常在想,為什麼中國人對飲茶情有獨鍾?

“茶”,從字面上可分解為“人在草木中”,既合情理,又寓意境。中國茶道所講的清、靜、和美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契合,無處不流露出濃郁的東方文化神韻。而且就茶葉本身來說,因品性而多姿,因蘊香而馥鬱,因氣潤而雅致,因內斂而神秘;人與茶葉的相識、相知、相伴的過程,更像是一場曠世奇緣的愛戀,跌宕起伏,歷久彌新。

我們品嘗了博南山高寒茶種製成的紅茶,其香清醇,湯色金紅,入喉滑爽,有金錢草之味。金錢草利膽,此味有紅茶通足少陽膽經之感。高寒茶園,人跡罕至,不染渾濁市塵,氣脈一何純淨!故此茶之氣正味淨,世之罕有!

“種茶艱辛,採茶不易、制茶辛勞,喝茶便是口福了。”這裡暫且不談茶葉的加工生產及泡茶文化,就鄉村茶產業而言,種茶屬第一產業,茶業加工屬於第二產業,茶產品銷售屬第三產業;同一農產品種,實現三次產業的融合,前景廣闊;也可探索產加銷+旅遊的田園綜合體模式。上海乃至長三角城市群,有廣闊的市場,扶貧對口合作有廣闊的空間和太多的話題……

監製:唐敏 | 責編:金晶 | 圖文:王益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