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十九大代表、主席團成員張瑞敏:民族企業“走出去”要有“中國自信”

| 中 | 經|壹| 家 |

《中國經營報》家電家居行業第一平臺

10月18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作為企業家代表列席會議。 據介紹, 從1992年作為黨代表參加十四大開始, 到現在參加十九大, 張瑞敏已經連續六屆當選黨代表。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

同時, 張瑞敏帶領的海爾集團, 已逐步成長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民族品牌。 據世界權威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正式簽署發佈的2016年全球大型家用電器品牌零售量資料顯示, 海爾大型家用電器2016年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場的10.3%, 居全球第一。

創新驅動企業發展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 強化基礎研究, 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加強應用基礎研究, 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案, 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 為建設科技強國、品質強國、航太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數位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據介紹, 當前全球在智慧製造轉型方面主要有兩類模式:一是通過製造控制資訊的德國“工業4.0”, 以西門子為代表;二是通過資訊控制製造的美國先進製造業, 以通用電氣為代表。 如果我國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製造體系, 而選用美國或德國的, 我們的先進製造資料將會被別人控制。

張瑞敏表示, 十八大以來, 海爾堅持加快創新, 不僅在產品上下先手棋, 把電器變為網器, 使每個家庭都能實現人機交互、變身智慧家庭, 還在管理模式上換道超車, 用以互聯網思維創造的模式顛覆傳統模式。 “我們很有可能產生一個突破, 中國企業在管理上從原來的學習模仿變為引領世界的管理潮流。 ”張瑞敏稱。

同時, 報告中指出,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援,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據瞭解, 截至2017年8月, 在海爾共用式創業平臺上聚集了2246個創業專案, 平臺上有4316家創業創新孵化資源, 1333家風險投資機構, 118家孵化器空間, 120億元創投基金, 15個創業創新孵化基地, 為創客提供了豐富的創業資源。

同時, 海爾平臺上200多個創業小微、3800多個節點小微和122萬個微店正在努力實踐著資本和人力的社會化, 已有超過100個小微年營收過億元, 有52個小微引入風投, 18個小微估值過億元, 其中5個小微估值過5億元, 2個小微估值過20億元。 2017年9月, 通過海爾平臺孵化的雷神科技正式上線新三板。

全球運營進入收割階段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

只會越開越大。 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 遵循共商共建共用原則, 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 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近年來, 海爾加快海外佈局, 通過跨文化整合等多種方式, 形成了涵蓋海爾、卡薩帝、斐雪派克、AQUA、GEA、統帥六大家電品牌的世界最大的“家電品牌集群”, 產品和服務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

不過,與一些企業單純出口定牌或“國內加工,國外銷售”的模式不同,海爾從一開始就堅持本土化“研發、製造、銷售”三位一體戰略的海外佈局,同時還創新了“走出去”的方式,提出“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戰略。

“海爾去年以50多億美元兼併了GEA。回想1992年,GEA在中國尋找有潛力的家電企業進行兼併,最終選中海爾,不過經過兩個多月的談判,最終未能達成共識。24年之後,我們規模逐漸壯大,反過來兼併了GEA。”張瑞敏提出,兼併首先實力必須夠強,但它是重要因素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則是能否在兼併之後實現1+1>2。從實力超過GEA到管理模式由學習模仿變為輸出海爾的管理模式,“當時他們對此有過懷疑”。

彼時,在與GEA高管見面時,一位高管直接向張瑞敏提出“兼併後,你將如何領導我們”的問題。對此,張瑞敏回答稱:“我是你的股東,不是你的領導和上級,我們的領導是同一個人,那就是用戶。”隨後,企業轉變觀念,接受了人單合一的模式,成效已經逐步顯現。“今年1~9月份,他們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長速度比過去同期增長了2~3倍。”張瑞敏介紹道。

張瑞敏表示:“我覺得我們將來一定要讓中國模式成為最好的模式。就像西方人熟悉沙拉一樣,海爾兼併了很多國際上的企業,但海爾不改變它的形態,這些企業統一利用海爾的模式,也就是蔬菜保持各自的形態,但沙拉醬是統一的。“我覺得這是真正地體現了兩個字,就是自信。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我個人認為‘四個自信’說到底就是四個字——中國自信。”

目前海爾在全球擁有10大研發中心,108個製造工廠,66個行銷中心。2017年海爾半年報顯示,青島海爾海外業務收入350.83億元,同比增長150.4%,海外收入占比達到45%,原有海外業務(不含GEA)實現收入125.8億元,增長明顯達到19.7%,預示海爾全球運營進入業績收割階段。

產品和服務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

不過,與一些企業單純出口定牌或“國內加工,國外銷售”的模式不同,海爾從一開始就堅持本土化“研發、製造、銷售”三位一體戰略的海外佈局,同時還創新了“走出去”的方式,提出“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戰略。

“海爾去年以50多億美元兼併了GEA。回想1992年,GEA在中國尋找有潛力的家電企業進行兼併,最終選中海爾,不過經過兩個多月的談判,最終未能達成共識。24年之後,我們規模逐漸壯大,反過來兼併了GEA。”張瑞敏提出,兼併首先實力必須夠強,但它是重要因素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則是能否在兼併之後實現1+1>2。從實力超過GEA到管理模式由學習模仿變為輸出海爾的管理模式,“當時他們對此有過懷疑”。

彼時,在與GEA高管見面時,一位高管直接向張瑞敏提出“兼併後,你將如何領導我們”的問題。對此,張瑞敏回答稱:“我是你的股東,不是你的領導和上級,我們的領導是同一個人,那就是用戶。”隨後,企業轉變觀念,接受了人單合一的模式,成效已經逐步顯現。“今年1~9月份,他們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長速度比過去同期增長了2~3倍。”張瑞敏介紹道。

張瑞敏表示:“我覺得我們將來一定要讓中國模式成為最好的模式。就像西方人熟悉沙拉一樣,海爾兼併了很多國際上的企業,但海爾不改變它的形態,這些企業統一利用海爾的模式,也就是蔬菜保持各自的形態,但沙拉醬是統一的。“我覺得這是真正地體現了兩個字,就是自信。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我個人認為‘四個自信’說到底就是四個字——中國自信。”

目前海爾在全球擁有10大研發中心,108個製造工廠,66個行銷中心。2017年海爾半年報顯示,青島海爾海外業務收入350.83億元,同比增長150.4%,海外收入占比達到45%,原有海外業務(不含GEA)實現收入125.8億元,增長明顯達到19.7%,預示海爾全球運營進入業績收割階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