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褚時健背後的女人馬靜芬:85歲再造一個“褚橙”

85歲的馬靜芬, 有著“85後”的幹勁。

曾經對於世人來說, 她是褚馬氏, 是褚時健的夫人, 是陪伴丈夫遍歷人生之大起大落的妻子;如今她是企業家,

是創業者, 是“2017中國商界女性領袖50人”, 同在榜單之列的, 是董明珠、彭蕾、胡瑋煒這些時下炙手可熱的商界明星。

馬靜芬與董明珠

“董明珠說她想退休, 我勸她別退休, 我們一個做農業創新、一個做工業創新, 一起把中國的產品推向全世界。 ”眼前這位頭髮花白的老人,

談起未來神采飛揚。

接受採訪的當天是兒子褚一斌的生日, 馬靜芬卻一刻也不得閒。 “上午聽完團隊的工作彙報, 回家給兒子慶生, 陪他打了幾圈麻將, 下午就趕來接受採訪, 還得見好幾波人。 ”她的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若是重要的活動邀請, 得提前一個月跟她的助理預約。 比起丈夫褚時健, 她顯然更加忙碌, “因為他的事情已經上軌道了, 我的事情剛剛開始。 平常我出門的時候, 他總問‘你去幹什麼呢?’我就告訴他‘去上班啦!’”

在偌大的家族產業裡, 馬靜芬負責管理2013年建立起來的褚橙莊園以及位於玉溪磨皮村的4300畝“褚柑”基地, 這是繼“褚橙”之後的又一個褚家品牌, 是馬靜芬又一次的“野心”和新一輪的戰場。

往事並不如煙

已入耄耋之年的馬靜芬, 精神矍鑠, 聽力和視力都十分好, 和她聊天並不需要刻意抬高音量。 她平素喜歡花, 頭髮用發箍別在腦後, 再用帶花的髮卡挽起來, 顯得端莊大氣, 神采奕奕。 肩上的粉色披肩是她心靈手巧的成果, 也是她在丈夫50年代末被打成“右派”下放農場之後賺錢養家練就的手藝。

不說話的時候, 馬靜芬的嘴角稍有下拉, 眼神銳利, 腰板挺直, 甫一開口, 便能直指問題的要害, 乾淨俐落的行事作風頗有大戶人家的小姐風範。

馬靜芬的父親早年是興文銀行上海分公司的襄理, 從雲南昆明到上海灘工作的高級金融職員, 收入和社會地位都不低。 上海淪陷那年, 馬靜芬的父親帶著一家老小坐專機飛回昆明,

家庭顯赫可見一斑。

馬靜芬在家裡的女兒裡排行老二, 按雲南人的傳統說法, 家裡的老二通常性格別樣一點, 腦子好用一點, 馬靜芬也不例外, 家裡人都說:二小姐不好惹。

這個“不好惹”的二小姐拒絕了父母包辦的婚姻, 1950年在雲南解放的時代感召下毅然參軍, 退伍後被分配到了昆明附近的呈貢縣中心小學教書。 從此, “馬老師”這個稱呼跟隨了她一輩子, 直到現在, 家中的小輩、公司的員工還都這麼叫她。

彼時的褚時健, 在玉溪地委宣傳部工作, 時常要帶著工作組去下面檢查工作。 1954年, 他在玉溪地區開展小學整頓工作, 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呈貢中心小學的馬靜芬。 22歲的姑娘情竇初開, 心想‘一個黨員, 應該不會錯吧?’於是,

農村來的黝黑青年褚時健就這麼俘獲了銀行家二小姐的心, 一年之後, 兩人正式領了證。

青年褚時健和馬靜芬

在此後62年的婚姻生活裡, 馬靜芬陪伴丈夫輾轉元江、新平、玉溪多個地方, 大部分時間, 她還是在學校教書, 從呈貢小學到大莊小學、農場小學、曼蚌小學再到平寨小學。 當時代的洪流裹挾著褚時健的政治生命跌宕向前,她給予丈夫最多的,是陪伴。“我們兩個如果是在中途或者是剛開始那幾年離婚的話,就沒有今天的幸福了。你看我們家今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多少人,重孫四代同堂,這是最熱鬧、最高興的時候了!”

“我倆性格其實並不合適。”老太太喜歡插花,老爺子欣賞不來;老太太研究佛學,老爺子是個徹底的無神論者。大概兩人最相似的地方,就是身上那股子韌性,兩個堅韌要強的人,相攜相伴六十載,馬靜芬只總結了四個字——忍讓理解。

20世紀60年代,褚時健一家合影

我的“褚橙”歲月

2001年5月,身陷囹圄的褚時健保外就醫,回到玉溪的家中與馬靜芬重聚。2003年再次獲得減刑,2004年獲准假釋,已是後話。

2002年,七十多歲的兩位老人上哀牢山種橙,締造了一個現代農業的品牌傳奇——褚橙。當這段往事被世人戲劇化地演繹之後奉為勵志典範口口相傳,馬靜芬的回憶顯得平淡而真實。“為了生活嘛!那個時候我們要吃飯,要養外孫女。我還有煙廠發的退休工資,他什麼都沒有,坐吃山空怎麼行?”

至於為什麼選擇種冰糖橙,“一是原來就吃過這種果子,覺得很好吃。再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條件不可能允許我們去搞別的,去香港、去澳門開個煙廠行嗎?一個是沒錢,一個是你做那些事情太敏感。當時想著種柳丁的話沒人來管這個事,我們只要種得賣出去夠我們家過日子就行了,別人不要來找麻煩。”

“我們就是種冰糖橙還有人找話說!”

彼時的褚家,從財富激增、人人羨豔的煙草行業巔峰隕落,70歲的馬靜芬陪著75歲的褚時健鑽進哀牢山深處的果樹林裡,守著春華秋實的歲月更迭,大概才能夠在這大起大落的戲劇人生之外覓得一絲安寧和踏實。

“有的人就覺得褚橙是我跟老頭子兩個人挖鋤頭種出來的,果子熟了我們就挑著擔子到街上叫賣,其實不是的。”褚橙從一開始,就採用了工業化、科學化的種植模式。

2002年,新平金泰果品公司成立。老兩口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積蓄將近300萬,又找一些老朋友借了500來萬,一股腦全部投了進去。那時候的雲南農業用地幾乎都是靠人工挖地,褚時健出了不少錢,也請搞建築的朋友幫忙,將挖地機開到了哀牢山上,用機械化的方式對土地進行深挖改造。“褚老闆起點高!”褚橙基地的作業長王學堂回憶到。

除了對山地進行機械化改造,從南恩河、棉花河引入灌溉水源,引進專業的柑橘種植人員,在煙草行業浸淫多年的褚時健熟知煙農靠天吃飯的低效性,所以當他下定決心種柳丁的那一刻起,他就意識到科技、專業、人才是實現地利人和的關鍵所在。

和老伴兒的有條不紊比起來,馬靜芬多了一份女性天然的焦慮,“那個時候很苦,吃的講不上,穿的講不上,就知道趕快種,趕快長,著急的是,果樹看著就像沒長一樣。”

2005年11月,老兩口迎來了第一次收穫的季節,在品鑒會大受好評的冰糖橙卻沒能令褚時健滿意,他覺得口感太淡了。調整肥料配比之後,2006年柳丁的口感大大改善,褚時健取名“雲冠橙”。馬靜芬帶著雲冠橙到昆明參加展銷會,為了吸引經銷商,她拉出了一條紅底白字的大橫幅,上面寫著“褚時健種的雲冠牌冰糖橙”,老爺子擔心受到旁人非議就把橫幅撤了下來,馬靜芬趁丈夫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拉上,這一年,雲冠橙一度脫銷。

一時間,“褚時健種的柳丁”不脛而走,口感好,酸甜適中,易剝皮,在昆明當地市場越來越供不應求。2007年,老兩口就還清了當初的借款。2012年,生鮮網站本來生活網策劃了“褚橙進京”的行銷案例,褚橙名聲大噪,掀開了互聯網時代新的一頁。

百戰歸來再出發

2013年,新平縣政府提議把褚橙基地作為縣裡的新農業示範點,打造一個“褚橙莊園”。投資2000萬,占地3500平方米,從設計圖紙到建材選擇再到組織人員施工,81歲的馬靜芬全部親力親為。“最開始是縣裡的意圖,主要是考慮發展旅遊,安排一些旅遊團隊從而實現創收。我們的意圖是不想做的,因為來的人太多會影響我們的生產。”

慢慢地,馬靜芬的想法發生了改變,她想要透過褚橙莊園,向世人講述褚時健的人生經歷,“他做過酒、做過糖,我想把酒和糖都做出來,本來想做一點紅糖,但比較麻煩,就做了褚蜜,裝在瓶子裡面,像蜂蜜一樣。酒的話因為那個地方(褚橙莊園)太小,所以酒放在了玉溪,褚酒是在玉溪生產。”

褚橙莊園

從褚蜜、褚酒再到紅茶、蘋果、鮮花餅,褚橙莊園的產品越來越豐富,在褚橙之外,馬靜芬又推出了“褚柑”,“‘褚橙’到現在只有過一次分紅,我們老兩口的日子一直都是靠發點工資過的,因為我們把錢拿去投了很多地方,包括‘褚柑’。這是為了擴大金泰公司的地盤,因為市場上假的果品太多了,農產品打假難度又大,所以只有我們自己多種一點,產品多一點。”

“褚橙每年11月份上市,褚柑則是3月份,剛好可以在時間上錯開,不僅如此,3月份前後的水果市場缺少柑橘類產品,褚柑的推出也可以彌補這一市場空缺。”找准了市場,馬靜芬陪著丈夫嘗遍了市場上所有的柑橘品種,比較口感,瞭解產量,考察栽種環境,最終選定了這種原產於以色列的沃柑。2014年,兩位老人註冊新平勵志果業公司,在磨皮村租下4300畝地種起了褚柑。

磨皮村是位於新平縣城西部的彝族村落,也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褚家的磨皮基地建成以後,周邊的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將耕地出租給勵志果業公司,農民就地轉產轉業進入到公司參與管理果樹,“誰家的地租給我們,誰家就來管,我們發工資給他們,所以他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已經實現脫貧。如果全國各地都能像這樣做的話,哪裡還有貧困?”

如今,磨皮村山頭的褚柑已經掛果,“明年的產量預計可以達到4000噸,但目前已經全部預訂完了!”言談之間,馬靜芬對褚柑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褚柑這塊地,它比褚橙要好做一些。褚橙在前面把路都走出來了,褚柑就跟著走了。”馬靜芬相信,這是品牌的力量,是市場對於他們老兩口的信任,她要做的,就是用越來越多的好產品回饋這份信任。“我寫過一篇稿子叫《我們的夢》,我們的夢是什麼?就是要把雲南的精品都組織起來,出售到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去。”

85歲的馬靜芬,正在為她的夢想奔走……

後 記

談到時下討論得火熱的企業家精神,褚時健的理解是:把壞企業變成好企業,把不賺錢的企業變成賺錢的企業。“如果一家企業不賺錢,不能讓資本增值,就是失敗的。”

有別于丈夫的商業理性,馬靜芬的回答更加令人動容,“反正就是,你不要怕苦,不要怕累,把目標選好了一直幹,總會看見光明的。”

當時代的洪流裹挾著褚時健的政治生命跌宕向前,她給予丈夫最多的,是陪伴。“我們兩個如果是在中途或者是剛開始那幾年離婚的話,就沒有今天的幸福了。你看我們家今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多少人,重孫四代同堂,這是最熱鬧、最高興的時候了!”

“我倆性格其實並不合適。”老太太喜歡插花,老爺子欣賞不來;老太太研究佛學,老爺子是個徹底的無神論者。大概兩人最相似的地方,就是身上那股子韌性,兩個堅韌要強的人,相攜相伴六十載,馬靜芬只總結了四個字——忍讓理解。

20世紀60年代,褚時健一家合影

我的“褚橙”歲月

2001年5月,身陷囹圄的褚時健保外就醫,回到玉溪的家中與馬靜芬重聚。2003年再次獲得減刑,2004年獲准假釋,已是後話。

2002年,七十多歲的兩位老人上哀牢山種橙,締造了一個現代農業的品牌傳奇——褚橙。當這段往事被世人戲劇化地演繹之後奉為勵志典範口口相傳,馬靜芬的回憶顯得平淡而真實。“為了生活嘛!那個時候我們要吃飯,要養外孫女。我還有煙廠發的退休工資,他什麼都沒有,坐吃山空怎麼行?”

至於為什麼選擇種冰糖橙,“一是原來就吃過這種果子,覺得很好吃。再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條件不可能允許我們去搞別的,去香港、去澳門開個煙廠行嗎?一個是沒錢,一個是你做那些事情太敏感。當時想著種柳丁的話沒人來管這個事,我們只要種得賣出去夠我們家過日子就行了,別人不要來找麻煩。”

“我們就是種冰糖橙還有人找話說!”

彼時的褚家,從財富激增、人人羨豔的煙草行業巔峰隕落,70歲的馬靜芬陪著75歲的褚時健鑽進哀牢山深處的果樹林裡,守著春華秋實的歲月更迭,大概才能夠在這大起大落的戲劇人生之外覓得一絲安寧和踏實。

“有的人就覺得褚橙是我跟老頭子兩個人挖鋤頭種出來的,果子熟了我們就挑著擔子到街上叫賣,其實不是的。”褚橙從一開始,就採用了工業化、科學化的種植模式。

2002年,新平金泰果品公司成立。老兩口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積蓄將近300萬,又找一些老朋友借了500來萬,一股腦全部投了進去。那時候的雲南農業用地幾乎都是靠人工挖地,褚時健出了不少錢,也請搞建築的朋友幫忙,將挖地機開到了哀牢山上,用機械化的方式對土地進行深挖改造。“褚老闆起點高!”褚橙基地的作業長王學堂回憶到。

除了對山地進行機械化改造,從南恩河、棉花河引入灌溉水源,引進專業的柑橘種植人員,在煙草行業浸淫多年的褚時健熟知煙農靠天吃飯的低效性,所以當他下定決心種柳丁的那一刻起,他就意識到科技、專業、人才是實現地利人和的關鍵所在。

和老伴兒的有條不紊比起來,馬靜芬多了一份女性天然的焦慮,“那個時候很苦,吃的講不上,穿的講不上,就知道趕快種,趕快長,著急的是,果樹看著就像沒長一樣。”

2005年11月,老兩口迎來了第一次收穫的季節,在品鑒會大受好評的冰糖橙卻沒能令褚時健滿意,他覺得口感太淡了。調整肥料配比之後,2006年柳丁的口感大大改善,褚時健取名“雲冠橙”。馬靜芬帶著雲冠橙到昆明參加展銷會,為了吸引經銷商,她拉出了一條紅底白字的大橫幅,上面寫著“褚時健種的雲冠牌冰糖橙”,老爺子擔心受到旁人非議就把橫幅撤了下來,馬靜芬趁丈夫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拉上,這一年,雲冠橙一度脫銷。

一時間,“褚時健種的柳丁”不脛而走,口感好,酸甜適中,易剝皮,在昆明當地市場越來越供不應求。2007年,老兩口就還清了當初的借款。2012年,生鮮網站本來生活網策劃了“褚橙進京”的行銷案例,褚橙名聲大噪,掀開了互聯網時代新的一頁。

百戰歸來再出發

2013年,新平縣政府提議把褚橙基地作為縣裡的新農業示範點,打造一個“褚橙莊園”。投資2000萬,占地3500平方米,從設計圖紙到建材選擇再到組織人員施工,81歲的馬靜芬全部親力親為。“最開始是縣裡的意圖,主要是考慮發展旅遊,安排一些旅遊團隊從而實現創收。我們的意圖是不想做的,因為來的人太多會影響我們的生產。”

慢慢地,馬靜芬的想法發生了改變,她想要透過褚橙莊園,向世人講述褚時健的人生經歷,“他做過酒、做過糖,我想把酒和糖都做出來,本來想做一點紅糖,但比較麻煩,就做了褚蜜,裝在瓶子裡面,像蜂蜜一樣。酒的話因為那個地方(褚橙莊園)太小,所以酒放在了玉溪,褚酒是在玉溪生產。”

褚橙莊園

從褚蜜、褚酒再到紅茶、蘋果、鮮花餅,褚橙莊園的產品越來越豐富,在褚橙之外,馬靜芬又推出了“褚柑”,“‘褚橙’到現在只有過一次分紅,我們老兩口的日子一直都是靠發點工資過的,因為我們把錢拿去投了很多地方,包括‘褚柑’。這是為了擴大金泰公司的地盤,因為市場上假的果品太多了,農產品打假難度又大,所以只有我們自己多種一點,產品多一點。”

“褚橙每年11月份上市,褚柑則是3月份,剛好可以在時間上錯開,不僅如此,3月份前後的水果市場缺少柑橘類產品,褚柑的推出也可以彌補這一市場空缺。”找准了市場,馬靜芬陪著丈夫嘗遍了市場上所有的柑橘品種,比較口感,瞭解產量,考察栽種環境,最終選定了這種原產於以色列的沃柑。2014年,兩位老人註冊新平勵志果業公司,在磨皮村租下4300畝地種起了褚柑。

磨皮村是位於新平縣城西部的彝族村落,也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褚家的磨皮基地建成以後,周邊的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將耕地出租給勵志果業公司,農民就地轉產轉業進入到公司參與管理果樹,“誰家的地租給我們,誰家就來管,我們發工資給他們,所以他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已經實現脫貧。如果全國各地都能像這樣做的話,哪裡還有貧困?”

如今,磨皮村山頭的褚柑已經掛果,“明年的產量預計可以達到4000噸,但目前已經全部預訂完了!”言談之間,馬靜芬對褚柑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褚柑這塊地,它比褚橙要好做一些。褚橙在前面把路都走出來了,褚柑就跟著走了。”馬靜芬相信,這是品牌的力量,是市場對於他們老兩口的信任,她要做的,就是用越來越多的好產品回饋這份信任。“我寫過一篇稿子叫《我們的夢》,我們的夢是什麼?就是要把雲南的精品都組織起來,出售到全中國甚至全世界去。”

85歲的馬靜芬,正在為她的夢想奔走……

後 記

談到時下討論得火熱的企業家精神,褚時健的理解是:把壞企業變成好企業,把不賺錢的企業變成賺錢的企業。“如果一家企業不賺錢,不能讓資本增值,就是失敗的。”

有別于丈夫的商業理性,馬靜芬的回答更加令人動容,“反正就是,你不要怕苦,不要怕累,把目標選好了一直幹,總會看見光明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