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玩雜技的百分之九十都是來自河北的這個地方,世界雜技之鄉!

在吳橋, 雜技藝術俗稱“耍玩藝兒”。 民謠說:“上至九十九, 下至才會走, 吳橋耍玩藝兒, 人人有一手”。 吳橋人對雜技有著特殊的愛好, 無論在街頭巷尾, 還是田間麥場, 甚至在飯桌前和土炕上, 他們隨時都會翻一串跟鬥, 疊幾組羅漢, 打幾趟拳跤, 變幾套戲法魔術。

有的孩子去商店糧站打油買醋把裝滿油和醋的瓶子置在小拇指上托著走, 點滴不灑。 下雨天一群群小學生將雨傘頂在鼻子尖上冒雨行走。

洞房花燭夜更是妙趣橫生, 吃糕點, 信手拈來, 喝喜酒, 立等可取, 新娘子空手一伸顆顆喜糖滿屋飛, 新郎官空中擊掌支支香煙飛進手。

吳橋雜技是河北省的傳統民俗雜技藝術。 提到“雜技之鄉”人們多以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素稱。 據有關史料記載,

吳橋雜技歷史最悠久。 相傳, 吳橋是孫武后代的封地。 吳橋姓孫的人也確實不少, 以孫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孫、後孫、牌坊村等不下十多個村。 吳橋古城東南面是一群土丘傳說是孫臏與龐涓打仗時擺“迷魂陣”的遺址。 土丘南面十裡處有個孫公廟村, 村東有座孫公廟, 廟裡供奉的塑像就是孫臏。 吳橋人習武練雜技之所以早, 據說與此有關。

吳橋人喜愛雜技這與他們過去的生活環境有關。 吳橋縣位於古黃河下游。 西有大運河, 東靠四女寺河, 縱橫河流占去大片土地, 且土地鹽鹼瘠薄, 水災頻繁, 又是曆兵戰亂之地, 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人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 只好打個跟頭, 變套戲法, 耍耍大刀, 玩玩猴子、巴狗之類的小動物, 浪跡江湖、賣藝糊口。

吳橋人練雜技的多, 會雜技的多。 傳說, 唐代書生紀曉堂兩次進京趕考, 因不圖賄賂, 中了進士, 又被除名, 一氣之下, 隻身雲遊四海。 這天, 來至終南山下, 正遇雜技之祖呂洞賓, 便拜師學藝, 學會了三百六十套戲法把戲。 出師後, 浪跡至吳橋, 安居在一座道觀裡, 收徒傳藝。 從此, 師傳徒、父傳子、人人學, 家家練, 世代相傳, 越來越多。 吳橋十個鄉鎮都有雜技藝人, 雜技藝人較集中的就有溝店鋪、於集、鐵城等幾個鄉鎮。 據說範屯村僅有三百多戶人家, 竟有二十多人在異國它鄉耍雜技, 五十多人在國內省市級雜技團裡擔任主演和教師,村裡還有雜技藝人和會雜技的農民、學生四百多人。象這樣的村在吳橋不下五十個。

五十多人在國內省市級雜技團裡擔任主演和教師,村裡還有雜技藝人和會雜技的農民、學生四百多人。象這樣的村在吳橋不下五十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